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需要被“动员”。异议社区曾经将力气花在了错误的地方

社会不需要被“动员”。异议社区曾经将力气花在了错误的地方 回答读者提问:「白纸的舆论很快就淡掉了,一切都结束了吗,难道我们什么都没做到吗?动员是不是越来越难了呢?该怎么办?」 iyp:人们对舆论过于关注了。事实上一个国家是否在走向极权/ 是否还有希望,人们对正在发生的事的态度如何并没有那么重要,应该被观察的是一般行为常规的改变 即我们期望从他人身上看到的东西的改变。 社会秩序就是这样一种期望的平衡,每个人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行事,即在考虑到他人的预期行为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利益和风险规避,通过这些行为确认他人的类似期望。这个秩序就是由每个人的行动来重现的。 请注意,在此任何偏差都会变成 "失败的策略",并且自动受到遵循所谓的 "最优" 策略的其他人的行为的惩罚。比如你拿着标语牌走进广场,而潜在的支持者选择了 “弃权" 而不是 “加入” 这是因为大家的预期表明,其他人也会选择不站出来。这意味着小团体行动的风险会很大。我们曾经就听到过 :“我不怕危险,怕的是社会的麻木让我不值得冒险”。它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另一种情况,潜在的反对者选择了 “谴责" 而不是 "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因为谁采取了多么强大的动员,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这样的选择是正常的,他们相信其他人也会这样做,不会受到鄙视或惩罚。 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立即转换为完全不同的社会预期平衡,然后其他策略就会变得最优。但这不会是协调的,人们无法达成一致。关于替代方案的对话本身就属于一套 “失败" 的策略。 要想实现转变,就必须出现一个足够强大的例子,形成替代性的期望 新的 "默契契约"。但它如何才能出现?每一个敢于树立新行为榜样的人都会在当前的平衡中去冒险使用 “失败" 策略,并会受到 “惩罚";而单独一个最终被惩罚的例子并不能激励其他人,就如 、 等人的案件,它们都不是单独起作用的,需要有足够多的人采取类似这样的冒险策略 大到能改变周围多数人的奖惩预期。类似于我们曾经描述过的 “” 的原理,因为它实现了自我复制。同样类似于您所了解的 :“在一个新闻是犯罪的国家里,让所有人都成为记者”。 虽然,只要有另一种平衡占主导地位,这就只能在局部发生。也许来自现有秩序的惩罚会被视为一种收益(例如殉道者和 );或者一个平行的奖励系统会出现(作为反抗者的 );但可以设想,最初的群体将有可能会重塑社会部分人的期望,新人会转而采用其他行为策略,从而强化了替代性预期;以此类推 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出现了。 这样的转变用级联的概念来描述。抗议门槛模型中的级联,撤回对政党的忠诚的级联...... 等等。如我们描述过的 。 以白纸行动为例,当反封锁的消息在互联网上逐渐变得热门时,当 “” 广为流传时,是在提醒人们一般行为的常规正在改变,它在暗示:街上随便哪个人都可能厌倦了封锁;如果你在街头大声宣传清零可能会遭到鄙视 …… 这就是为什么行动会迅速跨地区复制。 另一方面,镇压当局的舆论工具是在做相反的事,他们通过 ,来虚构一种截然不同的现实,从而希望暗示人们:街上随便哪个人都可能支持清零政策;如果你在街头大声宣传反封锁可能会被迅速举报给警察;甭说不可能有反对党了,就连改良派官员也会迅速被清理出去 …… 等等。您可能很熟悉的环境叙事。 可悲的是,这类舆论工具作用显著 尤其是在异议群体中被广为信任;其典型表现有3种:1、虚无和愤世嫉俗(“、崩溃吧 、”);2、(“支那人就是不行”);3、自我孤立和自我边缘(“……”)。所有这些表现都在加强镇压当局的 ,其性质都属于政府水军的吹鼓手,不断帮助提醒社会关于“反叛必输”的心理预期。这些信号,一步步将社会插入一个新的常规,一个新的预期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每个人都被孤独和恐惧所包围,每个人都在假设身边的任何其他人都不可信。这就是噩梦运转的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批评异议社区在某些时候不经意流露出的自怜自艾,那是一个严重的败笔。批评绝非缺少理解和同情,相反,真正的理解和同情是帮助您重新思考对我方 。 也许人们能指出形形色色的宣传者,但真正的宣传不是由任何人手动控制的 它是一个逐渐展开的信号螺旋,它改变了社会的实际预期。中国社会不是被所改变的,而是因为人们的日常预期发生了改变,逐渐的但并不缓慢的改变,这意味着你我关于其他人的最佳行为策略,你我 “知道" 他们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而这就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预言。 幸运的是,白纸行动有望促成一个新的 "默契契约”,通过推动社会 ,逐渐改变社会奖惩预期。另一边,,这场镇压将是严酷的和持续的,是针对所有人的,因为镇压当局的目标是要重新夺回社会心理这个战场。 这就是反抗者应该致力于坚守住的位置 。守住火种并不是口头的倡导动员能做到的。或者说,有效的动员并不是活动家站在那里大喊着呼吁公众去怎么做,而是创造一种替代性的预期,人们将主动跟上来。 #China #WhitePaper #protest #tips #Strategies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研究表明为什么不需要完美就能完成任务

新研究表明为什么不需要完美就能完成任务 研究人员发现,动物在执行觅食等任务时经常会采用"足够好"的策略,这些策略虽然不是最优的,但仍然有效,这对行为优化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并为理解这些策略的关系和更广泛的适用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当神经科学家考虑动物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找食物、捕猎猎物或在迷宫中穿行)可能使用的策略时,他们通常会提出一个单一模型,概述动物实现目标的最有效方法。但在现实世界中,动物和人类可能不会使用最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能会耗费大量资源。相反,它们会使用一种足以完成任务但耗费脑力较少的策略。在新的研究中,Janelia 的科学家们着手更好地了解动物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而不仅仅是最佳策略。这项研究表明,动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一项简单的觅食任务。它还为理解这些不同的策略、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解决相同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人员发现,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些不那么完美的选择几乎和最优策略一样有效,但却省力得多,这让动物们可以腾出宝贵的资源来处理多项任务。赫尔蒙斯塔实验室的博士后马子轩(Tzuhsuan Ma)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新框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这些"足够好"的策略,包括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可能会适应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可能如何协同工作,以及这些策略在其他任务中的通用性如何。这将有助于解释大脑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行为的。Janelia 小组组长 安·赫尔蒙斯塔说:"这些策略中有许多是我们从未想过的解决这项任务的可能方法,但它们确实很有效,所以动物也完全有可能使用它们。它们为我们理解行为提供了新的词汇。"这项研究始于三年前,当时马子轩开始思考动物在完成一项简单而普通的任务时可能采用的不同策略: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而获得奖励的几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研究人员有兴趣研究一组介于最优解和完全随机解之间的策略:这些"小程序"资源有限,但仍能完成工作。每个程序都根据过去的观察结果指定了不同的算法来指导动物的行动,从而使其成为动物行为的模型。事实证明,这样的项目有很多,大约有 25 万个。为了理解这些策略,研究人员首先研究了少数表现最好的策略。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尽管使用了较少的资源,但它们所做的事情基本上与最优策略相同。"我们有点失望,"马说。"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寻找这些小程序,结果它们都遵循着同样的计算方法,而这个领域已经知道如何用数学方法推导出这些计算方法,不需要我们花这么多精力"。不过,研究人员还是有动力继续寻找他们有一种强烈的直觉,那就是一定有一些程序是好的,但与最优策略不同。当他们把目光投向最优秀的项目之外时,他们发现了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大约有 4000 个项目属于"足够好"的类别。更重要的是,其中 90% 以上的项目都有新意。他们本可以就此打住,但一位杰内里亚人提出的问题刺激了他们:他们怎样才能知道动物使用的是哪种策略呢?这个问题促使团队深入研究各个计划的行为,并开发出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思考整个战略集合。他们首先开发了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连接不同程序的网络来描述程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他们研究了这些策略所描述的行为,并设计了一种算法来揭示这些"足够好"的程序是如何从另一个程序演化而来的。他们发现,在保持表现的同时,对最优程序的微小改动也会导致行为的巨大变化。如果其中一些新行为在其他任务中也有用,这就表明同一个程序足以解决一系列不同的问题。"如果你认为动物不是只解决一个问题的专家,而是解决许多问题的通才,那么这确实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马说。这项新工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框架,让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超越单一的、最佳的动物行为程序。现在,研究小组正集中精力研究小程序对其他任务的通用性,并设计新的实验来确定动物可能使用哪种程序来实时执行任务。他们还在与 Janelia 的其他研究人员合作,测试他们的理论框架。赫尔蒙斯塔说:"归根结底,掌握动物的行为是了解大脑如何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必要前提,包括一些我们最好的人工系统也只能低效解决的问题。关键的挑战在于,动物使用的策略可能与我们最初假设的大相径庭,而这项工作正在帮助我们发现这一可能性空间。"编译自/ScitechDailyDOI: 10.1126/sciadv.adj4064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其实按反贼那个逻辑,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容得下他们,每个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那个地方都有犯罪事件。人类社会“阶级”是一种必

其实按反贼那个逻辑,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容得下他们,每个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那个地方都有犯罪事件。人类社会“阶级”是一种必然的存在,有剥削者也有被剥削者,换一个地方有可能实现阶级跃进,但不是必然的结果。 “以偏概全”是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反贼所谓的“自由”是什么我不理解。 我自己觉得的“自由”应该是一个能求同存异的社会。

封面图片

其实按反贼那个逻辑,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容得下他们,每个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那个地方都有犯罪事件。人类社会“阶级”是一种必

其实按反贼那个逻辑,全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能容得下他们,每个地方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那个地方都有犯罪事件。人类社会“阶级”是一种必然的存在,有剥削者也有被剥削者,换一个地方有可能实现阶级跃进,但不是必然的结果。 “以偏概全”是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反贼所谓的“自由”是什么我不理解。 我自己觉得的“自由”应该是一个能求同存异的社会。

封面图片

被统治塑造的社会人心

被统治塑造的社会人心 1989年冬天,社会学家尤里·列瓦达发起了一个项目,旨在确定苏联境内那些被称为 "苏联人民" 的人的意识变化。与此同时,当时的星火杂志与全俄民意研究中心一起开设了专栏,刊登这些民意调查的片段。 社会学家在分析这些结果时发现了 "" 的一些特征,被称为 "8条规则": 1. 大众化,或 "与其他人一样" 的标准取向。这意味着,如果一项成就没能被纳入国家地位的等级体系中,就会导致没人欣赏它。换句话说,人们似乎失去了独立价值判断的能力。 2. 适应性。意味着要适应现有的社会秩序,包括降低请求和需求的标准。心理维稳最常用的招数之一 “不能改变环境,就要去改变自己”。 3. 简化。由于对其他模型和行为类型的无知,在思想和道德方面都倾向于最简单的样本和模型。比如,经常是非黑即白的 要么是“西方“要么是“东方“、要么““要么““ ……被严重消解。 4. 等级制度。准确说是对等级制度的服从 清楚地认识到,不仅物质财富,而且权利、尊严、尊重、道德标准和智力素质,都是根据社会地位来“分配”的。 5. 狡诈。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默认没有任何错误能被原谅),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有权欺骗所有与之打交道的任何人,从上司到亲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其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严重的和个体的 。 6. 不确定性/不安全感。"苏联人" 清楚地记得自己不能完全依赖任何正式的规则,因为一切都可能朝令夕改。 7. 对某种"特殊"事物的归属感 、甚至一种思想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弥补了苍白的个人情结和内心的失望。 8. 腐败。不仅是各种官员身上的权力被贿赂,民众本身也 通过施舍、特权、有条件的让步和象征性的偏袒。就如“”所描述的。 不过,这8条真的特殊吗?中文读者是否能在自己身边找到类似的故事? #Inequality #Authoritarianism #SocialPsychology

封面图片

Apple Pencil未来或不需要充电

Apple Pencil未来或不需要充电 Apple Pencil自推出以来,就以其高精度和流畅的书写体验赢得了用户的喜爱。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量问题逐渐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尽管现有的Apple Pencil已经具备了较长的续航能力,但仍需定期充电,这无疑给用户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外媒报道称,如今苹果公司致力于研发无需充电的Apple Pencil或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据悉,该专利申请涉及一种“光学手写笔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屏幕确定目标或触摸位置、中心点、悬停距离、倾斜角度、方位角中的一个或多个点位,以及在某些情况下确定手写笔的方向和旋转。对此,外媒指出,新技术的实现,不仅将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还有望将进一步巩固Apple Pencil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并引领整个数码配件行业的创新潮流。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火种.1991 》 简介:火种.19可能以传递希望或开启变革为主题展开故事。影片背景或许设定在一个处于困境中的社会或群体,这里

《火种.1991 》 简介:火种.1991可能以传递希望或开启变革为主题展开故事。影片背景或许设定在一个处于困境中的社会或群体,这里的人们生活困苦,被压迫、被剥削,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主角可能是一位勇敢且富有智慧的人,他 / 她发现了一丝能够改变现状的 “火种”,这火种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一项技术发明,或是一种团结众人的信念。主角怀揣着这火种,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传播,试图点燃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他 / 她遭遇了来自各方的阻力,既有来自压迫者的打压,也有来自民众自身的怀疑和误解。但主角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地让火种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引发了一场改变社会的变革,展现了希望和勇气的力量 标签:#火种 1991#剧情电营#希望主题#社会变革 文件大小 NG 观看链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