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在一些讨论原生家庭的帖子底下,有人回应说,都三四十岁的人了还在怪父母。 我在工作中看到,有人在财狼虎豹窝长大,他们努力活了下来,而且不甘于只是活着,已经尝试了无数种自我成长的方式,花钱的,不花钱的:读书、运动、冥想等等等等。在最终找到我进入咨询关系的时候,他们已经一个人走过了很长很黑很孤独很疲惫的路。 他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去破解家族里那股透出死亡、暴力和腐朽的动力。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自己家族的天选治疗师。因为有了他们,这个家族的动力才有了生的契机。 去主动认识原生家庭的人,往往是家庭动力里最清醒、最敏感、最痛苦,但最勇敢和努力的那个人。 而且,在我的工作里,没有人的咨询的目标是去责怪父母的,而是去寻求一条解决之道,生的契机,生命的其他可能性,这个过程非常的艰辛和痛苦。 也就是,别人刀了TA,但是TA通过刀自己来重塑和刀了TA的人的关系。 所以,【都三四十岁的人了还在怪父母】,说这句的人呢,当然有说这样话的自由,但是除非TA亲历了当事人的成长历程并且活得不比当事人差,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一个人的幸运不能成为TA无知和傲慢的理由。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最近一个女性朋友和我聊到她妈妈的婚姻。她说,从小到大一直有个困惑,就是为什么她妈和她爸每天在摔锅砸铁地打架但就是不离婚,每次她去问她妈,妈妈的回答都是“你不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等她成年了,她忽然想明白一个事:不是她作为孩子不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而是妈妈作为家庭主妇不能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现在爸妈老了,两个人都吵不动干不动,亲戚朋友都和她说,你看还好当年你爸妈没离婚,现在多幸福。 她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因为家里常年的大吵大闹摔杯破盏,小时候的她常在深夜里被玻璃杯爆裂的声音惊醒,因此神经总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直到初中寄宿第一天,当她躺在宿舍的床上,她才发现原来夜晚可以如此安宁,那是她睡的第一个踏实的觉。 但是当她和妈妈说起往事对她的影响时,妈妈说,我们又没有打你,已经很好了。 妈妈的反应其实是很多人尤其是老一辈父母的认知,夫妻间吵架不会影响孩子。但是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间的吵架是不可预见的、激烈的、长期持续的,那么他们的孩子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会持续被这种模式激活,这个系统就会变得过度活跃,产生过度强烈的反应,也就是敏感化。时间一长,会导致功能的脆弱性。 比如,有些孩子上课老不能集中精神,有经验的治疗师会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切入,看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如何影响这个孩子。有些被贴上ADHD标签的孩子是适应不良。 在我朋友身上,除了比常人更敏感的应激反应系统,她还带着负罪感生活了几十年。因为妈妈说是为了她才没有离婚,所以她觉得她需要为妈妈的不幸福负责。 但是,这是一个谎言,至少是一个部分的谎言。妈妈可能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无法单独面对这个世界。无论是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还是个人的人格特质,妈妈不离婚的理由让一个孩子承担了她本不应该承担的“罪恶感”。 聊到最后,朋友说,我花了很多年去了解我来处,不是为了指责谁,而是想明白我是谁,我的每个选择背后是因为什么,如此,我才能真的自由的活。

封面图片

【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这两年有一个认识越来越深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谓的教养知识的作用是微弱的,真正起作用的是父母的健康的人格。或者说,父母人格水平是教养知识起作用的基础。 我之前在国际学校工作时候碰到过这样一个事情。小姑娘的数学不好,她妈妈参加了家庭教育工作坊,学到了对孩子要“温柔坚定”,要鼓励支持孩子。在小姑娘又一次数学没考好后,妈妈崩溃了,朝小姑娘喊:“我都鼓励你三次了,你怎么还没考好,你就是个垃圾。”小姑娘听了反而松一口气,觉得这才是她真正的妈妈。 你会发现身边好多父母都是这样,他们期待着用教养知识改变孩子,都忽视了自己本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如果说父母是一潭水,教养知识只是水面,水潭深处是人格水平。我见过的好多妈妈她们深处有着一股暗流或漩涡,这是来自她们成长过程中未被解决的创伤。有些妈妈知道暗流在哪,学会了如何游泳穿过其中,并让自己的孩子避开它;有些妈妈被漩涡裹挟,但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推开要靠近它的孩子;有些妈妈把孩子当作救生圈,两人一起在漩涡中打转。 要识别、面对并最终穿过暗流对任何一个父母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甚至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所以,“心理养育”这个概念不应该局限在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情感、性格、观念、能力,也要放在父母身上,关注自身的心灵成长。为人父母不一定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 当一个妈妈说,孩子最近出什么问题了。其实,她也是在说,我和孩子的关系出问题了。 但本质上是,我和自己的关系出问题了。这个问题又同她与父母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存在,是孩子的某些行为将它激发了出来,而这个时候就是识别和面对暗流的时候了。 我想真正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告诉父母你要怎么和孩子相处,还要帮助父母看到和应对他们内心深处那股暗流,让它不再卷入无辜的人。

封面图片

《原生家庭心理学》| 简介:深入剖析原生家庭对个人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从童年经历、亲子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原生家庭带来的心

《原生家庭心理学》| 简介:深入剖析原生家庭对个人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深远影响,从童年经历、亲子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和潜在影响,如父母过度控制导致的自卑心理。书中提供疗愈方法和成长策略,如通过自我反思、重建认知等方式,帮助读者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实现自我成长和心理独立 | 标签:# 原生家庭心理学 #原生家庭影响# 心理疗愈成长 #|文件大小 NG| 链接:

封面图片

《走出原生家庭的内耗》

《走出原生家庭的内耗》 简介:本书系统解析走出原生家庭的内耗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实用案例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内容涵盖其发展历程、关键概念及实际应用,提供深入的知识探索路径。适合对该主题有兴趣的学习者,帮助拓宽视野并提高专业素养。 标签: #走 #走出原生 #知识 #学习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你的原生家庭给你带来过什么伤害吗?】

【你的原生家庭给你带来过什么伤害吗?】 我一直有个很明显的感觉:父母的爱是根据我的价值决定的,价值高就多爱我,价值低就看我怎么都不顺眼。 进了不错的大学,进了不错的行业,找了不错的人结婚,30岁以前生了孩子,最近,30岁以后事业第二春。这些我妈心中的高光时刻,是我妈会早上让我多睡一会儿,和我爸说:让她好好休息休息。 第一次高考落榜,没申到哈佛MBA,和我妈不喜欢的前男友在一起,失恋后爆肥,明确不想结婚,带娃摆烂,这些都是我妈心目中我的loser时刻,我在家每周都要被暴击,让我自己检讨改错,连呼吸都是错的。 这中间的伤害不言而喻,我对自己一直有低价值感,很容易被我妈PUA,进职场以后也很容易被上司PUA,消化了很多别人的情绪垃圾。 不过我也30+了,可以和原生家庭的伤害和平共处了,也不再怨恨我妈了。我也意识到了,在这种超级变态的环境下,我也进化出了很强的同理心,自我催眠激励的能力,很强的抗压力。这些也算是宝贵财富,我的青春期没有白白受苦。 【网评】世上最接近于无条件的爱:1.恋爱脑上头的爱,2.(精神)哺乳期儿女对父母的盲目崇拜只有这两种爱可以忽略对方的种种缺陷一头扎进去,此外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胚胎状态下,你是他们人生规划的一部分,是一件计划中需要添置的家具。在不独立的状态下,你是勋章或者出气筒,负责提供正面或负面的情绪价值。在经济和人格独立之后,你是他们的养老保险。 任何平凡平庸的人都可以通过制造一个小孩而享受造物主的尊荣,可以在自尊受挫时把无能的怒火撒到这个永恒的弱者身上。中国父母挂在嘴边的那句“养你何用”,你们以为是随便说说的?养你当然是为了有用啊,难道是为了了解你、包容你、无条件地保护你么?

封面图片

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怪罪原生家庭?

为什么现在人动不动怪罪原生家庭? 墨苍离的回答 见过泥潭吗? 出淤泥而不染,很难。 出淤泥而不染,然后见了污泥不害怕,不恶心,更难。 而且,污泥还不断告诉你,污泥是为了你好,你应该对污泥环境感恩。 甚至还要拉住你希望在正常土地上行动的尝试,恐吓你,不回到污泥中,就会被人欺负,就会被歧视,就会没人要,就会如何如何。 在很多情况下,代表纠缠一生的各种创伤。 这显然很难让人赞美。 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所有批判和反思,目的不是贬低当前的父母,是为了让未来的父母更加睿智、理性和更像人类。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墨苍离)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