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仙崇拜》作者: [加] 康笑菲

《狐仙崇拜》 作者: [加] 康笑菲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副标题: 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 译者: 姚政志 出版年: 2025-3-30 页数: 304 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揭示了“狐仙崇拜”这一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本质: 英俊的“胡郎”以狐精之身迷倒世家小姐,却因出身低微被拒婚,揭示寒门士子想要入赘高门突破阶层枷锁的渴望;一位女子在婚礼前夜被狐精附身,借狐仙之口拒绝包办婚姻,揭开古代女性反抗礼教束缚的惊心一幕;而在明清乡野,狐仙附身村民戏弄官员,令官印失踪、文书不翼而飞,背后真相其实是百姓对官府压迫的无声控诉。 这些看似荒诞离奇的民间怪谈,实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民众对社会公平的急切诉求。 #社会 #民间信仰 #心理 #历史 #民众心理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狐仙崇拜: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

《狐仙崇拜: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 简介:狐仙崇拜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民众将其视为兼具祥瑞与邪祟的双面灵体,既祈求其庇佑家宅、财运,又畏惧其作祟招灾。这种信仰融合了佛教轮回观、道教精怪说及儒家伦理,通过狐仙传说、神像供奉等形式,渗透于岁时节庆与日常生活,折射出动荡社会中百姓对未知力量的矛盾心理与精神寄托。 亮点:揭示狐仙形象从山野精怪到人格化神灵的演变轨迹;剖析民间信仰中神圣性与世俗性的交织现象;结合地方志、笔记小说等多重史料,还原底层民众在王朝末世的集体焦虑与心灵图景。 标签:#民间信仰 #民众心理 #宗教融合 #社会变迁 #狐仙崇拜 #明清社会 #文化人类学 更新日期:2025-04-18 13:57:28 链接:

封面图片

胡耀邦:“我相信我们的党总有一天将会作出这样的历史性决议:永远永远地严禁个人崇拜。因为一搞个人崇拜,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民主,谈不上

胡耀邦:“我相信我们的党总有一天将会作出这样的历史性决议:永远永远地严禁个人崇拜。因为一搞个人崇拜,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民主,谈不上实事求是,谈不上解放思想,就必然要搞封建复辟。其危害之烈,莫此为甚!”(《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7月版127-128页) 纵览古今 淘沙见金!

封面图片

《现代信仰的诞生》作者: [美]伊桑·H.沙甘

《现代信仰的诞生》 作者: [美]伊桑·H.沙甘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与判断 原作名: The Birth of Modern Belief 译者: 唐建清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372 《现代信仰的诞生》极为出色地阐述了信仰如何在现代世界中占据如此矛盾的位置,它牺牲了宗教曾经享有的独特地位,进而成为我们表达对科学、社会和神圣事物的判断的基本范畴。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追溯了基督教西方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的信仰史,首次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信仰范畴是如何形成的。伊桑•沙甘关注的不是人的具体信仰,而是人们认为信仰是什么这一更基本的问题。 沙甘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如何享有特殊威望的,这使得宗教信仰有别于判断、见解和感官证明。但随着新教改革的兴起,宗教信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它与更世俗的认知方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被迫公开化了。当敌对的教会为这个答案而战时,每个人都声称信仰是他们*的财产,坚称他们的对手是不信者。沙甘对现代信仰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这一普遍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表明现代信仰既是对路德和加尔文的反抗,也是对特伦特宗教大会的反抗。他描述了异见者如何将宗教信仰视为需要通过个人判断、论证和争辩来证明的东西。 #信仰 #文化 #宗教 #世俗

封面图片

《现代性的隐忧》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现代性的隐忧》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原作名: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译者: 程炼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192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现代 #现代性 #社会 #文化 #政治

封面图片

#图书 狐仙崇拜:中国封建王朝晚期的民间信仰与民众心理 (【加】康笑菲)日本的妖怪们 (宋悦平 编著)

封面图片

《宋代科举社会》作者: 梁庚尧

《宋代科举社会》 作者: 梁庚尧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 2017-1 页数: 249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本书是中国科举文化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界好评。 #科举 #制度 #历史 #政治 #社会 #宋代 #宋史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