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中的小鹏汽车:求新的A面,失控的B面】新造车三杰中谁最强、谁最弱?数年来业界一直在反复讨论。经营策略最像特斯拉的小鹏,汽车

【撕裂中的小鹏汽车:求新的A面,失控的B面】新造车三杰中谁最强、谁最弱?数年来业界一直在反复讨论。经营策略最像特斯拉的小鹏,汽车销量和股价涨幅一度是三家公司中最高的。但此刻,其市值已不足蔚来、理想汽车的4成。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理想“霸屏”的新车,对这家公司意味着什么?】理想新车发布后,同是新造车成员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微博意有所指地发问,“在激烈竞

【理想“霸屏”的新车,对这家公司意味着什么?】理想新车发布后,同是新造车成员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微博意有所指地发问,“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非快消品行业、2C非保护领域,有那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期或长期可以获得优势或壁垒的“,这显然是向理想的家庭奶爸车定位发出质疑。 #抽屉IT

封面图片

小鹏汽车全新品牌MONA正式公布 何小鹏:会比雷总的小米SU7销量更好

小鹏汽车全新品牌MONA正式公布 何小鹏:会比雷总的小米SU7销量更好 何小鹏透露MONA品牌今年6月会释放更多信息,并放下豪言称:“今年下半年,会比雷总的小米SU7有更好的销量。”在去年8月份,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就是MONA。在今年3月份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何小鹏也透露了全新品牌,并表示这个品牌将是颠覆创新的全新物种。何小鹏表示,深入造车之后才发现到10-15万的价格段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但要在这个区间真正做一款各方面都过硬、并配备小鹏最擅长的智驾能力的好车,且还有合适的利润,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鹏汽车再失自动驾驶大牛 吴恩达高徒王弢离职

小鹏汽车再失自动驾驶大牛 吴恩达高徒王弢离职 但在去年5月,他已调离小鹏,入职小鹏旗下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9个月后,曝出他离职的消息。又一位自动驾驶大牛,重归江湖。王弢离职消息最早由凤凰网车研所曝光,报道称小鹏汽车原北美视觉感知负责人王弢已于近期离职,公司系统里查无此人。目前小鹏官方还没有对此消息作出回应。不过根据王弢的领英主页,他在小鹏汽车的工作时间截至到2024年1月。这可以证明此消息为真,王弢确实从小鹏汽车离开。王弢于2019年8月加入小鹏,在当年小鹏技术分享日上,首次以“北美视觉感知团队负责人”的title被介绍,是当时小鹏自动驾驶北美算法团队的核心成员。他总管大感知团队,向来自高通CR&D的Parixit Ahera汇报。但在去年5月,王弢内部调岗,从小鹏算法团队调去了小鹏旗下机器人公司鹏行智能,出任创新战略总监。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底层算法确实有互通之处,内部转岗也不算非常大的变动。但是转岗不到一年,就传出王弢离职的消息。王弢是谁?为什么他的离职会备受关注?王弢是谁之所以称王弢为自动驾驶大牛,是因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王弢都有丰富的经验,还是将深度学习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先驱之一。王弢本科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硕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了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博士阶段则回归斯坦福,师从AI大牛吴恩达,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方向。当时硅谷第一波自动驾驶浪潮正盛,王弢则随着这股浪潮休学创业,和其他几位吴恩达的学生一起,创办了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王弢除了是公司联合创始人外,还是研发与工程总监。Drive.ai成立的目标很明确: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并且迅速成为硅谷明星自动驾驶公司之一。△ 中:王弢;右:吴恩达原因一方面是有吴恩达背书,另一方面是公司出色的技术实力:成立两年,成为全球首个展示雨夜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还在德州提供了Robotaxi服务。并且,Drive.ai也备受资本青睐。成立两年多共完成5次融资,总金额超7700万美元(约5.54亿元),估值一度达到2亿美元(约14.39亿元)。这背后作为领导者和核心研发人员的王弢,功不可没。不过在2019年情况大变,Drive.ai作价2亿美元卖身,创始团队纷纷出走,后来公司被苹果收购。而王弢在同年跳槽来到小鹏汽车,出任北美自动驾驶视觉感知负责人。此时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阶段,正好引来了“吴新宙时代”,王弢就是此时被吴新宙挖来的人才之一。当时吴新宙大刀阔斧改动小鹏自动驾驶的团队架构和研究方向,团队分为感知、归控、地图三部分,核心的算法团队在美国,除了负责核心算法研发,还要配合国内团队的需求、路测结果,解决对应问题。王弢正是北美感知算法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吴新宙带领下,小鹏通过智能驾驶重要功能不断落地,完成与“技术派”标签的绑定。这其中各类标志性事件:没有激光雷达实现高速NGP、记忆泊车功能上车、高速NGP完成从广州到北京的实测、发布“重感知、轻地图”的城市NGP……感知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重要。王弢对小鹏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性,也能够管窥。不过,变动还是在2023年发生了。8月,曝吴新宙离职小鹏,入职英伟达,后亮相证实负责管理英伟达中国自动驾驶团队。巧合的是,无论是王弢,还是吴新宙,工作地点主要都在北美。而之前有传闻称,小鹏汽车想要逐步缩小北美团队,大概和控制人员预算有关。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是吴新宙挖来的人才之一刘兰个川,也在2023年被曝离职小鹏,离职前担任算法研发总监,对外也有“小鹏自动驾驶AI负责人”的title。至此可以明确,吴新宙的核心团队成员,正随着吴新宙出走逐渐离开小鹏。目前王弢还没曝光下一步的动向,一位懂管理、懂技术的自动驾驶大牛,重归江湖。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为蔚来小鹏腾势集体冲量 新造车最血腥的春天来了?

华为蔚来小鹏腾势集体冲量 新造车最血腥的春天来了? 同一天,小鹏 G9 全系降 2 万、极氪 007 起价不变配置大增、蔚来给出每辆 1.5 万元起的油车置换基金……不知道是愚人气氛加持,还是降着降着就“麻了”。大家似乎习惯了紧锣密鼓放大招,不铺垫不预告,甩手就是降价补贴,招式不一样,目的都是“抢单”。此前表态不参与价格战的车企们,真到出手谁也不留情。明知降价自损八百、不可持续、绝非上策,怎么都这么豁得出去?今天的文章,来聊聊新一轮降价背后的焦虑与竞争。又杀疯了2024 开年到现在,价格战伴随着新车战,明里暗里降价就没停过。眼见着 2 月开始的降价潮,隐隐约约要退一退,4 月第一天,多家车企宣布豪掷补贴,和销量报告一起席卷舆论场,热闹不已。单月交付 2.46 万辆的问界新 M7,先吹响了冲锋号角,降幅 1-2 万元不等,入门版最新售价 22.98 万元。虽然定位有别于 SU7,起售价却直逼后者,作为一款热销车型,现在降价对于竞品而言多少有些“防不胜防”。小鹏的价格屠刀则砍向 G9,全系降价 2 万, 入手门槛落在 25 万以内,还给出最高 8000 元的选装权益。在这个价位段,G9 已经是性价比相对可观的车型,但 2024 年以来销量有些“失速”,2 月销量没有过千,回到去年 9 月的水平。这次 G9 全系调价的决心,不输于问界新 M7 只降中低配车型的决心。另一款已有足够讨论度的让利车型,是极氪今年的当打产品 007。官方曾表示极氪 007 上市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化和核心竞争,“因而不会陷入价格战”,而在昨天,新车加推 20.99 万元的后驱增强版,比原先的入门版新增价值 2 万的免费选装。强调不降价的蔚来又推出了新政策10 亿元油车置换补贴, 适用于 2024 款车型,单车总计最高可获得 1.5 万选装基金、6498 元 NIO Phone 抵用券、3600 元换电券和 4560 元的 NOP+ 一年使用权。此外,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先后推出了数以亿计的置换补贴, 现在吉利的熊猫 MINI 最低入手价是 2.99 万元。特斯拉则显得有些特别,不降反涨。Model Y 全系降价 5000 元,不过原价 1.2 万的星空灰车漆变成了 Model 3/Y 的免费选配,原本的纯黑车企又加收 8000 元是涨是降,因人而异。昨晚刚刚上市的全新腾势 N7,也放了个大招,起价 23.98 万元,比 2023 款降了 6.2 万元,还限时给老车主 5 万置换补贴,约等于“无痛”换新车。这么一降,也意味着腾势 N7 主销版本退出豪华纯电市场, 渴望“搅局”主流中高端。价格战没有迎来静默,战事还有升级,新造车、跨界公司、自主车企都推出优惠,一家比一家“残暴”。对于厂家或者老车主而言,降价意味着“喜忧参半”,真正迎来春天的依旧是等等党。小米效应?明知降价不是“两全法”,那为什么降这么狠?2023 年初,特斯拉在全球开启大降价,一是因为 2022 年整体毛利率足够丰厚,达到 25.6%,且碳酸锂价格已经开始松动,特斯拉有足够的本钱开卷。比亚迪今年出击,则是在 20 万以内的市场拼“谁更狠”,接踵而至的“荣耀版”,给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大众市场上了一剂又一剂猛药。可这一次领头的,不是特斯拉也不是比亚迪,赶在昨天齐降价又是为什么?不够乐观的预期,或许是答案之一。回看一季度的大盘,1 月国内纯电批发销量 40.4 万辆,同比增长 49.5%,环比下降 46.5%;2 月纯电批发 26.9 万辆,同比下降 22.8 %,环比下降 34.3%。尤其 2 月,不论新能源大盘还是纯电,不论绝对值还是增速,都在下滑。对于 3 月,乘联会预估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 82 万辆,同比增长 33%,环比增长 84%,相比 2 月已有明显起色,也是最接近预期的一个月。然而,该机构披露,3 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58.3%,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诚然,Q1 淡季是行业共识,但二季度的市场会变得“热辣滚烫”吗?未必。乘联会预计 4 月“车市平稳运行”,但仍指出,清明节受风俗影响、农耕忙碌及假期出行,导致购车需求驱动力不足,经销商预计市场需求及销量环比微降。“悲观的大盘基调,遇上 3 月底的纯电破圈”,这是最近一周来车圈动作频频的大背景。小米汽车争议虽大,但是不可否认,雷军给纯电汽车、智能汽车带来了破圈效应可能是 2024 年的第一次。以上因素交织之下,4 月初的全民皆兵,既可以说是车企们咬紧牙关刺激市场,也可以说是趁着全民讨论分享流量蛋糕。攻守之势易也。小米 SU7 的定价方式、传播策略、营销密码加重了“先行者”们的焦虑,激发了彼此的战斗欲。即便强如华为,拥有与小米汽车相似势能的鸿蒙智行,也推出了防守策略。不过问界新 M7 的定价,未必针对小米 SU7,毕竟理想有 L7,L6 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眼下的竞争对手不容轻视,新对手也伺机而动北京车展很快就来,四月是各家秀肌肉的窗口期。遥想去年年底的广州车展,每家都有每家的热闹,然而鸿蒙智行展台上格外火爆,“含华量”反映到现场,更让人察觉到含金量。而今年一季度,车圈里大半的流量也被小米和华为占据,雷军的“赢家通吃”理论未必获得全行业认可,但当下的竞争格局也明摆着谁也无法免受小米汽车的影响。赶在“线下擂台战”之前降一波价,获得更多订单和声量,算是车企们不约而同的功守道?写在最后可能是二季度充满不确定性,也可能是华为和小米组成的“新新造车”势不可当,总之“价格战何时休”这道题,短期内大概率没有答案。价格战去年也打,在淘汰赛成为行业共识的语境下,难有尽头,降价增配、或者新增“丐版”拉低拥车成本的打法,带来的结果是消费降级还是升级?换个说法,市场需要的是绝对的低价吗?还是在相应的价格段内,提供更强的产品力? 对消费者来说,这两个问题理论上可能是一个意思,但回到车企端,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产品逻辑。不同级别玩法也不一样,譬如入门市场 798 自带绝对力量、高端豪华市场钻营技术冗余,即便降价,不会是一个降法。“小米很可能继平价手机市场之后,在大众消费车市场上、重新上演良币驱逐劣币的史诗性一幕。” 这是企业家罗永浩对小米汽车入场给予的高度评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眼下新能源车圈可没有无声润物的意思,倒有血战不休的气息,小米开价、其他车企扎堆降价,会开启怎样的春天?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whyyoutouzhele:近日,抖音账号“满格电新能源维修技术中心”的维修工程师因发布了一则小鹏汽车无法充电,故障率高做工差

whyyoutouzhele:近日,抖音账号“满格电新能源维修技术中心”的维修工程师因发布了一则小鹏汽车无法充电,故障率高做工差的视频,被充电机生产厂家欣锐发布律师函要求道歉。 于是该工程师开始每天在网上道歉,还用上了中英文双语。

封面图片

低价不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可怕之处,那什么才是?

低价不是中国电动汽车的可怕之处,那什么才是? 不过,海鸥和与其类似的汽车显然极其可怕,可怕到了促使拜登政府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关税的地步,加征关税是为了不让美国汽车行业受到这些低价汽车的碾压。美国将对热销的比亚迪海鸥或广汽AION S等电动汽车征收100%的进口关税,与此同时,对部分电池和电池组件征收25%的关税。前总统特朗普也不甘落后,他承诺要征收更高的关税。这些惩罚性措施实际上是为了阻止中国汽车制造商把自己的汽车带到美国,并促使美国汽车制造商投资于国内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美国人对上世纪80年代日本车企给美国汽车行业造成的破坏仍记忆犹新(也许这一记忆有点被扭曲了),而且他们有充分理由害怕中国汽车制造商。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和电动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汽车出口国,甚至连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内的美国车企高管也对中国汽车的质量和创新赞不绝口。不过,低价汽车不会对美国汽车制造商构成威胁,它们需要担心的,是中国生产出来的汽车更好,就算美国加征的关税让这样的汽车登陆美国的时间变得更晚,它们最终也仍会到来。美国汽车制造商必须利用这段时间设计和制造价格更亲民的电动汽车,否则历史就有可能重演。大众集团美国分公司(Volkswagen Group of America)CEO巴勃罗·迪·斯(Pablo Di Si)在谈到上述惩罚性关税时说:“这相当于建起一堵墙来保护自己,这类公共政策的有效期最长为1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头羊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来源:花旗;Ward's Auto;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低价中国电动车在美国很难大卖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够生产低价汽车并不令人意外。比亚迪之所以可以生产1万美元的汽车,是因为该公司自己生产电池,并且拿掉了“前行李箱”(frunk)和后雨刷等“奢侈品”,只安装了前雨刷。这些都算不上是创新,只是为了降低成本以满足市场预期而做出的选择。美银证券(BofA Securities)分析师约翰·墨菲(John Murphy)说:“没什么神奇的,在美国,不是所有人都想买精简的小型车。”中国也能支持更贵的汽车。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起价为3.5万美元,是中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价格更高是因为它的尺寸更大(Model Y比海鸥大50%),需要用到更多的铁、塑料、铜和其他材料,而且还因为Model Y是一款更大的豪华车,需要更大的电池组和更强大的电动机。由于安全标准和劳动力成本不一样,Model Y在中国的售价确实比美国或欧洲低1万美元。归根结底来说就是,在中国制造汽车更便宜,但这种成本不会转移到海外。美国汽车制造商要想生产类似低价汽车并没有什么障碍。通用汽车的五菱宏光是中国市场上销量最高的电动汽车之一,过去12个月销量约为13万辆,售价约为5000美元。两开门的五菱宏光续航里程为75英里,最高时速约为每小时60英里,车长为115英寸(约为全尺寸卡车的一半),比丰田卡罗拉短5英尺左右。在五菱宏光面前,比亚迪海鸥看起来就像是一款豪华车。自由资本市场(Freedom Capital Markets)分析师迈克·沃德(Mike Ward)拿中国的低价汽车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风靡一时、售价仅4000美元的南斯拉夫生产的小型车Yugo进行了比较。从1985年到1992年,Yugo的销量约为15万辆,在美国的市占率约为0.1%。这款车很便宜,但也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最差劲的车之一。虽然中国的低价汽车质量更好,但它们是为中国市场制造的。沃德说:“它们不会在美国大卖。”低价汽车还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低于欧美同行。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特斯拉第一季度的平均运营利润率为7%,而比亚迪的运营利润率仅为4%,蔚来、小鹏和零跑仍处于亏损状态。Baron Capital投资组合经理戴维·巴伦(David Baron)说:“我知道每个人都担心这些中国竞争对手,中国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不赚钱……它们的每辆车都是亏本销售。”就连全球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丰田汽车也未能在美国成功销售低价汽车。1958年,丰田公司开始在美国销售汽车,当时的丰田牌轿车售价不到2000美元,配备了一个四缸发动机,功率约为60马力。这款车以失败告终。早期的失败并没有阻止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后来建立了自己的经销网络,1968年推出的卡罗拉大受欢迎,但即便如此,丰田汽车花了20年时间才占据了6%的美国市场。直到2000年,丰田汽车的市场份额才出现爆炸式增长,原因是劳动力成本降低、丰田愿意转向卡车和运动型多用途车以及“改善”(kaizen,日语意为持续改进),这些因素帮助丰田汽车获得了与通用汽车平起平坐的地位。比亚迪腾势D9装配线比亚迪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丰田”在所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比亚迪最有可能成为打入美国市场的“下一个丰田”。比亚迪增长迅速,2023年销量为300万辆,比2021年增长了五倍,去年第四季度销量甚至超过了特斯拉,是中国汽车制造商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比亚迪还拥有完整的车型阵容,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从低价海鸥到售价15万美元的仰望U8,比亚迪每辆汽车的平均售价约为2.2万美元。目前,比亚迪正将目光投向海外,不过,低价汽车可能仍然是一种“中国现象”。在巴西和墨西哥销售的海鸥的起价分别约为2.3万美元和2.4万美元,据比亚迪介绍,为满足欧洲大陆的标准,海鸥在欧洲的售价约为2万欧元(约合2.1642万美元)。比亚迪欧洲区董事总经理舒酉星(Michael Shu) 5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一个大会上说:“我们在中国有几十款车型,并非所有车型都适合欧洲市场。”这并没有阻挡比亚迪“出海”的脚步。出口占到比亚迪汽车销量的10%以上,主要销往东南亚。在截至3月31日的12个月里,比亚迪向欧洲出口了大约2.5万辆汽车,其中近5000辆汽车出口到德国,德国是进口比亚迪汽车最多的欧洲国家。比亚迪的目标是在当前十年末获得领先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这可能意味着让自己的销量占到全电动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总销量的15%,考虑到比亚迪目前占德国电动汽车销量的0.7%,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宏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欧洲建厂,目前比亚迪正在匈牙利建设一家工厂,同时正在寻找第二处厂址。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对美国市场还不太感兴趣,这不仅仅是因为关税。目前中国品牌汽车没有在美国销售,此外,只有江淮汽车在墨西哥建有一家工厂。中国汽车制造商目前的策略似乎可以归纳为一个词“有朝一日”。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分析师米思易说:“考虑到关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低迷的需求以及不同的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北美并不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的首要考虑。”不过,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完全忽视美国市场。建厂和建立分销网络是进入美国市场的一种久经考验的方式,但花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其他公司将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包括沃尔沃在内的一些汽车品牌的所有者已经是中国,吉利在中国生产的极星和莲花电动汽车出口美国,需要支付关税。极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新工厂开始生产极星3。低价汽车一览盈利能力和价格一样重要来源:FactSet,公司财报投资者也将开始看到东西方之间的合作。2023年,Stellantis宣布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零跑汽车投资16亿美元,合作协议包括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出口、销售和制造零跑的产品”。Stellantis将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这意味着有一天,零跑纯电动汽车可能会出现在美国人家附近吉...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