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蚂蚁引发连锁反应 肯尼亚斑马为此免受狮子伤害

入侵蚂蚁引发连锁反应 肯尼亚斑马为此免受狮子伤害  一些非洲狮对大头蚂蚁来到它们的觅食地并不太高兴大约在上世纪初的某个时候,一种据说来自毛里求斯岛的入侵蚂蚁物种Pheidole megacephala 开始在肯尼亚的奥尔佩杰塔保护区扎根。这些大头蚂蚁,开始在当地的口哨荆棘树上安家落户,把当地的本土金合欢蚂蚁赶出了家园。问题在于,本地蚂蚁与树木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为了换取栖息地和花蜜,蚂蚁通过叮咬入侵者和释放甲酸来保护树木,甲酸是一种腐蚀性化学物质,存在于许多昆虫叮咬和蜇伤以及荨麻植物中。本地蚂蚁尤其善于保护树木不受当地大象的侵害,它们会蜂拥而上,咬住任何不幸前来吃零食的大象的鼻子。随着大头蚂蚁的出现,它们不再为树木提供同样的保护。因此,大象开始以树木为食,据科学家估计,这些巨型食草动物对树木的啃食和折断率比金合欢蚂蚁居住时高出五到七倍。随着树木的消失,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狮子在跟踪斑马时使用的大部分藏身之处都消失了。因此,狮子改变了狩猎策略,开始吃该地区行动稍慢的水牛。事实上,从 2003 年到 2020 年,被狮子捕杀的斑马数量从 67% 下降到 42%,而被猫科动物捕杀的水牛数量则从 0% 攀升到 42%。怀俄明大学毕业生、动物学家道格拉斯-卡马鲁(Douglas Kamaru)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切,该研究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与卡马鲁一起参与这项研究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包括大自然保护协会、杜克大学、内罗毕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大头蚁是全球分布最广、对生态影响最大的入侵者之一,它的传播引发了生态连锁反应,降低了狮子捕食主要猎物的成功率。"有趣的是,虽然蚂蚁的影响对水牛来说是个坏消息,但它并没有影响保护区里狮子的数量,这可能是预料之中的尤其是因为水牛是一种更难捕捉、更危险的猎物。卡马鲁说:"我们不知道今后会发生什么。狮子很难杀死水牛。与[猎杀]斑马相比,对付水牛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有时水牛还会在争斗时反杀狮子。"尽管这项研究将来会对当地狮子的数量产生影响,但就目前而言,整个研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奇妙的视角,让他们看到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并为今后研究类似的小变化带来重大影响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动物与植物国际组织的生态学家梅雷迪斯-帕尔默(Meredith Palmer)说:"这项研究是生态系统复杂性的一个美丽缩影你拉动一根线,整个系统就会做出反应,"她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但在《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对此发表了评论。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新研究关注狮子鱼种群在地中海的入侵与迅速扩张

新研究关注狮子鱼种群在地中海的入侵与迅速扩张 研究结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NeoBiota》上,显示自十年前开始入侵以来,斑鳍蓑鲉(Pterois miles)在地中海的领地显著扩大。该入侵物种已在地中海东部建立了存在,目前的观察范围已扩展到以前被认为不适合该物种生存的寒冷水域。在希腊拍摄到的狮子鱼(Pterois miles) 图片来源:Pierre mkrs via Wikimedia commons斑鳍蓑鲉起源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成功的入侵鱼类,能够对入侵区域的当地鱼类群落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斑鳍蓑鲉是通食性捕食者,通过大量捕食当地鱼类(包括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特有鱼类)来影响生态系统,本地猎物通常不会捕食这种新的入侵物种。首次发现斑鳍蓑鲉的年份图。每个点代表一个潜水中心,该潜水中心在 2021 年或 2023 年报告了发现斑鳍蓑鲉的情况,并在回复中说明了首次发现斑鳍蓑鲉的年份。点的深浅表示首次发现斑鳍蓑鲉的年份范围。图片来源:Bottacini 等人领衔作者达维德-博塔西尼(Davide Bottacini)说:"经过多年对这些掠食者的研究,我发现它们能够轻松适应如此多不同的环境,并在与它们进化的环境截然不同的地区取得成功,这真是令人惊叹。如此张扬、对我们来说如此显眼的捕食者如何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接近猎物,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封闭海域,地中海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盆地,生活着 11000 多种动物物种,其中一些物种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基因研究显示,地中海发现的斑鳍蓑鲉来自红海,很可能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通过对现有科学数据的详细审查,研究人员发现了我们在了解斑鳍蓑鲉与地中海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方面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未来研究方向。这些信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并将对旨在制定合理有效的缓解计划的政策制定者产生实际影响。这项研究还强调了公民科学活动在跟踪和报告狮子鱼目击事件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支持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种社区参与对于加强对入侵动态的了解和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比起狮子 野生动物更惧怕人类

研究:比起狮子 野生动物更惧怕人类 一项新研究指出,相较于狮子等猎食系动物发出的声音,高达95%的野生动物更加害怕听到人类的声音,选择放弃水坑和逃离的可能性要高出一倍,反应时间也快了40%。 《澳洲广播公司》报道,这项发表于美国科学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研究指出:“在整个热带草原哺乳动物群落中,(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恐惧明显超过对狮子的恐惧。” 研究团队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Kruger National Park)观察野生动物在听到不同声音时的反应,包括水牛、斑马、大象、鬣狗、长颈鹿、捻角羚和疣猪等19种动物。而在这块野生公园里,栖息着世界上最大的流浪狮子种群,它们也是这项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 研究员在旱季期间将附有喇叭的摄影机架设在掠食者常出没的水坑周边,并配备着移动感应器,若有动物在10公尺内出没,就会触发感应器。 实验期间,摄影机的喇叭会播放一系列包括人类的平静说话声、狮子咆哮、狩猎声音(狗吠和枪声)、鸟叫声等录音,并记录下数千个包含野生动物反应的影片。 影片显示,动物在听到狮吼时,通常会犹豫1秒到2秒才离开,而大象甚至出现更具对抗性的反应,会主动接近及攻击喇叭设备,显示大象或选择与狮子对抗的情况。 相较之下,将近95%的动物在听到人类声音时,会比听到狮吼声时跑得更快,也会更迅速地逃离水坑,豹甚至放下口中咬著的猎物离开。 数据显示,与狮吼或狩猎的声音相比,野生动物在听到人类的声音时放弃水坑和逃离的可能性要高出一倍,时间也快了40%。 研究指出,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即便这些动物未直接受到人类的威胁(比如狩猎),但仅是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就足以扰乱它们的正常行为。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西部大学生物学家扎内特(Liana Zanette)说,这些结果对保护区管理和野生动物保育带来重大的新挑战,因为即使是善良的人类,在进行野生动物观光旅游时,也会对动物造成恐惧,这是之前未被察觉的现象。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咖啡因提高了蚂蚁对含糖诱饵的导航效率

研究发现咖啡因提高了蚂蚁对含糖诱饵的导航效率 这种学习和导航能力的提高可能有助于控制这种入侵物种,因为事实证明,这种物种对传统诱饵的抵抗力很差,会吸收诱饵并放弃诱饵。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雷根斯堡大学计算生物学家亨里克-加兰特(Henrique Galante)说:"这个项目的想法是找到一种认知方法,让蚂蚁食用更多我们放在野外的有毒诱饵。我们发现,中等剂量的咖啡因实际上能促进学习当你给它们一点咖啡因时,会促使它们的路径更直,能够更快地到达奖赏处。"阿根廷蚂蚁是全球生态和经济的重大威胁。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是毒饵)经常失败,原因可能是饵料吸收率低和饵料被遗弃。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添加咖啡因(已知咖啡因能增强蜜蜂和大黄蜂等其他昆虫的学习能力)来提高蚂蚁记忆诱饵位置和引导巢友返回的能力。这张图片显示的是 L. humile 在饮用咖啡因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图片来源:Laure-Anne Poissonnier加兰特说:"我们正试图让它们更好地找到这些诱饵,因为它们去得越快,回来得越快,它们铺设的信息素轨迹就越多,就会有更多的蚂蚁前来,因此,在它们意识到这是毒药之前,它们就会更快地在蚁群中传播毒饵。"研究方法在实验室里,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咖啡因进行了实验,以观察其对蚂蚁定位和重访糖溶液能力的影响。他们在丙烯酸表面上用乐高桥和一张 A4 纸搭建了一个测试环境,并在其中滴入了掺有不同浓度咖啡因的蔗糖溶液。加兰特说:"我们使用的最低剂量是天然植物中的剂量,中间剂量类似于一些能量饮料中的剂量,最高剂量设定为蜜蜂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喂食这一剂量的蜜蜂有一半会死亡因此对它们来说可能相当有毒。"图中显示的是 L. humile 的巢穴。图片来源:Laure-Anne Poissonnier研究人员利用自动跟踪系统,对蚂蚁的速度及其往返糖奖励的路径的直接性进行了监测。这项研究涉及 142 只蚂蚁,每只蚂蚁都接受了四次测试。在两次试验之间,蚂蚁可以把收集到的食物放在一起,研究人员还移走并更换了纸片,这样蚂蚁就无法沿着自己的信息素线索回到奖励地点。结果和意见在没有咖啡因的情况下,蚂蚁在随后的觅食过程中并没有学会更快地导航到奖励地点,这表明它们没有成功地将奖励地点记入记忆。然而,暴露于低浓度和中浓度咖啡因的蚂蚁觅食效率明显提高,每次觅食时间分别缩短了28%和38%。值得注意的是,最高剂量的咖啡因并没有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段视频展示了如何追踪一只蚂蚁。图片来源:Henrique Galante研究人员发现,咖啡因通过提高蚂蚁的觅食效率,而不是提高蚂蚁的觅食速度,缩短了蚂蚁的觅食时间。任何剂量的咖啡因对蚂蚁的速度都没有影响,但接受中低剂量咖啡因的蚂蚁的行进路线没有那么曲折。加兰特说:"我们看到的是,它们并没有移动得更快,只是更加专注于自己要去的地方。这表明,他们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因此,他们已经知道了奖励的位置"。咖啡因对蚂蚁的归巢能力(即它们返回巢穴的效率)没有影响,尽管它们每次回家的路径都变得不那么曲折,与咖啡因无关。这些令人鼓舞的结果表明,在控制入侵阿根廷蚂蚁种群的工作中,使用咖啡因提高诱饵吸收率是有潜力的。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将在西班牙进行实地测试,并研究咖啡因与毒饵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它可以为通过行为矫正管理入侵物种的更有效策略铺平道路。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为啥中国明明没有野生狮子 却有如此浓厚的“狮崇拜”?

为啥中国明明没有野生狮子 却有如此浓厚的“狮崇拜”? 亚洲是有狮子的狮子到底有几个亚种至今存在许多争议,但是现在普遍认为现存的狮子只有两个亚种亚洲狮和非洲狮,这个分类和大象有点像。亚洲狮分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北部,而非洲狮分布在非洲的南部,两者可能在20万年前就已经彼此分离。图:雄性非洲狮Kevin Pluck所以,虽然以亚种分类两种狮子,但其实两者在基因上差距是非常大,这两种狮子甚至无法杂交产生健康的可育后代(这方面还不如狮子和老虎)。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大型猫科动物过得都不如意,如今亚洲狮已经几乎快消失了,它们只存在于印度的吉尔国家公园,而全球野生种群数量只剩400来只,这还是大力保护的结果。但是在过去,这个群体也曾繁荣过,它们在欧亚大陆上分布非常广泛,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有所分布,而欧洲的南部主要是希腊,中东地区等也都广泛存在亚洲狮。图:雄性亚洲狮,它的鬃毛比较少,耳朵裸露得非常明显Bernard Gagnon为什么狮子没有迁徙到中国?虽然过去亚洲狮在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繁荣,但是它们确实没有迁徙到中国,因为它们东南西北都无法进入中国领土。至于为什么狮子无法进入中国,这个问题其实和为什么老虎没有进入非洲是一个道理,没人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存在许多猜测。首先,亚洲狮的分布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就是它们虽然在过去的印度普遍存在,但是它们在印度邻国孟加拉国却几乎没有出现过。既然狮子没有出现在孟加拉国,那自然也就没法继续向东南亚迁徙,换句话说,狮子无法从南面进入中国。其实,一个地区出现两个不同国家,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国家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印度和孟加拉国也是有明显的地理隔离,狮子很大的原因也是被这样的地理隔离给分开了。印度和孟加拉国交界的地方,树木变得越来茂密,直到变成热带雨林,狮子无法穿过热带雨林,甚至连雨林的边缘都没有靠近。因为它们受到了老虎的“狙击”,老虎适应丛林,狮子则适应的是草原和灌木丛,两者体型差不多,两者的猎物体型也差不多,所以存在巨大的竞争。虽然,印度同时拥有狮子和老虎,但其实两者的栖息地是几乎没有重叠的,原因就在于它们之间的竞争,总要分出个胜负,而谁是“主场”谁就获胜。老虎没有向非洲迁徙的原因,其中一个猜测也是它们受到了狮子的“狙击”。另外,豹子和老虎、狮子的栖息地都是重叠的,这是因为豹子比老虎、狮子小一号,两者猎物的体型是存在差异的,竞争不是特别明显。其次,狮子在过去普遍存在于中东地区,甚至连阿富汗都有它们的存在,但是中国的西面有喜马拉雅山脉,一个巨大的地理隔离,所以从西面迁徙如中国也走不通。第三,中东地区再往北面去,狮子本身就没有分布了,所以它们也没办法绕过喜马拉雅山脉从北面进入中国。至于为什么亚洲狮子没有迁徙到亚欧大陆的北部,可能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在10000多年前的晚更新世,整个亚欧大陆的北部地区都生活着一种大型猫科动物洞狮,它们也喜欢稀树草原,和现代狮子生态位上几乎一样,但是洞狮的体型比现代狮子大10%-20%,有它们的存在,现代狮子绝无机会北上。洞狮是猫科的传奇,它们甚至穿过了白令海峡,到了美洲大陆。图:洞狮但是随着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逐渐变暖,森林逐渐取代草原,洞狮走向了灭绝(最近的研究发现灰狼可能才是摧毁洞狮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洞狮灭绝之后,人类也已经走到了农业文明的黎明,现代狮子绝无机会继续向北自然扩张。所以,中国确实不会有狮子,至少现代狮子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那么为什么中国有如此浓厚的“狮崇拜”?据信,中国狮子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其中一骏是“狡貌”,这个狡貌很多人认为就是狮子。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丝绸之路,狮子开始从波斯(现在的伊朗)被越来越多得带入中国,并在王公贵族中驯养。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狮子很快就成为古代中国一些附属国进贡的物资,并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民间也渐渐开始形成了狮子的相关艺术创作。从记载来看,狮子从传入中国开始,它就是一种瑞兽,大家普遍认为它是一种能带来好运的动物。而真正让狮子形象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还要归功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因为佛教对狮子是非常崇拜的,甚至释迦摩尼的形象都被狮子化。守门狮、舞狮等文化或多或少和佛教有关系,据信最早的舞狮记载是北魏时期,当时的舞狮只是在佛教重要节日(4月初4)中表演。为什么是狮子而不是老虎?狮子的崇拜不仅在中国普遍存在,它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比如印度这种狮子和老虎都存在的地区,也都崇拜狮子远多于老虎。那么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狮子,而不是老虎?这个也是我的疑问,当然我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说法,只能自己随便猜一下,我觉得主要是两点:一是狮子的雄性特征更明显,二是狮子比老虎容易驯服。虽然狮子和老虎强大程度差不多,但是老虎没有特别明显的雌雄之分,而雄狮就会明显不同雌性狮子,这对父权社会来说会很有意义。另一方面,老虎是独居动物,而狮子是群居动物。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类驯化的动物基本都是群居动物,很少有独居的动物被驯化的,这主要是因为群居动物会有强烈服从的意识,而独居的动物则基本不会有。即便是雄狮,它们也有很强的服从意识,因为它们会组成雄狮联盟通常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雄狮一起捕猎、一起去占领狮群,而雄狮联盟也是有老大,老二之分的,老二会相对服从老大。所以,雄狮通常是可以被驯服的,但是老虎相对会难很多。古代的统治者很喜欢用驯服大型猛兽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他们选择狮子比选择老虎危险系数要低得多。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青蛙桑拿浴":保护濒临灭绝的青蛙免受致命真菌的侵袭

"青蛙桑拿浴":保护濒临灭绝的青蛙免受致命真菌的侵袭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和墨尔本大学(University of Melbourne)的一项研究发现,加热庇护所可以帮助青蛙有效防治壶菌病。这种让青蛙"烤掉"感染病菌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增强对未来感染病菌的抵抗力,从而为濒危两栖动物提供一种可行的保护策略。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加热方法,可以帮助濒危青蛙抵御影响多个物种的大流行病的破坏性影响。该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重点防治壶菌病,这种真菌病已导致澳大利亚至少六种两栖动物灭绝,并对全球数十种两栖动物构成威胁。人工热点庇护所中的绿色和金色钟蛙。图片来源:Anthony Waddle今天(6月26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这一发现,为像绿纹树蛙这样迅速减少的种群提供了一条潜在的生命线。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麦考瑞大学应用生物科学学院施密特科学研究员安东尼-瓦德尔(Anthony Waddle)博士说,很少有干预措施能解决致病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或Bd)在国际上传播所造成的影响。"自壶菌被确定为两栖动物种群全球崩溃的主要原因以来的25年里,我们的研究成果首次提供了一种简单、廉价和广泛适用的策略来缓冲青蛙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Waddle博士说。Anthony Waddle 博士与青蛙。麦考瑞大学壶菌一旦传播到新的环境中,通常就会永久定植,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的破坏比任何其他有记录的疾病或入侵物种都要严重。在全球受壶菌感染的物种中,有 90 种已经灭绝或被认为在野外灭绝。另有 124 个物种的数量减少了 90% 以上。该研究的资深作者、麦考瑞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的里克-希恩(Rick Shine)教授说,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简单的干预措施,可以很容易地扩大规模,从而有可能帮助减少致命的糜齿大流行的影响。Shine教授说:"壶菌病不会消失,但我们的行为生态学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濒危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壶菌共存。"研究小组发现,用砖块和聚氯乙烯温室等现成材料搭建的人工"热点"庇护所,可以让青蛙迅速"烘烤"掉感染的壶菌。当青蛙转移到热点庇护所时,壶菌感染明显减少。整个过程就像是给青蛙做了一次小型医疗水疗。在这些简单的小热点中,青蛙可以将身体加热到能消灭感染的温度。研究还表明,蛙类在感染糜烂丝虫后如果存活下来,就会产生一种获得性免疫,使它们对未来的感染有更强的抵抗力。瓦德尔博士说:"降低死亡率,提高两栖动物对糜烂病的免疫力,是保护两栖动物免受这种疾病侵害的关键。这些简单的"热点"庇护所很容易复制,而且在社区的参与下,这种策略很容易扩大规模。"墨尔本大学野生动物生物科学系教授研究员李-斯凯拉特教授说:"这项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推广到受糜烂丝虫病威胁的其他濒危蛙类物种,并证明了跨学科和跨机构合作在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中的价值。"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快1000倍:人类正在帮助入侵物种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快1000倍:人类正在帮助入侵物种以惊人的速度蔓延 本地物种无法迅速迁徙,以躲避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最近发现,非本地物种扩张领地的速度明显快于本地物种,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无意帮助。即使是通常不会快速移动的非本地植物,其扩张范围的速度也比本地植物快三倍。鉴于气候变化对栖息地的迅速影响,这种加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快速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生存,植物和动物需要每年以 3.25 公里的速度移动自己的活动范围,才能跟上气温升高和相关气候变迁的步伐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本地物种根本无法达到这一速度。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科学家的领导下,来自美国新泽西州、密歇根州、科罗拉多州、夏威夷州以及西班牙塞维利亚和萨拉戈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研究小组,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学、进化和系统学年度评论》上。"我们知道,入侵植物物种的数量在全球呈指数级增长,"论文第一作者、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环境保护学教授贝瑟尼-布拉德利(Bethany Bradley)说。"我们还知道,植物苗圃正在加剧由气候驱动的入侵物种传播,而应对入侵物种是为气候变化做好准备的最佳方法之一。我们想知道的是,本地和非本地物种目前的移动速度有多快,以及它们还能走多远。"非本地物种(红色)比本地物种(蓝色)传播得快得多。虚线表示物种需要多快的移动速度才能跟上气候变化。资料来源:Bethany Bradley为了弄清物种移动的速度,布拉德利和她的同事们全面调查了大量以前发表的论文和公开的数据集,了解代表不同类群和不同生态系统的本地和非本地物种移动的距离和速度。这项调查的一个重要子集是汇编数据,显示人类是如何帮助加速非本地物种的传播的,这些数据可能是偶然的,比如当一个特定的物种发现自己被装在一个在各大洲之间旅行的集装箱里时,也可能是有意的,比如当园丁从苗圃里买来一种入侵的观赏植物并把它带回自己的家时。布拉德利及其同事得出的结论是,陆地物种(包括植物)若想在气候变化中保持领先,每年的移动速度必须超过 3.25 公里,而海洋物种则需要每年移动 2.75 公里。不幸的是,本地物种每年平均移动的距离只有 1.74 公里。然而,非本地物种每年以大约 35 公里的速度自行传播。如果考虑到人类在非本地物种传播中所起的作用,那么这个速度就会跃升到每年 1883 公里的天文数字比本地物种的传播速度快 1000 倍。布拉德利说:"从根本上说,没有人类的帮助,本地物种是不可能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的。"在研究的第二部分,布拉德利和同事们希望了解在气候变暖的世界中,本地和非本地物种可能会传播多远,因为并不是每个生态系统都是合适的栖息地。虽然可供研究小组综合分析的案例较少,但他们的研究表明,非本地物种很可能比本地物种找到更多自己喜欢的领地。"然而,虽然这意味着非本地物种可能会随着气候变化获得更多领地,但这也意味着它们会失去更多领地,因为一些范围边缘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它们"。那么,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呢?布拉德利说:"很明显,人类非常善于迁移物种,而这正是非本地物种拥有的最大优势之一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并开始实施辅助迁移"刻意帮助本地物种迁移到更合适的地点这样我们的本地动植物才有机会"。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