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科医生谈完才知道鼓励教育背后也有陷阱】

【和儿科医生谈完才知道鼓励教育背后也有陷阱】 和儿科主任聊了半小时,他说有一种孩子越被鼓励越容易有压力。 我女儿天性谨慎,追求完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高敏感小孩,小的时候非常令大人省心。 危险的东西她从来不碰,比如告诉她插座有电之后,她不光自己不玩插座,还会提醒别人在充电的时候注意安全。 当一个如此谨慎的孩子长大后,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她总会表现得不敢尝试。 为此我曾经像很多家长一样进行鼓励,比如: “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妈妈会保护你” “没关系,这次做不到,下次等你想试咱们再玩” “哇,你比上次有进步了” 有的时候当她表现得非常抗拒,我说那就先算了吧。本以为这种放弃能安抚她,但她并没有如释重负,反而变得急躁了。 渐渐的,当我要求她去完成一些事情,如果她觉得有难度就会说“为什么你要逼我”,“你一点也不尊重我”其实这件事可能仅仅是要求她自己把衣服脱掉这样的日常活动。 在和医生讨论的时候,他告诉我敏感的孩子容易多想一步,这样导致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爸爸妈妈相信你有能力”这样正面的情绪传递,而是负面的“在我看来你目前的表现还没有达到标准”。 在他们眼中,鼓励的背后有时候是家长不接受孩子的【不进步】。 鼓励越多,他们越有压力,如果面对的挫折不是一次两次能解决的,就会因为一件小事一蹶不振。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在他擅长的事情上表现得很出色,可以鼓励他们的进步; 当他在尝试一个新的事情时,尽量不做点评,无论是鼓励还是提出建议,对当下的孩子来说可能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这件事情单纯的自我体验。 敏感的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人和人的关系,因此减少评价可以让他们关注【事】,当他们来征求评价的时候,可以先问问孩子: “这件事有什么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哪个环节有困难” “需不需要帮助” 然后告诉他们可以随时停下 孩子们的天性各不相同,有的像野马需要家长时不时拉住缰绳,有的像向日葵需要一直关注,有的则像含羞草,既需要被照顾,也不能被过度的抚慰 如果能尽快摸清孩子的性格,在教育的时候不仅能达到让他们独立起来的目的,同时也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注意一点哦,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在经历一些关键事情后改变,观察到这一点后要同步进行调整,当家长确实是一项不敢摸鱼的工作呀~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闪闪的儿科医生.10 集全 》

《闪闪的儿科医生.10 集全 》 简介:闪闪的儿科医生聚焦于医院儿科,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病例,展现了儿科医生们的日常工作。他们不仅要面对孩子们的病痛和哭闹,还要安抚焦虑的家长。在工作中,医生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每一集都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有治愈的喜悦,也有面对疑难病症时的无奈,让观众看到儿科医生这个职业背后的艰辛与伟大 标签:#闪闪的儿科医生#医疗剧#职业剧#温情剧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你好,儿科医生 1 - 3季》

《你好,儿科医生 1 - 3季》 简介:《你好,儿科医生 1 - 3季》是一部聚焦儿科医生工作与生活的医疗剧。剧中展现了儿科医生们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他们面对的是生病的孩子们,不仅要运用专业的医学知识进行诊断和治疗,还要给予孩子们温暖和关怀。每一季围绕着不同的病例和故事展开,如孩子们的罕见病治疗、医患之间的矛盾与理解等。通过这些故事,观众可以了解到儿科医疗行业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医生们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所付出的努力。同时,剧集也展现了医生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家庭、友情和个人成长,让观众感受到医生们的人性光辉和职业精神。 标签: #你好儿科医生 #医疗剧 #儿科医生 #医患关系 #职业剧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 简介:《你身边的儿科医生》小苹果儿童健康宝典聚焦儿童健康领域,为家长和关注儿童健康的人群提供专业、实用的儿童健康知识。内容可能涵盖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症状识别、治疗方法,如感冒、发烧、咳嗽等;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特点及注意事项,包括饮食营养搭配、睡眠习惯培养等;还可能有儿童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引导,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儿童健康指南 标签: #儿童健康#儿科知识#疾病预防#生长发育#儿童心理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孩子学习骑自行车时害怕摔倒受伤,家长要怎么鼓励他呢?

孩子学习骑自行车时害怕摔倒受伤,家长要怎么鼓励他呢? 益品冀悟的回答 用不着家长鼓励,社区几个学车的孩子一起学骑效果要比家长陪伴好,其实,怕摔倒擦碰的更多是家长。 孩子摔跤并不是什么坏事情。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益品冀悟)

封面图片

【加了医生微信,把怎么夸奖高敏感娃聊明白了】

【加了医生微信,把怎么夸奖高敏感娃聊明白了】 女儿4岁,是高敏感娃,规则感极强、正义感极强、非常在意外部的评价。 3岁时,我带她去扔垃圾,迎面走来一对母女有说有笑,女儿说: “她们为什么要笑我” 我用了很大力气也没有给她讲明白人家只是在聊自己的事而已。 为了帮她建立自信,不那么容易被外界影响,我从育儿书里面得知家长要多鼓励细节、不把孩子作比较,于是当她做的很好时,我们说: “爸爸看到你把用完的笔都放在盒里了,玩具也收进箱子了,很会整理呢” “你跑的又快又稳,妈妈都要追不上你了” 或者鼓励她: “你尽自己努力做就好,不管什么结果我们都爱你” 这些话起初有用,但最近几个月越是这样说孩子越不开心,她会反驳: “你们骗我的!我根本就没那么好!” “我一点儿也不勇敢” 此外,她的规则感也越来越强,完全不认识的人没有遵守无伤大雅的规则都会让她生气; 也越来越谨慎,在公园想去玩过山车,但害怕骑来的自行车会丢,直到我再三保证会一直盯着车子她才去玩,还要时不时地让我确认车是否还在。 把她的这些表现告诉了认识的儿科主任,他说高敏感孩子要多夸奖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这样才能学会放松,我赶紧解释一直都是这样教育的。 主任听完细节后说了一个有点抽象的概念: 夸奖和鼓励高敏感娃的时候,尽量不去以孩子为主体出发,而是以物为主体出发。 他举了两个例子 孩子第一次自觉完成了练琴任务来找家长分享,比起这样的夸奖: “你今天不用提醒就能专注地弹琴,好认真啊” 高敏感孩子会更喜欢这种: “这个新曲子有难度哦,完成它不太容易呢” 前者是在夸奖孩子,后者是在描述物体。 高敏感孩子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而与物的联系会比较弱。我观察过女儿,她在上很喜欢的网球课时,目光要么在别的孩子身上,要么在看老师的反应,当她挥出漂亮一拍,会兴奋地跑来告诉我“老师刚才夸我了”,而不是“妈妈你看那个球的曲线多棒”。 以物为主体进行夸奖,孩子会跟着我们的描述,去回忆刚才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慢慢转移注意力。 此外,家长夸奖的时机要拿捏好,比如不要在孩子自我感觉已经不好的时候硬夸,那样我们既要费劲儿找角度,又会因为夸地不够“实在”而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大人是在敷衍,得不偿失。

封面图片

我们当地发生过一起以“家长权利”为名的抗议,参与那起抗议的大多数家长都是那些坚定拥护“家长应该在家自己教育孩子而不是送孩子去上学

我们当地发生过一起以“家长权利”为名的抗议,参与那起抗议的大多数家长都是那些坚定拥护“家长应该在家自己教育孩子而不是送孩子去上学”的人。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们当地有个托儿所教了小孩什么是“知情同意”,对小孩来说,这个概念其实很简单 如果你不想有人触碰你的身体,你有权拒绝。不久后,有一个托儿所小孩的家长要求自己家的小男孩去亲一个同班的小女孩。小男孩跑过去又跑了回来,和家长说小女孩并不想要亲亲。这名家长很快发现,原来托儿所教了孩子“知情同意”概念 如果别的小孩不同意的话,就不可以去触碰别的孩子的身体。很多家长们听说了这个事件之后勃然大怒,觉得教孩子什么知情同意的概念真的是太离谱了。 我也听到了这群家长抱怨这个事情。我觉得很离谱明明是这群家长。孩子能学会互相尊重,不是很好的事情吗?为什么你们会因此生气?以及你们又是怎么会想出来什么“让一个小孩去亲另一个小孩”这种事情?小孩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你们的玩具,把小孩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看待,可以吗? 评论:致力于防范家庭暴力的专家凯瑟琳·戈林·里德曾经专门为神职人员上课,教育TA们如何帮助孩子,防止孩子遭到性侵害。里德表示,所有她课上的神职人员都同意,性侵害孩子是错误的事情,我们确实应该帮助孩子,防范有人加害孩子,但是,当提出要让孩子学会拒绝加害者提出的要求的时候,那些神职人员们变得非常犹豫。里德说,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旦孩子知道自己有权拒绝,孩子也会知道自己有权质疑那些权威,而对很多神职人员来说,让孩子质疑权威是绝不能接受的事情。 评论:当“知情同意”的概念影响到了孩子对自己毫无怨言的顺从的时候,很多成年人宁可孩子根本不知道“知情同意”这个概念。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