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传统思维

中国央行: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传统思维 中国央行说,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 中国央行官网星期五(5月10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明确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报告坦言,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 今年中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长5.3%,高于外界预期,但3月份的经济关键指标显示,国内需求依然疲弱。中国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普遍分析认为,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消费需求不温不火将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中国央行最近几周小幅下调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巩固市场流动性,预计未来几个月还会有更多的货币政策放松。 中国央行在报告中写道,目前中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 报告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继续增加信贷投放的边际效果递减,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 报告说,目前中国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行业约占所有银行贷款总量的五成,而居民的非住房消费贷款占比不足10%。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融资相对较多,而需求端尤其是消费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路透社引述分析师说,随着更多信贷流向制造业而非消费,中国央行面临两难境地,因为这可能加剧通缩压力,降低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对此,中国央行明确,要转变片面追求规模的传统思维,宏观上更注重把握好融资环境的松紧适度。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减少资金空转沉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中国央行写道:“这可能会使得信贷总量增速放缓,但真正需要资金的高效企业反而会获得更多融资,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质效。” 2024年5月11日 9:35 A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后续仍有降准空间

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后续仍有降准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说,中国银行业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的空间。 潘功胜星期三(3月6日)下午在本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回答相关提问时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是国内外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要发挥政策的合力,加大宏观调控的政策力度。 潘功胜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的空间,央行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他说,在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去年人民银行两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每一次下调0.25个百分点,今年2月5日,央行又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一次性释放长期性的流动性是1万亿元(约1892亿新元新元)。 潘功胜说指出,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的空间。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了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目标相匹配。 2024年3月6日 4:04 PM

封面图片

央行主管媒体: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央行主管媒体: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据央行主管《金融时报》报道,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看来,货币政策会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不会“大水漫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金融松紧程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有密切关系,货币信贷持续过快增长反而会带来较大副作用,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货币供应过度会在诸多生产领域造成产能过剩,这也恰恰抑制了价格上涨。整体看,市场普遍认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当前的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增长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过于宽松并不利于经济发展。

封面图片

中国央行如预期维持MLF利率不变

中国央行如预期维持MLF利率不变 在1月的信贷增速创下纪录新高之际,中国央行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如预期维持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不变。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央行星期天(2月18日)开展了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948亿新元)的一年期MLF操作,利率维持在2.5%。 根据本月到期规模计算,本次净投放10亿元。此前接受彭博调查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预估中值为利率持稳,净投放10亿元。 中国央行星期天同时开展1050亿元七天期逆回购操作,净回笼860亿元短期资金。 中国央行在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重申了“货币条件合理适度”的评估,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彭博社的报道称,1月中国社融增量和人民币新增贷款双双超出预估并创纪录新高,为央行政策选择提供了更多空间。 不过,此前公布的中国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创2009年以来最大同比跌幅,市场在2月初的降准后对未来支持政策仍有期待。此外,今年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有望收窄,人民币汇率压力或能减轻,为后续宽松打开空间。 2024年2月18日 10:30 AM

封面图片

中国央行: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中国央行: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据中国央行官网,央行星期一(11月27日)发布《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报告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保持物价水平合理稳定。 报告还提出,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有效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维护好存贷款市场秩序,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彭博社的报道称,外界担忧中国的通缩实质上已推高经价格因素调整的借款成本。近几个月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不断加深的通缩压力,与大部分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人们担心通缩会推动实际债务负担上升,进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根据彭博社近期的一项调查,经济学家预计中国央行在今年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后,要到明年初才会再次调降利率。 2023年11月28日 7:53 AM

封面图片

根据周一发布的声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周一发布的声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声明发布之际,背负着超过3000亿美元负债的中国恒大集团正濒临崩盘。这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冲击,而150万购房者还在期盼住宅的完工。 由行长易纲担任主席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中国央行还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 中国央行承诺会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并表示中国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央行重申,将增强信贷总量成长的稳定性,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中国央行维持货币政策立场基本不变,承诺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彭博社)

封面图片

人行: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支持促进消费及稳投资等

人行: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支持促进消费及稳投资等 人民银行发布去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无变,需要增强信心和底气;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和精准有效,亦要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有效支持促进消费、稳投资、扩内需和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人行又指,未来要综合施策和稳定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汇率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报告指出,下阶段将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保持货币政策稳健和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以及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匹配;要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人行提到,支持采取债务重组等方式盘活信贷存量,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落实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城中村改造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2024-02-08 19:18:46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