最近见了很多年龄相仿甚至小几岁的成功创业者、资深行业大咖

最近见了很多年龄相仿甚至小几岁的成功创业者、资深行业大咖 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比较强的共性 其中一些通过我的实践和多次尝试,发现对自我成长真的非常有效! 1⃣ 保持阅读 看到这四个字,肯定很多人已经翻白眼了 是,很无聊,老生常谈 但真的、真的、真的很有效,相信我,真的很有效 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是纸质书,搭配纸笔涂涂画画),你的大脑和思维逻辑会被有条理的重塑,神经细胞和递质产生高强度的生长和链接, 不只是书本身的内容有多大用(当然也很有用),而是阅读这个动作本身,会重塑你的大脑,影响信息获取、收集、归纳、整理的方式,进而影响深度思考和决策 加上大陆的书和全世界比都是便宜到白菜价,几十块买别人大半辈子的思考知识沉淀,划算爆了好吗! 2⃣ 听播客 播客背后是对【完整信息】的摄取 在这个碎片化快节奏的当下,注意力随着媒介形式的碎片化也被切得非常细碎 我们很难潜下心来看40-60min的长视频内容,也很难读几千字的分析长文 但播客这种长达60-90min的信息输入形式,能够在不占用视觉资源的情况下,完整输入一整段信息 我们被碎片化的,是视觉注意力,听觉其实很多时候都挺闲的,比如洗漱、通勤、开车、收拾家务的时候 播客的连续性、沉浸感、不可逃避性都能完美契合这样的场景,让信息输入变得完整且高效 3⃣ 保持输出 昨天有人问我,怎么把她一直隐隐约约想到的事情,表达得非常清楚的 其实很简单,就是逼着自己不断的输出,比如现在码下的这些字 表达清晰的前提是想明白; 想明白的前提是逻辑整理; 逻辑整理的对象是信息源。 表达清楚 逻辑整理 信息输入 只需要靠“保持输出”(写下来、说出来、拍视频)这么简单的动作,就能倒逼一整套脑内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过程的发生,最终才能把日常零散的信息串成有价值的内容 信息就像珍珠,只有被串起来成为项链才值钱 不输出,就永远只能散落在地面上 不仅价值感低,不小心还容易踩碎了… 以上这三点暗藏的工作流是: 强输入 弱输入 轻输出 输出的过程串起输入的信息,同时也能发现缺少的部分,再去查漏补缺找到需要的内容 和自己的大脑做游戏,很有意思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初中学历“成功学”大师 专割创业者和高管

初中学历“成功学”大师 专割创业者和高管 5月10日凌晨,璩静离职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海参哥力挺璩静,他在视频中表示,“百度那个老铁,到我这儿来过”,但没有加入私董会。海参哥发布视频后,璩静与海参哥在杭州见面的照片也被曝了出来。不只璩静,近段时间,小米雷军、360公司周鸿祎、蔚来汽车李斌等互联网大厂一把手都开始做个人IP,短视频和直播风生水起。短视频、直播打造个人IP之风正劲,草根出身的网红和互联网精英就这样产生了交集。知识付费圈内一个共识是,不做低客单价的产品。璩静这样的互联网中高管理层、小有积累的创业者,正是知识付费收割的目标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并希望找到下一个事业爆发的窗口,或者在企业里具备更大的话语权。因此不惜花上数万块钱,只为了买一个机会。但更多时候,买到的是空头支票。即便,不少人识破了知识付费的陷阱,但只要焦虑不停,收割就永远存在。谁在割精英韭菜号称名下30多家公司,可以帮大家解决一个亿以内生意的博主海参哥,早年靠卖情感课程起家,后转型卖短视频课程。在百度前副总裁璩静的事情发酵后,一位名为“Nee霓公子”的博主吐槽道,璩静已是她所知道的被海参哥收割的第三个公司高层了。她表示,自己以前的领导也是传统媒体出身,可能觉得短视频门槛低,就买了海海参哥的课程。领导会把自己学到的流量技巧当作圣经一样传授,要求大家全员做IP。结果是,自己领导跟着海海参哥做IP一年,花了200万,变现0元。一位3年前购买过海海参哥财商课的消费者告诉Tech星球,当时现场有200人左右,大多是三四线城市的小老板,身家大多在大几百万。整个课程有10天,花费5万元,住宿餐饮全包。“他用了2天讲成功案例,只有2个案例,其余8天都是讲的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比如底层逻辑之类的。许多小老板奔着结识人脉而来,尤其是以美业、KTV居多”,上述付费学员表示。这些小老板们大多踩中了时代红利,他们希望找到下一个红利,花5万块钱,万一可以找到下一个机会是值得的。另一位购买了价格为9980元“操盘手课程”的创业者如此形容海参哥线下课程时的盛况:“接近500人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想发言,每个人脸上都能看到赚钱的欲望。”面对前来咨询的潜在消费者,海参哥有一套惯用的逻辑,先问行业、你的职位、公司营收,然后告诉很有发展潜力,现在没做起来只是你不会做。之后,引导付费。知识付费圈一个共识是,不做低客单价产品,因为愿意付高价买产品的人,往往本身有更多价值可以挖掘。在海参哥产品体系的构建中,以服务递进,价格从几千元至几十万元不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有6000元左右的线下课程,而价格更高的是百万级别的“IP全案”。一位知情人士告诉Tech星球,自己的朋友花了20万加入参哥私董会,他们承诺的服务是有问题随时可以咨询,还会派人全程跟进起号。不止海参哥。号称全网拥有8700万粉丝的新商业导师张琦,有三天两夜高达3.98万的线下课程,一个小时咨询费要3万,企业落地服务则要29.8万元。一位跨境电商行业的创业者称,自己花9.9元在拼多多上买了张琦的课程,听下来的感觉是跟国内所有培训课程都一样,按照她的逻辑听起来很有道理,热血沸腾,实操就用不上。这些博主们,永远都在说一些类似于“吃饱了就不饿”之类的正确的废话,或者常识。“卖的是圈子”知识付费博主们几乎是最抱团的群体之一,他们互相摇旗呐喊,共同收割。2021年,整个知识付费圈的博主都在寻找“老纪”,这个活动由刘润发起,随后私域肖厂长、群响等多个社群跟进。老纪,全称是“豪车毒老纪”,他没有4S店,没有展厅,不和客户见面,只有30多人的团队,是年销售15亿的车圈“销冠”,人均创造营收5000万元。这些知识博主们互相引流,利益共享。他们会在自己的社群里为其他博主发广告,也会购买其他博主的课程,某种程度算“支持兄弟”。一位曾经花5万购买海参哥财商课的学员告诉Tech星球,参加完课程后不久,海参哥的工作人员就会向他推荐其他知识博主的课程。以海参哥为例,他缔造了一个庞大的矩阵账号,这些账号IP背后的打造者被称为“合伙人”,但实际上,成为“合伙人”的条件是付费和分润。“毛毛姐就是参哥打造的一个现象级IP”,一位购买过海参哥课程的老板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参哥所打造的现象级的IP有近10个,如毛毛姐、大健康李娜、矫杨、潘敬辉、张心媛,家庭教育国庆老师等。“海参哥卖的是圈子”,一位参加过其线下课程的“老板”抛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些老板不止是海参哥的粉丝,对其他的导师也颇为崇拜,当然,圈子里有用的不只是导师。根据海参哥此前在推文中透露,其私董会被视为最大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里是付出了最少8万元入会资金的会员们。许多人加入社群,是为了获得更多人脉资源,他们期待这些人可以在关键时刻助自己一臂之力。不过,一位早年购买了海参哥课程的创业者称,他并没有在里面找到一个有用的人。为了让这个资源库更具吸引力,海哥在宣传海报上还标注了会员们的收入分布情况:全部会员均年收入百万以上,其中73%收入过千万,30%收入过亿,10%超过10亿。私董会因此成为了参与其中的老板们标榜身份的一个象征,他们甚至因此自发成为了海参哥的“公关”。在社交平台上,一些付费购买海参哥课程的老板会用“智慧”、“直接”、“受益匪浅”等关键词形容海参哥本人及课程。在和Tech星球的沟通中,一位“老板”聊过半程,还突然说上了一句:“你可以直接去找海参哥沟通,只要10万块。”质疑不断,收割照旧璩静的事情曝光后,海参哥得以进一步破圈。5月10日凌晨,海参哥发布视频进行解释。他称自己今天才知道这件事,称“百度那个老铁”,到参哥这来过,但没进社群,二人聊得很愉快。他拥有了收割更多信徒的资本。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对知识博主们的质疑从未断过。不少用户发现自己在“豪车毒老纪”买到的车比4S店还贵,一位名为仓老师Dr.Cang的博主称,自己在老纪花380万买的车,车友群里相同博主的配置只要325万。在社交平台上,对海参哥业务能力的吐槽和质疑也上升到本人。网友们调侃海参哥是成功学大师、网络骗子。甚至买过海参哥课程的创业者也向Tech星球吐槽称,完全不值5万。“如果他的课有用,世界上难道就会多出来几千名亿万富翁?”一位咨询过海参哥的“老板”反问Tech星球。让她最终决定放弃报名课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态度”,“我咨询了两个问题,他又说我笨,又说我情商低。”但这完全不影响知识博主们赚钱。张琦出道一个月就变现1000万,而海参哥则号称一年轻轻松松几个亿,海参哥还公开“秀肌肉”,称自己收入过九位数的IP有9个。然而,这些知识博主们本身很少有成功的创业经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海参哥,本名是沈文君,出生于1987年,初中学历。自称踩中了市场上的每一个风口,比如他2003年开始做淘宝店,靠卖海参发迹。他办过工厂,从易趣、淘宝、天猫、微商、知乎、抖音每一个平台的电商周期,他都曾参与其中,最大的成就可能是抖音网红。颇为神秘的经历被包装成了一个个的噱头。而被这些噱头所吸引的“老板”们,在接受海参哥的培训时也给他自动带上了滤镜。号称商业导师的张琦自称做过500强企业资深商业顾问,服务过平安、贝壳、I Do珠宝等100多家...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马斯克为啥非要给你脑袋开个瓢 直接给脑袋接个高压电不行吗

马斯克为啥非要给你脑袋开个瓢 直接给脑袋接个高压电不行吗 而且马斯克透露,这次植入的初步结果检测到了神经脉冲。在最近的一次公开线上分享上,马斯克更是透露,这名首位人类受试者已基本康复,并且可仅凭思维操控鼠标。“目前进展良好,病人似乎已完全康复,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他说。马斯克官宣被植入到患者大脑里的这颗芯片叫做Telepathy,他的原理是拦截大脑的神经信号来移动肢体,然后将这些信号重新传输到身体的其他地方,以便患者可以再次控制他们的肢体。这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治愈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也称为卢伽雷氏病)而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Telepathy虽然即便是在2024年,脑机接口这个事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依然是难以置信。但是Neuralink这家公司,本来打算在2020年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人体实验。可能是因为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家公司总计造成了1500只测试脑机接口动物的死亡,所以人体实验被推迟。直至2023年5月,Nueralink才获得批准。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无论是外观还是产品本质,Telepathy就是一个电极。那么也就是说,往大脑里通电就能达到控制四肢的效果,按照这个理论,用高压电接在大脑上效果不是更好吗,费那么大劲开瓢塞个铁片子进去图什么?事实上这个逻辑既是对的,也是错的。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什么才是大脑。大脑有两个基本功能:记录神经元的输出信息,以及向大脑输入信息或以其他方式改变其自然信息流。举个实际的例子,当你阅读这句话时,这一过程正在自然地发生在你的大脑中。你的眼睛进行特定的水平运动,这是大脑神经元向“机器”(即你的眼睛)输出指令,并由眼睛接收并执行的过程。同时,屏幕上的光子进入视网膜,刺激大脑皮层枕叶区域的神经元,使得文字图像进入你的大脑视觉中枢。这个图像进一步刺激大脑的另一部分神经元,从而让你能够处理图像中的信息并理解句子的意义。输入和输出信息是大脑神经元的核心工作,那么对于脑机接口(BMI)产业的目标,就是如何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马斯克正在给年轻的马斯克安装头戴设备,由AI生成乍一看,这似乎不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毕竟就两个硬指标。然而大脑皮层内部大约有200亿个活跃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多达1000个,有时甚至高达10000个其他神经元相连。想要具体了解每个神经元具体是哪些作用,难度是非常大的。Neuralink建立在现代电子和计算技术能够识别并解读被称为神经元的脑细胞电信号这一理念之上。这种计算技术进而可以通过生成自身的信号与身体进行双向通信。上文提到的Telepathy,其工作原理是将包含1024个微小电极的64根线程插入大脑中。每个电极都能够感知大脑的电信号。为了能够在不打扰大脑内血细胞的情况下完成操作,Neuralink还为患者准备了一些机器人,用于在患者大脑内安装电极导线。Telepathy装置跟硬币差不多大小,不过它更厚一些。整个手术的过程是,在患者的颅骨上线嵌入一个类似大小的孔,再把Telepathy塞进去。它配备了一个处理器,负责管理和调控与大脑及外部世界的通信,并且支持无线通信和充电功能。其实所有的脑机接口技术,无论是植入式设备还是头戴设备,都基于相同的基本原理:它们记录与某种功能(如语言或注意力)相关的神经活动,通常是记录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下一步解释这种活动的含义;最后将其用于控制外部设备或简单地提供给用户作为信息。植入式脑机接口记录的脑信号比外部设备更加丰富,但这些实验性的设备仅供那些潜在的临床益处超过例如脑损伤或感染的风险的人使用。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马斯克创立Neuralink为的是啥?按照上面的说法,Neuralink理应是一个提供脑损伤治疗方案的医疗公司。然而如果你这么想,你格局就小了。Neuralink的理念来自于一个科幻概念,叫做neural lace。这个概念最早由作家伊恩·班克斯(Iain M. Banks)在他的科幻小说《文明空间》(Culture series)中提出。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在人脑皮层或周围组织中植入微型电极阵列,实现大脑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的高带宽通信,简单一点说这是种人脑与电脑之间无介质交互的概念。neural lace艺术概念图在Neuralink的蓝图里,他们想通过一种直接的、无缝的接口,通过纳米级别的传感器和电极与神经元相互连接,从而实现高效的脑机交互。这种设备的目标是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大脑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力,并且可能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也就是说,这次的Telepathy在业务上来说只是一个“附赠品”。Neuralink真正想做的是在人类大脑里植入一个类似于手机、电脑这样的终端设备。这个公司最早的团队仅有8个人,不过有一个人的履历却和其他7个人“格格不入”(其余七人皆为生物相容性材料研究背景),他就是Paul Merolla。他曾经是IBM SyNAPSE项目的首席芯片设计师,还领导了TrueNorth芯片的开发(TrueNorth是当时晶体管数量最多的CMOS之一)。正是有了芯片设计专业的Paul Merolla,才能让Neuralink跳脱出“医疗仪器”这个架构,更加靠近neural lace理念。当然生物相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neural lace需要在人体内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防止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更大进展是至关重要的。按照马斯克的说法,Neuralink针对人体的试验预计将持续大约六年时间,最晚在2027年的时候,Neuralink的脑机接口设备将会被允许植入于健康人的大脑中,以提供新的计算机交互方式。不过马斯克说的话并不是那么靠谱,没必要太当真。2017年的时候他就说过,Neuralink会在2021年前就完成人体临床试验。可是这都2024年了,才开始第一次人体植入。对于我的大脑来说,还有其他套餐可以选吗?脑机接口这个领域虽然比较独特,但是这并不代表Neuralink一家独大。伊利诺伊大学在2017年就研究出了一种可生物降解、机械强度高的丝膜基材上用硅和其他传统材料构建高性能柔性电子器件。医生可以在大脑表面放置电极阵列来查明癫痫发作的根源,患者可以使用这种电极来控制计算机光标。伊利诺伊大学的丝绸脑机接口芯片该团队报告称,他们使用了一种丝绸电极装置,成功测量了猫大脑表面的电信号。丝绸是机械强度强的材料,这意味着薄膜可以卷起并通过颅骨上的小孔植入进患者的大脑皮层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丝可以溶解成无害的生物分子。传统的表面电极阵列无法触及这些皱褶区域,而这些区域占据了大脑表面积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当这种材料被放置在脑组织上并用生理盐水湿润时,丝薄膜将会在脑表面缩小包裹,就能将电极带入组织的褶皱中。2023年的时候,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公开了他们的脑机接口项目。团队将一个由250多个电极组成的网格植入进一位脑干中风患者的大脑皮层。这个网格位于曾经控制她身体、面部和喉部的区域之上。当安想象说出特定词语时,研究人员记录下了她的神经活动。随后,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技术,他们确定了对应于每个单词以及如果能够发声时安会使用的面部运动的活动模式。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开脑机接口项目未来脑机接口可能会成为常态,然而你愿意在你的大脑里塞这么一个玩意吗?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让 ChatGPT 成为你的的个人 CRM。

让 ChatGPT 成为你的的个人 CRM。 最近我还在持续学习 ChatGPT相关课程,其中读到“用ChatGPT给自己打造CRM系统”,觉得很有启发,也把这个思路分享给你! 有些人的微信里加了几千人,怎么记住这些人的标签呢,用市面上的CRM,要么操作步骤太繁复,要么没有特别合适的CRM。 这方面,ChatGPT 也可以帮到你。 我们看看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是定义任务目标,我会让 AI 成为我的私人的 CRM,也就是很多公司都很常见的客户管理系统。 第二步就开始写指令了。先是定义角色,我希望 AI 作为一名顶级的客户服务与销售总监,负责帮我记住一些客户的爱好与信息。然后是背景信息,这里可以简单描述下自己的身份,例如负责什么产品的销售。因为这个案例重点在于跟 AI 的多次对话,所以任务目标和输出要求,就可以直接写“我会在每次拜访客户后,把重要信息发送给你。” 好,现在你可以看到,我在和 AI 的对话了。在拜访之后,我会发简单的一句描述给 AI,要求它每次接到新的客户消息后,只用回复一句“收到,知道了。”就可以。 (图1) 第三步,我会让它整理出所有的客户信息表格,并且针对性的使用,例如每个星期之前提醒有没有本周过生日的客户,针对这个客户有什么样的爱好可以去拉近下关系。 (图2) 第四步,加人味环节,就是在每一次输入的时候,你要关注到客户的细节,例如很多垂直领域的小爱好。比如说,是不是喜欢同一款游戏、是不是喜欢同一支球队,例如是不是有相同的运动爱好,这都是可以跟客户交朋友的方式。 当然,给你演示这个案例,并不是说你真的要把大批量的真实客户信息发进去。两个原因: 第一,ChatGPT 毕竟不是做客户管理软件的,如果你的用户量大并且涉及到敏感信息,这个使用体验并不太好; 第二,以现在的 AI 发展速度,我相信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内,我们企业内用的一些主流软件,可能都会加上 AI 功能,大家可以等等,或者主动催一下自己的一些软件提供商,让他们听到用户的呼声。

封面图片

开工写行业干货,写案例,前一段时间来香港的时候,被一个私董会爸爸带过去了他朋友开的全香港最牛逼的 STEM 学校。

#内幕消息 开工写行业干货,写案例,前一段时间来香港的时候,被一个私董会爸爸带过去了他朋友开的全香港最牛逼的 STEM 学校。 其实应该加一个 A,变成 STEAM,有 Art 文科部分的 STEM 教育。 总体业务就是:为超高净值华人家庭提供基于常青藤本科申请结果为目标的 STEM 教育,从 3 岁开始。 我觉得很有意思,作为一个通过题海战术考到北大本科的宝宝我和创始人有深刻的 Battle,详细记录。 一、 这位创始人是一对夫妻,女生和我是老乡,重庆铁子,只身一人来香港做生意,男生是麻省理工大学 phd,本科硕士都很好, 女生是 CEO,男生有自己的对冲基金和投资公司,然后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投资了这个公司。 按照他们说的,香港和大陆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富豪的孩子,基本上都在这里上课,很多明星,还有 BAT 联创创始人的孩子。 他们的校区有好几个,都是自己买的物业,然后投资装修,把校外培训机构弄成了一个国际学校的感觉,确实也是在国际学校区域,九龙塘附近。 我们当天在校区里的咖啡馆喝东西聊天,期间有好几个港大教授和港科大教授带着自己的子女来上课, 老板就在跟我们介绍,这人是谁谁谁,也送过来了。 整个盘子看起来很洋气很像样子,大陆夫妻来香港很多年了,经营得很不错。 二、 教育理念逻辑很奇特,目标也十分激进,创始人用 30min 给我们分享了一下,我很困惑,也有一些新视角。 教育目的: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或者贵族的剑桥牛津,根据孩子和父母的期待,来用 3 岁 - 18 岁的 15 年时间来规划孩子的成长。 他们有家长和他们对赌,哈佛本科 1500 万港币,然后 15 年服务规划服务,然后就是直接把这一笔钱怼到他们面前,然后开始服务规划。 收费是很贵的,但又不是很贵,逻辑很奇妙,和国际学校一样,收几十万到 200 万择校费, 然后 999 元一节课课时,抵消逻辑,因此这既是入会费,又是一次性充值,之后或者你要退出这个学校,择校费退还给你。 创始人说,这个生意一定要长期陪伴,所以说就把门槛弄高一点。 三、 继续讲创始人他们的核心教育理念: 1,STEM 是小孩从 3 岁开始就可以自我学习探索的学科工具包,可以适配香港高考、SAT 考试,再加上艺术、美学、音乐教育的 A,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教学方案; 2,学生在学校就是摸鱼,无论怎样都是摸鱼,真正要在全球竞争拿到哈耶普牛剑的 Offer,竞争非常激烈,孩子要在生活经历上、在应试成绩上、在思辨和创造性能力上,都要非常强; 3,孩子从 3 岁开始学习,名为 Kids College,即认为 3 岁的孩子本身的可塑性非常强,大脑一片空白,接受啥都是新的。 4,在 3 岁开始,就开始教语言、数学、编程、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规划孩子 3-18 岁的 6 万个小时,从一个 6 万个小时的饼图的角度来规划他们要花多长时间在哪里,这个理念很新; 5,用大英博物馆一样的 Wiki 书的逻辑,加上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的 200 个老师在线,还有全是雇佣的港大本科毕业的 200 个助教老师一起,一对一给孩子上这些学科, 创始人相信一对一、形象化,所见即所得动手以及刻意练习的力量,足够强的老师的耐心和爱哈哈哈哈。 6,整体规划,项目经历、实习经历、申请文书、考试规划一把抓,全盘规划,然后以本科学校哈耶普为目标。 四、 高客单价、持续复购、转介绍作为一种社交资产,这典型的好生意。 我问创始人会不会去内地,他说不去,因为有钱人都会来香港送孩子上学,大陆本身的合规有问题,以及落地师资有问题。 他们的老师、教研还有教学 App 花了不少钱,所以说必须要走高客单价,然后要保证一对一,才能出包结果,是长期规划型。 老板说,欢迎介绍你的老板朋友来上课,以及你的孩子也欢迎来。 我们东亚人真的是娃无极限,很多父母确实愿意选择这样的规划逻辑,但 SOP 下,孩子的快乐是什么,我很困惑。 我在想,是否会让我的下一代完成这样的学业,拿到这样的目标,真的十分十分十分十分摇摆了。 是以记,大陆也会有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供给的。

封面图片

比尔·盖茨女儿透露其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比尔·盖茨女儿透露其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据《纽约邮报》等媒体5月1日报道,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女儿菲比·盖茨在本周播出的一档播客节目中透露,自己的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以社会交往异常、局限且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纽约邮报》称,22岁的菲比在节目中谈到,当她把男友带回家时,后者感觉有些“害怕”。“(这种情况)对别人来说可能很可怕,但对我来说却很有意思,因为我父亲实在不太擅长社交。就像他以前说过的,他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不过,英国《独立报》提到,比尔·盖茨从未公开承认过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他在2025 年新出版的自传《源代码》中说,“如果我在当今社会长大,我可能会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在我的童年时期,人们普遍不了解有些人的大脑处理信息方式与其他人不同”。 《独立报》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正式检测才被引入,而那时比尔·盖茨已经二三十岁了。报道补充说,比尔·盖茨今年2月接受美国Axios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他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有所不同。他提到,大概在25年前,自己第一次被人说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我记得当时我心想,‘搞什么鬼?搞什么鬼?我可是经营着一家公司呢。’然后我意识到,事实上这可能是真的”,比尔·盖茨回忆说。 据专家介绍,阿斯伯格综合征与自闭症(即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核心症状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与孤独症相比,阿斯伯格综合征没有言语发育障碍和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封面图片

比尔盖茨 女儿 透露其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比尔盖茨 女儿 透露其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据《纽约邮报》等媒体5月1日报道,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女儿菲比·盖茨在本周播出的一档播客节目中透露,自己的父亲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以社会交往异常、局限且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纽约邮报》称,22岁的菲比在节目中谈到,当她把男友带回家时,后者感觉有些“害怕”。“(这种情况)对别人来说可能很可怕,但对我来说却很有意思,因为我父亲实在不太擅长社交。就像他以前说过的,他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不过,英国《独立报》提到,比尔·盖茨从未公开承认过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他在2025 年新出版的自传《源代码》中说,“如果我在当今社会长大,我可能会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在我的童年时期,人们普遍不了解有些人的大脑处理信息方式与其他人不同”。 《独立报》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正式检测才被引入,而那时比尔·盖茨已经二三十岁了。报道补充说,比尔·盖茨今年2月接受美国Axios新闻网采访时表示,他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有所不同。他提到,大概在25年前,自己第一次被人说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我记得当时我心想,‘搞什么鬼?搞什么鬼?我可是经营着一家公司呢。’然后我意识到,事实上这可能是真的”,比尔·盖茨回忆说。 据专家介绍,阿斯伯格综合征与自闭症(即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临床核心症状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与孤独症相比,阿斯伯格综合征没有言语发育障碍和智力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