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正式进入淘汰赛,谁是下一个高合?

国产新能源正式进入淘汰赛,谁是下一个高合? 进入2024年以来,比亚迪、五菱、哪吒等车企纷纷宣布调价,就连一向倔强的理想也通过变相降价,加入到这场“价格战”之中。与此同时,包括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在内的业界大佬,均预言今年将是竞争空前激烈的一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新能源车进入深水区,“高合事件”算是彻底拉开了国产新能源淘汰赛的序幕。而行内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合不是第一个倒下的车企,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倒下的车企”。当然,这场淘汰赛与其说是意料之外,不如说是情理之中。因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3年短短五年中,消失的国产新能源品牌超过400家。车企倒闭似已成为“新型消费陷阱”,给消费者带来诸多麻烦。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一家车企的健康度和成长性?近期,比亚迪、理想、小鹏、小米等车企集中发布年报,我们可以通过头部车企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管中窥豹。01现金流是车企健康度第一指标上图中,我们将各家车企公布最新财报数据中重点的指标进行了列举。分别是现金储备、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对于当下造车企业而言,衡量健康度的第一重要指标是现金储备。之前,蔚来的创始人李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个200亿就不要来造车”,可见,资金对于造车企业的重要性。但“手心向上要来的钱”,自然是不好拿的,这至少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最高管理权可能会因此发生转移;另一个是,于远期来看,过度依赖融资可能会让各级市场对企业商业变现的能力,以及可持续性提出质疑。相较于此,拥有较强自造血能力的企业,经营层面的安全系数显然更大。新进入场的小米堪称科技富二代,根据刚刚披露的2023年财报,1363亿元现金储备不仅领衔国产新能源,更创下其自身的历史新高。紧随其后的是理想和比亚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比亚迪、理想、小米是为数不多实现集团盈利的新能源品牌。其他品牌仍然难以逾越赔钱造车的红线。参看此前倒闭的数百家新能源车企,可以看出,如果说“不差钱”是入局者最初的底气,那么一旦真正踏入行业,走到市场是否买单这个阶段时,或许就能深刻地理解李斌那句“没个200亿就不要造车”的意义了。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单纯依赖外部输血更是不可靠的。这轮淘汰赛,消费者购车前应重点考察车企的资金实力,只有财务水平更健康、更安全的车企,才能降低后顾之忧的概率,毕竟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配套及售后才是关键。02资产负债率是车企健康度的“晴雨表”资产负债率是车企健康度的“晴雨表”。资产负债率不仅与技术投入、战略投资、市场拓业有关,还与资本环境的包容程度高度相关。坦白讲,国内外车企的资产负债率整体不算低,比如大众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再来看比亚迪,其资产负债率目前也达到了77.4%。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财务状况不健康。近几年来,比亚迪在车载、电池等领域不断发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虽然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但从净利润同比增长129.5%的数据来看(2023年三季报数据),其经营能力十分稳健,这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价值处于整体良好的状态。但作为对比,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在去年底宣布暂缓IPO计划的极氪。为了缓解“亲儿子”极氪的资金压力,吉利曾通过贷款方式为其“输血”,而这个动作推高了后者的资产负债率。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极氪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22%、130.67%以及121.05%,2022年后一直超100%。这种畸高的资产负债率,直接反映出极氪的债务负担已相当之重,这不仅这会给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极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也会干预到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信心,一旦资本市场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担忧,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再融资。03首重选品牌,次要选产品就是过去五年来,内卷加速“品牌淘汰”,大批造车企业消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2023年五年间,销声匿迹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就超过400家,新能源这场大逃杀的淘汰了高达90%。而细细分析,这400多家品牌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共性:小品牌、高负债、靠资本输血、资金实力差。除了目前停工停产积极谋求生路的高合之外,诸如拜腾、赛麟、威马等一众昔日明星车企的消亡,荒废的园区和半成品的厂房,百亿千亿投资打了水漂,都在诉说着这场战役的风险。剩下的40几家也不是进入“保险箱”,而是进入新的淘汰赛。只有综合实力强大的头部品牌,才具备更强的扛风险能力。在倒闭渐成“新型消费陷阱”的语境下,对于消费者而言,2024年想要购车,“品牌安全”或是首要考量因素,作为市场洞察、技术创新、研产销体系、经营效率等能力支撑起来的具象体现,品牌价值绝对是车企抢夺市场的利器。04能选母品牌,不选子品牌这里对品牌价值做了一个延申。尽管品牌价值十分重要,但陆玖商业评论在与各方交流后发现,业内人士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买车尽量买母品牌,事实证明,子品牌被最终沦为弃子,或是被重整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宝沃。当年,入职仅3个月的杨嵩喊出“宝沃不是自主品牌,更不是合资品牌,宝沃是一个由福田控股的德国汽车品牌”时何等荣光,而到破产清算,福田对宝沃的态度从棋子到弃子,也不过就4年多的时间。还有蔚来定位中端市场的子品牌阿尔卑斯。之前,蔚来曾预测阿尔卑斯能够实现月交付超5万辆,承担蔚来一直无法实现的销量规模化重任,2024年开启交付。但2023年底,蔚来却宣布阿尔卑斯将不再是独立项目,人员将分配到各个部门,或是优化。长城也是如此。长城曾有一个子品牌沙龙,此前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搁置,尽管2024年长城宣布重启这一品牌项目,但按照目前的说法,是将其整合到魏牌里面,后面的市场情况还有待验证。陆玖商业评论还想到一个跨界造车的代表恒大。在宣布造车时,许家印决心要在未来3年投资450亿投入到新能源汽车板块。除了恒驰系列,恒大当时还对FF、NEVS、上海卡耐新能源、泰特机电等公司的投资就已接近300亿元。恒大以买买买、投投投的姿态,进军新能源造车,拿到了入场券。但造车不是在营销上展示花拳绣腿,而是要在能源变革、自动驾驶、智慧车联等方面下足功夫,或许恒大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躺在”那张400企业消亡图里了。05写在最后时至今日,新能源车确已不再是资本的前赴后继,比亚迪、小米、小鹏等不同类别的车企,都在依据自身优势与汽车产业互补,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优势,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产品体验和商业逻辑,这些思维的火花都会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燃料。但这里要也强调一点,造车并非易事,汽车产业链条和回报周期极长,所经历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整车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过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个可谓“无底洞”,因此,用户对于新车上市的价格期待,还应回归理性。2024年,新能源车行业正回归经营、规模、效率、品牌等“基本功”的竞争中来,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在购车时还是要多关注这些维度,总结为“三选、三不选”口诀的话,就是:选母品牌,不选子品牌;选低负债,不选高负债;选自造血能力强的,不选资本输血打价格战。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下午察:威马没落 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入淘汰赛

下午察:威马没落 中国新能源汽车迈入淘汰赛 据说这两年,在中国最倒霉的人,是房子买了恒大的,还投资了一套碧桂园,理财选中值,电视看乐视,手机用金立,车子买威马的。 这是中国网民在微博杜撰的笑话。事缘恒大、碧桂园、中值、乐视、金立、威马这几家中企,近年不是爆雷、崩塌,就是深陷债务危机、老板被控制了。 而最新入列的,就是电动车新创公司威马了。 媒体上周(10月9日)才刚刚引述中国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的消息报道,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破产,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办理该案。 不过一个月前,香港上市公司Apollo智慧出行公告放弃以20.2亿美元(27.67亿新元)收购威马汽车的交易,原因包括金融市场氛围持续不确定、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不均衡等因素。 到了本周,有关威马创始人沈晖赴德国参加慕尼黑车展后,转机直飞美国纽约不回中国的消息进一步传开来。 据《每日经济新闻》10月17日报道,沈晖的友人透露,他的确已不在中国,今年春节后即未曾在公司公开露面,家人早就赴美。 虽然沈晖9月10日曾在微博发文,而且至此他发的每条文章都显示其位置在北京,但知情人士说,沈晖的微博其实都有专人代笔,所以动态发布显示的位置都是在中国境内。 因此,有业内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说:“威马汽车没出海(即进军海外市场),创始人沈晖成功出海了。” [Media] 老板走了,留下的是逾410亿元(人民币,下同,76.75亿新元)的投资和债务,被欠薪逾四个月的800余名员工,还有一众威马车主。 据报道,今年5月以来,威马门店关停的消息就一再传出,车主们面临无处维修、车辆出现故障却没有配件等困境,不少网约车司机更是生意停摆,难以为继。还有车主控诉,汽车车机系统一度陷入死机状态,无法开机,威马汽车上的蓝牙钥匙和远程控车功能无法使用等等。 虽然威马后来宣称车机已恢复正常,但这整件事无疑将给中国内外的新能源车主以及考虑成为新能源车主者留下心理阴影。 ...

封面图片

“温暖迎春·欢乐春节”2025新能源车大巡游之新能源车已就位

“温暖迎春·欢乐春节”2025新能源车大巡游之新能源车已就位 2025年1月25日,“温暖迎春·欢乐春节”2025新能源车大巡游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迪拜隆重举行。 13家中国车企和经销商携60多辆中国新能源车闪亮登场,从迪拜马术俱乐部出发,沿赛赫阿尔萨拉姆景观路线奔赴阿布扎比扎耶德遗产村。 1月25日上午在迪拜马术俱乐部将举办新能源车展和车辆试驾,傍晚在Al Marmoom沙漠营地将举办植树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封面图片

百年红祸匪患无穷!新能源造车像做玩具一样儿戏,

百年红祸匪患无穷! 新能源造车像做玩具一样儿戏, 东北降温电车续航减半, 司机每天8个小时都在换电! 比亚迪百年名车在哪都出问题, 真的是遥遥领先, 车企黑材料-车企不为人知的事件 纵览古今 淘沙见金!

封面图片

祥鑫科技:获得 3.57 亿元新能源汽车项目定点

祥鑫科技:获得 3.57 亿元新能源汽车项目定点 祥鑫科技公告,公司子公司近期收到华东地区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客户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定点通知书,确定为其供应车身总成件等产品。预计项目量产时间为 2025 年,生命周期为 5 年,项目销售总额约 3.57 亿元。

封面图片

【新能源凶猛下沉:3000元提车,每周只花20元,还能5年分期】购买一辆三万余元的新能源车,屯昌县车主可享受到的综合奖励高达一万

【新能源凶猛下沉:3000元提车,每周只花20元,还能5年分期】购买一辆三万余元的新能源车,屯昌县车主可享受到的综合奖励高达一万元。不仅如此,这一品牌车型只需首付2999元即可提车,还可办理一至五年按揭贷款。下沉市场追求高性价比,偏好自主品牌微型车,且几乎被传统自主车企把持,没有属于新势力的蛋糕。 #抽屉IT

封面图片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还有许多网友曝光,说高合不仅车交不出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甚至连展厅都租不起,纯纯要跑路的节奏。虽然之前他们辟过谣,但就在今天,高合干脆就直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余大嘴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到了 2030 年,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 5 家。米车的雷军,零跑的朱江明甚至是高合的丁磊,其实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反正就是不挤到头几名,日子就没法过。合理吗,好像也合理,毕竟连高合背景这么硬的公司都快玩不下去了,说明现在的市场竞争真的是很激烈。不合理吧,好像也不合理,毕竟现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的车企,满打满算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随便摘出一个都是一身的绝活。要说过个十年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起来好像也有点夸张吧?今天脖子哥就来给大伙盘一盘,余大嘴和雷布斯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要说造车这事儿,大伙可能会觉得只要钱够多,零部件都找供应商买,是个人都能干。但放在整个制造业里来看,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仅超级花钱,还超级花时间。从流程上看,想把把一台车从图纸上搬到商场里,大概要经历立项、研发、验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这几个大阶段,每个阶段还能再分成很多小项。里头随便挑一个,背后都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入。就比如研发,大众之前就说过自己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 22 亿美元,这里头除了大头是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外,像模具开发、样件制作、实验测试这些环节也都是嘎嘎费钱。风洞知道吧,就 MEGA 和 SU7 都吹过的那个,一小时 3 万块,试验一次就得花出去一台车的钱。最终可能就是能让后视镜的造型好看点。生产制造环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别看汽车的工厂里看着好像很简陋,你就站在里头随便指,甭管指到啥肯定都贵的离谱。产线上的机械臂,差不多 100 万一个。边上那个铁坨子压铸集群,一套小几个亿。就连地上这些个运零件的 AGV 小车……都得十几二十万一个。所以,想要自己造一个工厂基本就是几十亿打底,上不封顶,可能还得造好几座。这还只是能花钱解决的部分,就算啥都搞定把原型车做出来了,还得把它拉到不同的实验场地做整车匹配、电气架构、动力标定、安全检查等种种验证,还有高温、高寒、高海拔地狱级耐久测试等着。要是没过,就得打回去重做。一来一回,打磨一个好产品大多都得花费个好几年的时间,没点家底还真就耗不起。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都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也就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弱者变得越来越弱。那些销量特别好的汽车集团因为能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就能把更多的钱花在研发新产品、扩建新工厂上。每隔一两年就能搞出用上新技术的新车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车,就这样一直滚雪球。滚着滚着,那些个销量不太好、没钱搞研发、产品越来越落后的小车企就被滚没了。运气好的,像劳斯莱斯、 mini 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就会被那些大集团收编。运气不好的,像什么罗孚、萨博之类的,就彻底变成时代的眼泪了。这也就导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品牌数量一直在减少。少到现在,就变了少数几个大集团,各自带着手下的牌子们相互竞争。前十个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或者集团,就占了全球销售份额的 75% 。真就和余大嘴说的一样,不剩几个头部玩家了。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诶,打住,这都是以前油车的历史了,现在新能源的迭代速度已经快了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之前高了,得按电子产品算!那我们就来看看电子产品领域的规律是啥样的。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 2017 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720 多个手机品牌,截止去年就只剩下 250 家了,嗝屁了接近 3 分之 2 。当年什么金立、波导、锤子,甚至连 htc 、诺基亚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品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为啥?原因和汽车如出一辙,就是想做小品牌实在太难。虽说表面上造手机很简单,大家还老调侃说谁还不是个供应链整合商,但这就真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做不成主流。就不说苹果和华米 OV 这些大厂,每年会花上百亿千亿做研发了,单就市场上的顶级供应商,也不是想用就用的。传说雷总当年为了拿下三星一流的屏幕供应,前后飞了好几次韩国,低声下气地才搞定了那些三星高管。当年锤子吐槽富士康产线不行,把富士康给气走了,后面良品率就变得更低了。所以说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出货量贼大的大厂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搞的现在一两千的价位里,都能见到用上 1T 内存、高性能芯片、超级快充和 1 亿像素相机的性价比怪兽了。这让那些杂牌手机怎么玩,直接就被卷没了。导致最后的的主流玩家,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了。比如果子,在近十年里头的每一年,都能以不到 20% 的市场占有率,获得 80% 上下的市场利润,最恐怖的时候甚至蹦到了 91% 。去年全球销量前 5 的手机品牌,合起来也吃下了近 7 成的市场份额。剧情和汽车那边简直一毛一样是吧。其实类似像手机格局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现在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这些老炮儿了;最近几年大火的动力电池,卷到现在也马上就要变成宁德 LG 和比亚迪三足鼎立了。所以啊,但凡是涉及到科研、生产和制造的超重资产行业,最后大概率都会变成赢家通吃的情况。那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内的车企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少呢?我觉得是会的。因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决定一个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严。以前,车企能不能活只需要看政策。就像当年的新能源国补,那直接就是把真金白银的补给车企,砸钱鼓励大家做新能源车。只要你想做,就有补贴拿。从 2010 开始到现在十三年,新能源国补总共补了得有2000 多亿,最高的时候一年就补了 400 多亿,直接催生出了一大批只靠 PPT 和车模就能骗到补贴的假车企。2018 年之后,国补开始减少下滑,到了现在彻底归零,那批车企顺道也就寄了。现在,车企过得好不好得看自己的家底。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以后,虽然蔚小理这些品牌都活下来了,但因为像是自动驾驶、电池电驱这些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不仅每年还是要花大价钱搞研发、多建产线保证交付的速度,还得支持销售网络的日常开销。像比亚迪,别看它去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亿,但它总的营收估计有四五千亿。相当于每个月,都得花几百亿用于维持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啥概念呢,波音 737 700 的价格是 7700 万美元,比亚迪的花销一个月能买大几十台。体量没这么大的,理想,一个季度的开支也有一百亿左右;小鹏,小几十亿;最狠的就是蔚来,每个月还得亏上个十几亿。这么着没有上限的花钱,真不是一般品牌能顶住的。就比如的已经破产的威马和 “ 可能 “ 就要破产的高合,就是因为一边在咔咔烧钱,另一边车子少人买,许久没能盈利,最后把底裤烧穿了。所以大伙可以看看现在还有啥品牌是只有声量没有销量的,下一个没的可能就是它。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在巅峰的时候,同时存在过 1500 个汽车品牌。但最后他们因为技术路线太像,要么就是被通用和福特用技术类似、价格更低的产品挤死,要么就是成了巨头的一部分。红极一时的普利茅斯猎兽有幸存者吗?有,很少。比如特斯拉,不仅活过了...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