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黑薄膜涂层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光学领域 为下一代望远镜创造可能

超黑薄膜涂层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光学领域 为下一代望远镜创造可能 在 AIP 出版社出版的《真空科技 A》杂志上,上海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级镁合金的超黑薄膜涂层。他们的涂层能吸收 99.3% 的光线,同时经久耐用,足以在恶劣条件下生存。对于在真空空间中运行的望远镜或在极端环境中使用的光学设备来说,现有的涂层往往是不够的。"现有的黑色涂层,如垂直排列的碳纳米管或黑硅,都受到易碎性的限制,"作者曹韫真博士说。"许多其他镀膜方法也很难在管内或其他复杂结构上进行镀膜。这对于它们在光学设备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通常具有明显的曲率或复杂的形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转而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利用这种基于真空的制造技术,将目标放置在真空室中,然后依次接触特定类型的气体,这些气体会以薄层形式附着在物体表面。曹说:"ALD方法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出色的阶跃覆盖能力,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圆柱、支柱和沟槽等非常复杂的表面上获得均匀的薄膜覆盖。"为了制作超黑涂层,研究小组交替使用了掺铝碳化钛(TiAlC)和氮化硅(SiO2)。这两种材料共同作用,几乎可以阻止所有光线从涂层表面反射出来。"TiAlC作为吸收层,而SiO2则用于创建抗反射结构。因此,几乎所有的入射光都被截留在多层薄膜中,实现了高效的光吸收。在测试中,研究小组发现,从 400 纳米的紫外线到 1000 纳米的近红外线,各种波长光的平均吸收率为 99.3%。通过使用特殊的阻隔层,他们甚至可以将涂层应用到镁合金上,镁合金通常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很容易被腐蚀。此外,这种薄膜在恶劣环境中表现出超强的稳定性,足以承受摩擦、高温、潮湿环境和极端温度变化。作者希望他们的涂层能用于增强在最极端条件下工作的太空望远镜和光学硬件,并正在努力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曹说:"现在,这种薄膜可以吸收 99.3% 以上的入射可见光,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它的光吸收范围,将紫外线和红外线区域也包括在内。"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8日宣布,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主镜已在太空完全展开,望远镜开展科学探索前的主要部署工作完毕。科研人员期待借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8日宣布,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主镜已在太空完全展开,望远镜开展科学探索前的主要部署工作完毕。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解众多天体系统的起源。 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韦布空间望远镜是该机构迄今建造的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其主镜直径6.5米,由18片巨大六边形子镜构成,配有5层可展开的遮阳板。由于体型巨大,韦布空间望远镜以折叠状态发射。 地面控制人员7日远程展开了主镜左边的3片折叠镜片,8日又展开了右边的3片折叠镜片,从而使主镜18片子镜完全展开。接下来,地面控制人员将用几个月时间校准设备。预计该望远镜可在今年夏天传回拍摄的第一批图像。 韦布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究开发,被认为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哈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观测,而韦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红外波段观测。 韦布空间望远镜任务目标主要有4个方面:寻找135亿多年前的宇宙中诞生的第一批星系;研究星系演化的各阶段;观察恒星及行星系统的形成;测定包括太阳系行星系统在内的行星系统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其他行星系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新华社)

封面图片

中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中国首台近红外望远镜在南极昆仑站成功运行 研究人员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成功测定了昆仑站全天空的近红外天光背景亮度等关键数据,为昆仑站开展全年天文和空间观测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李正阳研究员介绍,此次投入使用的近红外天文望远镜,可以承受零下80摄氏度的极寒气温,并且无惧“地吹雪”对设备的干扰。经过近两个月的运行表明,该望远镜达到设计要求,满足极寒气温、无人值守等严酷环境指标。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远程遥控望远镜在无人值守的南极昆仑站开展宇宙和空间观测。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最大通用精密测量望远镜落户青海

中国最大通用精密测量望远镜落户青海 中国最大通用精密测量望远镜将落户青海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星期天(5月26日)签署“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项目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国最大通用精密测量望远镜落户青海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平一鼎介绍,中国目前尚没有4米级别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规划中也没有大口径通用精测设备。“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项目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5590万新元),建成后将是中国最大的通用精密测量望远镜和国际上最大的天体测量专用望远镜,可广泛服务于各类天文科学目标。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位于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赛什腾山区域,平均海拔约4000米左右。中外天文界认为,青海冷湖赛什腾山在地理位置、气候、空气洁净度和海拔高度等方面,具有开展天文观测研究的独特优势,满足光学/红外大天文设备科学研究需求。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当天还签署了“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项目合作协议。 2024年5月27日 12:17 PM

封面图片

美国建造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25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

美国建造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25日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入轨。科研人员期待借助该望远镜探究宇宙各阶段历史,了解众多天体系统的起源。 美国东部时间25日7时20分(北京时间20时20分),韦布空间望远镜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升空。在飞行27分钟后,该望远镜与火箭分离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最终韦布空间望远镜将在距地球约160万千米的轨道运行,并在太空中进行为期约6个月的调试,包括展开望远镜和遮阳板、冷却设备、校准等。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介绍,韦布空间望远镜是该机构迄今建造的最大、功能最强的空间望远镜。其主镜直径6.5米,由18片巨大六边形子镜构成,配有5层可展开的遮阳板。由于体型巨大,韦布空间望远镜以折叠状态发射。 韦布空间望远镜由美国航天局与欧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究开发,被认为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哈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可见光和紫外波段观测,而韦布空间望远镜主要在红外波段观测。 据美国航天局介绍,韦布空间望远镜将观测135亿多年前宇宙中第一批恒星是如何诞生的,以及第一批星系怎样形成的。随着宇宙持续膨胀,这批早期发光天体发出的紫外光和可见光朝光谱的红端移动,波长变长(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最终以红外光的方式在今天抵达近地空间,这会被韦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此外,韦布空间望远镜还将观测太阳系行星和其他遥远天体,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诸多天体系统的起源及演化进程。 韦布空间望远镜原定于24日发射升空,后因天气原因推迟一天。预计该望远镜在2022年6月底前可正式“上岗”。 (新华社,图片:路透社)

封面图片

陀螺仪故障困扰 哈勃望远镜“停工”进入安全模式

陀螺仪故障困扰 哈勃望远镜“停工”进入安全模式 图为哈勃拍摄的图像据美航天局26日介绍,系统显示哈勃望远镜上3个仍在运转的陀螺仪中的一个出现故障,望远镜也随之自动进入安全模式。陀螺仪用于测定望远镜转动速度,帮助它对准并锁定观测目标。望远镜进入安全模式后,就会停止科学观测,需要等待地面控制中心发出新指令。美航天局说,正在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有必要,望远镜能重新设定成仅依靠一个陀螺仪来运作,其余的陀螺仪备用。这次出问题的陀螺仪去年11月也曾出故障并导致哈勃望远镜进入安全模式。美航天局随后在12月宣布已解决问题,望远镜恢复科学观测。已服役超过30年的哈勃望远镜于1990年进入太空,美国在2009年利用航天飞机运送宇航员对哈勃望远镜进行最后一次维护,宇航员为哈勃更换了6个新的陀螺仪。但目前加上这次出问题的陀螺仪,仅有3个在运作。一般来说,望远镜有3个陀螺仪正常运转能维持高效的观测活动,但只依赖一个陀螺仪也可以维持运转。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下一代望远镜可以通过仔细观察附近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来寻找地外生命

下一代望远镜可以通过仔细观察附近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来寻找地外生命 研究发现,对于这对邻近世界比邻星 b和GJ 887 b,这些望远镜非常善于探测潜在生物特征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比邻半人马座b存在二氧化碳时,这些机器才能探测到。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系外行星与地球早期的生命条件完全吻合,但这项工作表明,如果对这些独特的超级地球比地球质量大但比海王星小的行星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它们可能会成为未来研究任务的合适目标。为了进一步寻找宜居行星,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学大四学生张惠浩和他的同事们还试图确定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等专业成像仪器以及欧洲极大型望远镜、三十米望远镜和巨型麦哲伦望远镜等其他极大型望远镜(ELT)直接成像系外行星的效果。张说:"并不是每颗行星都适合直接成像,但这就是为什么模拟能让我们大致了解ELT会带来什么结果,以及它们建成后要实现的承诺。"为系外行星成像的直接方法是使用日冕仪或星荫遮挡主恒星的光线,使科学家能够捕捉到轨道上新世界的模糊图像。但是,由于用这种方法确定系外行星的位置既困难又耗时,研究人员希望了解 ELT 望远镜在应对这一挑战时的表现。为此,他们测试了每台望远镜的仪器在检测生物特征时将普遍背景噪声与他们想要捕捉的行星噪声区分开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信噪比,信噪比越高,行星的波长就越容易被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欧洲 ELT 的一台仪器(称为中红外 ELT 成像仪和摄谱仪)的直接成像模式在识别三颗行星(GJ 887 b、比邻星 b 和天狼星 1061 c)是否存在甲烷、二氧化碳和水方面表现较好,而其高角度分辨率整体光学和近红外积分场摄谱仪可以探测到甲烷、二氧化碳、氧气和水,但需要更多的曝光时间。此外,由于这些结论所涉及的仪器必须透过地球大气层的化学迷雾才能窥探到宇宙生命,因此要与JWST目前的外太空能力进行比较。他说:"很难说太空望远镜是否比地面望远镜更好,因为它们是不同的。它们有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位置,它们的观测也有不同的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结果表明,虽然 GJ 887 b 是最适合 ELT 直接成像的目标之一,因为它的位置和大小导致特别高的信噪比,但对于某些凌日行星,如 TRAPPIST-1 系统,JWST 的行星大气研究技术比地球上的 ELT 直接成像更适合探测它们。由于这项研究对数据做了较为保守的假设,未来天文工具的真正功效仍可能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天文学助理教授王吉(音译)说,撇开性能上的微妙对比不谈,这些强大的技术有助于拓宽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像这样评估这些技术局限性的研究是必要的。"模拟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耗资数十亿美元的任务来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王说。"人们不仅要建造硬件,还要非常努力地模拟性能,为取得那些辉煌的成果做好准备。"很有可能,由于 ELT 要到本世纪末才能完成,研究人员的下一步工作将围绕模拟未来的 ELT 仪器如何很好地调查我们星球上肆虐的生命证据的复杂性展开。"我们想看看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的大气层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以及我们能从中提取多少信息,"王说。"因为如果我们不能用地球的大气层回答宜居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开始回答其他行星周围的这些问题。"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