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成“考古神器” 大疆禅思L2发现南阳古城遗址

激光雷达成“考古神器” 大疆禅思L2发现南阳古城遗址 据了解,古代城址常常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或被现代建筑覆盖无法直接发现,还有一些被损毁的遗址,只留下细微的地貌起伏,通常难以被肉眼或常规仪器观测到。而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不仅可以有效重建微地貌特征,而且能穿过植被获取地面信息,发现潜在的遗迹。大疆M300 RTK搭载禅思L2激光雷达在此次南阳古城,项目组使用DJI Pilot 2 App自动生成面状航线,设置飞行高度130m,航速8m/s,旁向重叠率30%,采样频率240 kHz,五回波重复扫描。该参数下点云密度平均150点/㎡,相当于每8cm就有1个点云数据,点云密度高,满足考古基础资料的密度要求。圣井寺古城植被去除前正射图(左)去除后(右)城址结构对比金汤寨古城植被去除前正射图(左)去除后(右)城址结构对比博望故城植被去除前正射图(左)去除后(右)城址结构对比项目组表示,如果采用传统人工调查的方式,所有林下的城墙遗迹勘测均需人工配合全站仪进行测量,每个城址至少需要5-6小时,且数据为矢量点,缺乏完整的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模型,地表起伏较小的遗迹无法感知。而使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仅需2人,每个城址仅需30-60分钟,作业效果大幅提升。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假如激光雷达欺骗了你】能够产生干扰的也是TOF激光雷达,它在接收来自其它激光雷达的脉冲时可能会产生干扰。还有一种虽然发生概率小

【假如激光雷达欺骗了你】能够产生干扰的也是TOF激光雷达,它在接收来自其它激光雷达的脉冲时可能会产生干扰。还有一种虽然发生概率小,但仍然有可能发生的情况:A的激光照射到物体上,再放射到B的接收器,激光照到物体上的反射是漫反射,这种漫反射有可能造成B无法识别是否是自己的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束。 #抽屉IT

封面图片

技术原理解读激光雷达安全性:对人眼安全吗?

技术原理解读激光雷达安全性:对人眼安全吗? 1.你可能会问,激光雷达安全吗?然而,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也开始对其是否安全产生一丝担忧。当我们提到“激光”这个词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科幻电影中的高科技武器。而将“激光”与“雷达”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激光雷达”时,其产生的激光线束,会不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呢?2.国际标准如何定义激光产品首先,我们来看下权威的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0825-1:2014),对激光产品是如何定义的?激光器的危险等级被划分为四类:Class 1激光器无害,Class 4激光器具有高危险性,Class 2和3激光器分别具有低和中度危险性。车载激光雷达属于Class 1激光产品,其功率和辐射强度远低于对人体眼睛造成伤害的阈值。因此,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车载激光雷达不会对人眼构成威胁。或者说市面上能量产的车载激光雷达产品,都需要满足Class 1级别标准。“Class 1”就像是一张激光雷达的“身份证”,有了这张“身份证”,车载激光雷达才能算合格产品。3.技术原理解读激光雷达安全性再者,从技术原理来看下这个问题。人眼是否受到伤害,主要取决于激光发出的能量密度是否超过人眼可接受的阈值。能量密度:看的是“单脉冲的瞬时照射能量”和“持续长时间照射后的单位面积内的平均累积能量”。首先,单脉冲的瞬时能量,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激光雷达的发射功率来保障,限制其不超出标准要求阈值;其次,当前市面上主流的车载激光雷达,都是扫描式雷达,以线扫雷达举例,每次发射一条激光线束,覆盖其中某一个位置,借助于转镜的转动,把激光束从左扫到右,从而覆盖一个120°的完整画幅,可以参考下图所示,这确保了激光雷达不会一直“盯”着你的眼睛照射,单位面积内的累积能量同样限定在阈值以内。非扫描式(上) vs 扫描式激光雷达(下)示意图再来看下人眼的生理构造,人眼主要包含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组成。当激光束进入人眼后,不同波长表现会有些许不同。市面上当前主流车载激光雷达主要在905nm波长的近红外光波段,少数激光雷达为1550nm的远红外光。当905nm的激光束进入人眼后,会被角膜和晶状体吸收大部分能量,小部分透射到视网膜上,而1550nm的激光束,几乎会被角膜和晶状体全部吸收,极少会到视网膜上,所以网上就有了1550nm激光雷达比905nm更安全的说法。但实际上,基于上文描述,激光雷达的能量只要控制在人眼可接受的阈值内都是安全的,不存在谁比谁更安全的说法。诚然1550nm比905nm在人眼安全的功率上限更高些,但如果1550nm的激光器的能量超过法规限制范围,那么它同样会损伤人眼的角膜和晶状体。同理,905nm如果能量超了,也会伤害视网膜。4.还有疑虑?再看看实验结果怎么说最后,再从国际标准测试下的数据来量化看下这个问题,如下测试实验装置中,接收孔径模拟人眼瞳孔,正常情况下,瞳孔直径为2.5~4mm,遇到强光会收缩,暗室环境瞳孔会放大到5~7mm,本测试采用7mm孔径模拟瞳孔张开能达到的极限场景(即最大通光量),测试距离也是采取最严苛的100mm~1m的距离范围内进行全量测试,随着距离的增加,激光束能量会快速衰减。100mm是人眼能聚焦的最短距离,再近就无法在视网膜成像。基于如上苛刻的测试场景评估,激光束进入人眼的效率只有1%左右,再被眼球中的水大量吸收,到达视网膜的能量,通常只有人眼损伤阈值的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IEC60825-1标准也同时考虑了皮肤安全,经过实验测算,当前激光雷达的能量才到安全阈值的1%。所以,通过人眼安全Class 1严格认证的车载激光雷达产品,对人眼和皮肤都是没有危害的。5.多激光雷达环境的安全性问题最后,再探讨下多激光雷达环境的安全性问题。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采用激光雷达来提高感知能力。有小伙伴开始担心,满大街的都是装激光雷达的车,是否以后门都不敢出了,这种多激光雷达环境是否会对人眼安全产生新的影响呢?目前来看,最恶劣的场景莫过于大路口并排多车等红绿灯,行人从斑马线穿过的场景,并排4~5车道已经是非常大的主干道,激光雷达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增加,如上图示意。分析多激光雷达对人眼的影响,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交叠区距离,汇聚概率,汇聚时长。1.交叠区距离:基于几何原理,多台激光雷达要形成交叠区,数量越多,交叠区离雷达的距离越远,从上图所示,4台激光雷达光束交叠区最近距离为行人所处位置,分别离4台激光雷达的距离为(6米,3.5米,3.5米,6米),能量随距离快速衰减,经过测算,距离到达6米后,到达视网膜的能量快速衰减到人眼损伤阈值的1%以内,路口二排三排的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空间角度上就大幅抵消了多激光雷达的能量累积;2.汇聚概率:基于上文的原理分析,激光雷达采用的是扫描方式,要让多台激光雷达在同一时间汇聚到7mm孔径的瞳孔上的概率微乎其微,经过测算,这个概率是亿分之一的量级;3.汇聚时长:即使T1时刻,4台激光雷达非常凑巧汇聚到一点上了,T2时刻,随着激光雷达转过一定角度后,光束便无法再汇聚在瞳孔上,从时间角度避免能力累积。综上所述,不管单激光雷达,还是多激光雷达,其发射出的激光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对人眼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国际标准如IEC 60825-1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激光雷达制造商对产品安全的严格把控,都为人眼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网上视频可以看到,装载了激光雷达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所提供的主动安全AEB制动能力,大幅降低突发的碰撞风险,正在避免一次又一次的交通事故。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禾赛回应激光雷达故障致自动驾驶罢工 预计24小时内彻底解决

禾赛回应激光雷达故障致自动驾驶罢工 预计24小时内彻底解决 目前,问题原因已经找到,我们也跟相关客户都做了深入沟通、并提供了相关解决方案。据禾赛科技方面表示,预计该问题会24小时内彻底解决,此问题不涉及AT128、不影响OEM客户,对路上跑的所有搭载AT128的乘用车都无影响。从此前的报道来看,作为激光雷达的头部企业,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交付量成功突破5万大关,成为了全球车载激光雷达行业首个单月交付量突破5万的公司。早在2022年9月,禾赛便交出了单月交付量突破1万台的成绩单,成功打响了前装量产的第一枪,成为全球首个月交付过万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同年12月,禾赛完成了累计第10万台激光雷达交付,登顶全球激光雷达年度量产冠军。一年后,禾赛更是达成了累计交付量突破30万台的成就,再次成为全球首个创下此里程碑的车载激光雷达公司。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特斯拉是激光雷达公司 Luminar Q1 最大客户

特斯拉是激光雷达公司 Luminar Q1 最大客户 马斯克曾说过一句名言:“车辆上的雷达方案是极其愚蠢的,任何使用激光雷达方案的人或者企业最后都将失败。”然而,特斯拉公司却从 Luminar Technologies Inc. 购买了价值200万美元的激光传感器技术。Luminar 在周二致股东的信中表示,特斯拉“是我们第一季度最大的激光雷达客户,占本季度我们收入的10%以上”。这家总部位于奥兰多的公司报告本季度收入为2100万美元。Luminar 首席财务官汤姆·芬尼莫尔在周二的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向我们订购激光雷达,但我想说的是,这种情况更多是间歇性的,而不是经常性的。至于他们到底打算用这些激光雷达做什么,我们只能猜测。”

封面图片

小鹏放弃激光雷达转纯视觉智驾:给马斯克都整不会了

小鹏放弃激光雷达转纯视觉智驾:给马斯克都整不会了 然而,小鹏其实早已埋下去激光雷达的伏笔。小鹏确认新车转向纯视觉最近,有媒体曝光了小鹏新车F57的相关信息。其中去激光雷达,转向纯视觉的硬件配置,引发争议。马斯克都忍不住围观,并评论:马斯克看着像是被整词穷了。随后何小鹏“简单讲3点”回应了马斯克的三个点:暂名P7+,尺寸超5米,技术更进步。何小鹏最后特别强调,P7+将“开启智驾新时代”,充满了暗示意味。同时有内部人士确认,小鹏新车将采用端到端的纯视觉方案,并表示预计定价不会低于P7。其实小鹏的技术转向,如果结合行业背景来看,并不意外。今年以来,确实有更多玩家在推去激光雷达方案。比如华为推出了ADS SE,作为其高阶智驾的普惠版,已上车智界S7和深蓝S07,可实现高速NOA和智能泊车。还有蔚来的子品牌乐道,也表示不会采用激光雷达,但会和主品牌共用一套算法。但问题在于,上述玩家仍然在朝着融合感知的方向前进,去激光雷达,只是其备选的性价比方案,上车的车型,价格都会下探。而小鹏尝试车型价格上探,同时又弃用激光雷达,实在罕见,这多少暗示着,小鹏可能真的要转投阵营了。当年第一个“吃螃蟹”,如今又第一个说螃蟹不好吃。马斯克的沉默震耳欲聋,无声胜有声。小鹏的激光雷达情缘在智驾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小鹏曾因特斯拉饱受争议,双方你来我往,辽阔的太平洋都挡不住口水战。直到2021年,小鹏发布了小鹏P5,率先把激光雷达量产上车,走出了一条与特斯拉不同的技术路线。以此为分水岭,双方之间的争议有所平息。不过何小鹏在当时也说了,“并不认为激光雷达是智能汽车杀手级的硬件”。他当时认为,如果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摄像头更重要,激光雷达只是用来提高安全性。所以,小鹏其实对激光雷达的信仰并没有那么坚定。尽管P5上市后,小鹏后来推出的P7i、G6、G9、X9等多款新品也都搭载了激光雷达,坚持走融合感知路线。但是小鹏其实一直在为去激光雷达做准备,这从车身设计就能看出端倪。小鹏的激光雷达安装位置“无伤大雅”,对设计的影响很小。其他家都是“头上长犄角”,小鹏则将激光雷达安装在车头位置。而且小鹏的传感器方案采用的还是2颗激光雷达,成本无疑更高。转向纯视觉,固然需要更高的算力成本,但对比之下,还是用激光雷达的成本更高。如今时机成熟,车身设计又早有准备,自然是果断转向降本。作为智能驾驶头部玩家,小鹏转向无疑会给行业造成极大冲击。连小鹏都放弃激光雷达了,其他玩家还会坚持吗?以及,小鹏弃用激光雷达,和端到端有必然联系吗?新的热议如浪潮般打来,又把昔日的恩怨冲上了岸:小鹏当年用激光雷达平息了和特斯拉的争议,现如今又将其拿掉,有网友认为,这是紧跟特斯拉的脚步。如何拿掉跟随的标签,说服广大用户,相信路线转变后,自己方案仍然领先,能力和体验不打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改变用户心智,可能比改变技术路线,要更难。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华为徐直军:在安全性方面激光雷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华为徐直军:在安全性方面激光雷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华为认为,在安全性方面,激光雷达带来了明显的好处,尤其在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方面,激光雷达的价值大于其他传感器。因此,华为提出了融合感知方案,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自动驾驶的目标。此外,华为还期望未来能够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到200美元,以解决成本方面的顾虑。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