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联合创始人、总裁吴保军离职 官方声明:合同到期、不再续聘

零跑联合创始人、总裁吴保军离职 官方声明:合同到期、不再续聘 零跑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更离不开每个零跑人的奋斗,离不开每位车主、合作伙伴的支持,零跑将如既往,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质量和产品竞争力,持续为用户的出行和生活创造最大价值。资料显示:2020年6月份,吴保军被聘任为零跑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全面负责企业运营工作,迄今三年半时间。吴保军有丰富的汽车行业工作经历:19931998年在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销售科东北区域经理;19982004年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销售科管理系系长;20052012年任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销售部长、规划营销部长;2012年2020年任众诚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事、总裁、董事长。吴保军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零跑汽车创始人吴保军回应离职:希望公司尊重历史、契约

零跑汽车创始人吴保军回应离职:希望公司尊重历史、契约 吴保军首先对离开一手参与创办的领跑汽车表达了遗憾,他表示,由于劳动合同到期,公司提出不再续约,24年1月8日劳动合同终止,1月19日董事会以通讯方式决议不再担任零跑科技总裁职务,目前仍担任董事职务。他谈到,零跑汽车22年9月份顺利在港交所IPO,23年确立了与Stelantis集团的合作,这都是巨大的成果,超预期达成了他来公司之前签署的聘用协议的三大目标。“职业经理人总裁也是一名员工,员工对于庞大的企业组织来说,是弱势的,是无助的。因此我希望尊重历史,尊重契约;应合法、合理、合情;客户第一,员工第二”吴保军说。公开信息显示,吴保军曾先后任职于标致汽车、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加入零跑汽车前,他在众诚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担任副总裁、总裁和董事长。吴保军于2020年5月入职零跑,被任命为联合创始人、总裁,全面负责企业运营工作。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鹏汽车核心管理成员再变:王凤英加盟 两名联合创始人退出

小鹏汽车核心管理成员再变:王凤英加盟 两名联合创始人退出 而现在小鹏汽车官网上,二人变成了终身荣誉联合创始人,已经没有了公司职务,当前小鹏汽车“核心团队成员”为董事长/CEO何小鹏、总裁王凤英和副董事长/联席总裁顾宏地。小鹏汽车有三位创始人,不过当时何小鹏并不在其中,信息显示,夏珩与何涛、杨春雷共同创办了小鹏汽车,而当时获得了还是UC创始人的何小鹏投资,换句话说,何小鹏最初只是小鹏汽车的天使投资人。2017年8月份,何小鹏从阿里离职,加入小鹏汽车,担任董事长,当年创始人之一杨春雷就退出了小鹏汽车股东行列。2022年11月,小鹏汽车发布公告,夏珩辞任小鹏汽车董事会执行董事,但仍担任小鹏汽车总裁,去年,夏珩又卸任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要职。这种变化跟王凤英加入小鹏汽车有分不开的联系,2022年小鹏汽车销量等各方面不佳,当年开始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次年,王凤英加盟小鹏汽车,出任总裁,随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组织架构改革。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被限制高消费 涉及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被限制高消费 涉及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信息显示,华人运通由丁磊于2017年创立,旗下拥有豪华纯电品牌高合汽车。此次涉案的华人运通控股(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2月,注册资本约2.53亿元,法定代表人、董事长为丁磊。限制消费令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百度离职副总裁璩静上月成立新公司

百度离职副总裁璩静上月成立新公司 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公关副总裁璩静星期四(5月9日)凌晨为短视频事件发朋友圈道歉后,据报当晚已从百度离职。公开信息显示,璩静4月已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含艺人经纪。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4月24日深圳市哇卡哇卡文化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法人为璩静。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日用品销售、家电销售、通讯设备销售、服装服饰零售、文化娱乐经纪人服务等。 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法人即为刚刚离职的百度副总裁璩静,持股比例90%。另一名持股10%的股东邹少欢是璩静在百度任职期间的助理。 璩静在中国五一劳动节假期期间通过抖音账号“我是璩(qú)静”发视频,谈论职场看法。 视频的争议性言论包括,“公关员工不可以有假期”、“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我们的关系只是雇佣关系,我考虑的是他能不能及时给我交付结果”、“我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我又不是她婆婆”等。 璩静星期四在朋友圈就近日个人抖音短视频引发的舆情风波发文称,发布短视频前没有事先征求公司意见,不符合相关流程,也不代表公司立场。 2024年5月10日 8:09 AM

封面图片

因为 “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 他的新能源车被拒保

因为 “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 他的新能源车被拒保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位新能源车主处了解到,除“车型拒保”因素外,续保的次新车拒保也较多,行驶里程超过2万公里成为一大拒保理由。一位车险从业人员表示,上海地区新能源车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车险就“拒保不可申诉”,车联网会显示“报价失败”。“大公司大概率拒保,少数小公司能承保,但保费非常高。”据了解,还有一些地区的保险公司把拒保门槛定在一年3万公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财险业内了解到,这种按照公里数“一刀切”拒保的做法,在于营运车按私家车投保情况还有很多。据业内数据,注册过网约车等营运车却按照家庭自用车投保的新能源车,按真实风险投保的情况仅有一半。这也导致了新能源车险整体费率过高。每天通勤几十公里 可能被视为营运车新能源车主续保难、续保贵问题仍然广泛存在。近日,有多位新能源车主向记者反映自己无法续保,理由是“车型拒保”。记者在跟踪后续投保情况发现,这些车主被客服告知“建议去其他家看看”后,很多人也找到了新的承保公司,接受了更高的报价后成功投保。一位威马车主出示的保单报价显示,包含交强险、新能源汽车损失险、新能源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司机)、新能源汽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乘客)等内容,以及道路救援、代为送检、代为驾驶服务等附加服务在内,而这家财险公司给出的报价超过了1万元。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重申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通知》还指出,要全面排查整改,取消不合理承保限制。各财险公司要对系统内新能源车险承保政策和考核指标开展全面排查,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调整对新能源车险设置的不合理考核目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还发现,除了对车型采取“一刀切”的限制承保措施,一些地区的保险公司对行驶里程也“一刀切”拒保。比亚迪车主张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扰。“自己的车一年没过出险,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因素,续保时却接连被多家保险公司拒保了。”“注册过网约车吗?”面对张先生遇到的问题,一些车险从业人士热心分析。张先生表示,自己是注册过顺风车但没有开,他也提到“由于跨区上班路途远,一年跑了4万多公里”。一位车险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张先生这种情况是被保险公司视为营运车了,比如在上海地区,新能源车险一年跑2万公里以上大概率会被大公司拒保。“一年开2万公里?那不是自驾游都不敢?”“好慌啊,我每天通勤要七八十公里!”对此,有不少新能源车主疑问,就因为一年开2万公里被拒保,这合理吗?“一刀切”拒保背后 承保纠纷多、处理成本高据了解,营运车辆和私家车在使用性质、行驶里程、风险暴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有大型财险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商业营运车辆的保费通常都是家用车辆的两倍。杭经律师事务所寿宝金律师在受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网约车从事运营活动,发生事故的风险系数比私家车高,应当按照营运车辆进行投保。如网约车按照私家车投保,按照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有关规定,实务中存在被保险公司拒赔风险。“司法实务中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付的案例,主要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已经履行营运车辆告知义务,或者保险公司知道、应当知道属于营运车辆,仍继续按照私家车承保等情形。”寿宝金建议,网约车投保人应当履行车辆运营性质的如实告知义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车辆使用性质进行承保,并在知道保险车辆使用性质发生变化后及时进行批改,以避免事故发生后产生较大保险理赔争议解决成本费用。“新能源车体现出营运车辆占比明显高于乘用车整体市场中营运车辆占比的特征。”东吴证券分析师胡翔曾在报告中指出,险企承保新能源营运车的赔付压力更大,若存在营运车按非营运车标准投保的情况,将导致非营运车业务赔付率上升,削弱险企的盈利能力。瑞士再保险中国原总裁陈东辉在受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根据行业数据,新能源营运车在实际投保中,只有一半是按照营运车承保的,另外的部分则是按照家庭自用车的费率承保的。对于部分地区“新能源车险一年2万公里以上”拒保,陈东辉认为,绝对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保险公司可能做得很简单粗暴了。“对于跑营运的新能源车而言,行驶路径是否统一、夜间行车的时间占比都是跟家庭自用车完全不一样的,保险公司并非难以识别。但实际承保中,能不能对这些车主使用营运车的费率涨价,这种个案纠纷多、处理起来成本高。”新能源车险不同于交强险,监管明确不得拒保或延保交强险,而对商业保险要求是愿保尽保。在业内看来,这样的承保政策虽然避免了纠纷,却带来了“一刀切”拒保不合理这一新的问题。业内建议区分风险 由网约车平台负担部分保费营运车按私家车投保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拉高了行业整体的费率水平。陈东辉表示:“目前新能源车险整体费率,分担了很多按照家庭自用车投保,但实际上网约车的保费,保险公司按照目前的定价机制、费率体系,涨价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无法按照营运车真正的风险水平把费率涨到位。如果把这些网约车单列出来单独定价,真正的家庭自用的新能源车保费费率还可以降下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已经达到了650亿元,商业险件均保费4139元,较燃油车险高81%,案均赔款达4953元,比传统燃油车高出600元。多位财险从业人士在受访时建议,要对网约车和家庭自用车的定价机制进行区别对待。“新能源营运车辆太多。”车车科技CEO张磊在受访时指出,营运车辆和私家车在使用性质、行驶里程、风险暴露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对保险定价和风险评估有着重要影响。张磊建议,保险公司需要开发不同的定价模型来区分营运车辆和私家车的风险,对风险因素重新评估。张磊提到,应该推出多元化定价策略。推出多种定价类型,例如按天、按里程计费,以及针对特殊场景(如网约车)的保险产品。“可以将网约车和私家车的产品模型和系数进行改进,以达到低风险用户保费更低,高风险用户有产品可选的目标。”在陈东辉看来,如果仅仅强调保费和风险对应,注册过网约车的新能源车保费会非常高,这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建议,对于这部分车主,保险公司可以先收取家庭自用车的保费,但对于超出家庭自用车的风险部分,可根据行驶里程、风险状况进行UBI(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试点,保费过高的部分由网约车营运平台来负担。“既解决了保费跟风险对应的问题,同时又不会造成社会问题,让保费可负担。”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米汽车,买就“送”北京牌照?

小米汽车,买就“送”北京牌照? 在该细分市场,市场容量狭小,并非刚需市场,且竞品众多,不说比亚迪、特斯拉等,单说新势力的产品,就有小鹏、华为系的智界、吉利系的极氪等等。而小米又早早的以期货形式将底牌都摆在了明面上,咬定“低价没有可能”,那么雷军能拼的可能只有超预期的营销这一条路。网易科技《锐度》通过多方了解,小米汽车首场技术发布会后,小米还举办了经销商晚宴,为他们加油打气。据透露,当时定的目标价格是26.99万,远高于大家喊出的“14.99万”、“19.99万、”,但会以特殊的形式,让米粉享受到超预期的价格。消息人士表示,一种定价策略是以19.99万元起步的定价发布,另一种则是以26.99万发布,但是给予米粉超大裂变额度的预定金,最终到手价是20.99万元,前者或许你会觉得便宜,但后者相信很多人的感觉是占到便宜,这种心理差异,则有着巨大区别。“但最终价格雷军一定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拍板,因此,现在曝光的各种价格都不会是最终版本。”除此之外,据传雷军还憋了个大招。“如果没有北京牌照,可以考虑抢一下首批的小米汽车,可能有牌照赠送。”接近雷军的小米前期员工冯刚(化名)说道。“时间比雷军梦想的节点晚了一年半”本来小米汽车的技术信息曝光计划在2023年8月的雷军年度演讲中亮相,但由于可分配时间过短,最终作罢。小米汽车是不是晚了?关于这个话题,雷军曾经做过正面回应“晚有晚的好处,有后发优势。”“虽然嘴硬这样说,但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就是晚了,而且整个时间节点比雷军梦想的至少晚了一年半。”该消息人士向网易科技《锐度》栏目表示。雷军之所以宁可被喷期货,也得在2023年收官之际举行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或许就是因为怕错过时间窗口。就如其好基友余承东所说,智能电动车的机会稍纵即逝,这两年是最后的窗口期。2021年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造车,要为小米汽车而战。当晚,雷军声情并茂的讲述了造车的心路历程,称在2021年1月份开始调研,拜访沟通了200多位汽车资深人士,召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在纠结了75天之后,正式决定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从他以前的只言片语,以及跟其他几个合伙人聊天时,他就透露出觉得手机已经没有什么做头了。他很早之前就对车感兴趣,特斯拉刚进中国时,他还买了一辆,那时候就已经想做车了。”2014年年初特斯拉进入中国,雷军一口气订了两辆特斯拉,一辆给自己,一辆给了俞永福。而早在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去硅谷拜会马斯克,对造车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当时雷军没有亲自下场造车,但却通过顺为资本参与投资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雷军是国内最顶级的天使投资人,他做很多业务的习惯就是先投一些钱给你,看你怎么跑,做好了就把你收编了,做不好也算是趟了地雷,他就可以躲避掉那些困难,自己做。”除此之外,他还投资了知名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电池以及控制系统研发的酷科电子、智能座舱公司博泰车联网、车用半导体公司比亚迪半导体等等。据《车东西》统计,2011年7月11日至2021年3月30日,小米一共在汽车和出行领域投资了30家公司,直接参与了49轮次融资。“小米内部启动汽车的相关立项,应该是在18年底19年初,后来由于疫情,打断了整个节奏,除此之外,小米汽车供应链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冯刚说道。此前小米汽车由小米老人李肖爽负责供应链、产品以及市场相关工作。李肖爽曾任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也是雷军的仙桃老乡,一直以来颇受雷军重用。直到2023年小米才将全球供应商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黄振宇招入麾下,接替李肖爽负责小米汽车供应链总经理一职。“还有一个就是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又称牌照,有长达一年多时间没有确定。”据其透露,小米汽车大概率拿下的是宝沃汽车的生产资质,由于有段时间一度传闻地方要收回该企业的生产资质,造成了小米汽车的摇摆。以同期的集度汽车为例,因为牌照的种种变数,始终无法量产上市,最终只能放弃自造,改名为极越汽车,成为了吉利的子品牌之一。但该人士表示,2022年小米通过北京特批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雷军造车,还有另外一层因素,领导找到了雷军,想让小米做出一款搭载国产供应链的产品,带动国内的生态链。《电厂》曾在2023年2月爆料,小米接近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宝沃申请破产后,将由小米接棒。小米当时对此消息不予置评。自2021年3月雷军宣布造车之后,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1月与北京经开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宣布小米汽车落户经开区;2022年小米汽车工厂一期建设开工;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布了小米汽车证件照;2023年12月,小米召开首届汽车技术大会,首辆小米汽车SU7正式亮相。“整个时间节点其实比他梦想的至少晚了一年半。这是他比较痛苦的地方。”冯刚向网易科技《锐度》分析道,“本来10万-15万区间的车体量是最好卖的,但22年-23年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已经杀到了这个区间,这意味着’小米时刻’已经过了,现在等于’荣耀、一加、红米’阶段了。”虽然雷军已经明确表示小米汽车的定价将会遵循小米一贯的性价比原则,但按雷军所说“50万以内最好轿车”的小米SU7定价不会太便宜,而且会“有点贵”。“雷军一方面非常明白性价比的重要性,但另外一方面,他对车又有些逼格要求,包括整个工业设计都是他的个人性格爱好。因为他喜欢跑车,你能想象到的跑车他都有,他是个车迷。”冯刚表示。“是的,他跟我说过家里有很多辆跑车。小米SU7轿跑的定位就是雷军拍板决定的。”某接近雷军的人士向网易科技《锐度》确认道。“雷军喜欢开车,有点类似当年程序员经常被人说太宅,然后搞一辆车,一来是证明自己有钱,二来证明自己很潮。他对车的感觉有点偏对机械手表喜欢的状态,有点艺术,有点装逼。所以,他把自己那套偏跑车的审美都压在了小米SU7上。”所以,虽然雷军自称是手机控、喜欢骑自行车、喜欢滑雪,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他超爱跑车”。关于为何小米第一辆车定位轿跑,雷军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那些被历史所记住的大部分名车都是轿车,所以小米坚定的选择了做轿车,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做轿车也比做SUV难,所以小米在所有技术决策里面,选择了最难也是最远的道路。业内人士表示,雷军选的看似是条死路,但亦是条活棋,华为强势加持下的智驾S7,发布几个月,预定量都未能突破5万辆,假设小米汽车能快速冲击10万预定量,那必将成为问界新M7般的存在,成为纯电轿跑界难以逾越的纪录达成者。米粉的忠诚度,加上米式营销大法,一切皆有可能。有钱也买不到,抢小米送北京车牌?持续的价格营销,实则是小米流量池的蓄水期。营销,一直以来都是小米成功学的核心,从“因为米粉,所以小米”的粉丝经济,到每周定时放货的“饥饿营销”,到4月6日的米粉节,再到近期雷军微博大量互关汽车数码KOL,小米快速崛起的同时,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教科书式范本,甚至是子品牌红米,也自创奇招,首发QQ空间,刷新了中国社会化营销纪录,更是成就了手机圈新一代战神卢伟冰,成为新媒体营销的引领者。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后,唯一的悬念就是定价了,这也是网友们最为关注的一点。因此,关于“小米汽车售价”的话题频繁登上热搜,隔三差五就会上一次热搜,小米官方一再辟谣。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