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帽回应“背叛开源”承诺:RHEL“闭源”不准确、下游重构者没有价值

红帽回应“背叛开源”承诺:RHEL“闭源”不准确、下游重构者没有价值 红帽副总裁 Mike McGrath 近日通过官方博客做出了回应,文章宣称 RHEL 是基于 CentOS Stream,而 CentOS Stream 的库完全是公开的,因此称 RHEL 闭源完全不正确。此外,红帽一并强调下游重构者没有价值,因此不会为这些开发者倾斜资源提供支持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模型应开源还是闭源?周鸿祎怼上了李彦宏

大模型应开源还是闭源?周鸿祎怼上了李彦宏 连泼了两盆冷水短短一个星期内,李彦宏给开源大模型的这盆冷水,泼了两次。第一次是4月11日晚间,李彦宏的一封内部讲话被媒体“曝光”。他表示大模型开源的意义不大,闭源模型在能力上会持续地领先,而不是一时地领先,做模型的创业公司既做模型又做应用的“双轮驱动”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李彦宏之所以泼出这盆冷水,在于他认为闭源才拥有真正的商业模式,能够赚到钱,能聚集人才和算力。“闭源在成本上反而是有优势的,只要是同等能力,闭源模型的推理成本一定是更低的,响应速度一定是更快的。”同时,开源大模型的模式与传统的开源软件不同,并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此,他还给AI创业者提出建议,核心竞争力本就不应该是模型本身,因为这太耗资源了,还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跑出来。第二次是4月16日,Create 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在演讲中提出,“未来开源模型会越来越落后”。这是因为大家以前用开源觉得开源便宜,其实在大模型场景下,开源是最贵的。他结合文心大模型的实践给出解释:“开发者通过文心4.0降维裁剪出来的更小尺寸模型,比直接拿开源模型调出来的模型,在同等尺寸下的效果明显更好;同等效果下,成本明显更低。”李彦宏说,过去一年,百度踩了无数的坑,交了高昂的学费。某种程度上,这两盆冷水也是踩了坑换来的,他就泼给了业界。他的言外之意是,创业者使用百度大模型就可以了,跟着百度走闭源路线,有钱赚。但目前大模型还处在发展阶段,上牌桌或者下牌桌并不是由哪一家说了算。即便百度较早入局,也堪称是国内All in 大模型力度最大的一家,但还远没有达到一家独大或者“遥遥领先”的地步。比如月之暗面Kimi等新手的突袭,总能给先入局者一个“大惊喜”。李彦宏还在“着急”事实上,李彦宏泼出这两盆冷水,是他内心“着急”的外露。这种外在的焦虑,他此前已经公开表达过。去年年底,李彦宏在一次活动上就说,“过去接近一年的时间,我看到媒体、社会、公众主要的兴奋点还在基础模型上,没有转到AI原生应用上,这使我多多少少有点着急”。这也是他不断呼吁业界要卷AI原生应用的原因。作为AI原生应用的推动者,李彦宏认为百度AI原生改造的还不够彻底。据媒体报道,李彦宏2024年一季度OKR首要目标,就是“基本完成移动生态的AI原生化改造”。而在去年百度世界大会上,只有百度文库被李彦宏认为被“AI重构”最成功,实现了从内容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在本次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更是把这种“着急”写在演讲主题里,即《人人都是开发者》。他指出,AI正在掀起一场创造力革命,“未来开发应用就像拍个短视频一样简单,人人都是开发者,人人都是创造者。”他还表示,百度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定位是尽可能为大家提供所需的开发工具,这包括了1个基础模型系列和三大AI开发工具。也就是说,李彦宏的“着急”并没有缓解。他只能通过不断拉低从业门槛,让更多人加入到他的“战队”,才能倒逼百度的进化,以应对经营压力。直白点说,当“AI时代一切都将被重塑”成为共识时,李彦宏梭哈式押注大模型,他希望百度顺势翻盘,重塑“BAT”时代的荣光。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百度掌舵者的他需要考虑赚钱。需要补充的是,AI先发优势始终在百度股价中得不到体现,近一年以来,百度美股市值离最高点跌去200多亿美元,目前维持在330亿美元线,甚至比京东还低。摩根大通认为这是市场忽略了“生成式AI将成为其中长期增长动力的假设”。从这个角度看,百度只有加快AI原生应用的落地步伐,在闭源大模型上走出一条赚钱路径,才能真正提振股价。周鸿祎的回怼但和李彦宏站在对面路线的玩家不少,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冤家对头360创始人周鸿祎、百川智能CEO王小川等。第二十七届哈佛中国论坛上,周鸿祎提及开源大模型时称,他一直相信开源的力量,至于网上有些名人胡说八道,大家也别被他们忽悠,说开源不如闭源好。“一句话,今天没有开源就没有Linux,没有Linux就没有互联网,就连说这话的公司自己都借助了开源的力量才成长到今天。”就前面所说背景来看,“有些名人”就差对李彦宏指名道姓了。周鸿祎还表示,开源社区聚集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数量是闭源的数百倍。所以今年开源大模型只做了一年就已经超过了GPT-3.5的能力。他认为,未来一两年内,开源的力量很有可能会达到或者超过闭源的水平。王小川也在李彦宏泼出第一盆冷水时,就表达了不同的观点。第一财经报道,王小川在微信群讨论中表示,“关于开闭源之争,核心是要看谁在开源?双轮驱动,是一线创业AGI公司的唯一解。”除此之外,阿里云也站在大模型开源这一面。此前,阿里云CTO周靖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开源社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了。阿里云的初衷不是把模型攥在自己手上去商业化,而是帮助开发者,开源生态对促进中国大模型的技术进步与应用落地,以及生态的蓬勃发展至关重要。由此不难看出,李彦宏想当国内“大模型共主”的路,比百度造车还难。同时,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大模型的开源或者闭源,只是在应用场景上的分化,各家的站队都有切身利益的考量。李彦宏、周鸿祎的互怼,王小川的“及时辣评”等,也仅是着眼于自身业务发展的紧迫性,所作出的公开表态。而“大模型开源or闭源”,这两个模式或在相同场景里的相互竞争,互有优劣。但从更长远的AI发展来看,必然不会只是“华山自古一条道”。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商业场景,存在不同的路线选择。就像王小川所说,开源和闭源并不像手机中iOS或者Android操作系统只能二选一。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大模型开不开源,硅谷大佬激辩: 一方谈科学进步 另一方提国家安全

大模型开不开源,硅谷大佬激辩: 一方谈科学进步 另一方提国家安全 安德森等人强烈支持开源人工智能,他们认为共享知识是科学进步的关键,提高透明度能够防止大公司垄断这项革命性技术。而科斯拉等闭源人工智能的支持者认为,让私营部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是防止滥用和潜在风险的有效方法。开源人工智能意味着技术将对公众免费开放,以促进共同的建设和分享。而闭源或专有人工智能则被其创作者控制,不对外公开。尽管二者看似对立,实则可以和谐共存。例如,许多公司在开源代码的基础上发展出自有的专有系统。此场辩论起因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OpenAI及其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的起诉,凸显了人工智能的部署和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监管机构、大型科技公司和科学家等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边界和速度仍在探索时,想要找到明确的答案何其艰难。在人工智能是否应该开源的争论中,身处漩涡中心的科技巨头们已经明确了各自的立场。Meta坚定支持开源人工智能,发布了Llama 2模型供全球开发者使用和改进。紧随其后的是法国Mistral AI,发布了具有开放“权重”的模型,即模型运作的核心参数。然而,行业领头羊OpenAI和Anthropic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们提供的是闭源人工智能模型,并坚持把技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这场辩论中,安德森于上周六通过社交媒体X发帖。他指责科斯拉正在“游说禁止开源”。这发生在科斯拉公开支持OpenAI及其CEO奥特曼之后。而他的支持是在马斯克对OpenAI提起诉讼之后表达的;马斯克指责奥特曼和OpenAI违背了公司创立时的原则,把追求利润放在了开源人工智能之前。作为科斯拉风投公司(Khosla Ventures)的创始人,科斯拉不仅支持OpenAI的盈利性业务,还声称,人工智能就如同核武器一旦开源将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他甚至引用了OpenAI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凯弗(Ilya Sutskever)的话说,“不分享科学也是完全可以的。”科斯拉风投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进行了解释。他说,科斯拉确实曾支持开源技术。然而,科斯拉现在认为,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关乎国家安全和技术”优势,这些模型需要得到严密保护,不应轻易开源。安德森所在的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风投公司对此次开源与闭源的辩论保持缄默,对评论请求没有给出回应。双方虽立场对立,但均认同一个观点:驱动ChatGPT等AI工具的大语言模型仍处于成长阶段。ChatGPT与其他人工智能工具面临的问题众多,包括产生幻觉性输出、偏见性结果,甚至有潜力输出有害或攻击性内容。此外,这些模型的应用和训练成本高昂,还会消耗大量能源。开源支持者认为,正是这些技术的未成熟,更加凸显了开源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在科学家和学者组成的开放的科研社区内,才能排除商业利益的干扰,共同推进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实现机器能够如同人类一样学习和思考。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的首席执行官阿里·法哈迪(Ali Farhadi)表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大规模部署了一项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技术,也不知道如何有效控制这些系统。”该研究所由已故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于2014年创立,是一个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非营利机构。法哈迪及其他支持开源的人士强调,共享研究成果是科学界的长久传统。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从2017年谷歌分享的“转换器”(Transformer,GPT中的T)模型开始的,其背后有更深远的历史。同时,一些美国议员则支持科斯拉的观点,他们担心自由分享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落入国外竞争对手手中,因此认为应该加以保护。许多主张闭源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持有相似立场,认为这种技术可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奥特曼也强调,OpenAI高度重视其在开发人工智能方面的安全责任,坚信应该小心谨慎。他同时承认,人工智能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商业机会。回顾历史,软件行业的开源运动,自Linux等项目兴起后蓬勃发展,为当前开放与封闭的辩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开源软件已成为包括云计算在内的众多技术领域的基石,其商业化甚至促成了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诞生。然而,开源软件也面临着网络安全挑战,因为任何人都能轻易下载和修改代码。专家们指出,封闭和开源技术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两者可以并行发展。Meta负责生成人工智能的副总裁艾哈迈德·达勒(Ahmad Al-Dahle)就认为,把开源和封闭视为二选一的对立选择是误导,实际上两者各有其发展空间。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I21的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奥里·戈申(Ori Goshen)也分享了相似观点,他认为,“开源在人工智能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便是像AI21这样的专有供应商,其基础模型最终也可能开源,商业价值将来源于独特的知识产权。”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