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利润是省出来的,但徐雷说最坏的时刻基本过去】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控费”可以多恐怖,京东做出了表率。刚过

【京东的利润是省出来的,但徐雷说最坏的时刻基本过去】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控费”可以多恐怖,京东做出了表率。刚过去的Q3,京东在履约开支、营销费用、研发开支等多项成本大头几乎0增长,这也使得其本季度的经营利润创出历史新高的87.3亿,经营利润率同比提升2.4%,达到3.6%。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厂项目复盘一份在线的语雀,由作者Wiki Design归纳整理的互联网大厂的复盘设计汇总帖,上面的内容涵盖国内阿里、腾讯、京东

大厂项目复盘 一份在线的语雀,由作者Wiki Design归纳整理的互联网大厂的复盘设计汇总帖,上面的内容涵盖国内阿里、腾讯、京东、滴滴、百度、字节跳动、携程、小米等等各大大厂的一些项目设计思路、构思、把控等等知识库

封面图片

新东方港股大跌18% 东方甄选投入期影响利润率

新东方港股大跌18% 东方甄选投入期影响利润率 昨日新东方集团发布2024财年三季度财报,新东方(EDU.N)美股收报77.08美元,跌13.96%。新东方截至2024年2月29日止的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集团净营收同比上升60.1%至12.07亿美元;经营利润同比上升70.6%至1.13亿美元;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上升6.8%至0.87亿美元;调整后归母净利润1.05亿美元,低于机构此前预期的1.2亿美元。另外,该季度集团经营成本及开支为10.94亿美元,同比增加59.1%。该季度Non-GAAP经营成本及开支(不含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10.66亿美元,同比增加60.1%。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业务的相关成本及开支的增加。海豚投研分析认为,该季度新东方整体业绩与预期相比有好有坏,一面是业务高增长,一面也印证了财报前市场介意的点短期盈利削弱,这也是近期一个月集团股价承压的原因。虽然业绩体现了当下抗周期的教育需求,但市场预期同样不低。同时由于东方甄选自身包括开设新号“与辉同行”等业务调整,拖累集团整体毛利率水平。就教育业务部分而言,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2月29日,学校及学习中心的总数为911间,与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的 843间相比增加了68间,与截至2023年2月28日止的712间相比增加了199间。截至 2024年2月29日止,学校的总数为81间。新东方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表示,三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0.1%。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维持增长势头,分别展现同比增长约52.6%和25.7%。同时,针对成人及大学生的国内考试准备业务录得同比增长约53.2%。教育新业务营收同比增加72.7%。其中,非学科类辅导业务本财季在近60个城市开展,报名人次为355000;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在约60个城市中采用,本财季活跃付费用户达188000。海豚投研分析认为,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教育市场,定价权握在剩余龙头手中,现阶段新东方的业绩增长会更多依赖公司主动选择的扩张节奏。在过去一年多,出于对集团盈利性、监管环境的考虑,管理层对学校扩容节奏更偏稳健而非激进。学校数量增长环比加速从边际变化上表示,公司对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需求的信心有所增加。对于东方甄选的直播业务,新东方首席执行官周成刚表示,集团持续投入发展“东方甄选”,加强其自营产品的发展,及拓展至不同渠道,以产品及直播内容吸引更大的客户群。“东方甄选”持续发展的同时亦实行全面的举措,包括强化供应链系统更好控制食品安全及产品品质,扩大产品种类及增加SKU,致力提供优质 及物有所值的产品。海豚投研认为,目前东方甄选虽然贡献了集团20%多的收入,但由于商业模式较差,盈利性较低,且未来存在较高的明星主播出走及道德风险、竞争代替、供应链管理等不确定性,因此倾向于不对直播的估值给予过高期待。目前东方甄选仍处于投入期,4月初,东方甄选正式推出“小时达”服务,并在抖音“东方甄选小时达”账号开播。据记者了解,东方甄选“小时达”业务首先针对北京市场,已与17个前置仓建立合作,配送范围覆盖北京五环内80%区域,未来将覆盖更多城市。东方甄选方面此前曾表示,2024年公司将会与第三方物流商合作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展前置仓试点,希望通过设置前置仓能实现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运输,并在两小时内完成订单到交付过程,并进行整合订单及包装运输等动作,改善用户体验。交银国际预计新东方四季度收入将增加38%至11.8亿美元,目前管理层指引数据为28%-31%。预计运营利润率或同比降3个百分点至6%,主要受东方甄选投入加大及教育业务淡季、文旅投入影响。此次业绩发布后集团股价收盘跌幅近14%,主要受利润率短期压力影响,现价对应教育业务市盈率20倍。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消失的电商“特价版”

消失的电商“特价版” 虽然正面否认了淘特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对于这个曾经倾注了无限资源以争夺下沉市场的产品来说,自身的阶段性使命已经是宣告完成。无独有偶,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的“特价版”产品京喜,去年以来似乎也已淡出了对于电商下沉市场的争夺,转头把更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在了社区团购业务上。无论是淘特还是京喜,其诞生的背景都和拼多多紧密相连,但彼时的阿里和京东还都优势明显,推出特价版APP,更多也是防守性的市场策略。但短短几年,攻守之势已易,从推出百亿补贴,到支持仅退款,如今的京东和淘宝都在争相和拼多多对齐颗粒度。随着两大电商平台的亲自上阵,昔日的特价版APP,自然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1"特价版"围攻拼多多淘特的前身是2018年推出的淘宝特价版,2020年从淘宝体系脱离独立上线运营,并于2021年宣布战略升级,并正式更名为“淘特”,定位于打造最大性价比的综合电商平台。从战略定位以及重点投入类目来看,淘特诞生的使命就是为了狙击当时已经初露峥嵘的拼多多,虽然淘特早期的用户获取渠道大多来自于淘宝分流,但仍希望能够在淘宝之外打造出新的消费增量。担任过淘特事业部总经理的汪海曾表示,淘特主攻的是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且淘特内的商品和商家,在淘宝里不会出现。根据阿里2021年的财报数据显示,淘特当时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1.5亿。淘特初期所取得的成绩,也让京东找到了竞争下沉市场的方向。2019年双11前夕,京东宣布将京东拼购更名为“京喜”,同时上线推出独立的的京喜APP跟小程序,并给予了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流量资源微信的一级入口。从产品模型来看,京喜也几乎是在整体复刻拼多多,比如京喜的9.9包邮、清仓特卖、砍至1元、话费充值频道,在拼多多首页也有相似的频道和栏目。而且由于京喜也接入了微信流量,也使得京喜可以在最大限度吸收了拼多多的社交裂变玩法。在差异化层面,淘特和京喜也有自己的独特卖点,基于淘宝和京东多年以来的行业积淀,他们能够直接对接大量生产工厂,以获得更多的价格优势。比如淘特就大量采用C2M模式(指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号称有200万产业带商家、50万工厂、超30万外贸工厂入驻;京喜则也推出了工厂直供频道,并合作了超过100个的产业带。在淘特和京喜之外,彼时的电商市场还杀出了诸多和拼多多玩法类似的“特价版”产品。比如苏宁旗下的“苏宁拼购”,京东于2020年推出的“京东极速版”,腾讯的“小鹅拼拼”,以及阿里的“聚划算”等平台,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在下沉市场与拼多多争夺用户。2没一个能打的从出身上来看,这些志在争夺下沉市场的“特价版”电商APP,无一不是背靠着互联网巨头,在资源和资金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又有品牌效应加持,因此在早期都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淘特为例,在独立运营之后,仅用9个月时间实现用户过亿,21个月用户突破2.8亿。根据Quest 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淘特用户中已有78%与拼多多相重合,初步完成了从拼多多手中抢夺下沉市场用户的战略目标。京喜由于背靠微信和京东两大流量入口,初期的势头也同样凶猛,京喜正式切入微信购物入口的第一天,来自三到六线下沉市场的新用户就占当日京喜新用户的74%,京喜新用户占当日京东全站新用户的比例达到42%。但从后续来看,淘特和京喜又和其他高开低走的互联网产品一样,并未能够撼动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地位。而随着如今电商市场又普遍将低价作为平台的战略极定位,昔日的这些“特价版”APP已经不再具备独特性,因此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更为尴尬的现实是,即便互联网巨头们在下沉市场对拼多多展开了强有力的阻击,而且几乎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但依然没能够阻止拼多多在最近两年快速崛起,反而拖累了自身的财务状况。根据阿里巴巴2022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在营收同比增长10%的情况下,阿里单季度的经营利润却同比下降34%,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受到了营销费用增多的拖累。该报告期内,淘特、淘宝、Lazada等业务的营销费用占比由上一年同期的11%增至15%,达到367.06亿元。加之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的景气度降低,因此对于巨头们来说,自然也就没理由再持续对“特价版”产品进行投入。在淘特回归淘宝之前,京东京喜也已经把重点发展方向转移到了社区团购上,而苏宁、腾讯等巨头的电商“特价版”产品,也早已经在市场中失去了声量。3攻守之势已易众多电商“特价版”的混战,为何都没能彻底击垮拼多多,除了拼多多自身确实有过硬的用户基础之外,阿里和京东的战略摇摆,也是两大巨头错失窗口期的重要原因。虽然淘特和京喜在上线之初都大打低价补贴的旗号,平台商品在价格上对比拼多多确实也有优势,但回归到淘宝天猫以及京东主站,彼时还在坚定押注消费升级。换言之,在两大电商集团的内部而言,低价仅仅只是短期政策,而非长期战略,而反映到用户侧,可能就会存在薅完羊毛就走的情况,因为后续并没与低价相匹配的运营策略跟进,本质上只是在做一次时间更长的促销活动罢了。这种情况直到京东和阿里的电商一把手相继换帅才发生改变,刘强东在内部强调“低价是唯一基础性武器”,马云也在开会时表示“接下来是淘宝的机会,而不是天猫的机会”。这种战略方向的转变,也使得阿里和京东开始以主力阵容对阵拼多多,曾经的“二队”淘特和京喜也就此算是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但回归到如今的电商江湖中,即便阿里和京东已经彻底转变战斗思路,但想要压制拼多多,难度依然不小。2023年第三季度,拼多多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财报,凭借着出色的财务数据,在市值上一度超越阿里,成为美股中概股之王。最疯狂的时候,在市值上,一个拼多多甚至可以抵得上六个京东。市值的此消彼长,也反映了如今电商版图中,“猫拼狗”的势力范围正在被重新划分,阿里和京东正在从防守者变成追赶者。去年12月,淘宝和京东相继上线“仅退款”政策,再一次在用户体验和拼多多进行对标。但是正和过去推出“特价版”APP和“百亿补贴”一样,淘宝和京东仍然是跟在拼多多后面亦步亦趋,这种缺乏创新的修修补补,能否让阿里京东重返昔日荣光,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