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留意猴痘疫情的变化

密切留意猴痘疫情的变化 #疫情记者会快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表示,卫生局将提高警惕,密切留意猴痘疫情的变化。 本澳一部分居民对猴痘病毒已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因为猴痘病毒、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都属于正痘病毒,彼此密切相关,本澳曾于1980年之前大规模接种天花疫苗,因此40多岁以上本澳人群中,很大部分人士曾经接种天花疫苗,数据显示天花疫苗对猴痘也有大约85%的免疫力,而且可持续一段颇长的时间。 ...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近几日,多国卫健机构报告逾一百宗猴痘病例。一般认为,猴痘是非洲的地方性疾病,但近来在没有非洲旅居史的人群中发现猴痘首次出现疑似“

近几日,多国卫健机构报告逾一百宗猴痘病例。一般认为,猴痘是非洲的地方性疾病,但近来在没有非洲旅居史的人群中发现猴痘首次出现疑似“人传人”的现象,引发各国警觉。但是,有关机构也表示,猴痘疫情对普通大众的风险并不高。美联社报道回答了有关猴痘的一些常见问题: 猴痘是一种源自啮齿动物、哺乳动物等野生动物的病毒,偶尔会出现传播至人类的情况。猴痘病毒跟天花病毒属于同一科。 大多数人类感染猴痘的病例集中在中非、西非国家。猴痘疫情规模亦不大。猴痘在1958年由科学家在科研用猴子中发现,因此得名。首例人类病例于1970年发现在刚果。 现在猴痘疫情的爆发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世卫组织专家最近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发生在欧洲的两场大型狂欢派对后,派对参与者间发生的性行为。 英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的卫健机构均称,大多数已知病例发生在进行过男男同性性交的人群中。但专家强调,任何人只要跟患者发生过近距离接触,就有可能被传染,包括接触遭污染的衣物、被褥等。专家说,性行为似乎起到的是加剧病毒传播的作用。但科学家仍认为,现在难以确定猴痘病毒是通过性传播,还是仅仅通过密切接触。 牛津大学专家杰克·邓宁表示,有可能猴痘病毒首先感染了发生过男男性关系的人群只是纯粹的运气不好,而性交恰好正是猴痘病毒传播的方式。 其他专家还担心,如果不尽快防控,猴痘疫情还可能会进一步蔓延。美国CDC专家约翰·布鲁克斯表示,传染性疾病不在乎国境或社交群体。男男性交者在现在可能有更大的概率暴露给猴痘病毒,但这不代表其他人就不会暴露。 大多数猴痘患者会出现发热、身体酸痛、打寒颤、疲劳的症状,较严重者的脸部、手部,乃至身体其他部位会长出疹、痘,出现病变。大多数人无需住院,即可在大约二至四周之内痊愈。但是,猴痘致死率最高可达6%,且儿童患者的症状更为严重。 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有效,且现已在研发专抗猴痘病毒的药物。 欧洲CDC建议所有疑似病例都要接受隔离,高风险接触者可接种天花疫苗。英国有关机构亦为高风险接触者接种天花疫苗,并建议有感染风险的人士一直隔离到跟他们接触的患者痊愈为止。 美国有一千剂疫苗已获批准,可同时用于预防猴痘和天花。美国政府亦有储备一亿剂只针对天花的前一代疫苗。 目前大多数的猴痘病例不算严重,目前亦没有死亡病例。 猴痘病毒需要跟患者进行非常密切的接触才能传播,相比之下,新型肺炎可以由空气传播,而无症状感染者也能传播病毒。 但是,英国卫健机构仍称,他们预计“每天都会有”新增病例。世卫官员也警告,欧洲夏天的各种狂欢派对活动将会传播猴痘病毒。德国卫生部长称,猴痘疫情“并不是新的大流行病的开端”,但仍然亟需控制。 目前很多猴痘病例已经无法溯源到已知病例身上,这意味着猴痘病毒已经广泛传播。 世卫估计,正常情况下非洲十余个国家每年会有数千宗猴痘感染。大多数病例在刚果(每年报告约六千宗)和尼日利亚(每年报告约三千宗)。 其他国家也有报告极少数猴痘病例,这些病例大多都有非洲旅居史,或跟猴痘高发地区的动物有过密切接触。 2003年,美国六个州报告了47宗确诊或疑似猴痘病例。这场疫情的起因是一只宠物土拨鼠。这只土拨鼠曾被圈在自非洲国家加纳进口的小型哺乳动物周边。 (美联社)

封面图片

中疾控:中国自主研发猴痘mRNA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

中疾控:中国自主研发猴痘mRNA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 中国疾控中心发表报告称,中国自主研发的猴痘mRNA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星期五(2月16日)报道,中疾控周报官网当天发布一篇题为《猴痘疫苗的研发现状与进展》的综述报告,披露中国猴痘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并称猴痘疫苗的国内研发进展迅速,中国自主研发的猴痘mRNA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上述报告称,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报告多例猴痘感染者死亡案例,主要为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等,中国也先后报道多起猴痘散发病例,数量仍在上升。疫苗接种是预防猴痘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全球范围内仍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的预防疫苗获批,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更有效和高度特异性的猴痘疫苗。 报告指出,中国已有多家生物药企以及科研机构开展了猴痘疫苗的研发工作,主要研发类型为复制缺陷型猴痘减毒活疫苗及猴痘mRNA疫苗。其中,进展较快的是中国生物疫苗研发团队。 据介绍,中国生物开发了三种针对猴痘的候选mRNA疫苗VGPox1-3,VGPox1-3具有独特的抗原设计,在免疫小鼠上可强烈诱导抗痘病毒特异性抗体,较现有减毒活病毒疫苗更为安全,而且免疫后能够更早地产生预防病毒的中和抗体。 此外,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研发团队开发出多价猴痘mRNA疫苗,攻毒实验显示能够100%保护小鼠免受痘病毒攻击,且多种指标证实其安全性良好。 不过报告也称,现阶段猴痘疫苗的研究进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实验进展缓慢、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以及与猴痘疫苗的当前变异和特异性相关等系列问题,但“相关动物实验的结果增强了我们对新一代猴痘预防和治疗疫苗研发成功的信心”。 中国2022年9月检出首例猴痘输入病例,去年9月,中国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显示,乙类传染病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沙斯)、爱之病、狂犬病、麻疹等。 2024年2月17日 1:01 PM

封面图片

卫生局密切关注猴痘病毒会否有变异

卫生局密切关注猴痘病毒会否有变异 #疫情记者会快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表示,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1958年在猴子体内分离出猴痘病毒,但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是松鼠、兔子等啮齿类动物。 该病毒与天花病毒属同类病毒,临床表现也与天花类似。例如,感染者初期为全身性红斑或皮疹,随后发展为躯干部、脸部、手掌和脚掌的丘疹,丘疹再发展脓疤并结痂。但在传播途径和临床致病性方面,它们并不相同。首先,从传播途径看...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猴痘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阿联酋可能出现社区传播

世卫组织:猴痘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阿联酋可能出现社区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猴痘疫情报告显示,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持续蔓延,多个国家出现旅行相关病例。 根据世卫组织13日发布的猴痘疫情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124753例确诊病例,死亡病例为272例。 报告显示,截至2月2日,由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刚果(金)、布隆迪和乌干达,自2023年9月以来,猴痘病毒Ib分支已在刚果(金)的8个省份被发现。在非洲,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乌干达和赞比亚已报告社区传播,津巴布韦已报告旅行相关病例。 报告数据还显示,非洲以外有13个国家报告了38例感染猴痘病毒Ib分支的病例,尚未报告相关的死亡病例。 其中,阿联酋2月7日报告首例因猴痘病毒Ib分支引起的病例,该病例近期有乌干达旅行史,而其他国家报告的病例中7例有阿联酋旅行史,世卫组织认为阿联酋可能出现社区传播。

封面图片

卫生局再次呼吁居民提高警惕预防猴痘

卫生局再次呼吁居民提高警惕预防猴痘 #卫生局 自今年5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接获在一些非猴痘流行国家(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出现猴痘病例的报告。由于猴痘病例数持续快速增加且受影响国家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猴痘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局再次呼吁居民提高警惕预防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毒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科,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

封面图片

: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 日, 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 例猴痘确诊病例和 例疑似病例。世卫组织预测, 。猴痘主要在

-- :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 日, 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已报告 例猴痘确诊病例和 例疑似病例。世卫组织预测, 。猴痘主要在西非和中非地区流行,非洲大陆之外的首次猴痘疫情于 年出现在美国。 年以来,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等国在来自尼日利亚的旅客中发现猴痘病毒感染者。 世卫组织指出:“现有信息显示,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一般来说,猴痘病毒的人际传播并不常见。人际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通常需要更长时间面对面才能发生呼吸道飞沫传播。此外,猴痘病毒可能经由胎盘或生产期间的密切接触发生母婴传播。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