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培养人才迎接半导体产业的荣景

社论.培养人才迎接半导体产业的荣景 今天大马面对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所以推动大学与企业建教合作、加速成立专业技职学校、留住人才(如何避免人才外流),是政府当前急务,否则晶片产业的荣景只是昙花一现,大马永远摆脱不了产业无法升级转型的宿命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葡论坛积极培养人才续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中葡论坛积极培养人才续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常设秘书处辅助办公室 为落实特区政府培养人才的施政方针,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澳门平台作用,中葡论坛辅助办去年与澳门理工学院签署合作交流协议书,定期且系统性地为该学院中葡翻译、公共行政课程学生开展配合实践计划。 今年2月至3月,该学院公共行政课程3名葡语国家学生参与70小时实习,了解辅助办的行政架构及运作程序;参与活动公关和资讯翻译等工作,对学生们未来成为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大有裨益。 ...

封面图片

媒报道未来五年内, #菲律宾 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菲媒报道 未来五年内, #菲律宾 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在最近的一次在半导体和电子子工作组会议上,行业领袖认为,菲律宾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与会者探讨了如何强化菲律宾的半导体产业链。Xinyx Design公司总裁查拉德·阿翁多(Charade Avondo)表示:“菲律宾拥有优秀的IC设计人才,我们需要积极展示这一优势,提高本国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力。” 据了解,Xinyx Design正通过“Xinyx Unlocked”和“Campus Connect”等项目扩大人才储备,并与菲律宾科技大学合作,推动微电子课程发展。同时,该公司还推出“LABS by Xinyx”计划,让K-12学生提前接触IC设计领域,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菲律宾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于2025年11月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Semicon Europa展会,以提升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菲律宾投资委员会(BOI)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此外,政府也在推动高校开设微电子专业,以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政府的强力支持及多方协作下,菲律宾正逐步崛起,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兴力量。

封面图片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点,而专业人才供给速度仍未追上产业发展的迅猛步伐。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点,而专业人才供给速度仍未追上产业发展的迅猛步伐。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 2025 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总量为 120 万人,人才缺口高达 103 万人。随着保有量的增加,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的需求和关注度也逐渐提升。(央视新闻)

封面图片

美国吸引半导体等产业 新增协助台日韩厂商人才培训

美国吸引半导体等产业 新增协助台日韩厂商人才培训 美国商务部今天宣布,“选择美国人才计划”将新增来自台湾、日本和韩国的投资,帮助这些地方的半导体企业、其供应链及其他厂商在美国招募、培训人才,方便其在美国投资。美国商务部发布新闻稿指出,由商务部与劳工部、教育部等单位合力执行的“选择美国人才计划” (SelectTalentUSA) 将纳入在台湾、日本、韩国的企业为合作伙伴,以利他们在美国投资或扩展业务。 (台湾)

封面图片

未来五年内, #菲律宾 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未来五年内, #菲律宾 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在最近的一次在半导体和电子子工作组会议上,行业领袖认为,菲律宾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心。 与会者探讨了如何强化菲律宾的半导体产业链。Xinyx Design公司总裁查拉德·阿翁多(Charade Avondo)表示:“菲律宾拥有优秀的IC设计人才,我们需要积极展示这一优势,提高本国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力。” 据了解,Xinyx Design正通过“Xinyx Unlocked”和“Campus Connect”等项目扩大人才储备,并与菲律宾科技大学合作,推动微电子课程发展。同时,该公司还推出“LABS by Xinyx”计划,让K-12学生提前接触IC设计领域,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菲律宾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于2025年11月参加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Semicon Europa展会,以提升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菲律宾投资委员会(BOI)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以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此外,政府也在推动高校开设微电子专业,以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政府的强力支持及多方协作下,菲律宾正逐步崛起,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新兴力量。 欢迎订阅柬埔寨大事件 投稿/商务:@yunxxn

封面图片

对半导体国际化人才流失的思考

对半导体国际化人才流失的思考 熟悉芯谋研究的朋友们都知道,芯谋研究做了大量国际化工作。例如去年ST与重庆达成重磅合作,在重庆落地先进的碳化硅工厂;博世碳化硅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芯谋研究都在其中发挥了些许作用。还有2023年张江高科·芯谋研究集成电路产业峰会请到了恩智浦全球CEO Kurt Sievers出席,这是去年中国所有公开的半导体大会中,唯一一个全球领先的国际半导体企业现场参加的会议。在此过程中芯谋研究深深地认识到,国际化需要很多外在和内在条件,尤其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在此不妨用一篇旧文,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中国半导体国际化的机遇是何等珍贵,推动中国半导体的国际化是何其难也。2021年初以来,半导体行业有几则重磅人事消息引起大家关注,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旭宣布退休计划;德州仪器前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胡煜华宣布离职;前AMD全球副总裁李新荣离职并加入壁仞科技;新思宣布陈志宽将于2022财年上半年卸任联席首席执行官一职;Cadence CEO陈立武将于今年12月15日转任公司执行董事长,不再担任CEO……这些国际半导体公司中位居高位的华人陆续离职,此前他们负责国际半导体企业中国区的战略发展,对中国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华人高管的离开,并没有新的华人来接替。有些国际公司甚至撤走了研发中心,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揪心。内有“碰壁”,外有“诱惑”如下图所示,芯谋研究整理了过去几年国际半导体大厂华人高管离职信息。他们在国际大厂任职多年,有些兢兢业业从事技术研发;有些是职业经理人,搭建了国际企业和中国产业的桥梁。在他们任期里,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他们的离职将对产业、对国际关系、对人才输送有着巨大影响。当然下图只是公开的重磅人事消息,在很多国内初创的半导体企业的高层中,活跃着很多从国际半导体大厂离职的人。鉴于复杂的中美关系,国际公司的华人高管人数在不断减少,一方面由于华人很难升到国际公司的核心岗位上,导致华人高管会遭遇无形的天花板,限制个人发展。另一方面,华人不善言辞,更注重实干。碍于表达和性格的因素,很难在刀光剑影的国际大公司高层吃得开。既然升不上去,那就干脆离开,到国内公司发光发热。与华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印度裔国际高管善于抱团,Intel Inside成了India Inside。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个印度人,会有更多的印度人加入,“举贤不避亲”的现象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同时,印度裔把MBA看得和技术一样重要,让他们拥有不错的管理才能。所以印度盛产职业经理人,业界听说了不少印度职业经理人在国际大公司“开挂”的故事。当然,华人的离职除了“碰壁”还有“诱惑”。随着国内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大量资金投入到半导体,国内的半导体公司站到了历史舞台上。这样的历史机遇下,那些在国际公司做高管的,做团队领导的,做技术带头人的大佬们,甚至技术平平的工程师们都看到了机会,纷纷涌入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大潮中。此前在国际大厂的华人一般会熬到40多岁,升到总监以上的位置再回国发展。也有不少将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了国际大厂,将其作为职业归宿,最终功成身退。原来产业人士的职业规划多选择在国际大厂晋升,一步步往上完成自己的财富积累,实现自己的产业价值。如今,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年轻的“大咖”在国内创业,他们的履历上有着漂亮的国际半导体大厂工作经验,但年限较短。有些大厂由于出来寻找创业机会的年轻人太多,导致了严重了人才流失问题。愿意在国际公司坚持下去的人少了,职级也变低了,也缺少了必要的积累。桥梁消失,合作受阻对于国际半导体大厂的华人离职现象,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单纯认为对国内产业发展不利。在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利和弊两方面看待这种现象。毫无疑问,国际大厂的资深专家,不论是擅长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还是专长技术的技术大咖,选择加入国内半导体企业或者在国内创业,都非常有利于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首先是为国内半导体产业补充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例如曾经的海归如陈大同、武平等人,都开创了一个时代。如下图所示,科创板中不少半导体企业的创始人也是海归,他们涉及材料、设备、设计等多个领域,他们在国际大厂的积累对自己的创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现阶段的海归,所面临的产业环境和机会大不一样,在高端技术的积累上可能不如此前。科创板半导体已/待上市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国际大厂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华人在国际半导体大厂中担任高级职业经理的人数量在不断减少。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杨旭的退休便是典型例子。杨旭35年职业生涯全部交给了英特尔,推动了英特尔和中国PC产业发展,拓展了英特尔在中国生态的全面建设,可谓是英特尔与中国之间的一座桥梁,更是中美产业的一座桥梁。纵观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很少有如此典型的代表。与此同时,国内产业的发展热潮提供了“离职契机”。各地政府对产业的重视,招商的热情,让国际大厂出来的人有了创业的土壤。资本的喧嚣也让产业鱼龙混杂,一时间创业的号角四处响起,不少国际大厂的华人也被招于麾下。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一些国际大厂已经将研发中心撤走,回到了曾经只有销售部门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国际企业与国内的客户的交流合作,也影响了人才培养和输送。随着掌管国际企业中国区的华人的离开,也很难再有华人接班,未来合作难度加大,必须引起重视。结语半导体是一个开放合作、追求互赢的产业,全球产业链分工让彼此联系紧密。国际半导体大厂中的华人高管是中国与世界半导体合作的桥梁,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实现了彼此的共赢。现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内外逢源的时代结束了,堪做国际化“桥梁”的人才越来越稀有。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要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国际化的机遇难得,越需要有能力推动国际化的产业人多出一把力,继续推动和维护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际化。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