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科医生谈完才知道鼓励教育背后也有陷阱】
【和儿科医生谈完才知道鼓励教育背后也有陷阱】 和儿科主任聊了半小时,他说有一种孩子越被鼓励越容易有压力。 我女儿天性谨慎,追求完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高敏感小孩,小的时候非常令大人省心。 危险的东西她从来不碰,比如告诉她插座有电之后,她不光自己不玩插座,还会提醒别人在充电的时候注意安全。 当一个如此谨慎的孩子长大后,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她总会表现得不敢尝试。 为此我曾经像很多家长一样进行鼓励,比如: “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妈妈会保护你” “没关系,这次做不到,下次等你想试咱们再玩” “哇,你比上次有进步了” 有的时候当她表现得非常抗拒,我说那就先算了吧。本以为这种放弃能安抚她,但她并没有如释重负,反而变得急躁了。 渐渐的,当我要求她去完成一些事情,如果她觉得有难度就会说“为什么你要逼我”,“你一点也不尊重我”其实这件事可能仅仅是要求她自己把衣服脱掉这样的日常活动。 在和医生讨论的时候,他告诉我敏感的孩子容易多想一步,这样导致他们接受到的信息并不总是“爸爸妈妈相信你有能力”这样正面的情绪传递,而是负面的“在我看来你目前的表现还没有达到标准”。 在他们眼中,鼓励的背后有时候是家长不接受孩子的【不进步】。 鼓励越多,他们越有压力,如果面对的挫折不是一次两次能解决的,就会因为一件小事一蹶不振。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在他擅长的事情上表现得很出色,可以鼓励他们的进步; 当他在尝试一个新的事情时,尽量不做点评,无论是鼓励还是提出建议,对当下的孩子来说可能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这件事情单纯的自我体验。 敏感的孩子会把注意力放在人和人的关系,因此减少评价可以让他们关注【事】,当他们来征求评价的时候,可以先问问孩子: “这件事有什么让你觉得很有意思” “哪个环节有困难” “需不需要帮助” 然后告诉他们可以随时停下 孩子们的天性各不相同,有的像野马需要家长时不时拉住缰绳,有的像向日葵需要一直关注,有的则像含羞草,既需要被照顾,也不能被过度的抚慰 如果能尽快摸清孩子的性格,在教育的时候不仅能达到让他们独立起来的目的,同时也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注意一点哦,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在经历一些关键事情后改变,观察到这一点后要同步进行调整,当家长确实是一项不敢摸鱼的工作呀~
在Telegram中查看相关推荐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