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卢伟冰:手机名字加个AI没有意义 天天谈AI证明没AI能力

小米卢伟冰:手机名字加个AI没有意义 天天谈AI证明没AI能力 “我觉得AI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你感受不到AI的时候,我觉得这是AI最大的价值。”“你天天去谈AI的时候,说明你是没有AI能力的”,卢伟冰表示。在前不久小米刚发布的年度旗舰小米14 Ultra上,小米将光学和算法进行了全面升级,小米人像引擎升级为“人像大模型”。在AI的加持下,人像大模型光影、散景、灰度修图三大计算摄影模型齐备,完美还原真实层次,让光影更立体、景深层次更自然、皮肤细节和肤质更真实。同时在生成式AI大模型加持下,小米14 Ultra在30X以上超高倍变焦同样清晰,小米官方表示,超长焦镜头不再只是“望远镜”,而是从此开始登上移动影像创作舞台;AI不是概念,而是无处不在的能力。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小米14 Ultra限定礼盒套装公布 与张艺谋工作室联合打造

小米14 Ultra限定礼盒套装公布 与张艺谋工作室联合打造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张艺谋导演也是小米14 Ultra的“影像首席顾问”,与小米联合对影调进行了调校,推出两大特色功能:大师人像、大师开拍。大师人像模式是将徕卡经典Summilux 光学系统结合Xiaomi AISP中的独立算法模块Portrait LM人像大模型,对四焦段进行精确的调教和设置,恰到好处地处理主体、背景和修图的层次细节,呈现更富层次感的人像。大师开拍模式则可以实现电影级层次感,让视频拥有电影级的立体光影、柔和的色彩过渡,并充满故事感。当然了,这一切还要依赖于小米14 Ultra搭载徕卡全新Summilux四摄的硬实力。其主摄为5000万像素索尼LYT-900,采用一英寸f/1.63-f/4.0的1024级可变光圈、ALD超低反镀膜,而超广角、长焦镜头均为索尼IMX858。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小米Civi 4 Pro发布:首发第三代骁龙8s+徕卡影像 2999元起

小米Civi 4 Pro发布:首发第三代骁龙8s+徕卡影像 2999元起 先看设计方面,小米Civi 4 Pro延续了前代的基础方案,依然前置双摄居中挖孔、后置圆形模组,但是背部工艺升级了“绮彩鎏光”,打造出春野绿配色,每一台都独一无二。正面采用小米14 Pro相同的6.55英寸全等深微曲屏,融合了曲屏的手感和直屏的体验,被称为最完美的屏幕形态。四边四角都采用了等R弯曲,使得屏幕仿佛漂浮在空中,不仅没有了“猫耳朵”,而且几乎没有误触的问题。此外前后轮廓还是堆成设计,均为曲面方案更加贴合手掌,中框为潮流立边的金属中框,散热和质感都明显提升。新机还延续了轻薄设计,重量仅179g、厚度7.45mm,这是目前市面上最轻薄的旗舰产品,同时还塞入了4700mAh电池,续航达到1.4天系列最强。性能方面全球首发搭载第三代骁龙8s,该芯片由小米和高通联合定义,与第三代骁龙8系列同出一辙,其CPU、GPU性能以及AI算力均实现了跨越式升级。特别是在AI方面实现了AI智能调度,可显著提升应用启动、安装和解压速度;同时支持AI大模型计算摄影,大幅提升了影像能力,还支持主流的AIGC功能,如AI扩图、AI消除等。为了充分释放第三代骁龙8s的强大性能,小米Civi 4 Pro还内置了4184mm²的超大环形冷泵,即使在重度游戏场景下也能保持游刃有余的状态。影像方面是最大的升级,小米Civi 4 Pro是小米首次在数字系列之外配备徕卡影像系统的机型,首次搭载三颗徕卡专业镜头,分别为5000万像素徕卡光学Summilux镜头、5000万像素徕卡专业人像镜头、1200万像素徕卡超广角镜头。主摄搭载小米14 Pro一脉相承的光影猎人800传感器,拥有1/1.55英寸大底、2.0μm像素尺寸,动态范围达到13.2EV,f/1.63大光圈也是小米Civi系列最大进光量。小米Civi 4 Pro还配备了小米影像大脑3.0,这是小米影像旗舰14 Ultra同款的AI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Xiaomi AISP。甚至还支持了小米14 Ultra同款的“大师人像”功能,通过人像大模型融合AI GAN像素级肌肤换新技术,实时修复明显瑕疵,连前摄也都能实现。其他方面,该机还配备了小米自研澎湃T1信号增强芯片、立体声双扬声器、67W快充等,配置非常均衡。价格方面,小米Civi 4 Pro共提供三种存储组合,12+256GB 2999元、12+512GB 3299元、16+512GB 3599元,顶配版还有潮流限定色可选,价格同步。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AI手机”,真能激发低迷的换机需求吗?

“AI手机”,真能激发低迷的换机需求吗? 而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则针锋相对,他在内部会中反驳称,AI手机不是噱头,而是行业大势所趋,3个月内友商必定都会跟进。如何才算AI手机,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在低迷的手机市场,AI手机真的能激发换机需求吗?不追赶AI,后院就要起火?日前,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将取消长达十年的电动汽车制造努力,汽车团队许多员工将被转移到人工智能部门。这些员工将专注于生成式AI项目。一方面,苹果放弃造车让人唏嘘;而另一方面,苹果将生成式AI作为接下来重点投入的项目,也让外界看到了手机行业的新方向。“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设备、服务、应用、交易的最顶层入口,是苹果的必争之地。李想此言不虚,自2023年ChatGPT诞生以来,AI已经成为手机圈最热门的词汇。与一众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AI大模型相比,手机厂商们的积极性毫不逊色。2023年8月,华为发布鸿蒙OS 4,内置AI大模型能力,其手机助手小艺具备摘要功能和文案辅助创作功能,还支持“图片趣玩”功能,对已有图像进行个性化和风格化等二次创作处理。2023年10月,小米发布了澎湃OS,同样将融入AI大模型能力作为看点。小爱同学支持AI文本创作、拍摄文档读懂文意、随手涂鸦转换为画作、语音输入直接找图等生成式AI能力。而在2023年11月的vivo开发者大会上,vivo更是将AI大模型卷到了高度,一口气发布了1750亿、1300亿、700亿、70亿、10亿五款不同参数规模的自研AI大模型。vivo副总裁周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vivo大模型现在每年20亿-30亿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设备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税后100万元。“公司对大模型投入定义为高规格投入,目前没有设置上限。”随后,OPPO也宣布推出自主训练的安第斯大模型,并在OPPO Find X7系列上首次实际端侧应用70亿参数的大模型。至此,华米Ov这四家主流的国产手机厂商,均已入局和落地大模型。周鸿祎认为,苹果放弃造车背后,就是为了All in AI,“再不追赶AI,就要后院起火了。”他说。最近,还传出了百度将为苹果今年即将发布的iPhone16、Mac系统和ios18的国行版提供AI功能的消息。不过接近苹果公司的知情人士予以否认,表示双方尚未达成合作。AI+手机,就是AI手机?AI对智能手机体验的提升,已是行业共识,但喊出AI手机的口号,OPPO还是第一家。春节后开工首日,OPPO创始人兼CEO陈永明就在一封内部信中表示,2024年是AI手机元年。未来五年,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完全可以比肩当年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机。他还断言,AI手机也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在随后的AI战略发布会上,OPPO专门提出了AI手机的四大特征:算力高效利用能力,真实世界感知能力,自学习能力,创作能力。“未来只有具备这四种能力的手机,才叫AI手机。”OPPO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说。在刘作虎的描述中,未来的AI手机会像一个超级助理,真正变成以人为中心。“以前用户想订机票,要打开携程;想订餐,要打开美团,每一个App都是独立的孤岛。而AI手机会把手机中的孤岛App连在一起,通过自学习,越来越聪明,进而提供一站式服务。”魅族也不甘示弱。就在OPPO发布内部信宣布进入AI手机元年后,魅族宣布决定All in AI,称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星纪魅族集团董事长兼CEO沈子瑜更是直言,要“给魅族的智能手机时代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过,AI手机的叫法,小米集团总裁、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显然并不同意。他日前在MWC 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表示,个人反对将AI概念化,只是在原有手机名称后面加一个AI并无实际意义。AI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人们感觉不到AI的存在时,才是AI最大的价值所在。此外,他还表示,如果一个人天天谈论AI,那就说明他没有真正的AI能力。最近他又在微博上进一步强调:“AI是未来,是无处不在的能力,但AI手机是噱头!”前魅族高级副总裁李楠近日也直言,给手机的名字上加个AI,没有意义。AI手机究竟是不是噱头?也引发了广泛讨论。有行业人士认为,不管是AI+手机,还是AI手机,归根结底还是手机。跟早年手机加了摄像头就叫拍照手机,加了MP3就叫音乐手机一样,只不过AI的加持会让手机的体验越来越好。并不是说一个消除、一个生成就是AI手机,它应该是无处不在的。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则认为,事物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AI手机潮流不可阻挡,有一些争议乃至杂音十分正常。现在一切手机体验都可以由AI重构,手机行业卷AI体验,最终受益的是全体用户,这是一件大好事。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也表示,AI就是生产力,将给手机行业带来一次变革。利用AI能力来解决某些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手机将创造全新的体验,旦用难回。普及?至少要跨三道坎实际上,手机厂商们喊出AI手机背后,还是希望能够借助AI手机的概念推动新一轮换机潮。2023年可谓是全球以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惨淡的一年。IDC发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这是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在排名前五的厂商中,三星、小米、OPPO均出现了出货量同比下滑。更为严重的局面是,消费者们越来越不愿意换机了。TechInsight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率降至23.5%的最低点,也即换机周期拉长至51个月。这种态势下,手机厂商们亟需找到新的技术点,以吸引消费者将手中的手机升级换代。而火热的AI无疑提供了一个契机。不过,当前来看,要推动AI手机的普及,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首先便是AI手机的定义。究竟如何才算真正的AI手机?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明确的软硬件标准;其次是AI应用的落地。与互联网厂商们推出的AI大模型相比,AI手机还没有拿出足够差异化的杀手级应用。要建设AI手机的应用生态,也需要众多App厂商的配合,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复杂工程;还有便是商业模式。在AI大模型上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这个成本终归会体现到手机售价上,有多大比例的用户愿意为之买单,能否形成良好的商业闭环,仍是未知数。最近,OPPO联合IDC发布的首个AI手机白皮书中预测,自2024年起,新一代AI手机将大幅增长,带动新一轮换机潮。IDC预计2024年中国市场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为3700万台,2027年将达到1.5亿台且新一代AI手机所占市场份额超过50%。不过,这个乐观的预测能否如期成为现实,还需要手机厂商、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硬科技霸场MWC:小米SU7出征,华为搞大事,AI炸了芯片窝

中国硬科技霸场MWC:小米SU7出征,华为搞大事,AI炸了芯片窝 今年的大会现场人潮涌动,在不少展台上,每当有新的展示出现,其周边都会迅速聚集起浩浩荡荡的人潮大军。在展会上,一眼望去,全是我们熟悉的身影:荣耀(荣耀AI全家桶炸场MWC!CEO赵明宣战苹果,解密平台级AI杀手锏)、华为、小米、中兴通讯等中国手机品牌和三星集中在同一区域,似乎在暗中相互角力。华为与往年一样,直接霸气地承包了将近一整个展厅,终端和ICT业务分列展厅两侧。荣耀、小米纷纷将自己的旗舰新机和看家本领技术都掏了出来,正面硬刚,好不热闹,甚至显得一旁的三星都有些“失宠”,人潮大部分都被中国手机品牌抢去。荣耀CEO赵明、小米总裁卢伟冰等厂商高管均来到了展会现场,介绍自家的产品,并与现场的海外人士进行交流,这样的情景并不常见,足见此次中国品牌对MWC的重视。小米总裁卢伟冰来到MWC小米展台讲解小米机器狗产品另一边,手机芯片巨头高通和联发科也是相距不远,两者不停地秀出各类搭载了自己芯片的产品,以及基于芯片实现的各类AI功能。芯片IP巨头Arm也来到了展会现场,不过其展示内容多为面向服务器市场的解决方案。没错,与CES一样,这一次AI再次占据了全场的C位,成为所有科技巨头拥抱的方向。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不少中国企业的身影,如屏幕显示领域的维信诺、智能终端领域的TCL、PC及服务器领域的联想、芯片领域的展锐、AR领域的XREAL等。智东西与XREAL CEO徐驰在MWC展会现场进行了深度交流,对于苹果Vision Pro给行业带来的新动能、新变量,这位行业老兵与智东西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当然,还有微软、Google、英特尔、AMD等海外知名科技巨头也来到了展会现场,与中国企业同台竞技。智东西逛遍几大核心展厅,也观察到了几大关键趋势,借此我们或许可以对2024年及未来的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有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和认识:1、中国产品抢占绝对的C位,中国科技走向世界舞台。2、AI依然是全场“主旋律”,从C端到B端,从手机、PC到通信技术。3、终端厂商都更加聚焦设备互联协同体验。4、噱头少了,实打实地落地产品多了。5、XR领域略显冷清,中国创企面对苹果Vision Pro有自己的独特思考。接下来,智东西将带你一文看尽本次MWC最抢眼的黑科技和最值得关注的产业趋势。01.中国科技抢占C位,荣耀小米秀肌肉,华为全线出击首先,此次展会最明显的一点感受,就是中国科技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大声量。比如在智能手机领域,荣耀、小米、中兴的展台火爆程度明显超过了一旁的三星,海外人士对于中国厂商的新产品、新技术都抱有极高的兴趣。小米展台荣耀这边将国内不久前发布的Magic6 Pro和折叠屏旗舰Magic V2 RSR保时捷设计版带到了MWC上。小米则是秀出了上周刚刚发布的“超大杯”旗舰小米14 Ultra,这些产品的附近可以说是各种“长枪短炮”,海外市场对这些中国产品的关注度极高。小米14 Ultra展区一方面,这些国产旗舰手机在配置上远超同价位段的海外品牌机型,另外国产品牌机型往往会带来不少软硬件“黑科技”,令人眼前一亮,例如荣耀的“任意门”一步直达、基于荣耀信任环实现的多设备互联、小米澎湃OS中新加入的一系列大模型能力,以及小米荣耀手机各类抓拍、夜拍、潜望式长焦拍照等功能。小米展台在展会现场,小米CyberDog 2机器狗展示了一项新技能“跳群舞”,这是相比发布之初新增的技能,小米总裁卢伟冰还亲自来到了现场,为大家介绍了机器狗产品的相关功能和背后技术点。这也让小米的机器狗展台成为了全场最火爆的展点之一。除了机器狗,小米汽车SU7在海外的亮相也引来了不少海外人士的关注,这款产品是否会面向全球市场发布,是现场不少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另一边的中兴通讯,则展示了旗下努比亚的多款手机新品,其颇具特色、略显夸张的背部镜头设计,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中兴此次还展示了大量裸眼3D显示设备,并让大家看到了3D显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与中兴类似,联想在现场吸引人群最多的,是其旗下摩托罗拉品牌相关折叠屏产品,从量产的折叠屏手机到可以戴在手腕上的卷曲屏概念产品。不过值得一提到是,此前我们在CES上看到的AI Now智能助手,并未在MWC展品上出现。联想MWC展出的PC产品除了To C的一面,在To B领域,华为云以及华为ICT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也成为第一展厅里最吸睛的存在。华为基于自身的软硬件全栈技术,向行业进行赋能,这对于不少海外企业来说颇有“降维打击”的意味。华为运营商业务的各类解决方案展台前,都挤满了询问的海外人士,华为展台人员透露,华为目前在欧洲的业务增长情况非常好,得到了不少行业合作伙伴的认可。手机芯片巨头联发科此次发布了5G-A卫星通信相关技术解决方案,据称其尚属行业首次,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支持卫星通信的Android手机会采用该方案。联发科用一只机械臂来演示卫星通信的过程,颇为直观,吸引了不少参展者驻足。其实这些中国品牌的产品、技术,我们早已不陌生,但毫无疑问,中国品牌对新技术的应用速度、产品的迭代速度、解决方案落地的速度、产品创新的形态多样性、产品品类的多样性,都超过不少海外科技巨头。中国科技,已经成为了MWC上毋庸置疑的焦点。02.AI仍然是主旋律,从芯片到软件算法,从手机到PC从2023年年初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里,AI都是整个消费电子产业最核心的趋势之一,尤其是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生成式AI,今年的MWC也不例外,AI依然被所有公司所拥抱。最明显的一个感受就是,几乎所有科技公司的Slogan里面,都包含了“AI”的字样。比如高通、联发科等移动芯片巨头,纷纷在展区展示了基于自家芯片实现的各类AIGC功能,这些功能我们并不陌生了,从AI识图、AI语音闲聊、AI图片生成,到AI拍照抠图处理。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通的展台上,我们看到了搭载高通自研SoC X Elite的笔记本电脑概念产品,其在处理AI图片生成、AI文本生成等方面,相比x86平台产品都有着显著的能效比提升。搭载X Elite的笔记本概念机同时,前段时间的大火的、包含了诸多AI技术和AI大模型能力的Ai Pin也出现在了高通展台上。AI,还是AI。AI Pin三星今年虽然在声量上没能赢过小米、荣耀等中国厂商,但在AI上,尤其是AI的海外市场落地应用上,三星也是不甘示弱。其实纵观三星今年的产品和技术发布,颇有“All in AI”的趋势,在MWC上,三星也在展示如AI通话翻译、AI画圈搜索、AI录音整理、AI智能抠图这样的AIGC功能,Galaxy AI,在三星的展台上无处不在。三星的AI即圈即搜功能当然了,国内荣耀、小米、华为、OPPO、vivo的手机也早已支持了大模型加持的各类AIGC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展会期间,Google发布了九个Android系统层面的新特性,帮助用户提升工作效率,仔细看去,这些功能有不少都与AI密切相关,比如在你开车的时候,AI可以帮你总结消息回复聊天;比如你可以直接在消息应用中跟Gemini聊天。由于MWC展会相比CES,更偏产业侧而非消费端,因此在很多普通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厂商的展台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面向产业侧的解决方案。比如在微软、英特尔、AMD、Google这些我们熟悉的科技巨头展台上,我们看不到Copilot助手、看不到搭载酷睿处理器、AMD GPU的各种PC产品,也看不到Google在手机端刚刚落地的生成式AI功能。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这些厂商在通信相关领域的一些解决方案,当然,这与MWC的主...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李彦宏法国谈AI:中国AI与西方的最大区别在于应用

李彦宏法国谈AI:中国AI与西方的最大区别在于应用 “很多人都在关注GPT-5的发布时间,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哪些应用可以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的所有能力。”李彦宏表示,在中国,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互联网大厂,都在努力寻找PMF(产品市场契合度),致力于探索最能发挥生成式AI能力、能被数十亿人使用的应用形态。他举例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大量DAU达到数亿、乃至十亿的超级应用;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超过1亿日活的超级应用都尚未诞生。“超级应用最可能的形态是什么?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还是Copilot,目前还不确定。”李彦宏介绍,自去年上线至今,文心一言的累计用户已经达到2亿,每天都有数千万用户在使用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等应用的AI功能。随着这些用户的快速增长,全新的AI应用形式会逐渐成型,成为超过1亿DAU的超级应用,“未来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大不相同。”在李彦宏看来,关注应用并非是忽视基础模型的发展,与之相反,AI应用与基础大模型的发展相辅相成。“应用的进步,可以推动基础模型的创新,也有助于加快从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变。”他以百度搜索、直播电商数字人等应用举例说,应用端获取真实的用户需求和问题后,可以持续反馈模型,并由此推进基础模型的技术迭代。在基础模型的数据训练方面,李彦宏表示,超级应用诞生后,还可以促进大量数据生成,为大模型提供更加充沛的训练数据。“有人说,随着模型参数越来越大,我们很快就会用完所有现存的数据,但我认为,当超级应用诞生时,数据会大量生成,所以我并不担心。”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Minimax的AI对话机器人问答产品海螺问问上线了,产品的语音对话能力、模型能力以及体验打磨都非常的不错。

Minimax的AI对话机器人问答产品海螺问问上线了,产品的语音对话能力、模型能力以及体验打磨都非常的不错。 体验好的一方面是海螺问问有非常自然的语音模型接入,支持语音回答问题。 还支持跟软件进行类似 ChatGPT 的实时的 AI 语音对话,但是没有 ChatGPT 那股外国腔,比如视频第一段的演示。 语音能力的另外一个杀手锏是,可以在海螺问问里面训练自己的语音模型,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阅读屏幕上显示的一段话就可以。比如20 秒以后的视频配音就是我自己的模型。 然后就是模型能力,海螺问问接入的是 Minimax 的 Moe 模型,所以在很多特殊任务的处理上会比同规模的其他不是 Moe架构的模型要强很多。 它也支持图像的多模态识别,比如我这里在出租车的时候拍了一张照片让它识别内容,它识别出了座位下面的报纸和前面的车座,同时还进行了一定的推理,判断出这个车可能是用来拉人的不是自用的。 最后是海螺问问的整个UI细节和交互逻辑都是经过精细打磨过的,比如输入框为了支持长内容输入是可以展开的,而且支持按住Command 加上回车换行,从Web到移动端非常一致且有温度的UI界面样式。 另外海螺问问现在也是免费的,尤其是语音能力的加持让他的使用场景变得更多了,如果你不方便使用或者嫌 ChatGPT 慢的话,可以试试跟海螺问问聊聊。 这里使用: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