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意见惩治网络暴力

中国出台意见惩治网络暴力 中国三部门发布意见,规定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侮辱、诽谤犯罪行为,检察机关可提起公诉,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网络暴力行为,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星期一(9月25日)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网络暴力适用的具体罪名,以及对情节严重的网络侮辱和诽谤,检察机关可以提起公诉、公益诉讼。 《意见》规定,针对网络暴力的不同行为方式,分别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 《意见》规定,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对于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综合侵害对象、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危害后果等因素作出判定。 该文件也明确了在网络暴力中平台的责任。《意见》指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意见》也指出,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利用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等推送、传播有关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信息,符合刑法规定的,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 中国近年来多个引发热议的社会事件,均或多或少与网络暴力相关,例如,今年武汉遭碾压儿童的母亲,被大批网民攻击,称孩子没有了还有心情化妆后,坠楼身亡;因一头粉色头发成为舆论焦点的95后“粉发女孩”患抑郁症后自杀。也有法学专家提出,应制定专门的反网络暴力法。 此次的《意见》也特别指出,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的;组织“水军”、“打手”或者其他人员实施的;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网络暴力,要从重处罚。 《意见》要求,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体现从严惩治精神,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本规定所称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对个人集中发布的,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以及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道德绑架、贬低歧视、恶意揣测等违法和不良信息。 平台应当建立应当网络暴力的完善机制。禁止假冒、恶意关联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进行违规注册或发布信息。在用户协议明确用户传播网络暴力应承担的责任。平台应定期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公告。 在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的基础上,明确细化网络暴力信息标准,增强识别准确性。对涉网络暴力重点账号,应采取干预限制措施。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及时发现网络暴力。 发现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平台应当加强对跟帖评论信息内容的管理。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加强直播和短视频内容审核,发现问题及时阻断。新闻信息跟帖评论实行先审后发。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引流和故意带偏节奏。 平台应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提醒等设置。网络暴力当事人涉及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的或公开表示遭受网暴,平台应强制介入,协助启动一键防护功能。平台因处置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可责令暂停信息更新。

封面图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3年6月25日。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出意见: 一、电子邮件请发至:[email protected]; 二、信件请寄至: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邮编:100745;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邮编:100726。请在电子邮件主题或信封上标注“惩治网暴文件反馈意见”。

封面图片

中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将于8月1日生效

中国《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将于8月1日生效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经国家网信办审议通过,并经公安部、文旅部、广电总局同意,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规定中要求,“禁止用户在版块、词条、超话、群组等环节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禁止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方式创建含有网络暴力信息的论坛社区和群组账号。”违反有关规定,可“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涉及危害公民生命健康安全且有严重后果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网信办()

封面图片

#微博辟谣#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典型案例通报(十七)

#微博辟谣#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典型案例通报(十七) - 转发 @浦口警方: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典型案例通报(十七)】近期,网民余某因个人问题,多次在网络平台发布不实信息,造谣诋毁政府部门,造成不良影响,扰乱社会秩序。浦口分局依法对其行政处罚。警方提示:网络绝非法外之地。对于利用互联网发布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诽谤他人、侵犯隐私等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请广大市民、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 via 微博辟谣的微博

封面图片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定稿公布,自8月1日起施行。相比征求意见稿: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定稿公布,自8月1日起施行。相比征求意见稿: 删去网暴定义中的“道德绑架、恶意揣测”。现定义为: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 放宽对“匿名投稿、隔空喊话”账号的禁令,由不准“导向不良”改为仅要求其中不得含有网暴信息。 “平台应技术阻断网暴私信”的义务,改为“鼓励平台提供智能或关键词屏蔽功能”。 平台应向用户提供网暴信息快捷取证功能,及时保存信息内容和浏览转评数据。 将公安、文旅、广电增列入条例主管部门。

封面图片

在中国连续发生多起因网络暴力和欺凌而导致受害者死亡的案例后,当局表示,实施网络可能会被刑事起诉。

在中国连续发生多起因网络暴力和欺凌而导致受害者死亡的案例后,当局表示,实施网络暴力可能会被刑事起诉。 据官方媒体周五(6月9日)报道,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公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