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闻【Now新闻台】有调查发现,少于五成小脑萎缩症患者曾接受社区复康支援服务。

#港闻 【Now新闻台】有调查发现,少于五成小脑萎缩症患者曾接受社区复康支援服务。 小脑萎缩症协会今年2月中至3月底,以网上及实体问卷形式,访问47名小脑萎缩症患者,少于五成的患者曾接受复康相关的社区支援服务;当中有近四成患者表示,不知道哪种服务适合自己,或不认识服务及支援内容。 协会建议,政府制定全面的纾缓治疗及安宁服务政策,加强医疗专业人员,主动向有需要患者分享服务内容。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机构称现时对小脑萎缩症患者医社服务协调不足 倡优化转介服务

机构称现时对小脑萎缩症患者医社服务协调不足 倡优化转介服务 香港小脑萎缩症协会的调查发现,目前只有约三成患者是透过医务社工或社福机构的转介获得社区支援服务,反映医社服务的协调不足,建议政府优化转介服务,医护和社福机构应根据病情需要主动提供支援服务资讯及配套等。协会于2月以网上及实体问卷向小脑萎缩症患者进行调查,共收到47份有效问卷,调查又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认为,确诊初期已有颇大至非常大需要开展「预设照顾计划」及「预设医疗指示」。协会建议政府可以将「预设照顾计划」扩展至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同时加快定立「预设医疗指示」的服务配套,让患者在失去表达能力前建立相关照顾计划。 协会外务副主席曾锦源于2012年确诊小脑萎缩症,他因病情导致口齿不清、行动不便、手震等。被问到对「预设照顾计划」的意见,他认为传统观念对死亡有忌讳,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而确诊患者随时有可能失去表达能力,应尽早安排未来的治疗或照顾方向。 2024-05-31 20:23:47 (1)

封面图片

#港闻【Now新闻台】审计报告发现复康巴士服务轮候时间过长,促请当局加强监察。

#港闻 【Now新闻台】审计报告发现复康巴士服务轮候时间过长,促请当局加强监察。 现时政府资助两间营运商提供复康巴士服务,由2019年至2023年,虽然复康巴士固定路线增加15条,但每条路线全年实际乘客人次减少三成,有22条路线每月平均乘客只有6人或以下。 截至去年9月,有98人正轮候固定路线服务,其中8人已轮候逾1年,最长已轮候22个月,部分医院穿梭路线载客量偏低,有3条路线八成时间没有载客,平均每程不足1名乘客乘坐。审计署促请当局加强监察。

封面图片

#两岸国际【Now新闻台】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修订新冠病毒患者隔离指引,指轻症患者不用隔离五天。

#两岸国际 【Now新闻台】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修订新冠病毒患者隔离指引,指轻症患者不用隔离五天。 美国疾控中心指,新冠病毒患者若症状持续改善,并在毋需服食药物下,廿四小时内未有发烧,可以不用隔离五天,但他们外出应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距离及采取其他防范措施。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科恩指出,虽然美国在过去的冬天新冠病毒患者数目仍然高企,但住院及死亡人数比以往少,促使他们决定修改指引;亦有疾控中心官员指,现时美国有九成八民众因感染或注射疫苗,对新冠病毒有免疫能力,但指免疫力会减退,民众应接种最新版新冠疫苗。

封面图片

#港闻【Now新闻台】下星期四是世界柏金逊症日。有团体指,市民对柏金逊症的症状认知不足,容易错过治疗黄金期。

#港闻 【Now新闻台】下星期四是世界柏金逊症日。有团体指,市民对柏金逊症的症状认知不足,容易错过治疗黄金期。 香港运动障碍学会引述香港大学去年的调查指,市民对柏金逊症状的认知,大多局限于手脚颤抖等运动症状,只有两成多受访者知道,肌肉骨骼疼痛及抑郁亦是柏金逊症的症状;认为非运动症状容易被人忽略,提醒市民不能掉以轻心。 学会又指,柏金逊症现时无根治方案,但现时有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睡眠质素。

封面图片

卫生局积极响应世界失智症月

卫生局积极响应世界失智症月 致力向失智症患者提供适切的医疗服务及支援 #卫生局 国际失智症协会订定每年九月为世界失智症月,旨在加强各地对失智症的认识,减少负面标签。今年主题为:“认识失智症,认识阿尔茨海默病”(Know Dementia,Know Alzheimer’s),延续去年主题强调正确认识失智症的重要性,期望社会大众关注及正确认识失智症,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卫生局表示,为优化服务应对失智症所带来的挑战,澳门特区政府于2016年制定失智症政策...

封面图片

佘达明称认知障碍症患者普遍情绪大上大落 照顾者会感大压力

佘达明称认知障碍症患者普遍情绪大上大落 照顾者会感大压力 一对长者夫妇日前被发现倒卧在港铁石门站无障碍洗手间内,80岁丈夫死亡,71岁以轮椅代步的妻子送院后清醒,警方将案件列作企图谋杀及自杀案处理。有报道指,女事主患有认知障碍症。老人科专科医生佘达明在本台节目《千禧年代》表示,他接触的不少个案都是「以老护老」,由于认知障碍症患者普遍征状是情绪大上大落,无自理能力,无记性、易走失,照顾者会感到大压力。他说处理这类问题有三大方面,包括药物、家人支援及行为治疗,他形容这是家庭问题,需要整个家庭的成员,包括子女一同处理,不能够单靠其中一个人。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前委员、社区组织协会干事阮淑茵在同一节目表示,不少年老照顾者,因体力问题,未必能够应付日常的基本需要,例如未能扶患者上落轮椅,变相有时会令照顾者在压力下病得更严重。 阮淑茵表示,虽然近年政府提供了不少暂托服务名额,但很多都是透过私人买位方式提供,有关质素和价钱有需要加强监管。她说见过有私家老人院为卧床长者一次过包6至7块尿片,令家人不想将长者交由老人院照顾。她又希望当局可以设立资料库,了解有多少「双老家庭」需要支援,优先处理他们的需要,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 2024-02-01 10:29:42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