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拒交家协费用 原因:以为教育部负责建校

家长拒交家协费用 原因:以为教育部负责建校 大马现役教师教学协会(Kongres)主席祖哈里表示,因外界对学校硬体建设发展存有刻板印象,认为那是政府与教育部应全额资助的项目,造成家长不愿缴付家教协会费用,纵使相关费用并不高,也不属于必须缴付的费用。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莫盲目培训使假期变味

中国教育部:莫盲目培训使假期变味 中国即将迎来十一国庆长假,教育部呼吁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学习生活,不盲目跟风报班培训。 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星期四(9月28日)发布中秋国庆“双节”提示。 中国教育部称,假期是孩子休息调整、自主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家长与孩子亲密接触、共同成长的最佳时机。希望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制定好假期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学习生活,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不盲目跟风报班培训,不要用报班补习代替亲子时间,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假期。 中国教育部称,违规学科类培训逃避监管,不仅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很大,并且极易引发“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请广大家长自觉抵制违规学科类培训,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教育部称,确需参加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的,请广大家长认清机构办学资质,理性选择“证照齐全”、规范办学的机构。如发现违规培训问题线索,家长可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及各地开通的投诉举报渠道监督举报;如涉及违规收退费等消费纠纷问题,也可向当地消协组织投诉反映,共同推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共同维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

封面图片

127所中小学平台被入侵 家长教师电邮外泄 狮城教育部报警处理

127所中小学平台被入侵 家长教师电邮外泄 狮城教育部报警处理 (新加坡20日讯)应用平台公司发现有人未经许可登录,获取新加坡五所小学和122所中学家长和教职员的名字与电邮地址,新加坡教育部接到平台公司的通知后已报警处理,目前未发现有敏感资料外泄。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

中国教育部: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 中国一些地方“预制菜进校园”引起家长反弹,中国教育部表态,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新华社星期五(9月22日)报道,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教育部长期以来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多项制度规定,不断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管理。 中国食品安全法第57条规定,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这位负责人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广大家长期望孩子在学校吃得既绿色安全又营养健康。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今年中国学校开学伊始,“预制菜进校园”引发民众关注,不少家长对预制菜的质量和安全表示担忧。 此前网传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深圳等地部分学校食堂采用预制菜,当地相关部门和学校大都予以否认。但家长们仍顾虑重重,在“如何看待预制菜进校园现象”的话题投票中,有超过80%的网民选择“不赞成”,仅有不到10%的网民认同。 据报道,家长反对预制菜进校园的理由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质疑预制菜的安全和质量。不少家长担忧,预制菜中添加剂过多或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良,将给学生健康带来风险隐患。 二是质疑知情权和选择权难以得到保障。江西赣州一些家长反映,当地启用中央厨房配餐模式前,学校并未征求家长意见,这意味着配餐方并未向家长充分告知其菜品生产方式,至于配餐是否为预制菜,家长们无从知晓。

封面图片

教育部通知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

教育部通知开展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 学校要公布欺凌防治电话邮箱,法治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校领导电话。对来电反映情况落实首问负责制。 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学生欺凌防治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掌握预防欺凌的知识和做法。 楼道、天台、储物间等隐蔽场所,做到视频监控全覆盖。 面向所有教职员工和家长定期开展学生欺凌防治专题培训。 (教育部)

封面图片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部)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中国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确保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中国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圈养”问题引起舆论关注后,中国教育部回应,将督促地方和学校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活动的做法。 据新华社星期五(11月3日)报道,中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此事受访时说,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 这名负责人说,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课间休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他提到,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负责人强调,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并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 同时,教育部将要求学校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 山西晋中一名老师近日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视频在中国网络迅速引发共鸣。不少家长表示对此深有体会,“早就想吐槽了。”有网友甚至反映,“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还有网友回忆当年的“课间10分钟”,称“课间老师都往外撵人。”但也有网友表示能理解,认为“老师和学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2023年11月4日 1:32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