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俄乌战争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本地年长华族看法与其他群体不同

就俄乌战争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本地年长华族看法与其他群体不同 本地较年长并受过较高教育的华族,对俄乌战争的看法与其他群体有明显不同;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俄罗斯有正当理由侵略乌克兰,并把冲突归咎于西方,且更可接受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星期一(7月1日)在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和内政部合办的“非暴力种族对立”论坛上,透露这项由通讯及新闻部进行、未公开过的调查数据。 他提醒,不同群体对国外冲突的不同反应,可能引发本地社群间的分歧,使政府和社会在保持团结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面对更多挑战。 他说:“不同群体对外部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差异可能被用来煽动种族对立情绪。这种差异也时常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消息来源、各自的回音室(echo chambers)和联系(affinities)而被放大。” 尚穆根指出,过去50多年来,新加坡在建立种族与宗教和谐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要维系这个成果,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也得从国外汲取经验。 2024年7月1日 12:58 PM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一个小调查,欢迎大家说说身边不同年代女性的学历。

#内幕消息 关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一个小调查,欢迎大家说说身边不同年代女性的学历。 奶奶,30年代,文盲。 伯母,50年代,文盲。 母亲,60年代,小学毕业。 姑姑,70年代,初中毕业。 堂姐1,80年代,初中毕业。 堂姐2,80年代,大学本科。 表妹1,90年代,大专。 表妹2,90年代,大学本科。 我认识的80后女性,基本都读完初中了,是否读高中就要看是否能考上。 80后上小学初中还需要学费,90后基本就享受免费教育了,受教育人群基本覆盖到每一位适龄儿童。 有一个不得不忽视的现象是,农村家庭孩子,读研读博的确比例很小,比不上城市家庭孩子。 家庭条件越好的,高学历比例越高。

封面图片

【边缘群体没有教育大众的义务】

【边缘群体没有教育大众的义务】 少数族裔、女性、性少数、信仰少数、慢性病患者、精神疾患、残障者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请自来的提问。发问者可能觉得回答这些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方却可能已经被成千上万这样的提问骚扰到了正常生活。每天应对各种涉及隐私、令人不适的问题,还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解答,常常令人精疲力竭。 ○ 问题举例: 1. 作为少数族裔,你和我解释一下所谓的社会性种族歧视? 2. 作为同性恋,你现在还受到哪些歧视? 3. 我看到了关于你们xx群体的那个新闻,和我具体说说呗? 4. 你父母很黑哎,你为什么那么白? 5. 你那个性别转换手术,具体是怎么样的? 6. 你怎么变成残障者的? 7. 你现在用的那个药是怎么回事? ○ 如果有关于边缘群体的问题,你该怎么做? 搜索几个愿意公开谈论相关信息的博主,了解当事人第一手的叙述。请注意到,边缘群体并不是同质化的群体,群体内对相关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请不要只听一种观点。 ○ 如果你还是想问身边的人问题,请在提问前先问自己: 1. 对方需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回答你的问题? 2. 这个问题有没有涉及隐私? 3. 这个问题我有没有别的方法查找到答案? 4. 这个问题是不是基于刻板印象提出来的? 5. 我是在寻求答案,还是想与人争论? ○ 另外,也请记住: 1. 对方只能谈论自己的观点和观察,不能代表整个群体。 2. 对方也需要工作学习,教育同事同学并不是TA们的义务。 3. 对方完全可以拒绝回答你。

封面图片

《冲突 6集》简介:《冲突 6集》聚焦于各种冲突和矛盾展开故事。这些冲突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因为利益、情感或

《冲突 6集》 简介:《冲突 6集》聚焦于各种冲突和矛盾展开故事。这些冲突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因为利益、情感或观念的差异引发;也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涉及到阶级、种族、文化等方面。故事中的主角们身处这些冲突之中,他们需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选择,努力化解矛盾或在冲突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冲突面前的挣扎和成长,剧情充满矛盾冲突、人性探索和社会现实的元素 。 标签: #冲突 #剧情剧集 #矛盾冲突 #人性探索 #社会现实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心血管疾病是本地女性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本地女性头号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本地女性的头号杀手,每三个死亡案例当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脏病。然而,有近七成女性误以为乳癌和其他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俗称“无声杀手”的心血管疾病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男性疾病”。实际上,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群体中的首要致命原因,但许多女性仍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星期天(6月23日)出炉的新加坡心脏基金会2024年女性心脏健康调查发现,仅有11%的本地女性知道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因素。 当中,更多马来族女性(51%)知道心脏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印度族女性和华族女性则较少,比率分别是47%和43%。 有近四成(38%)的女性误以为乳癌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9%认为死亡导因是一般癌症。但其实心血管疾病才是女性的头号杀手,每三名去世的女性当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根据生死注册局2022年的数据,分别有35.2%、34.4%以及27.9%的印度族、马来族和华族女性死于心血管疾病。 调查也显示,仅有40%的受访女性知道男性与女性心脏病发作前,所出现的症状有所不同;虽然多数女性能识别较常见的胸口疼痛和喘不过气等症状,仅有少过一半的人能辨识其他症状,如手臂、背部、颈部、下颌或胃部疼痛,以及感到疲劳和恶心。 新加坡心脏基金会珍爱女人心筹委会主席兼心脏专科医生田宛仙受访时解释,女性缺乏心血管疾病意识的原因,或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医疗界和媒体对妇科问题如乳癌和子宫颈癌较为关注。 她也指出:“以前很多人认为,女性荷尔蒙能对血管起到保护的作用,但她们没有察觉停经之后,荷尔蒙也会跟着消失,因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大大提高,甚至超越男性。” 令她欣慰的是,调查发现如今女性对心脏病的认识已有所进步,知道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等会直接导致心脏疾病。此外,也有较多女性知道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动和饮食,就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她指出:“但我们也发现,女性对心脏病其他方面的认识如治疗方式、后遗症等依然不太了解,所以这方面我们还是得继续努力,以提高女性的警觉性。” ... 2024年6月23日 1:49 PM

封面图片

亨德申路达善小学旧校舍 或改造为适合年长者的共居空间

亨德申路达善小学旧校舍 或改造为适合年长者的共居空间 位于亨德申路的达善小学原校舍将改造为共居空间,新加坡土地管理局鼓励有意承租者构思可让年长者独立居住并促进活跃乐龄的空间。 土管局星期三(6月26日)为亨德申路98号的国有房产招标,希望将这里打造成用于共居的服务式住宅(serviced apartment),住户最少须居住一个星期。 虽然不限制经营概念,但土管局在脸书上说,招标活动邀请投标者提交涵盖银发族共居(Silver co-living)选择的概念,配合社区活动支持活跃乐龄生活并加强社区联系。 目前经营着一所学生宿舍的亨德申路98号,原是达善小学(Henderson Primary School)的校址。达善小学设立于1977年,2002年与三所小学合并成颜永成小学后,校舍也归还给政府。 根据招标文件,这套房产所在的国有土地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为3750平方米,涵盖一栋四层楼建筑、一栋单层建筑和警卫室。租约四年,期满可申请延长多三年。 土管局说,这处房产处于本地最成熟的住宅区之一,设施完善且交通便利。一旁的达善中学旧址经改造后,也集结了托儿所、养老院和城市农场。 当局也提到,为满足多种类型的共居空间业者的房产需求,部分国有产业将改变用途,应对学生、职场人士、家庭和休闲旅客等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这之前,兴都路的店屋、爱文士路的旧学校宿舍和前武吉知马消防局等国有产业都宣布将改作共居用途。 2024年6月26日 6:30 PM

封面图片

本地居民40项生活必需:旅游、冷气、上餐馆

本地居民40项生活必需:旅游、冷气、上餐馆 冰箱、冷气机、家用宽带网络、到餐馆吃饭、去东南亚国家旅游,这些对本地人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和活动。 多数新加坡居民认为,政府应该帮助那些无法负担的人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例如温饱、住宿和医疗等,但若是为了维持较为体面(decent)的个人生活水平,如拥有冷气机或上餐馆,则应靠自己的努力。 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获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资助,耗时两年完成“家庭需求调查”(Household Needs Study)和“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Public Perceptions of Provision of Essential Needs),以找出人们普遍视为是生活必需品和活动的项目,及该由谁来提供这些项目。 调查结果在星期五(7月12日)举行的新加坡家庭需求研讨会上公布。这是本地首份对外公开的家庭需求调查报告。 研究团队先是通过小组讨论,列出一份有51个项目的清单,再以面对面调查的形式,询问4014名年满19岁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个别项目对他们而言,算不算是在“新加坡过正常生活须有的物品或活动”。 [Media] 获超过半数受访者同意的就算是必需品,受访者最终从51个项目中选出了40个。 结果显示,人们看法较一致的包括:生存类必需品,如个人卫生用品(97.1%)和自购房屋(96.2%);家用电器,如冰箱(99.5%)和洗衣机(95.7%);数码连接,如有流动数据配套的智能手机(93.3%)。 不同的收入、住屋类型和年龄层,都是导致受访者看法分歧的因素。 以冷气机为例,在最低收入的群体,即家庭月入少于2500元的受访者中,只有49.1%觉得它是必需品;而对于家庭月入超过1万7000元的受访者,这个百分比高达69.8%。 在第二项基本需求公众认知调查中,由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领导的团队,以第一项调查中选出的必需品或活动为基础,让约2000名公众通过线上调查,提出他们觉得个别项目该由谁提供。 ... 2024年7月12日 6:00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