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枯竭:全球粮食安全的隐形威胁

钾枯竭:全球粮食安全的隐形威胁 这项今天(2 月 19 日)发表在《自然-食品》上的研究发现,在世界许多地区,从农业土壤中移除的钾比添加的钾还要多。研究还就如何缓解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钾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养分,有助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缺乏钾会抑制植物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农民通常在田地里施用富含钾的肥料,以补充耗尽的养分,但供应问题可能会阻碍钾的使用,而且钾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研究人员报告说,在全球范围内,约有 20% 的农业土壤面临严重缺钾问题,一些特定地区的缺钾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其中包括东南亚 44% 的农业土壤、拉丁美洲 39% 的农业土壤、撒哈拉以南非洲 30% 的农业土壤以及东亚 20% 的农业土壤,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更为密集造成的。共同作者马克-马斯林教授(伦敦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理学系)说:"钾对维持作物产量至关重要,钾的消耗对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加以解决。"农民通常依靠钾肥来补充田间的钾元素,但这种矿物质的价格波动很大。钾肥生产高度集中,在近 120 亿英镑的国际钾肥市场上,仅有 12 个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国生产的钾肥原料占全球总量的 80%。研究人员强调了 2022 年 4 月钾肥价格如何在一系列"完美风暴"因素(包括化肥需求上升、燃料价格上涨、大流行病的恢复、世界各地一系列政府行动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作用下,比上一年上涨了 500%。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出口的钾肥约占全球供应量的 42%,但在 2022 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对这两个国家实施了进口制裁,扰乱了全球供应,加剧了价格飙升。自最初价格飙升以来,钾肥成本已下降了约 50%,但仍然居高不下,这让人们担心,在目前的制度下,农民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化肥来维持粮食供应。共同作者、爱丁堡大学的彼得-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博士说:"钾肥价格的波动对全球粮食系统具有重大影响。获得钾对农民保持作物产量至关重要,但最近钾肥成本居高不下,使得最弱势群体更难获得钾肥。这种市场集中和脆弱性是研究人员呼吁改善钾管理和建立健全政府间协调机制的原因之一。目前,在土壤钾的可持续管理方面,还没有类似于为氮和磷等其他重要作物养分建立的制度那样的国家或国际政策或法规。2021 年,全球钾肥消费量达到 4500 万吨,预计到 2025 年,随着白俄罗斯、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厄立特里亚和英国新项目的启动,全球产量将增至约 6900 万吨。然而,钾盐开采引起了人权方面的关注,并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钾盐开采会产生数百万吨垃圾,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盐,这些垃圾会渗入土壤,使土壤和地下水位盐碱化,对动植物造成危害。人们对钾肥径流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知之甚少,研究人员建议对其影响开展更多研究。主要作者、英国生态学与水文学中心的威尔-布朗利(Will Brownlie)说:"钾肥开采和农业使用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更严格的审查。关于人工富钾对附近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通过明智地处理氮、磷、钾等养分,我们可以获得多重效益,防止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养分流失。这就需要协调我们的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农业成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六项政策和实践建议,以防止潜在的作物减产,保护农民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并解决环境问题。这些建议包括:对目前的钾储量和流量进行全球评估,以确定风险最大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监测、预测和应对钾价波动的国家能力进一步研究各种作物和土壤中有限的钾对产量的影响,帮助农民保持足够的土壤钾含量评估钾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并制定可持续的应用方法发展全球循环钾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物质的使用,并最大限度地进行再利用和再循环通过联合国和其他机构加强政府间合作,开展类似于氮问题的全球政策协调工作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租赁菲律宾农田后高价倒卖大米,危及粮食安全

中国租赁菲律宾农田后高价倒卖大米,危及粮食安全 2024年10月22日,据当地官员透露,不明身份的中国籍人士租赁了菲律宾新怡诗夏(Nueva Ecija)省的数百公顷稻田,以每公顷70,000比索的价格种植农作物,随后将这些作物出口至中国,再高价倒卖回菲律宾。 该村村长指出:“对农民来说,这是有利的,因为他们每公顷能得到70,000比索,而不需要额外开支。相比之下,如果农民自己耕作,一公顷最多只能赚20,000比索。” 然而,这些中国籍人士通过雇佣来自棉兰佬(Mindanao)的工人来进行谈判和监督农业生产,且支付款项时没有正式合同。 PAOCC主席吉尔伯特·克鲁兹(Gilbert Cruz)表示,此举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呼吁与菲律宾武装部队和国防部展开联合调查。

封面图片

全球首款可商用的钾离子电池产品诞生

全球首款可商用的钾离子电池产品诞生 在国芯储能材料前沿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最新研制的全球首款两轮电动车用钾离子电池组和钾离子储能系统“钾能壹号”。“经湖北省蓄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认证,这款两轮电动车用钾离子电池电芯能量密度为151Wh/kg;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可续航130公里到150公里。”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国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选朋告诉记者,这一续航里程较目前普遍使用的铅酸电池提高3倍左右,而两者生产成本基本相当,未来有望逐步取代两轮电动车用铅酸电池。据介绍,钾离子电池与铅酸蓄电池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能量效率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此外,由于钾离子电池使用的化学成分大多数是无毒、可重复利用的,因此退役后再生循环对环境的污染也更低。“目前,我们研制的小型钾离子储能系统,已在华能嘉峪关光伏实证基地等多个项目中开展示范应用,钾离子电池组也在雅迪和绿佳两款电动自行车上开展了路试评测,当前用户反馈数据均较良好。”安徽国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光告诉记者,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实现钾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电芯与储能系统的量产。(记者 汪永安)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南部非洲遭受严重干旱 数百万人面临"危机水平"的粮食不安全

南部非洲遭受严重干旱 数百万人面临"危机水平"的粮食不安全 2024 年 2 月南部非洲降雨量占正常值的百分比(1981-2024 年)。对降雨和农业的影响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气候灾害中心(CHC)的研究人员称,从 1 月下旬到 3 月中旬,南部非洲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只有通常降雨量的一半或更少。2024 年 2 月尤其干燥。上图显示了该月降雨量占正常降雨量的百分比(1981-2024 年)。该地图基于气候灾害中心红外降水量与站点数据(CHIRPS)。通常情况下,12 月到次年 2 月的降水量最大。但是,气候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分析 CHIRPS 数据后发现,在赞比亚、津巴布韦、安哥拉东南部和博茨瓦纳北部的大部分地区,2024 年 2 月是 40 年数据记录中最干旱的 2 月。在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粮食需要充足水源的关键时刻,出现了这种干旱状况。雨水不足和高温导致多个国家的农作物歉收。截至 2 月底,赞比亚中部和南部 100 万公顷的玉米作物枯萎死亡,几乎占该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干旱还影响到牲畜。据报道,津巴布韦有 9,000 多头牛因干旱而死亡,140 多万头牛被认为极有可能因缺少牧草和水而受旱死亡。监测和预测饥荒预警系统网络 (FEWS NET) 的研究人员在整个生长季节(大约从 11 月到次年 4 月)一直在跟踪南部非洲的降雨量和作物状况。FEWS NET 是由美国国际开发署 (USAID) 与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在内的其他机构合作支持的一个项目。上图显示了 2024 年 3 月南部非洲根区的土壤水分状况这是对作物可用水量的估计。橙色和红色区域表示土壤水分不足。该地图的数据来自 FEWS NET 陆地数据同化系统,该系统利用观测数据集和季节性气候预测,提供与非洲和中东地区粮食安全相关的水文条件月度预测。玉米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谷物作物,占该地区谷物产量的绝大部分,在普通人的饮食中占 21%。玉米的成败会影响粮食的供应量。据 FEWS NET 专家 2024 年 3 月估计,在津巴布韦、马拉维、莫桑比克中部和马达加斯加,数百万人面临"危机水平"的粮食不安全。这意味着,如果不寻求人道主义粮食援助或采取出售基本资产等极端措施,家庭将无法满足最低粮食需求。在 2024 年生长季节之前,FEWS NET 的科学家就已将南部非洲确定为令人担忧的地区。2023 年 10 月的一份报告援引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现象中等至强烈的年份,该地区的降雨量往往低于正常水平,而在生长季节的关键月份,白天气温却高于平均水平,导致玉米减产。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 FEWS NET 研究员艾米-麦克纳利(Amy McNally)说:"根据我们的建模和以前对厄尔尼诺现象和作物产量的研究,我们能够在 2023 年秋季提前发出这次干旱的预警。"FEWS NET 和 GEOGLAM 作物监测预警系统的科学家们与人道主义援助组织分享了 2024 年生长季节的预测,使人们注意到潜在的干旱、作物收成减少以及已经高涨的玉米价格的恶化。麦克纳利说:"这使得美国国际开发署人道主义援助局能够争取提前分配紧急粮食援助资源。"应对措施和未来预测作物收成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导致赞比亚、马拉维和津巴布韦宣布全国性灾难。随着该地区霍乱疫情的持续爆发,饮用水和烹饪用水也变得越来越少。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预测,直到 2024 年 6 月,南部非洲大部分地区都将处于干旱状态,降雨量也将低于正常水平。该地区的许多农民正处于或接近作物收获期,因此尚未感受到歉收季节的全面影响。虽然短期内农作物生产可能无法得到缓解,但明年可能会有更有利的条件。四月份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预报显示,2024 年底和 2025 年初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为 85%,这通常与南部非洲降水量高于正常水平、玉米产量正常或高于正常水平有关。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荷兰科研人员新研究 提高火星种菜产量

荷兰科研人员新研究 提高火星种菜产量 如果未来人类想在火星上生活,可能需在驻地种植作物。为此,科研人员正研究如何提高在火星上种菜的产量。 新华社报道,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近期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说,他们利用模拟的火星土壤在温室中种植豌豆、胡萝卜和番茄,探究间作种植技术能否提高这些作物的产量。 间作是在同一地块同时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在模拟火星土壤中添加了有益细菌和营养物质,还调控温室内的气体、温度和湿度,使其符合预期的火星温室条件。 实验结果显示,与在同一地块只种植一种作物的单作相比,间作的番茄产量显著提高,但胡萝卜产量却明显降低,豌豆的产量则没有太大不同。 研究人员说,这表明间作可能会对火星土壤中的作物生长产生明显影响,今后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研究,通过改善土壤条件等方式找到更优的种植方式,提高作物产量。 2024年5月5日 5:55 PM

封面图片

中国研究建议欧洲少吃肉多吃素:可保护环境及粮食安全

中国研究建议欧洲少吃肉多吃素:可保护环境及粮食安全 11月15日,《自然食物》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倩、副教授孙中孝课题组等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在欧洲采用植物性饮食可以提高食物系统韧性,抵御突发事件带来的食物供给负面影响。 在欧洲,人均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量分别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和3倍。欧盟27国和英国如若采用EAT-Lancet的饮食结构,减少动物性食物占比、增加植物性食物占比,释放的土地资源总量将相当于2019年欧盟休耕面积的5倍。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今起生效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今起生效 中国首部规范粮食安全的法条《粮食安全保障法》星期六(6月1日)起正式生效,旨在实现粮食基本自主,减少这个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降低海外采购的依赖。 《粮食安全保障法》共设11章74条,包括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领域。 法案要求地方政府和中央同时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确保粮食供应为国家最优先任务;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统筹利用国内、国际的市场和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粮食供给保障体系,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质量安全;形成国家粮食应急计划和粮食安全监测系统。 法案强调,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法案还提到,将加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发挥粮食国际贸易作用。 法案说,任何违反条文的企业实体将面临2万元至200万元(人民币,下同,38万新元)罚款,违法的个人也会被处以2万元至20万元罚款。 中国官媒《农民日报》称,这是中国粮食领域首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意味着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管粮、抓粮从此“有法可依”。 澎湃新闻也称,《粮食安全保障法》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利法治保障。 《粮食安全保障法》于2023年6月首次推出草案,同年12月29日表决通过。中国官方称,法案能够在六个月历经三次审议后最终通过,折射出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但路透社报道认为,这反映出中国迫切需要解决制约粮食生产的问题,包括可耕地和水资源缺乏、劳动力短缺和农业技术匮乏等问题。 报道引述分析人士认为,法案措辞含糊,可能不会对中国提高粮食生产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分析师裴西霞(Even Pay)分析:“这不会改变地方官员的现实,他们已经承受着实现粮食安全的巨大压力。” ... 2024年6月1日 5:09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