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研海洋地震勘探装备首次实现超深水作业

中国自研海洋地震勘探装备首次实现超深水作业 中国自研海洋地震勘探装备首次实现超深水作业,意味着中国深海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星期二(10月3日)发布消息称,“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载中国自研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发布了中国首张超深水三维地质勘探图,标志着中国深海油气勘探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拖缆地震勘探技术是世界上探测海底地质结构最直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物探船搭载的成套拖缆装备“犁”过海面,以地震波信号实现对海底地层的“CT扫描”,从而看清海底的油气储层。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经”突破了进口设备22米作业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实现了从小道距到常规道距全系列覆盖,具备二赫兹超低频频率信号采集能力,大幅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 中国海油技术专家阮福明介绍,“海经”可透过3000米水深,精细刻画万米地层的复杂地质结构,装备整体性能满足了当前海洋石油勘探要求。 中国海油表示,在中国已探明油气储量中,40%左右的海洋油气资源蕴藏在深水区域。此次作业位于珠江口盆地3000米超深水区块,是中国首次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超深水区域开展三维地震勘探。 自去年9月投产以来,“海经”顺利完成四个工区、总计3935平方千米海域的三维地震勘探,已经实现产品定型及产业化生产,具备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能力,建立了完整的产业化制造体系。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自主装备首次进行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

中国自主装备首次进行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 中国自主研发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即将完成水深达3000米深海区的勘探作业,之后将发布深水地层构造图。这是中国自主装备首次进行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业。 根据中国央视,拖缆地震勘探技术是世界上探测海底地质结构最直接、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套拖缆模式地震勘探成套采集装备,由震源控制、拖缆采集、综合导航以及定位与控制等多种装备系统组成。 报道称,“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在此次作业中,将“海经”系统中的10条超过8000米长的电缆依次布放到海水中,沿航线进行2500平方公里的海面拖缆采集作业,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的地震数据采集。 “海经”系统突破了进口设备22米作业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实现了从小道距到常规道距全系列覆盖,具备2赫兹超低频频率信号采集能力,大幅提高海洋地震勘探精度和资料品质。

封面图片

《.地震勘探原理 》

《.地震勘探原理 》 简介: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分析其在地层中的传播特性,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地球物理方法。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地质构造研究及地质灾害评估,结合传感器网络与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千米级深部成像。 亮点: 1. 波场反演技术通过反射/折射波解析岩层物性 2. 三维勘探体系多分量检波器阵列构建立体模型 3. 工程预警应用活断层识别与地震风险评估 标签:#地球物理勘探 #地震波反演 #油气资源探测 #地质建模 #工程防灾 #地震勘探原理 #能源勘查技术 链接:

封面图片

中国发现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

中国发现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 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 专家表示,开平南油田的发现,打破了我国深水深层原油勘探一直没有规模性发现的局面。该开平南油田位于深圳市西南约300公里,最大水深532米,最大井深4831米。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珠海组、恩平组和文昌组,油品性质为轻质原油。发现井钻遇油气层100.6米,测试平均日产油气超过1000吨,刷新了我国深水深层油气测试产量纪录。据悉,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一般把水深超过300米的海域称为深水,把井深超过3500米的井定义为深层井。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下水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下水 在珠海制造,高338.5米、重近3.7万吨的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江口盆地海域顺利下水,开始进行海上安装作业。「海基二号」在下水重量,作业水深等都创下多项亚洲纪录。安装完成后,「海基二号」会在距离香港东南约220公里,水深约325米的流花油田进行海洋油气开发。 2024-03-25 18:27:07 (1)

封面图片

中国渤海勘探发现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

中国渤海勘探发现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 中国渤海深层油气勘探发现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海油星期天(2月25日)宣布,亿吨级油田渤中26-6油田新钻探井测试产能创新高,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推动该油田累计探明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 渤中26-6油田位于渤海南部海域,距离天津市约170公里,平均水深22.1米,自2023年发现以来,先后钻探多口评价井。其中,渤中26-2北2井钻遇油气层达118米,测试平均日产油超390立方米、日产气超5万立方米。 据介绍,按照正常采收率测算,渤中26-6油田能够开采原油超3000万立方米,提炼成汽油后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日常交通使用超20年,同时可开采天然气超11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百万级人口城市居民家用燃气超60年,具有可观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2024年2月25日 1:47 PM

封面图片

中国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破4000米

中国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破4000米 中国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成功完成海试,最深达4102.8米,实现该类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 综合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星期二(7月9日)来自上海市政府发布会的信息称,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日前成功完成海试。“开拓二号”连续完成五次着底采矿,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最深达4102.8米,在中国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等深海采矿领域多项技术。 报道引述海试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杨建民介绍说,“海底地形崎岖,海况条件比较复杂,海底采矿装备不仅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来去自如,还要具备开采和收集能力,并且能有效回收。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海试的考验。” 据团队介绍,“开拓二号”的研发实现了中国同类研究的六项突破:首次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布放作业水深突破4000米大关,达到4102.8米,并获得了大量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等深海矿产样品;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技术,实现30度以上陡峭海山、深海稀软沉积物等各种复杂海底地形的安全、稳定行进;首创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技术,实现对多金属结壳、多金属结核等不同类型矿石高效开采与收集;首创深水重载作业智能精细控制技术,形成作业路径智能规划、跟踪与避障能力,实现深水厘米级精准定位;首创非金属缆深海重载布放回收技术,实现4100米水深重载装备布放回收,安全工作负载等指标位居国内前列;创新深海环境扰动监测评估技术,采矿车搭载的环境监测系统,可对海底羽状流生成扩散、水下作业噪声等环境影响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估,为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勘探与绿色环保开采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和数据。 2024年7月9日 10:04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