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利润是省出来的,但徐雷说最坏的时刻基本过去】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控费”可以多恐怖,京东做出了表率。刚过

【京东的利润是省出来的,但徐雷说最坏的时刻基本过去】面对严峻的宏观环境,一家互联网大厂的“控费”可以多恐怖,京东做出了表率。刚过去的Q3,京东在履约开支、营销费用、研发开支等多项成本大头几乎0增长,这也使得其本季度的经营利润创出历史新高的87.3亿,经营利润率同比提升2.4%,达到3.6%。 #抽屉I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大厂项目复盘一份在线的语雀,由作者Wiki Design归纳整理的互联网大厂的复盘设计汇总帖,上面的内容涵盖国内阿里、腾讯、京东

大厂项目复盘 一份在线的语雀,由作者Wiki Design归纳整理的互联网大厂的复盘设计汇总帖,上面的内容涵盖国内阿里、腾讯、京东、滴滴、百度、字节跳动、携程、小米等等各大大厂的一些项目设计思路、构思、把控等等知识库

封面图片

新东方港股大跌18% 东方甄选投入期影响利润率

新东方港股大跌18% 东方甄选投入期影响利润率 昨日新东方集团发布2024财年三季度财报,新东方(EDU.N)美股收报77.08美元,跌13.96%。新东方截至2024年2月29日止的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集团净营收同比上升60.1%至12.07亿美元;经营利润同比上升70.6%至1.13亿美元;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上升6.8%至0.87亿美元;调整后归母净利润1.05亿美元,低于机构此前预期的1.2亿美元。另外,该季度集团经营成本及开支为10.94亿美元,同比增加59.1%。该季度Non-GAAP经营成本及开支(不含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为10.66亿美元,同比增加60.1%。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及直播电商业务的相关成本及开支的增加。海豚投研分析认为,该季度新东方整体业绩与预期相比有好有坏,一面是业务高增长,一面也印证了财报前市场介意的点短期盈利削弱,这也是近期一个月集团股价承压的原因。虽然业绩体现了当下抗周期的教育需求,但市场预期同样不低。同时由于东方甄选自身包括开设新号“与辉同行”等业务调整,拖累集团整体毛利率水平。就教育业务部分而言,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2月29日,学校及学习中心的总数为911间,与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的 843间相比增加了68间,与截至2023年2月28日止的712间相比增加了199间。截至 2024年2月29日止,学校的总数为81间。新东方董事会执行主席俞敏洪表示,三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60.1%。出国考试准备和出国咨询业务维持增长势头,分别展现同比增长约52.6%和25.7%。同时,针对成人及大学生的国内考试准备业务录得同比增长约53.2%。教育新业务营收同比增加72.7%。其中,非学科类辅导业务本财季在近60个城市开展,报名人次为355000;智能学习系统及设备在约60个城市中采用,本财季活跃付费用户达188000。海豚投研分析认为,在供给小于需求的教育市场,定价权握在剩余龙头手中,现阶段新东方的业绩增长会更多依赖公司主动选择的扩张节奏。在过去一年多,出于对集团盈利性、监管环境的考虑,管理层对学校扩容节奏更偏稳健而非激进。学校数量增长环比加速从边际变化上表示,公司对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需求的信心有所增加。对于东方甄选的直播业务,新东方首席执行官周成刚表示,集团持续投入发展“东方甄选”,加强其自营产品的发展,及拓展至不同渠道,以产品及直播内容吸引更大的客户群。“东方甄选”持续发展的同时亦实行全面的举措,包括强化供应链系统更好控制食品安全及产品品质,扩大产品种类及增加SKU,致力提供优质 及物有所值的产品。海豚投研认为,目前东方甄选虽然贡献了集团20%多的收入,但由于商业模式较差,盈利性较低,且未来存在较高的明星主播出走及道德风险、竞争代替、供应链管理等不确定性,因此倾向于不对直播的估值给予过高期待。目前东方甄选仍处于投入期,4月初,东方甄选正式推出“小时达”服务,并在抖音“东方甄选小时达”账号开播。据记者了解,东方甄选“小时达”业务首先针对北京市场,已与17个前置仓建立合作,配送范围覆盖北京五环内80%区域,未来将覆盖更多城市。东方甄选方面此前曾表示,2024年公司将会与第三方物流商合作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展前置仓试点,希望通过设置前置仓能实现更快、更具成本效益的运输,并在两小时内完成订单到交付过程,并进行整合订单及包装运输等动作,改善用户体验。交银国际预计新东方四季度收入将增加38%至11.8亿美元,目前管理层指引数据为28%-31%。预计运营利润率或同比降3个百分点至6%,主要受东方甄选投入加大及教育业务淡季、文旅投入影响。此次业绩发布后集团股价收盘跌幅近14%,主要受利润率短期压力影响,现价对应教育业务市盈率20倍。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抖音独立商城App上线:移动互联网迎来最后一场白刃战

抖音独立商城App上线:移动互联网迎来最后一场白刃战 小米应用商店截图这几年下来,抖音的兴趣电商发展很快,确实到了要再进一步的时候。把商城从原本的App里剥离出来,很大程度上,是抖音想要做大货架电商,去跟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传统电商平台,抢夺蛋糕,零距离battle。但这件事哪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一直以来,抖音都是一个主攻娱乐的平台,吸引来的泛流量,大多没有购物属性,而传统电商平台立足市场多年,标签清晰,早就形成了稳固的用户群体,抖音想要打破现有格局,挑战不小。不难想象,这大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场白刃战。兴趣电商向传统电商妥协本质上,抖音推出单独的商城App,是一次兴趣电商向传统电商的妥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抖音都在高举“兴趣电商”的大旗,鼓吹着要用优质内容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不能否认的是,抖音靠着兴趣电商这一战略,前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22年的时候,就实现了GMV破万亿元。但抖音如果一直做兴趣电商,局限性也很明显。回想一下抖音电商的带货模式,一个视频对应一款产品,一个直播间上架为数不多的货品, 跟货架电商比起来,商家能展示的产品数量相当有限。 再加上算法推荐机制下,整个过程就变成了,从大量产品中不断做筛选,直到找到极少数的爆款,其他产品很快被淘汰掉了。另一方面,抖音的日活月活虽然很高,但大部分用户来到这里,是来刷段子、看娱乐短视频打发时间的,而不会专门来购物。可能偶尔在短视频或直播中,刷到了感兴趣的商品,一时冲动才下单。换句话说,抖音流量大是大,但绝大多数都是没法留存和转化的泛粉。直播电商重地,现在已经卷到飞起,新的机会所剩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也造成了抖音电商低客单价的产品泛滥成灾。锌财经此前在《小杨哥公司被立案,头部主播翻车翻出经验来了》提到了,眼下直播电商仍然是一个价格竞争的场域,来到直播间的消费者,就是想买到实惠的东西。比如在抖音食品饮料领域,10元以下的商品是越来越好卖的。因此主播和直播机构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不得不各种压价,为“家人们”谋福利,去打造所谓的低价爆品。但低价未必是真的低价,很多时候“便宜的才是最贵的”。 商家们表面上看是亏本了,事实上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种种“补贴”早在暗中明码标价,换种方式在消费者身上讨回来罢了。好比说疯狂小杨哥和东方甄选之前带货的“御徽缘”的梅菜扣肉,6碗才59.9元,一碗折合不到10块,远远低于正常五花肉的市场价,如今就陷入了“槽头肉”争议。按照现状,抖音很快就会逼近天花板,寻找新的出路是当务之急。对抖音来说,把电商版块拆出去,也挺合理。拆分出去,也不能万事大吉目前来看,抖音是打算把娱乐和电商分成两个独立的版块,各自为营,并行作战。这事不是没有征兆,意识到兴趣电商存在先天短板后,2022年,抖音提出了“全域兴趣电商”的概念,开始大力投入货架电商建设,想要打破直播短视频的内容场景和搜索、店铺、商城等货架场景之间的隔阂。在抖音电商的设想中,未来内容场景和货架场景的GMV将各占一半。想法很美好,但把电商版块拆分出去,抖音就能从现有电商格局中,撕下一块肉吗?显然是很困难的。首先时代变了,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网络零售市场的增量放缓,各个平台都进入了存量竞争阶段。同时,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用户可选择的App越来越多,每家都要付出更高的费用去争夺用户,获客成本被大大拉高了。然后在传统的电商领域,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平台,花了10年,甚至20多年的时间,去确定自己的标签,植入用户心智。像是京东,早在2008年,京东商城就开始卖平板电视,没过多久,又把空调、冰箱、电视这些大家电都加进去了。在这过程中,京东也完成了3C产品的全线搭建,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器3C网购平台。拼多多就更不用说了,自从上线以来,就把视线放到了五环外的用户,主打一个性价比,低价货品的心智深入人心。这些年下来,用户习惯已经培养出来了,不太容易改变。打个比方,现在提到买电器3C类产品,会想打开京东,提到买衣服美妆,会想到淘宝,提到买水果垃圾袋这些生活品类,又会想到拼多多。但直到现在,抖音在大部分用户心中,仍然是一个娱乐平台,购物只是附加属性。也就是说,在电商领域,抖音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用户心智模型,那用户又为什么要选择它呢?可以预见,抖音商城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成本,去获取新客,而后续的经营也会面临很多挑战。商家需要确定性生意这几年,直播电商虽然混得风生水起,一片火热,但以搜索制为主的传统电商,地位一直没被撼动,归根结底,是商家需要确定性的生意。像淘宝、京东、拼多多这些平台,本来就是为购物而生的。用户打开这些平台带着目的,就是想要买东西,因此购买转化率也会更高。在此基础上,这些因购物而来的流量,又会按照每个平台的固有调性,渗透到服饰、美妆护肤、数码产品等等不同领域。那么对于商家来讲,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平台。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把品牌粉丝留存下来。也只有把流量真正留下来,转化成可运营的私域,提升品牌复购率,才是长效经营的合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传统货架电商的基因优势,给到了商家更多安全感。对比来看,抖音欠缺的地方还有很多。想当初,抖音电商起家的时候,其实是吃到了“差异化”竞争的红利。彼时传统电商的格局已经稳固了,抖音作为后来者,靠着巨大的内容流量优势,吸引到很多商家入局。流量虽然不精准,但对商家来说,总归是多了个渠道。眼下,抖音想要做货架电商,但仍没解决流量标签混杂的问题。再加上它把电商版块拆分出来后,原本的平台流量优势也不存在了,那给到商家的吸引力和确定性就更少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抖音电商此前一直把重心放在“售”上,相对忽视售后服务,但货架电商其实非常考验供应链体系和履约能力,好比说京东有“京东物流”,淘宝有“菜鸟驿站”,这些都是抖音电商需要补全的功课。最后一场白刃战,抖音注定不好打。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消失的电商“特价版”

消失的电商“特价版” 虽然正面否认了淘特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对于这个曾经倾注了无限资源以争夺下沉市场的产品来说,自身的阶段性使命已经是宣告完成。无独有偶,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的“特价版”产品京喜,去年以来似乎也已淡出了对于电商下沉市场的争夺,转头把更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在了社区团购业务上。无论是淘特还是京喜,其诞生的背景都和拼多多紧密相连,但彼时的阿里和京东还都优势明显,推出特价版APP,更多也是防守性的市场策略。但短短几年,攻守之势已易,从推出百亿补贴,到支持仅退款,如今的京东和淘宝都在争相和拼多多对齐颗粒度。随着两大电商平台的亲自上阵,昔日的特价版APP,自然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1"特价版"围攻拼多多淘特的前身是2018年推出的淘宝特价版,2020年从淘宝体系脱离独立上线运营,并于2021年宣布战略升级,并正式更名为“淘特”,定位于打造最大性价比的综合电商平台。从战略定位以及重点投入类目来看,淘特诞生的使命就是为了狙击当时已经初露峥嵘的拼多多,虽然淘特早期的用户获取渠道大多来自于淘宝分流,但仍希望能够在淘宝之外打造出新的消费增量。担任过淘特事业部总经理的汪海曾表示,淘特主攻的是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且淘特内的商品和商家,在淘宝里不会出现。根据阿里2021年的财报数据显示,淘特当时的年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1.5亿。淘特初期所取得的成绩,也让京东找到了竞争下沉市场的方向。2019年双11前夕,京东宣布将京东拼购更名为“京喜”,同时上线推出独立的的京喜APP跟小程序,并给予了其最为重要的外部流量资源微信的一级入口。从产品模型来看,京喜也几乎是在整体复刻拼多多,比如京喜的9.9包邮、清仓特卖、砍至1元、话费充值频道,在拼多多首页也有相似的频道和栏目。而且由于京喜也接入了微信流量,也使得京喜可以在最大限度吸收了拼多多的社交裂变玩法。在差异化层面,淘特和京喜也有自己的独特卖点,基于淘宝和京东多年以来的行业积淀,他们能够直接对接大量生产工厂,以获得更多的价格优势。比如淘特就大量采用C2M模式(指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号称有200万产业带商家、50万工厂、超30万外贸工厂入驻;京喜则也推出了工厂直供频道,并合作了超过100个的产业带。在淘特和京喜之外,彼时的电商市场还杀出了诸多和拼多多玩法类似的“特价版”产品。比如苏宁旗下的“苏宁拼购”,京东于2020年推出的“京东极速版”,腾讯的“小鹅拼拼”,以及阿里的“聚划算”等平台,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在下沉市场与拼多多争夺用户。2没一个能打的从出身上来看,这些志在争夺下沉市场的“特价版”电商APP,无一不是背靠着互联网巨头,在资源和资金方面优势明显,同时又有品牌效应加持,因此在早期都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淘特为例,在独立运营之后,仅用9个月时间实现用户过亿,21个月用户突破2.8亿。根据Quest Mobil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淘特用户中已有78%与拼多多相重合,初步完成了从拼多多手中抢夺下沉市场用户的战略目标。京喜由于背靠微信和京东两大流量入口,初期的势头也同样凶猛,京喜正式切入微信购物入口的第一天,来自三到六线下沉市场的新用户就占当日京喜新用户的74%,京喜新用户占当日京东全站新用户的比例达到42%。但从后续来看,淘特和京喜又和其他高开低走的互联网产品一样,并未能够撼动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地位。而随着如今电商市场又普遍将低价作为平台的战略极定位,昔日的这些“特价版”APP已经不再具备独特性,因此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更为尴尬的现实是,即便互联网巨头们在下沉市场对拼多多展开了强有力的阻击,而且几乎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但依然没能够阻止拼多多在最近两年快速崛起,反而拖累了自身的财务状况。根据阿里巴巴2022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显示,在营收同比增长10%的情况下,阿里单季度的经营利润却同比下降34%,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受到了营销费用增多的拖累。该报告期内,淘特、淘宝、Lazada等业务的营销费用占比由上一年同期的11%增至15%,达到367.06亿元。加之近两年互联网行业的景气度降低,因此对于巨头们来说,自然也就没理由再持续对“特价版”产品进行投入。在淘特回归淘宝之前,京东京喜也已经把重点发展方向转移到了社区团购上,而苏宁、腾讯等巨头的电商“特价版”产品,也早已经在市场中失去了声量。3攻守之势已易众多电商“特价版”的混战,为何都没能彻底击垮拼多多,除了拼多多自身确实有过硬的用户基础之外,阿里和京东的战略摇摆,也是两大巨头错失窗口期的重要原因。虽然淘特和京喜在上线之初都大打低价补贴的旗号,平台商品在价格上对比拼多多确实也有优势,但回归到淘宝天猫以及京东主站,彼时还在坚定押注消费升级。换言之,在两大电商集团的内部而言,低价仅仅只是短期政策,而非长期战略,而反映到用户侧,可能就会存在薅完羊毛就走的情况,因为后续并没与低价相匹配的运营策略跟进,本质上只是在做一次时间更长的促销活动罢了。这种情况直到京东和阿里的电商一把手相继换帅才发生改变,刘强东在内部强调“低价是唯一基础性武器”,马云也在开会时表示“接下来是淘宝的机会,而不是天猫的机会”。这种战略方向的转变,也使得阿里和京东开始以主力阵容对阵拼多多,曾经的“二队”淘特和京喜也就此算是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但回归到如今的电商江湖中,即便阿里和京东已经彻底转变战斗思路,但想要压制拼多多,难度依然不小。2023年第三季度,拼多多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财报,凭借着出色的财务数据,在市值上一度超越阿里,成为美股中概股之王。最疯狂的时候,在市值上,一个拼多多甚至可以抵得上六个京东。市值的此消彼长,也反映了如今电商版图中,“猫拼狗”的势力范围正在被重新划分,阿里和京东正在从防守者变成追赶者。去年12月,淘宝和京东相继上线“仅退款”政策,再一次在用户体验和拼多多进行对标。但是正和过去推出“特价版”APP和“百亿补贴”一样,淘宝和京东仍然是跟在拼多多后面亦步亦趋,这种缺乏创新的修修补补,能否让阿里京东重返昔日荣光,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