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死后生命>作者: 李洋 主编 / 鲁明军

<图像的死后生命> 作者: 李洋 主编 / 鲁明军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副标题: 阿比·瓦尔堡研究文选 出版年: 2024-8-8 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无疑是20世纪对图像理论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选编翻译了对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对他学术和思想生涯的总体评论,以及对他晚年重要艺术史代表作《记忆女神图集》的图版个案研究,并附有一篇详细的阿比·瓦尔堡在中国传入、翻译和研究的学术年表。 #图像#艺术 #学术 #图像理论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艺术史的艺术》作者: [美]唐纳德•普雷齐奥西(Donald Preziosi)

《艺术史的艺术》 作者: [美]唐纳德•普雷齐奥西(Donald Preziosi)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批评读本 原作名: The Art of Art History: A Critical Anthology 译者: 易英 / 王春辰 / 彭筠 / 等 出版年: 201 艺术史研究于何处起源? 它与艺术的关系如何? 两百年间,艺术史研究的目标和方法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从古典时期起,艺术的历史就不断被书写及重写。历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及人类学家纷纷在这一领域发声,改变了我们对于“艺术史是什么及将会是什么”的看法。 本书选介了艺术史研究 领域迄今为止最具开创性与影响力的35篇批评文章,分为九章,每章聚焦一个艺术史研究议题:美学、风格、作为艺术的历史、图像与符号、性别、现代与后现代、解构主义、博物馆学,并配以74幅相关作品图片。从古典理论到现代主义,从康德到福柯,从现代艺术史与科学考古学创始人温克尔曼到当代艺术史学大师级人物贡布里希。35位学术巨擘及艺术家,帮助读者从第一手资料了解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编者普雷齐奥西教授为每个主题均撰写导言,以批判性的阐述,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与参考书目。 #艺术 #历史 #艺术史

封面图片

《边缘图像_中世纪艺术的边际_英迈克尔卡米尔Chinese_北京》

《边缘图像_中世纪艺术的边际_英迈克尔卡米尔Chinese_北京》 简介:本书聚焦中世纪手抄本、建筑装饰等艺术形式中常被忽视的「边缘图像」,通过跨学科视角解码怪诞图案与宗教叙事的隐秘关联。作者突破主流艺术史框架,揭示边缘空间如何成为中世纪人表达禁忌思想、社会焦虑的镜像场域,为理解欧洲中世纪文化打开新维度。 亮点:颠覆传统艺术史框架/解码怪诞图像的隐喻系统/200余幅珍稀插图首次汇编 标签:#中世纪艺术研究 #图像符号学 #边缘文化解构 #边缘图像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更新日期:2025-04-26 15:23:07 链接:

封面图片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作者: [英]雅希·埃尔斯纳(Jaś Elsner)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 译者: 胡默然等 出版年: 2022-4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是“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丛书”第三辑,为中英双语读物。本书主要为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的成果展示,同时收录了多篇埃尔斯纳的相关论文,以及他对潘氏的一篇核心理论文章的译文。作者就比较主义作为一种可能性如何解决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以及如何联结艺术史的过去与未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力图在理论框架层面为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史研究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作为一门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学科,艺术史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由此也引发了根本的学科问题:在全球转向的大背景下,依赖欧洲文化及语言构建出的经典话语体系及解题思路,一旦走出西方语境,将如何面对其他文化传统?又在何种程度上可借为他用?我们能否超越自身的固有视角,找到解释多元文化的有效路径? 埃尔斯纳在书中回溯了艺术史这门西方学科的缘起,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批现代艺术史家,如李格尔、沃尔夫林、瓦尔堡等人的标志性贡献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梳理艺术史学科理论发展的同时,他聚焦于潘诺夫斯基,深度剖析其围绕“解释之圈”所搭建的系统框架背后的学理逻辑,展开批判的思辨探讨。在此基础上,埃尔斯纳提出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学科诉求,为寻求全新的研究范式提示了一种可能的蓝图,以多元比较的模式接近纷繁复杂的非西方艺术。 此外,埃尔斯纳深入讨论了艺术史学中的几个关键议题。他以李格尔和斯齐戈夫斯基为代表,介绍了维也纳艺术史传统中两股相互冲突的思潮;面对大写的艺术,埃尔斯纳探讨了围绕其概念起源及其所具有的集体性、自律性和价值而形成的神话式宣言;并呈现出对李格尔“艺术意志”这一艺术史中极富争议的概念的再次思考。而后,埃尔斯纳重点论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德语艺术史界对李格尔遗产的两条继承路线一是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体系为例的新康德主义式的批判性回应;二是以新维也纳学派的卡施尼茨的“结构分析”方法为例的新黑格尔主义式的解释与拓展。 #艺术 #历史 #艺术史 #欧洲 #史学

封面图片

《大教堂时代》作者: (法)乔治·杜比(Georges Duby)

《大教堂时代》 作者: (法)乔治·杜比(Georges Duby)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副标题: 艺术与社会(9801420) 原作名: Le Temps des cathédrales: L'art et la société, 980-1420 译者: 顾晓燕 出版年: 2022-9 页数: 464 乔治·杜比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也是继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法国史学界无可争议的巨头、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这部里程碑式著作是乔治·杜比首部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历史学著作 ,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以文学的手笔书写的经典之作。它将中世纪的西方艺术创作还原入整个西方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展现了“欧洲之都城”这一荣耀如何从希腊、罗马转向了巴黎,以及法兰西文明何以在几个世纪里独占鳌头,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又摄人心魄的艺术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乔治·杜比一生热爱艺术,把艺术与他酷爱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他在探寻中世纪历史遗迹与艺术宝藏时产生了巨大的激情,进而凭借其深厚的中世纪史学术功底,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 乔治·杜比绝大部分的作品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具有相当的难度,而这本《大教堂时代》是他鲜有的面向普通读者的作品。在本书中,他力求文笔优美、通俗易懂,以期带领最普通的读者领略中世纪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中世纪史的兴趣。乔治·杜比在70年代曾以这部艺术史为基础拍摄了9集系列历史影片。这部作品影响深远、深受喜爱,记录片则轰动一时、广为传播,都可谓普及中世纪历史与艺术的杰作。于对中世纪史和欧洲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为普通读者而作的这本《大教堂时代》,必然是不容错过的佳作!乔治·杜比邀请你与他畅游其中世纪领地! #历史 #艺术 #社会 #政治 #宗教

封面图片

《拜占庭帝国》作者: [英] 查尔斯·欧曼

《拜占庭帝国》 作者: [英] 查尔斯·欧曼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之江文化 原作名: The 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译者: 孙溶锴 出版年: 2025-3 页数: 348 从395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建立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这座城市被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帝国经历1000多年的岁月,是古代西方封建王朝中最长久的帝国。它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堪称人类的奇迹,基督教更是在这个国度快速发展,到达顶峰。 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爵士完整地将拜占庭国诞生的原因、建国的艰辛、各个历史时期君主的贡献与失误、历次征服与被征服的战争细节一一叙述完整,讲解透彻,活灵活现地将一个古老帝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让这部著作成为拜占庭史研究领域的读本。 #历史 #拜占庭 #简史

封面图片

《瘟疫的威力》作者: [德] 福尔克尔·赖因哈特

《瘟疫的威力》 作者: [德] 福尔克尔·赖因哈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索·恩 副标题: 黑死病如何改变世界,1347~1353 原作名: Die Macht der Seuche: Wie die Große Pest die Welt veränderte 译者: 朱锦阳 出版年: 2022-11 1348年的大瘟疫是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事件之一。历史学家福尔克尔·赖因哈特还原了从亚洲开始到在欧洲暂时消亡的疫情过程,展示了在甄选出的城市里各种不同的情况,并就幸存者如何在政治和经济、宗教和艺术上应对大量的死亡提出问题。他扣人心弦的全景式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我们在什么方面应当感谢医学的进步以及我们今天对大流行病的反应跟过去相似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 福尔克尔·赖因哈特(Volker Reinhardt),瑞士弗莱堡大学历史学教授,国际上最著名的意大利史专家之一。他在贝克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美的威力-意大利文化史》(Die Macht der Schönheit. Kulturgeschichte Italiens)备受赞誉,荣获基泰拉文化基金奖(Kyt hera-Kulturstiftung)。 #历史 #疾病 #瘟疫 #黑死病 #政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