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即下线 拒绝隐形加班 离线休息权入法提案已正式立案

下班即下线 拒绝隐形加班 离线休息权入法提案已正式立案 据吕国泉介绍,两高相关人员列席小组讨论时,他也提出来希望把“离线休息权入法”做重要讨论,建议会同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进行调研。吕国泉表示:在线“被工作”了,就应该给你适当的补助。按照法律规定来讲,在数字时代,数字在线使得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工作单位便利用数字技术入侵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只要有“明显占用休息时间”“提供实质工作内容”这两个要素,就可以被认定为“加班”。另外,以透支身体健康的方式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对企业和劳动者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不过,有网友提到,“离线休息权”入法不难,但真正落实才是最重要的。对此,吕国泉表示,需要工会组织等从维护职工权益角度去介入,依照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既有组织的优势、法规的优势,这样也可以避免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最后,吕国泉称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但可能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拒绝隐形加班:离线休息权入法的提案已立案 - IT之家

封面图片

美国加州议员提出“离线权”法案 帮助员工下班后与公司断联

美国加州议员提出“离线权”法案 帮助员工下班后与公司断联 当地时间4月2日,据美国 CBS 新闻报道,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众议员马特·哈尼于2月份提出了第2751号议会“离线权”法案。目前该法案提交至加州议会,该法案广泛规定了员工享有“断开工作的权利”。若该法案成为法律,将消除员工下班后不接领导电话的后果。这名议员表示,该立法的一大目标是避免职业倦怠。美国国会劳动委员会将对其进行听证,如果获得通过,加州将成为首个制定法律赋予工人在非工作时间“断开连接的权利”的州。澳大利亚、比利时和墨西哥等13个国家已经制定了类似的法律。 、

封面图片

内地法院裁定员工胜诉获补加班费 助提升「隐形加班」关注

内地法院裁定员工胜诉获补加班费 助提升「隐形加班」关注 一宗「隐形加班」劳动争议案件在内地引起关注,北京的法院早前审理一宗案件,裁定一名员工在非工作时间要用社交媒体回复同事及客户讯息,应当认定为加班,因为已超出一般简单沟通的范畴,明显占用员工休息时间,公司要向员工支付加班费3万元人民币,这是全国首宗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针对「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内地不少「打工仔」面对类似情况,如一名在北京一间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员工说,常在下班后的深夜、休息日收到客户讯息,不时要迅速回复求助,否则会影响客户的营运。他表示处理这些情况时,都会影响个人生活规律,亦对心情有负面影响。内地律师赵琮指出,今次裁决对各地法院审理同类案件有重大参考价值。他说《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星期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今次案件突破传统认定加班案件中,有固定工作场所、有量化工时等的固有要求。他认为案件在新时代下能保障员工权益,但员工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聊天纪录、邮件等。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内地仍有加班文化,估计有不少员工会选择忍气吞声,但相关案件可以提升社会对「隐形加班」的关注。他又表示,当局可以考虑向公司、机构管理层等宣传相关资讯,增加他们的法律意识。 2024-04-08 09:17:33

封面图片

工作暑热警告与天文台特别提示连结 工权会称修订后指引更清晰

工作暑热警告与天文台特别提示连结 工权会称修订后指引更清晰 劳工处下月实施新修订的《预防工作时中暑指引》,将暑热警告和天文台「极端酷热天气」特别提示连结,以避免警告在取消后短时间内重发的情况。新安排亦为雇主提供休息时间赋予弹性,包括可因应工作需要,安排雇员在每小时不同时段休息,而休息时间亦可以非连续等。工业伤亡权益会认为指引修订后内容更清晰,避免暑热警告再出现「弹出弹入」的情况,但对于处方容许雇主减轻雇员劳动级别后,可减少休息时间,认为并不合理。 2024-04-29 18:28:18

封面图片

吕国泉委员:建议每周上班不超44小时

吕国泉委员:建议每周上班不超44小时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休制实施近30年,但部分行业如服务业、互联网、制造业仍普遍存在单休或“大小周”工作制;探亲假、丧假等制度40多年未作调整,存在安排不够灵活、部分职工难享受等问题;微信工作群消息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导致职工“假难休”“难休假”。他建议,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可明确“双休制”为基准,允许特殊行业申请弹性工时,但须保障周均工时不超过44小时,并统一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劳动工时等标准。

封面图片

武汉男子长期下班后处理工作 公司被判支付5000人民币加班费

武汉男子长期下班后处理工作 公司被判支付5000人民币加班费 武汉一名男子因长期下班后需用微信处理工作,将前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公司支付共计8万余元(人民币,下同,约1万4974新元)加班费。法院一审判决公司支付加班费5000元。男子的公司提起上诉后,法院在二审维持了原判。 据极目新闻上星期五(9月22日)在微博发布信息,王先生(化姓)于2021年5月开始就职于某团购公司,并在2021年11月与公司解除了劳动关系。因发生劳动争议,王先生申请了劳动仲裁,并于今年3月将公司告上了武汉市洪山区法院,要求该公司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工资,共计8万余元。 报道称,王先生的每月工资为1.6万元,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他在入职以后经常要使用微信回复公司信息,处理工作事务。他称,自己有时需要开会到凌晨两点,每天几乎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 涉事公司辩称,王先生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工作群里沟通信息属于正常工作交流,而且王先生接洽相关事务后,并不需要他亲力亲为,所以王先生不存在加班行为,公司不应该向其支付加班工资。 经审理,法院认为,从王先生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来看,他存在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该回复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王先生进行问题处理,应当认定王先生存在加班。 最终经过核算、综合考虑王先生的工资情况、职务要求、加班频率、时长、内容等情况,法院今年7月在一审判决该公司支付王先生加班费5000元。 不过,王先生的公司不服,提起上诉。法院在二审维持了原判。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