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国家】本次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

【中国成为唯一在两条技术路线上达到“量子优越性”里程碑国家】本次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与此前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分别在两种物理体系都达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中国科学家成功研制“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 在成功构建“九章二号”两年后,中国科学家宣布已成功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计算速度比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星期三(10月11日)发布的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 中科大官网称,科研人员设计了时空解复用的光子探测新方法,构建了高保真度的准光子数可分辨探测器,提升了光子操纵水平和量子计算复杂度。 根据公开正式发表的最优经典精确采样算法,“九章三号”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比上一代“九章二号”提升100万倍。“九章三号”在百万分之一秒时间内所处理的最高复杂度的样本,需要当前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前沿”(Frontier)花费超过200亿年的时间。 官网称,这一成果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光量子计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量子计算是后摩尔时代的一种新的计算范式,它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能力。研制量子计算机是当前世界科技前沿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科大团队于2020年成功构建76光子的“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并于2021年研制了113光子可相位编程的“九章二号”。

封面图片

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近期成功构建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这是不同于

潘建伟、朱晓波、彭承志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近期成功构建66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这是不同于“九章”光量子技术路线的另一条技术路线。 今年5月,他们构建了62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实现了可编程的二维量子行走。近期他们采用全新的倒装焊3D封装工艺,解决了大规模比特集成问题,构建了“祖冲之二号”。 对该机进行随机量子电路采样的基准测试,系统规模达到了56个量子比特和20个周期,对其进行经典模拟的成本约比2019年53量子比特的Sycamore高2~3个数量级。 有关成果10月25日在PRL发表。 (新华社)

封面图片

微软预计10年内打造量子超级计算机

微软预计10年内打造量子超级计算机 微软今天宣布了其建立自己的量子超级计算机的路线图,使用该公司的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相当多年的拓扑量子比特。还有很多中间的里程碑要达到,但微软高级量子开发副总裁Krysta Svore告诉我们,该公司相信,使用这些量子比特建造一台量子超级计算机将需要不到10年的时间,该计算机将能够每秒执行一百万次可靠的量子操作。这是微软推出的一个新的衡量标准,因为整个行业旨在超越目前的嘈杂的中尺度量子(NISQ)计算时代。 来源:

封面图片

今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向国盾量子交付了一款 504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国盾量子自主研制

今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向国盾量子交付了一款 504 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用于验证国盾量子自主研制的千比特测控系统。 据官方介绍,这颗芯片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后续还计划通过中电信量子集团的“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等向全球开放。 研究人员表示,“骁鸿”芯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大规模量子计算测控系统的发展,更多考虑的是通过集成更多的比特数和实现各单项指标,来满足测控系统验证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骁鸿”刷新了国内超导量子比特数量的纪录,但官方强调其综合性能与此前创造量子纠缠数世界纪录的“祖冲之二号”尚有差距,不具备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能力。 国盾量子计算负责人王哲辉还表示,“骁鸿”芯片将在国盾量子千比特测控系统上进行单比特门、双比特门、读取操作及测控系统性能测试,测试工作预计在今年 8 月前完成。据介绍,新测控系统集成度较上一代产品提升 10 倍以上,核心元器件使用国产化设计,在提升操控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了成本。未来,国盾量子将面向万比特规模,进一步研发适用于可纠错量子计算机的新型测控系统。 标签: #量子计算 频道: @GodlyNews1 投稿: @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量子计算逐渐泡沫化?

量子计算逐渐泡沫化? 自2019年谷歌首次实现“量子霸权”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以来,量子计算领域就开始了蓬勃发展。 在各国央行“大放水”导致市场廉价资金充裕的市场背景下,随着量子科学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大量资本疯狂涌入量子计算机行业,希望有朝一日能获取巨额回报。 不过,量子计算机究竟是革命还是炒作,该行业究竟是充满希望还是充满泡沫?一直以来,不管是学界、业界还是投资界,对于上述问题均有着激烈的争论。 近日,牛津大学物理学家Nikita Gourianov博士(研究方向为量子物理学)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文章,警告投资者量子计算行业存在“巨大的泡沫”,并对相关领域以及部分“贪婪的物理学家”展开了激烈批评,引发了业内的轩然大波。 简要概括,Gourianov在这篇题为《量子计算泡沫》的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两个论点:其一,量子计算公司并未真正赚到钱;其二,Gourianov认为,目前来看量子计算机“不够有用”,“仍不清楚量子计算机系统可以解决哪些'有用'商业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不断发展壮大,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夸大其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对量子物理学一无所知的推销员式的人物进入了这个领域,在公司中担任高级职位,只专注于制造声势。这样过了若干年后,对量子计算前景的极度夸张的观点成为主流,导致贪婪和误解持续存在,并形成了泡沫。”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微软和 Quantinuum 详细介绍了量子纠错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微软和 Quantinuum 详细介绍了量子纠错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微软和 Quantinuum 今天宣布在量子纠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 Quantinuum 的离子阱硬件和微软的新量子比特虚拟化系统,该团队能够无差错地运行 14,000 多次实验。这个新系统还允许团队检查逻辑量子比特并纠正遇到的任何错误,而不会破坏逻辑量子比特,可靠性比单纯的物理量子比特提升了800倍。Microsoft 和 Quantinuum表示,他们仅用30个物理量子比特就创建了四个高度可靠的逻辑量子比特。量子研究人员通常参考大约 100 个可靠量子比特作为击败传统超级计算机所需的数量,微软并未透露何时可以达到这一里程碑。 ,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