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集散地 - 台湾

本群为台湾美食群,主题当然是美食,让人又爱又胖的美食 //广告可呼叫管理群来删除,禁止人身攻击 如果有想推荐的店家,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发文格式给大家使用,也希望之后发文尽量使用此格式以便群友搜寻 范例:https://t.me/TW_foods/9265 [店家/食物图片] [googlemap基本资讯] [简易分类tag] - 例如地区与食物类型 [短评] - 简单写,不限定字数 [网址] - 部落格文章或是相关连结皆可 美食管理员: @PunchShirley @amukae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马尼拉/大神聚集地

本群禁广告,聊天吵群的可以发广告,多的找 贝尔百货 申请管理,买日用品,衣服,化妆品等找贝尔百货: @aLeLe55 找工作联系: @zhizhao006 美食频道: @waim988 求职发布频道: @zhaopin666999 禁言解封: @aLeLe55 , @CK44448 商务合作广告认准: @aLeLe55 , @youlong168

封面图片

Video Downloader - 视频下载器 v2.2.6

名称:VideoDownloader-视频下载器v2.2.6描述:从互联网直接下载视频和音乐到你的手机,简单又便捷。支持所有格式。百分之百免费。视频下载器会自动检测视频,你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开始下载。功能强大的下载管理器让你可以随时暂停或恢复下载,在后台下载,同时下载多个文件。先预览视频,然后快速下载,下载完成即可离线播放。链接:https://pan.quark.cn/s/67293761e1fd大小:NG标签:#Android#软件#Video#quark频道:@yunpanshare群组:@yunpangroup

封面图片

一亩地几百个洞 青藏高原的鼠害泛滥成灾:但其实不怪它们

一亩地几百个洞青藏高原的鼠害泛滥成灾:但其实不怪它们高原鼠兔昆桑根据一些自媒体人的报道,青藏高原生活着12亿只高原鼠兔,有些严重的地区,一亩地里有几百个鼠洞。庞大的种群数量严重危害当地生态,最重要的是它们会抢食和破坏牧草资源,这是让人难以容忍的,所以灭鼠的号角从六十年代就已经拉响了,人们对待各种“鼠”又是荼毒,又是引进天敌的。但是,在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人鼠大战”中,人类很少取得过胜利,哪怕是短暂的胜利都很少,特别是高原鼠兔,好像从来没有被打倒过,它依然每年都在扩张。然而,这几年人们对待鼠兔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有些专家甚至认为鼠兔的扩张也不是啥坏事,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高原鼠兔的危害高原鼠兔,又称黑唇鼠兔,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海拔3100-5100米之间的地区,现在所有这些地区,它们几乎都泛滥了。其中青海是受害最深的,根据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高原鼠兔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面积已经达到了500万公顷以上,占当地总放牧面积的近一半。在四川、甘肃的一些县,高原鼠兔的危害面积也占到总放牧面积的30%以上。图:年降水量与高原鼠兔的关系(张卫国等,1999)说青藏高原有12亿只高原鼠兔,这个数据肯定是子虚乌有的博眼球、虚构的,因为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它是一段时间泛滥,一段时间又还好,有一个波峰波谷的。但是,一亩地有几百个鼠洞还算属实(就是有点夸张),因为每公顷(15亩)超过360个有效鼠洞才会被判定为鼠害严重区域,而在一些最为严重的区域,算上无效的鼠洞,一亩地有百八十个鼠洞不足为奇。高原鼠兔是以家群为单位建立领地的,它们会在自己的领地周围持续数年不停打洞,然后逐年扩散。它们打洞很有讲究,会有栖息洞和躲藏洞之分,数量巨多、错综复杂。这种疯狂的打洞行为是破坏草原生态的一部分因素,因为它会破坏耕层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而影响植被生长。在高原上有一些偏黑的土壤,上面除了“鼠类”打洞留下的土丘外,几乎没有植被覆盖,这个被称为“黑滩土”,这就是打洞带来最严重的后果——不再适合植被生长。另一方面,与许多小型哺乳动物一样,为了保持超高的新陈代谢,高原鼠兔的食量是相当惊人。它们也以牧草为食,同样喜欢最多汁的部分,一只成年鼠兔一天的食量平均在77g左右,而成年个体的平均体重差不多就是140g左右,一天要吃掉体重55%食物(另外一种泛滥的高原鼢鼠更能吃,一天要吃掉体重80%的食物)。这个食量是什么概念呢?56只鼠兔对牧草的消耗量差不多就相当于一头藏系绵羊,如果高峰期真有12亿只鼠兔的话,对牧草的破坏还是相当严重的。除此之外,它们还是许多疾病或者携带疾病的寄生虫的传播者,总之泛滥的话,肯定没啥好处就是了,不过这几年确实越来越多人觉得鼠兔泛滥也不全是坏事。为什么说鼠兔泛滥也有好事呢?在我们常规的印象中,大部分泛滥成灾的生物都是入侵物种,因为引入缺少天敌的新环境,最终让它们泛滥成灾。但是,高原鼠兔是不折不扣的“土著”,它们的祖先——古鼠兔的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北缘被发现,距今已经有3700万年了。可以说高原鼠兔生活在高原上的时间比人类要早许多,它们早已融入高原生态,但它们却在近代被认为泛滥成灾,这是耐人寻味的。在以前,人们对这些鼠兔真的是深恶痛绝,因为我们认为是它们破坏了牧草,最终导致牧业受挫,造成经济损失。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原鼠兔只是一个“背锅侠”而已,它们的泛滥确实加剧了草原退化,但是给它们创造泛滥成灾的是过度放牧。研究人员发现,在牧草生长良好的区域,鼠兔基本不会泛滥成灾,它们泛滥成灾的区域基本是那些牧草被破坏的区域。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高原鼠兔处在食物链的底端,它们在高原上有许多天敌,当地的几乎所有食肉动物都会以它们为食,甚至连棕熊这种笨重的杂食者都喜欢捕食鼠兔。在牧草较高的地区,鼠兔的视野就会很差,这让天敌们更容易捕捉到它们,而那些放牧过度的地区,草原退化,鼠兔的视野开阔,一有风吹草动就可以迅速躲起来,不易被捕食。可以说,它们正是乘着草原退化的东风才泛滥成灾的,是草原退化在先,而鼠害在后。之所以有些人认为泛滥也不算坏处,是因为高原鼠兔已经成为一个“风向标”,它们洞穴的增加,就意味着放牧过度了,牧场已经出现不良情况了,预示着需要人工干预才行了。知道了这层关系之后,其实治理鼠害,也已经不是一味地的去灭鼠了,真正治本的方法还是得想办法修复草原,避免过度放牧,草原恢复了,鼠害自然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治理。可能很多人还有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灭鼠很难取得真正成功?其实,持续半个世纪的“人鼠大战”早已经证明灭鼠的效果不是很好,顶多治标而不治本。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许多啮齿动物一样,高原鼠兔也是以惊人的繁殖速度而闻名。只要条件合适,雌性鼠兔在每年4-8月会持续生产,一年可以生产2-5窝,每窝在2-7只幼崽。在8月繁殖周期结束的时候,会达到种群数量的高峰,但是入冬之后随着食物的减少会淘汰掉一大批,那些刚出生的和老年的很难熬过冬天。对于这些繁殖能力强的动物而言,来年的种群数量基本取决于当年的食物情况,而食物情况又取决于它们的种群数量,其它因素的影响都比较小。人们“灭鼠”消灭的数量可能还没有它们因为食物和天敌死亡的多,很难真正影响到种群发展。所以,要治理高原鼠害,还是要恢复生态才行。参考资料:[1].郑志成.三江源9年砸8亿灭鼠兔,环保专家称此举破坏生态.澎湃新闻[2].王代强.强行科普丨揭秘川西北高原上的“人鼠大战”.四川在线[3].蒋麟.红星深度“人鼠大战40年”!青藏高原上,一个县的治鼠拉锯战.红星新闻...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352967.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352967.htm

封面图片

“糖油混合物”真的要少吃 比喝油还胖人

“糖油混合物”真的要少吃比喝油还胖人什么是“糖油混合物”?哪些常见食物是“糖油混合物”?糖油混合物,很多人把它简单的理解为是含有大量糖和油脂的食物。实际上,如果追溯这个词的来源,会发现糖油混合物的本质并非如此。这个词最初被大众所熟知,是2013年英国电台BBC做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油糖陷阱》。里面对糖油混合物的定义是:高糖(包括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在体内转化成糖)、高脂肪和深度加工。其实,天然食物中同时具备高糖高油的食物并不多,糖油混合物往往是经过加工的食物。常见的糖油混合物包括但不限于:● 主食类:油条、炒面、手抓饼、烤冷面、肉粽、芝麻汤圆等;● 菜肴类:锅包肉、红烧肉、红烧/可乐鸡翅、红薯拔丝等;● 糕点类:蛋糕、曲奇饼干、肉松面包、甜甜圈、广式月饼等;● 零食类:薯片、牛奶巧克力、薯条、奶盖奶茶、辣条、非冻干水果脆等;● 快餐类:炸鸡、薯条、方便面等这些食物无论是在超市、甜品店还是快餐店,都随处可见,而且它们的诱惑力往往难以抵挡。为什么吃“糖油混合物”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一周喝了几天奶茶,就对奶茶的念想越来越深,从几天一杯到每天一杯,一到那个点就想喝。研究表明,糖和油脂对人体都具有一定的成瘾性。2024年1月, 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 发表了一项关于糖油混合物导致暴饮暴食的研究论文。图片来源:期刊CellMetabolism新闻截图研究者通过让小鼠舔舐等热量的脂肪、蔗糖和糖油混合液体,发现与单独的脂肪或蔗糖相比,小鼠对糖油混合物的舔舐次数是其他液体的2倍。然后,研究者考虑,是不是口味不同导致的这种差异?于是,为了排除味道的干扰,采用了绕开嘴巴品尝味道、直接向胃内注射的方式再次进行测试。发现即便没有品尝味道,小鼠对糖油混合物的舔舐次数依然要多于其他两种。图片来源:CellMetabolism这表明小鼠对糖油混合物的偏好与味道无关,是摄入后体内信号传导的结果。糖油混合物摄入后,大脑的奖励中心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形成对糖油混合物的依赖性。因此,当我们一旦开始频繁食用这些食物,很容易陷入一种“吃了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甚至成为一种不可自拔的习惯。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食用高热量的糖油混合物,种下“肥胖”的种子。为什么不建议你多吃“糖油混合物”?虽然糖油混合物看似美味,但其实却是“比喝油还胖人”的代表。长期摄入过量的糖和油脂会给身体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危害:1、高热量和成瘾性——肥胖上面介绍了糖油混合物的成瘾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的食物。除了吃得多,糖油混合物都属于高热量食物,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剩,进而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引发肥胖。单纯的肥胖不可怕,但研究还表明,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来看看糖油混合物的食物和其他同类食物的热量差别吧~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薄荷健康、电商平台的品牌营养成分表2、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心血管疾病糖油混合物中的“油”,大多需要高温加热。所以在烹调或制作时,要么用饱和度高的油脂(如黄油、猪油、棕榈油),这种油稳定性高;要么用不饱和度高的植物油,但加热过程中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糖油混合物离不开油,油能赋予食物诱人的口感,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也会更稳定。一些油炸的食物饱和脂肪酸高,比如中式糕点里可能会用到猪油,饼干里会加入黄油,蛋糕里会加入奶油,一些商品还会用棕榈油来进行油炸。但是,太多饱和脂肪酸会提高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水平。血液中“坏胆固醇”含量高,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超过全天总能量的10%。● 反式脂肪酸(TFA)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影响,比饱和脂肪酸更严重。反式脂肪不仅会增加“坏胆固醇”(可能会在动脉壁上堆积,使动脉变得又硬又窄),同时减少“好胆固醇”(会收集多余的胆固醇并将其带回肝脏),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1%,也就是2.2g。国人的反式脂肪酸来源里,糖油混合物可谓是“功不可没”。图片来源: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3、高GI和高脂肪——代谢紊乱血糖指数大于75的食物被认为是高GI食物,长期摄入大量的糖和油脂会扰乱人体的代谢平衡,影响能量、脂肪和血糖的代谢,增加患上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糖油混合物大多数是用精制谷物或糖类制作,升血糖速度快。4、高糖——龋齿等口腔健康问题糖分是口腔细菌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当食用了糖油混合物后,这些细菌会利用糖分进行代谢,并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代谢物降低口腔的pH值,使口腔环境变得更加酸性。在酸性环境中,牙釉质的矿物质会被腐蚀,从而导致蛀牙和其他牙齿疾病的发生。此外,高糖食物也会促进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增加牙齿疾病的风险。因此,控制糖分摄入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牙齿疾病非常重要。虽然糖油混合物对健康有诸多危害,但我们都知道,“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种食物当然最好不吃,如果确实很喜欢,也可以这样做,把健康危害降低到最小。实在馋嘴,怎么吃健康些?尽管糖油混合物可能不利于健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抵制它们,合理地享用一些健康的糖油混合物也是可以的。下面是一些健康的吃法建议:①控制量和频率:适量食用,不要过量摄入,也不要经常吃。比如蛋糕,可以在自己和亲友过生日时吃一角即可,不要当成零食经常食用。②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烤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脂的摄入量。比如红烧鸡翅可以做成卤鸡翅;煮方便面时可以用开水将面泡一遍把水倒掉再煮。③替代品:选择低糖、低脂的替代品,如全麦面包替代肉松面包,水果替代甜点等。④合理搭配:搭配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水煮蛋、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平衡营养,降低食物的血糖反应,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总之,虽然糖油混合物诱人,但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摄入量,选择健康的食物,并配合适当的运动,才能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总结:糖油混合物会让人上瘾,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增加摄入量,并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谢问题和牙齿健康的风险。日常饮食,浅尝辄止,实在想吃,控制量和频率,选择合理的烹调方式来改良。参考文献[1] McDougle M, de Araujo A, Singh A, Yang M, Braga I, Paille V, Mendez-Hernandez R, Vergara M, Woodie LN, Gour A, Sharma A, Urs N, Warren B, de Lartigue G. Separate gut-brain circuits for fat and sugar reinforcement combine to promote overeating. Cell Metab. 2024 Feb 6;36(2):393-407.e7. doi: 10.1016/j.cmet.2023.12.014. Epub 2024 Jan 18. PMID: 38242133.[2] AHA.Saturated Fat.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fats/saturated-fats[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4] Mayoclinic.Trans fat is double trouble for heart health.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high-blood-cholesterol/in-depth/trans-fat/art-20046114[5] 国家食品安...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171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1711.htm

封面图片

踩入进化陷阱:明明小尺寸可以活得更好 生物却偏偏倾向于变大

踩入进化陷阱:明明小尺寸可以活得更好生物却偏偏倾向于变大访问:NordVPN立减75%+外加3个月时长另有NordPass密码管理器各种细胞WikimediaCommons不仅如此,小尺寸的生物还具有难以置信的适应弹性,可以在环境变化中生存下来,所以它们中的一些成员相当古老。而作为对比,大尺寸的生物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生长和成熟,因此它们的繁殖速度更慢,这降低了进化的速度,同时也失去了适应弹性。所以,环境变化最先倒下的都是是大型生物。比如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事件中,陆地上任何比家猫更大动物都灭绝了。事实上,即便没有大灾难降临,大尺寸的生物似乎也不太能够应对物理和生物环境的长期发展,基本没有什么大型生物可以长期演化下去的,通常在较短时间内就会走向灭绝。那么,有趣的问题是,既然进化对小生物更有利,那生物为什么还会变大呢?大部分生物确实都在想方设法地挑战物理极限,让自己变得更大,事实上这就像是一个“陷阱”一样,且生物对此无法自拔。图:这个被称为达尔文兰花,它与授粉飞蛾都高度特化了,除了彼此无法再适应其它生物为什么小生物更具适应性?我们前面提到过,体积太大会导致进化速度慢和丧失适应弹性从而灭绝,除了因为成熟的时间变长了之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大尺寸的生物体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来维持。例如,较大的脊椎动物需要不成比例的厚骨骼和大肌肉,如果鼩鼱等比例长到大象大小的话,那么它们的骨骼也将无法支撑身体。这种专业化在生物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词来形容——叫做特化。如果你了解这个名词的话,你就会知道高度特化的物种有多脆弱了。高度特化的特征意味着它只对特定的环境有效,而且越是高度的特化,它的机动性就越差,越难以发生改变。大象其实即便没有人类,也相当容易灭绝Ikiwaner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型生物都会走向灭绝,而不是继续演化的原因,因为随着体积变大,它们将用完所有“进化潜能”,直到无法做出任何改变去应对最简单的变化。小型生物正好相反,它们不需要太专业化,同时可以快速完成繁殖使命,积累基因突变来适应变化。更重要的是,因为尺寸小,它们可以更精细地分配资源,将更多物种和个体容纳在同一栖息地空间中,确保多样化不易完全灭绝。昆虫是资源分配的大师,所以单个昆虫类群的物种数量就超过了所有其他动物类群的总和,这使得它们可以称得上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类群。另外,小尺寸生物因为不需要对自身生物体的维持做出太多努力,所以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是我们远超想象的。那些较小的生命体,如一些古细菌可以在200°C温度的深海喷口生存,水熊虫这样的节肢动物也可以忍受高辐射的环境。事实上,一些人认为微生物可以在陨石内完成星际旅行并存活下来,所以哪天你看到新闻说,太阳系其它地方的生命有着与地球生命共同的起源,不要觉得意外。既然小尺寸生命如此强大,那么为什么生物还会选择变大?大体积的进化陷阱古生物学家爱德华·科普(EdwardCope)曾提出,所有谱系中的个体在进化过程中都倾向于体型增大。虽然有时候会存在一些例外,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确实倾向于变大,这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些倾向于变小的生物,通常是因为资源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不至于导致其灭绝。之所以生物倾向于变大,自然是因为越大越容易给它们带来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对于种群外部来说,较大的体型意味着能够更容易躲避掠食者,捕食猎物,所以大象和鲸鱼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天敌。对于种群内部来说,较大的体型更能战胜竞争对手,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其它生物类群,更大都意味着相较于同类可以得到更多生存资源。细胞增大后,表面积和体积比值下降WikimediaCommons对于个体来说,较大的生物体也往往更擅长保存热量,这是因为随着体积增加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会下降。另一方面,这对于有性繁殖而言也是有利的,不仅仅体现在较大体型能在种群竞争中胜出,还有体型更大往往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生殖细胞。生物被“设计”成传递基因的使命,较大的体型无论从哪方面出发,它都对传递基因有利,所以生物倾向于变大,是可以理解的。但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种有利只是眼前的,而不是长久的,它就像一个陷阱一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变大这件事上,地球的生命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方法。单细胞生物的第一个证据可以追溯到大约38亿年前,当时新形成的地球已经冷却到足以让有机生命出现的程度。但是,单个细胞的大小有物理极限值,无论太大、还是太小都会导致细胞崩溃,太大的话营养输送都会出问题,而太小的话它难以自我能量为此。生物想要变大的唯一方法就是合作——变成多细胞,而地球多细胞的出现时间不到10亿年,在地球生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简单的单细胞存在的。古老的藻类化石,图源:SBengstonetal/PLOSBiology同样因为营养输送问题,多细胞生物在变大这件事上其实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细胞合在一起之后彼此摊开,或者彼此连接,这样它们不需要内部运输系统也能维持生物体,古老的多细胞生物就是先找到这种简单的变大方式,所以那些古老的多细胞生物要么是扁平的,要么线状的。不知道何时起,生物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让不同的细胞专门从事不同的工作,包括结构支撑、消化食物以及移动氧气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也正是找到了这种方式,地球生命在变大这条路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不停尝试各种变大方式。但似乎历史已经说明一切,变大是一条不归路。...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31321.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31321.htm

封面图片

为什么人类不能喝生水,动物都直接喝?

为什么人类不能喝生水,动物都直接喝?或许动物也想用烧水壶? 图源:纪录片《大裂谷:美丽的非洲心脏》又或者当你看到一群鬣狗秃鹫正围着一只死去的角马大快朵颐,你是否有过疑惑,这肉能吃吗?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我们如今遵循着极其严苛的饮食标准。生水从水源地到水龙头需要经过絮凝、沉淀、过滤、消毒、水质检测等多道水处理步骤,生肉也要经过仔细的清洗和烹煮后才能放心食用。直接从路边的水坑喝水?逮着猎物就开啃?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超过50万人死于因饮用不洁水源而产生的腹泻,超过2亿人因为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解放初期统计,全国一千万余患者,一亿人口受到血吸虫感染威胁。图为上世纪末血吸虫病患者但为什么野生动物们这么干就不会有事呢?是真的没事儿吗?敏锐的感知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野生动物并不是拉到篮里都是菜,见水就喝的,它们也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取食。在美国怀俄明州西南的红沙漠中,生活着当地规模最大的叉角羚(Antilocapraamericana)种群,众所周知,水是沙漠中最宝贵的稀缺资源。但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叉角羚们很有原则,并不会渴不择水。它们几乎从不光顾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TDS)超过5000ppm的水源,而当水体酸碱度(pH)超过9.2后,它们便会集体离开,寻找新的水源。虽然我们还不确定它们是如何做到的,但它们确实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感知出不同水体之间水质的差异,而且非常敏感。我们需要酸碱度测纸才知道的事,它们却有超能力似的 图源:invasive.org所以这些动物所饮用的,看似糟糕的水,可能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在对老虎摄食行为的观察中人们也发现,它们对食物的气味非常敏感,通过简单嗅闻就可以轻松区分面前的肉是否新鲜。在这方面,我们人类的嗅觉就相形见绌了。适配的免疫力但即使再强大的感受系统,也无法做到滴水不漏。相较于pH、气味等物理化学指标,隐藏在水和食物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往往更难被察觉,也更为致命。这时,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对野生西欧家鼠(Musmusculusdomesticus)免疫系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同一物种,但生活在不同地方的种群,在血清抗体浓度、体内免疫细胞数量、免疫反应激活状态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个体之间,它们的免疫水平则相对接近。在田鼠(Microtusagrestis)中的研究也证实,虽然拥有相同的免疫系统,但受到不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生成关键免疫因子的基因表达上,不同种群个体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上野生西欧家鼠;下田鼠 图源:naturephoto-cz.com;lookphotos.com回到喝水吃肉这件事上,这些野生动物由于世世代代栖居在相似的环境中,取用同一地区的水源,捕食相似的猎物,已经对该地区水体/食物中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产生了基本的免疫力(无法适应的个体则会生病,被淘汰)。这种抗性又会通过母源免疫的形式遗传给后代,循环往复,自身和群体的免疫力得以不断巩固。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人工饲养的动物,一旦进入野外环境后容易出现水土不服。虽然它们的装备看似和野外同胞的并无不同,但因为它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野外的病原体,也就无法激活有效的免疫机制来与之抗衡了。强大的消化力除了免疫系统,野生动物的消化系统也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动物的口腔中除了含有水、各种营养物质、消化酶外,还包含了溶菌酶、白细胞、免疫球蛋白等多种免疫组分,形成了它们应对“病从口入”的第一道防线。在体外试验中,犬科动物的唾液就展现出了不俗的杀菌实力,对于食物中常见的诸如大肠杆菌、链球菌都有不错的杀灭效果。再回想下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动物们用舌头舔舐伤口?这其实就是它们在利用口腔里的“小药箱”帮助清理伤口,加速愈合。嗐,人家屎都能吃 下图源:doghealth.com其次,野外肉食动物们还配备了更厉害的胃肠屏障。杂食性动物的胃环境平均pH约为2.9,人类的胃环境平均pH数值为1.5-3.0,像鬣狗、秃鹫这样的食腐动物,它们的胃内pH低至惊人的1.3。在如此强酸的保护下,食物中的病菌要想兴风作浪那是谈何容易。甚至有学者提出,由于我们人类现在食物中病菌的减少,对于利用胃酸阻挡有害菌的需求也在逐渐降低,未来人类的胃酸可能会向着减少或稀释的方向演化?!肉食性动物的平均PH较低,特别是食腐动物除了胃酸,较我们人类更短的肠道也是它们的优势。我们人类肠道约七八米,是身高4~5倍,像老虎的肠子只有5.4米,是身长的3~4倍,狼的肠子仅为身长的3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有害菌通过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尽快将它们排出体外,将伤害降至最低。狗和猫的肠道长度 图源:veteriankey.com最后,这些动物还有着更适合在野外吃生肉的肠道微生物体系。科学家对比了野生狼和家养狗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野生狼体内的菌群和狗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在狗体内,与碳水和多糖代谢相关的微生物较多。而在野生狼的肠道中,与免疫力、高蛋白、高脂肪摄入吸收相关的微生物数量明显更高,充分体现了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生存环境和食物的完美匹配。类似的微生物区别在野生和人工圈养的东北虎中也有发现。所以模拟它们野外老祖宗食谱,给家中的宠物猫狗喂食过多生肉也许未必是个好主意哦!而以上这一系列适应性变化的结果就是,这些野生动物获得了更强、更有针对性的抗病能力以及更好的食物吸收效率。幸存者偏差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由于我们过度关注那些“幸存者”,从而忽略了那些没有幸存的或没有观察到的个体,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野生动物在水坑边喝水,在草原上食腐,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不会吃坏肚子,可能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机会观察到那些反面案例。说不定,野生动物因为喝生水吃生肉而致病致死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所以保持野生动物栖息地中水源的洁净,是野生动物保护中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环节。2020年,博茨瓦纳330多头大象因食用了水中的蓝藻细菌产生的毒素而死亡我们也不必为自己不能大口吃生肉、随便喝水而感到可惜,把水和肉烧熟了再吃也许就是最符合我们人类需求的生存之道!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减少食物中病原体的发生,同时也为我们大大减少了在消化食物上的投入,让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能量用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参考文献[1]Rosenstock,StevenS.,WarrenB.Ballard,andJamesC.DeVos."benefitsandimpactsofwildlifewaterdevelopments." RangelandEcology&Management/JournalofRangeManagementArchives 52,no.4(1999):302-311.[2]Marigorta,UrkoM.,OscarLao,FerranCasals,FrancescCalafell,CarlosMorcillo-Suárez,RuiFaria,ElenaBoschetal."Recenthumanevolutionhasshapedgeographicaldifferencesinsusceptibilitytodisease."BMCgenomics12(2011):1-14.[3]Hart,BenjaminL.,andLynetteA.Hart."Howmammalsstayhealthyinnature:theevolutionofbehaviourstoavoidparasitesandpathogens."Philosophical...PC版: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soft/1427409.htm手机版:https://m.cnbeta.com.tw/view/1427409.ht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