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睡了一夜好觉也很累?您可能患有特发性多梦症

即使睡了一夜好觉也很累?您可能患有特发性多梦症 特发性嗜睡症的症状不仅包括白天非常困倦,还包括睡眠时间过长、难以醒来和醒来后神志不清。这使患者难以完成日常活动,降低了生活质量。它不同于嗜睡症。嗜睡症患者白天也会犯困,但通常不会睡得太久,午睡后醒来就会轻松很多。研究报告的作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 David T. Plante 博士说:"要确定特发性嗜睡症的患病率一直很困难,因为要做出诊断,需要进行昂贵而耗时的睡眠测试。我们检验了一项大型睡眠研究的数据,发现这种情况比以前估计的要普遍得多,其流行程度不亚于癫痫、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其他一些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 792 名平均年龄为 59 岁的人的睡眠数据。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了一次夜间睡眠研究和一次白天小睡研究,后者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四到五次小睡过程中入睡的速度。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参与者的白天嗜睡程度、疲劳程度、午睡时间,以及他们在工作日夜晚和非工作日夜晚的睡眠时间。研究人员发现,12 人可能患有特发性嗜睡症,发病率为 1.5%。尽管睡眠时间相近或更长,但嗜睡症患者的嗜睡程度更为严重。特发性嗜睡症患者的平均得分为 14 分,而非特发性嗜睡症患者的平均得分为 9 分。得分超过 10 分就值得关注。在睡眠研究中,特发性嗜睡症患者夜间入睡平均需要 4 分钟,午睡平均需要 6 分钟,而无此症状的患者夜间入睡平均需要 13 分钟,午睡平均需要 12 分钟。研究人员还调查了特发性嗜睡症患者平均 12 年的白天嗜睡情况。他们发现,在有数据可查的 10 人中,白天过度嗜睡往往是长期性的。不过,有 4 人(占研究对象的 40%)的嗜睡症状会消失。普朗特指出,这不仅为嗜睡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也强调了进一步研究导致嗜睡症缓解的原因的必要性。普朗特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发性嗜睡症比较常见,比一般认为的更为普遍,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数与寻求治疗的人数之间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努力识别、诊断和治疗特发性嗜睡症患者。更多的研究也可能会澄清特发性嗜睡症的病因,并带来新的治疗方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澳洲研究人员找到无需服药治疗失眠的新方法

澳洲研究人员找到无需服药治疗失眠的新方法 尽管有大量证据支持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失眠症的疗效,但由于受过 CBTi 培训的心理学家短缺,获得这种"一线"治疗的机会极为有限。在澳大利亚,大约 90% 的失眠症初级保健患者会服用安眠药,而只有 1% 的患者会被转介给心理学家进行 CBTi。亚历山大-斯威特曼博士。资料来源:弗林德斯大学为了提高CBTi的可及性,减少对安眠药的依赖,弗林德斯大学和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睡眠专家设计并测试了一种名为"卧室之窗"的自我指导数字CBTi程序,以治疗失眠症。亚历山大-斯威特曼(Alexander Sweetman)博士领导了今天发表在《睡眠前沿》(Frontiers in Sleep)上的最新研究。他说:"我们知道,CBTi 可以改善失眠、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治疗,因为它可以减少对安眠药或其他干预措施的需求,而这些措施可能无法解决长期的睡眠问题。"失眠与并发症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两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而且经常同时发生。大约 30-40% 的失眠症患者合并有 OSA,但大多数 OSA 患者仍未得到诊断和治疗。斯威特曼博士说:"与既无睡眠障碍又有睡眠呼吸暂停(COMISA)的人相比,通常有更差的睡眠、日间功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与单独有失眠症或单独有 OSA 的人相比也是如此。最近的研究发现,在 10-20 年的随访过程中,COMISA 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两种情况都没有的患者高出 50%-70%。"睡前视窗程序示意图。资料来源:弗林德斯大学他说:"鉴于 COMISA 的高发病率和不利健康的风险,我们必须针对这种情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循证管理方法。为了增加COMISA患者获得CBTi的机会,我们开发了适合失眠症患者和COMISA患者的自助式互动数字CBTi程序,并比较了其在失眠症患者与合并失眠症和高危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之间的有效性"。62 名有失眠症状的成年人在 18 个月的时间里使用了"卧室之窗",并报告说失眠症状和相关的心理健康症状得到了显著而持续的改善。该计划专为失眠症患者设计,包括失眠症患者本人和 COMISA。每周一次,每次约 20-30 分钟,包括短视频、图像和基于文本的信息。治疗内容包括心理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疗法、认知疗法和睡眠卫生信息。该程序包括持续评估嗜睡和警觉症状的算法,并提供量身定制的互动建议,以治疗失眠症,同时不会加重白天嗜睡的程度。斯威特曼博士补充说:"我们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凸显了在整个医疗系统增加COMISA患者的使用机会之前,对确诊为OSA的患者进行这种数字化CBTi项目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调查的潜力。"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强迫症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发现强迫症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强迫症是一种典型的长期精神障碍,约占总人口的 2%。它的特征是侵入性想法、冲动或图像会引发高度焦虑和其他痛苦的感觉即强迫症,患者试图通过重复行为或仪式来中和这些想法、冲动或图像即强迫症。强迫症还与学习成绩不佳、工作前景不佳、酗酒和使用药物失调以及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以往对强迫症患者具体死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自然死因(如自杀)上,但对具体的自然死因却知之甚少。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研究人员开始估算强迫症患者与普通人群中匹配的未受影响者及其未受影响的兄弟姐妹相比,所有原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的风险。他们利用瑞典多个人口登记册中的数据,确定了61378名强迫症患者和613780名非强迫症患者,并按性别、出生年份和居住县进行了匹配(1:10),还确定了一个由34085名强迫症患者和47874名非强迫症患者组成的兄弟姐妹组。强迫症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 27 岁,从 1973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各组平均接受了 8 年的监测。死亡率风险研究结果总体而言,强迫症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非强迫症患者(分别为每千人年8.1人和5.1人)。在对出生年份、性别、县、移民身份、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一系列潜在影响因素进行调整后,强迫症患者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风险增加了 82%。自然死亡(风险增加 31%),尤其是非自然死亡(风险增加 3 倍)的超额风险更高。在自然死亡原因中,强迫症患者因呼吸系统疾病(73%)、精神和行为障碍(5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5%)、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47%)、循环系统疾病(33%)、神经系统疾病(21%)和消化系统疾病(20%)而死亡的风险增加。在非自然原因中,自杀的死亡风险最高(风险增加近五倍),其次是意外事故(风险增加 92%)。性别差异与研究局限研究人员指出,女性和男性的全因死亡风险相似,但女性强迫症患者死于非自然原因的相对风险要高于男性强迫症患者,这可能是由于普通人群中女性的基线风险较低。相比之下,强迫症患者死于肿瘤(瘤)的风险要低 10%。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确定原因,研究人员指出,登记数据只包括专科护理中的诊断。目前还不清楚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具有不同人口、卫生系统和医疗实践的环境。尽管如此,这是一项基于高质量国家数据的大型研究,而且在对精神状况和家庭因素进行进一步调整后,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研究结果经得起推敲。因此,他们得出结论"非传染性疾病和外部死因,包括自杀和意外事故,是造成强迫症患者死亡风险的主要原因。应实施更好的监测、预防和早期干预策略,以降低强迫症患者的死亡风险"。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常用药扑热息痛的创新性新用途可能改变败血症治疗方法

常用药扑热息痛的创新性新用途可能改变败血症治疗方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支持的一项试验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有助于减少脓毒症患者的器官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尤其是那些有严重风险的患者。这项研究表明,对重症患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有好处,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虽然试验并没有改善所有败血症患者的死亡率(无论其严重程度如何),但研究人员发现,对乙酰氨基酚对器官损伤风险最高的患者的益处最大。使用这种疗法后,这些患者需要的辅助通气减少了,死亡率也略有下降,但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败血症发生时,红细胞会受伤并以异常高的速度死亡,向血液中释放所谓的"无细胞血红蛋白"。机体不堪重负,无法清除这些多余的血红蛋白,从而导致器官损伤。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肺部和重症监护医学教授、本研究的第一作者 Lorraine Ware 医学博士以前的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除了能止痛和退烧外,还能阻断无细胞血红蛋白对肺部的有害影响,而肺部在败血症期间极易受到损伤。有限的研究还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对最严重的败血症患者无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效果更好,因为无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风险更高,死亡风险也更高。 生物标志物在治疗中的应用潜力科学家们指出,将高水平的无细胞血红蛋白确定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在病人刚入院时就进行检测,这将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有助于迅速确定哪些脓毒症病人可能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中获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和麻醉学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医学博士迈克尔-马泰(Michael Matthay)说:"重症监护中的一个问题是病人发病太快,我们通常没有时间弄清楚哪些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预测哪种疗法能带来最佳疗效。我们希望这些发现能强调使用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治疗价值,以帮助成功找到在患者最需要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在中期临床试验中更全面地检验对乙酰氨基酚的治疗潜力,研究人员从2021年10月到2023年4月在美国40家学术医院招募了447名患有败血症和呼吸或循环器官功能障碍的成人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对乙酰氨基酚或安慰剂静脉注射,每六小时一次,连续五天。随后,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了为期28天的随访,以了解他们的情况。他们还利用无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超过一定阈值的患者的数据完成了一项特殊分析。总的来说,研究小组最感兴趣的是,有多少患者能够在没有机械通气或肾衰竭治疗等器官支持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研究人员发现,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对所有脓毒症患者都是安全的,与安慰剂组相比,肝损伤、低血压或其他不良事件没有差异。在次要结果中,他们还发现对乙酰氨基酚组的器官损伤明显较低,入院七天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明显较低。研究人员仔细观察了无细胞血红蛋白较高的患者,发现对乙酰氨基酚组仅有8%的患者需要辅助通气,而安慰剂组则有23%的患者需要辅助通气。28天后,对乙酰氨基酚组中有12%的患者死亡,而安慰剂组中有21%的患者死亡,但这一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肺部疾病部主任詹姆斯-凯利(James Kiley)博士说:"虽然对乙酰氨基酚疗法并没有对所有败血症患者产生预期效果,但这项研究表明,它对重症患者仍有希望。"尽管如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机制和验证这些结果。"瓦尔说,危重病人的研究结果趋向于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她和 Matthay 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可能主要招募那些无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针灸可帮助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恢复语言能力

针灸可帮助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恢复语言能力 在中风后的急性期,约有三分之一的幸存者会出现中风后运动性失语,即无法说话或组织言语的肌肉运动,61%的幸存者在一年后仍会受到影响。语言和交流能力的中断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一线康复治疗是行为言语治疗。在中国,针灸经常被推荐为脑卒中后失语症的补充和替代疗法。中国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教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新研究,调查针灸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研究人员招募了 252 名首次缺血性中风后被诊断为失语症的患者(78.6% 为男性),他们的年龄在 45 岁到 75 岁之间。根据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符合条件的参与者是那些失语症持续时间在15到90天之间、失语症严重程度在0到3分之间的人。参与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人工针灸或"假"针灸(使用非经络穴位和浅针刺入)。两组患者均在连续六周内接受了 30 次治疗,每周 5 次,每次 30 分钟,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和常规治疗。徒手针灸遵循标准的"行气开窍"方案和"德气感"诱导。中医理论认为,"德感"是针灸治疗成功的关键。"德感"是指针刺某些穴位时,病人的主观感觉和身体的客观反应,以及针灸师的感觉。主要结果是西方失语症测验的失语商数(AQ)和第六周的中文功能性沟通档案(CFCP)得分。AQ是衡量失语症表现的一个敏感、有效和可靠的指标,得分越低(范围:0-100)表示语言功能受损越严重。CFCP测量的是普通话功能性交流能力,得分越高(范围:0至250分)表示能力越强。次要结果包括评估参与者的中风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人工针灸组在第六周的平均 AQ 得分为 69.66,比基线平均提高了 29.60 分,假针灸组为 61.68,平均提高了 17.88 分。与假针灸组相比,手法针灸组的 AQ 得分提高了 7.99 分,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第六周时,手法针灸组和假针灸组的 CFCP 平均得分分别为 167.60 分和 144.08 分,分别比基线提高了 72.68 分和 50.52 分。在六个月的随访结束时,手法针灸组的 AQ 和 CFCP 分数也有显著改善。与假针灸相比,在失语症发生后六个月的随访中,手法针灸在语言功能、生活质量和神经功能损伤方面也有显著和持续的改善。徒手针灸组和假针灸组分别出现了三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但都是一过性的,并不严重。据研究人员所知,他们的研究是首个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针灸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疗效。考虑到针灸改善语言障碍效果的原因,他们得出结论认为,30 次治疗提供了"足够的针灸剂量",并将其效果归功于严格遵守标准治疗方案。"研究结果证实,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是受针灸治疗影响的主要病症,这表明针灸可作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辅助治疗手段,"研究人员说。"此外,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为决策者、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证据"。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版》(JAMA Network Open)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睡眠呼吸暂停鼻腔喷雾剂减轻了70%试验病例的严重程度

睡眠呼吸暂停鼻腔喷雾剂减轻了70%试验病例的严重程度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气流减少或完全受阻。其主要原因是喉部解剖结构受损和睡眠时肌肉功能不足。这会导致氧气摄入量下降和睡眠唤醒,从而对健康和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包括白天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和高血压。OSA 的治疗是有限的。一线治疗是使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来防止气道塌陷。不幸的是,约有一半使用 CPAP 机器的人难以忍受这种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手术来修复解剖学上的阻塞。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使用鼻腔喷雾剂治疗 OSA 的小规模试验,结果发现效果很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睡眠障碍,患者喉咙后部肌肉松弛,上气道变窄或塌陷,限制氧气摄入,导致患者整夜反复醒来,"弗林德斯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丹尼-埃克特(Danny Eckert)说。"它与心血管疾病、中风、肥胖症、糖尿病、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有关。"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种鼻腔喷雾剂,它能将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局部输送到气道肌肉,以观察是否能减轻 OSA 症状的严重程度。"钾离子通道阻滞剂是一类能阻滞中枢神经系统中钾离子通道的药物,"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阿马尔-奥斯曼说。"当在鼻腔喷雾剂中使用时,阻滞剂有可能增加保持上气道开放的肌肉活动,降低睡眠时喉咙塌陷的可能性"。十名患有 OSA 的患者(五名女性,五名男性;平均年龄 55 岁)随机接受了三种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安慰剂鼻腔喷雾剂、含有钾离子通道阻断剂的鼻腔喷雾剂,或阻断剂鼻腔喷雾剂,但呼吸仅限于"鼻腔",即使用口腔胶带或下巴绑带。平均而言,参与者都很肥胖,患有严重的 OSA,不过分嗜睡,也没有失眠症。参与者完成了三次通宵睡眠研究,两次研究之间的间隔时间约为一周。研究人员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当鼻腔喷雾与不限制呼吸相结合时,10 名研究参与者中有 7 人的 OSA 严重程度略有减轻。与安慰剂组相比,无限制呼吸鼻腔喷雾疗法的总氧饱和度更高。无限制呼吸喷鼻疗法的晨间血压测量值也较低。尽管通过鼻腔喷雾接受了钾离子通道阻滞剂,但仅限于用鼻子呼吸的受试者并没有表现出改善。相反,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下巴带时,呼吸和上气道肌肉功能往往会恶化。奥斯曼说:"我们发现,我们测试的钾离子通道阻滞剂的鼻腔喷雾应用是安全、耐受性良好的。那些在睡眠期间气道功能得到生理性改善的人,其 OSA 严重程度的指标也降低了 25%-45% 之间,包括血氧水平的改善以及第二天血压的降低。"研究结果为扩大 OSA 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埃克特说:"这些见解为那些不能耐受CPAP机和/或上气道手术的OSA患者,以及那些希望获得现有疗法替代品的患者,提供了[开发]新治疗方案的潜在途径。目前,还没有获得批准的治疗 OSA 的药物,但通过这些发现和未来的研究,我们越来越接近开发出安全、易于使用的有效新药。"研究人员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他们的初步发现。这项研究发表在《心脏与循环生理学》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全身关节过度活动症患者可能会面临更高的Long-COVID风险

全身关节过度活动症患者可能会面临更高的Long-COVID风险 关节活动过度与其他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人员解释说,除了年龄较大外,如果伴有某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纤维肌痛、肠易激综合征、偏头痛、过敏、焦虑、抑郁和背痛,那么患Long-COVID的可能性似乎更大。这些风险因素都与关节过度活动有独立的关联,即一个人的部分或所有关节都有异常大的活动范围。研究设计和结果因此,研究人员希望找出双关节本身是否可能是Long-COVID 的一个风险因素,并利用了 COVID 症状研究生物库中的 3064 名参与者,他们都至少感染过一次 COVID-19。我们于 2022 年 8 月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是否患有关节活动过度症、是否已从上一次感染 COVID-19 的病例中完全康复,以及是否有持续性疲劳。大多数人(81.5%)说他们至少感染过一次 COVID-19。其中,2854 人(2331 人(82%)为女性,2767 人(97.5%)为白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57 岁(21-89 岁不等)。她们的平均年龄为 57 岁(21-89 岁不等)。约有三分之一(914 人,32%)的人表示,他们尚未从上一次感染 COVID-19 的病痛中完全康复,其中有 269 人(略低于 30%)患有全身性关节活动过度症。在自称已完全康复的 1940 人中,几乎每 4 人中就有 1 人(439 人,略低于 23%)患有关节活动过度症,其中 400 人是女性。在考虑了潜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贫困程度、教育程度和接种疫苗的次数)后,关节过度活动与 COVID-19 感染后未能完全康复密切相关。与关节正常的人相比,双关节患者在感染COVID-19后表示尚未完全康复的可能性要高出约30%。关节活动度过大明显预示着高度疲劳,这也是导致他们无法完全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局限性和结论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就关节过度活动是否是导致Long-COVID 的因果因素得出确切结论。研究人员也承认他们的研究结果存在各种局限性,包括大多数研究参与者都是女性和白人。他们的分析也没有包括或校正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如症状持续时间和冠状病毒变种,或已有的病症,如纤维肌痛,而纤维肌痛本身的特点就是疲劳和脑雾。研究人员说,正如以前有人提出的那样,Long-COVID 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免疫、炎症、自主神经系统、呼吸和心血管过程相互交叉的混合体,这些过程会导致影响身体和大脑的不同症状。他们指出,Long-COVID可能有多种病因,因此没有一种治疗策略:"然而,这些结果表明,[关节过度活动]是否与 COVID-19 中未完全康复者的特定表型或亚型有关,包括Long-COVID,有待进一步探讨。编译自:ScitechDaily相关文章:科学家发现Long-COVID患者出现“脑雾”症状的根本原因:血管泄漏世界首家组织标本库有望帮助解开Long-COVID带来长期痛苦之谜研究发现COVID-19感染后的铁含量和炎症与Long-COVID有关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