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能源正式进入淘汰赛,谁是下一个高合?

国产新能源正式进入淘汰赛,谁是下一个高合? 进入2024年以来,比亚迪、五菱、哪吒等车企纷纷宣布调价,就连一向倔强的理想也通过变相降价,加入到这场“价格战”之中。与此同时,包括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等在内的业界大佬,均预言今年将是竞争空前激烈的一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新能源车进入深水区,“高合事件”算是彻底拉开了国产新能源淘汰赛的序幕。而行内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高合不是第一个倒下的车企,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倒下的车企”。当然,这场淘汰赛与其说是意料之外,不如说是情理之中。因为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3年短短五年中,消失的国产新能源品牌超过400家。车企倒闭似已成为“新型消费陷阱”,给消费者带来诸多麻烦。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一家车企的健康度和成长性?近期,比亚迪、理想、小鹏、小米等车企集中发布年报,我们可以通过头部车企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管中窥豹。01现金流是车企健康度第一指标上图中,我们将各家车企公布最新财报数据中重点的指标进行了列举。分别是现金储备、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对于当下造车企业而言,衡量健康度的第一重要指标是现金储备。之前,蔚来的创始人李斌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个200亿就不要来造车”,可见,资金对于造车企业的重要性。但“手心向上要来的钱”,自然是不好拿的,这至少会衍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最高管理权可能会因此发生转移;另一个是,于远期来看,过度依赖融资可能会让各级市场对企业商业变现的能力,以及可持续性提出质疑。相较于此,拥有较强自造血能力的企业,经营层面的安全系数显然更大。新进入场的小米堪称科技富二代,根据刚刚披露的2023年财报,1363亿元现金储备不仅领衔国产新能源,更创下其自身的历史新高。紧随其后的是理想和比亚迪,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比亚迪、理想、小米是为数不多实现集团盈利的新能源品牌。其他品牌仍然难以逾越赔钱造车的红线。参看此前倒闭的数百家新能源车企,可以看出,如果说“不差钱”是入局者最初的底气,那么一旦真正踏入行业,走到市场是否买单这个阶段时,或许就能深刻地理解李斌那句“没个200亿就不要造车”的意义了。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单纯依赖外部输血更是不可靠的。这轮淘汰赛,消费者购车前应重点考察车企的资金实力,只有财务水平更健康、更安全的车企,才能降低后顾之忧的概率,毕竟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配套及售后才是关键。02资产负债率是车企健康度的“晴雨表”资产负债率是车企健康度的“晴雨表”。资产负债率不仅与技术投入、战略投资、市场拓业有关,还与资本环境的包容程度高度相关。坦白讲,国内外车企的资产负债率整体不算低,比如大众汽车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再来看比亚迪,其资产负债率目前也达到了77.4%。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公司财务状况不健康。近几年来,比亚迪在车载、电池等领域不断发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虽然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但从净利润同比增长129.5%的数据来看(2023年三季报数据),其经营能力十分稳健,这也意味着公司的资产价值处于整体良好的状态。但作为对比,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在去年底宣布暂缓IPO计划的极氪。为了缓解“亲儿子”极氪的资金压力,吉利曾通过贷款方式为其“输血”,而这个动作推高了后者的资产负债率。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极氪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22%、130.67%以及121.05%,2022年后一直超100%。这种畸高的资产负债率,直接反映出极氪的债务负担已相当之重,这不仅这会给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极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也会干预到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信心,一旦资本市场对企业偿债能力产生担忧,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再融资。03首重选品牌,次要选产品就是过去五年来,内卷加速“品牌淘汰”,大批造车企业消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2023年五年间,销声匿迹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就超过400家,新能源这场大逃杀的淘汰了高达90%。而细细分析,这400多家品牌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共性:小品牌、高负债、靠资本输血、资金实力差。除了目前停工停产积极谋求生路的高合之外,诸如拜腾、赛麟、威马等一众昔日明星车企的消亡,荒废的园区和半成品的厂房,百亿千亿投资打了水漂,都在诉说着这场战役的风险。剩下的40几家也不是进入“保险箱”,而是进入新的淘汰赛。只有综合实力强大的头部品牌,才具备更强的扛风险能力。在倒闭渐成“新型消费陷阱”的语境下,对于消费者而言,2024年想要购车,“品牌安全”或是首要考量因素,作为市场洞察、技术创新、研产销体系、经营效率等能力支撑起来的具象体现,品牌价值绝对是车企抢夺市场的利器。04能选母品牌,不选子品牌这里对品牌价值做了一个延申。尽管品牌价值十分重要,但陆玖商业评论在与各方交流后发现,业内人士还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买车尽量买母品牌,事实证明,子品牌被最终沦为弃子,或是被重整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宝沃。当年,入职仅3个月的杨嵩喊出“宝沃不是自主品牌,更不是合资品牌,宝沃是一个由福田控股的德国汽车品牌”时何等荣光,而到破产清算,福田对宝沃的态度从棋子到弃子,也不过就4年多的时间。还有蔚来定位中端市场的子品牌阿尔卑斯。之前,蔚来曾预测阿尔卑斯能够实现月交付超5万辆,承担蔚来一直无法实现的销量规模化重任,2024年开启交付。但2023年底,蔚来却宣布阿尔卑斯将不再是独立项目,人员将分配到各个部门,或是优化。长城也是如此。长城曾有一个子品牌沙龙,此前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搁置,尽管2024年长城宣布重启这一品牌项目,但按照目前的说法,是将其整合到魏牌里面,后面的市场情况还有待验证。陆玖商业评论还想到一个跨界造车的代表恒大。在宣布造车时,许家印决心要在未来3年投资450亿投入到新能源汽车板块。除了恒驰系列,恒大当时还对FF、NEVS、上海卡耐新能源、泰特机电等公司的投资就已接近300亿元。恒大以买买买、投投投的姿态,进军新能源造车,拿到了入场券。但造车不是在营销上展示花拳绣腿,而是要在能源变革、自动驾驶、智慧车联等方面下足功夫,或许恒大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躺在”那张400企业消亡图里了。05写在最后时至今日,新能源车确已不再是资本的前赴后继,比亚迪、小米、小鹏等不同类别的车企,都在依据自身优势与汽车产业互补,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优势,也会造就不一样的产品体验和商业逻辑,这些思维的火花都会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燃料。但这里要也强调一点,造车并非易事,汽车产业链条和回报周期极长,所经历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整车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过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个可谓“无底洞”,因此,用户对于新车上市的价格期待,还应回归理性。2024年,新能源车行业正回归经营、规模、效率、品牌等“基本功”的竞争中来,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在购车时还是要多关注这些维度,总结为“三选、三不选”口诀的话,就是:选母品牌,不选子品牌;选低负债,不选高负债;选自造血能力强的,不选资本输血打价格战。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温暖迎春·欢乐春节”2025新能源车大巡游之新能源车已就位

“温暖迎春·欢乐春节”2025新能源车大巡游之新能源车已就位 2025年1月25日,“温暖迎春·欢乐春节”2025新能源车大巡游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迪拜隆重举行。 13家中国车企和经销商携60多辆中国新能源车闪亮登场,从迪拜马术俱乐部出发,沿赛赫阿尔萨拉姆景观路线奔赴阿布扎比扎耶德遗产村。 1月25日上午在迪拜马术俱乐部将举办新能源车展和车辆试驾,傍晚在Al Marmoom沙漠营地将举办植树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封面图片

【新能源凶猛下沉:3000元提车,每周只花20元,还能5年分期】购买一辆三万余元的新能源车,屯昌县车主可享受到的综合奖励高达一万

【新能源凶猛下沉:3000元提车,每周只花20元,还能5年分期】购买一辆三万余元的新能源车,屯昌县车主可享受到的综合奖励高达一万元。不仅如此,这一品牌车型只需首付2999元即可提车,还可办理一至五年按揭贷款。下沉市场追求高性价比,偏好自主品牌微型车,且几乎被传统自主车企把持,没有属于新势力的蛋糕。 #抽屉IT

封面图片

为何车险公司不愿意承保新能源车险 业内人士:定价难、赔付率高

为何车险公司不愿意承保新能源车险 业内人士:定价难、赔付率高 事实上,有类似遭遇的不止袁女士,一些新能源车主同样发现保费越来越高,有变相拒保之嫌。对此,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新能源车险由于其技术方面特殊性,定价难、赔付率高是险企需要解决的两大难题。这是因为,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度和数据积累不够,保险公司很难更精准地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同时,新能源汽车车辆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电池故障、充电故障、自燃责任等,增加了车辆的出险几率。理赔数据积累不够、险企风险定价能力有待提升等,目前不少险企在新能源车险领域存在承保亏损现象。因此,不少车险公司不愿意主动承保新能源车型,或者是投保价格偏高等,而这些本不应该让车主来买单,这也要求监管部门,及时出台相应标准,规范约束新能源车险市场。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宁王”出手,又投了一家新能源汽车

“宁王”出手,又投了一家新能源汽车 随着宁德时代、中国太保等头部机构的加入,智己汽车这一新晋造车势力的“生态圈”再次扩大。资金方+资源方,智己“豪华”投资阵容来了在上述新入股股东中,宁德时代显得尤为关注。其不仅是新能源锂电池中的龙头老大,所属的赛道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一位投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宁德时代的入股,反映出“宁王”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汽车产业链中去。“通过加强与车企的合作,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融资数据显示,智己汽车至今已完成3轮融资。除创立时,两大国企与互联网巨头的加持,2022年智己汽车还完成了来自上汽集团、工银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尚颀资本、至辰资产、中信证券投资等的A轮融资,投后估值近300亿元,让智己汽车一跃成为当时估值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近日,随着智己汽车发生工商变更,最新一轮超80亿元的融资落地。投资方中,《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既有中银投资、农银投资、工银投资等银行及资产管理机构,又有清陶能源、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的协同,上汽集团的持续下注也显示出母公司上汽对智己汽车的看好。上述投资人表示,智己汽车是上汽集团在高端新能源汽车上的重要布局。“相比上汽自有的飞凡汽车,智己汽车定位更高端,主要强调‘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等。在新一轮融资中,智己汽车也拉来了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的下注。”Momenta是一家自动驾驶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方案,以及衍生出的大数据服务。近日,Momenta已获批赴美上市备案。《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为智己汽车站台的Momenta,投资方中也有上汽集团的身影,且Momenta与全球前十大汽车集团中的一半量产合作。国企上汽集团的全力支持+宁德时代、清陶能源锂电池商+技术实力雄厚的自动驾驶商,以及各路银团的支持,再加上临港集团的出手,为智己汽车生产制造提供了优厚的产业园区资源,智己汽车这一轮融资“生态圈”达到高配标准。有投资人评价,智己汽车造车需要什么样的供应链,上汽集团就链接了什么样的产业资源,集结了资金方和资源方的智己汽车,已然成为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期待的独角兽之一。宁王大手笔“投车”作为上述投资方中的重量级参与者,《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除了智己汽车,“宁王”还曾多次出手豪掷新能源车企。早在2021年,宁德时代就与哪吒汽车签署战略协议。前者将参与哪吒汽车D2轮融资,并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保障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投资哪吒汽车当月,宁德时代还大手笔注资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成为第二大股东。根据长安汽车公告,旗下子公司阿维塔引入宁德时代、重庆承安、南方资产等作为增资扩股投资主体。其中,宁德时代拟增资7.7亿元,持股23.99%一位新能源领域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在宁德时代投资哪吒汽车、阿维塔的那一年,即2021年,宁德时代一口气投资了6家车企,投资数量之多、出手之密集,让人记忆深刻。“包括哪吒汽车、阿维塔在内,当年宁德时代还出手了爱驰汽车、北汽蓝谷、吉利极氪、赛力斯。可以说,这是宁德时代投资车企最凶猛的一年。”凶猛出手之下,宁德时代也收获了更高的市占率。在2021年密集出手后,上述造车新势力之后的新产品都不约而同地搭载了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近日,哪吒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包括哪吒汽车将宁德时代作为汽车动力电池首选合作伙伴,宁德时代为哪吒汽车提供动力电池产品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不过,市场总在变化。以特斯拉为首的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的性价比和销量,都是宁德时代的强劲对手,再加上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维权)、欣旺达等“新兴”势力的崛起,还有LG化学、孚能科技的虎视眈眈,以及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动力电池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为此,作为锂电池老大,也不得不采取行动,通过投资车企的方式,来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上述新能源领域投资人称,事实上,近年来,宁德时代也在加强固态电池的研发。消息显示,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部分产业链企业,已确认获得相关部委对于固态电池基础研发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内卷”大战智己汽车完成融资的大背景,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严重“内卷”。在日前举行的重庆汽车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均直言,“卷”对于中国汽车业不是好事。曾庆洪认为,“这样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的目的是盈利,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应该有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眼前去卷……”对于智己汽车而言,《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虽然最初定位高端市场,首款车型智己L7售价高达40.88万元,但由于销量表现不佳,前者开始降价寻求走量。其中,智己LS6的售价从最初的40万元降至21.49万元,下探到20万级市场。上述新能源领域投资人士表示,“智己汽车的降价策略可能会与上汽集团旗下其他品牌,比如飞凡汽车形成内部竞争,影响集团整体的高端新能源布局。另一方面,在高端领域,智己汽车也面临与极氪、岚图、深蓝等品牌的竞争,智己汽车与竞争对手相比,在销量和市占率仍有较大差距。”产销快报显示,进入今年,智己汽车销量波动较大。1月销量环比腰斩至5001辆,2月销量环比再度腰斩至2000辆,3月环比增长至3000辆,4月维持3000辆不变,5月增长至4251辆。按智己汽车今年全面销售12万辆目标计算,1-5月,智己汽车累计销量为17252辆,只完成了目标进度的14.37%。一位汽车销售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尽管今年5月智己L6销量有所回暖,但在高端市场中其仍需找到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如何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展开竞争。该位汽车销售人士认为,作为新品牌,智己汽车最需要做的是,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同时,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下,需要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化特点,来打造智己汽车品牌。”“总之,作为新晋造车势力,智己汽车不仅要在技术研发上保持领先,口碑、营销也要技术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等合作跟上,最终实现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是关键。”上述汽车销售人士称。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高合停产6个月 剩下的新能源可能也要死90%…… 还有许多网友曝光,说高合不仅车交不出来,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甚至连展厅都租不起,纯纯要跑路的节奏。虽然之前他们辟过谣,但就在今天,高合干脆就直接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去年六月份的时候,余大嘴在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表示,到了 2030 年,中国市场的主要玩家数量会小于 5 家。米车的雷军,零跑的朱江明甚至是高合的丁磊,其实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反正就是不挤到头几名,日子就没法过。合理吗,好像也合理,毕竟连高合背景这么硬的公司都快玩不下去了,说明现在的市场竞争真的是很激烈。不合理吧,好像也不合理,毕竟现在市场上卖的还不错的车企,满打满算至少有十几二十家。随便摘出一个都是一身的绝活。要说过个十年大多数都会消失,听起来好像也有点夸张吧?今天脖子哥就来给大伙盘一盘,余大嘴和雷布斯的观点到底有没有道理。要说造车这事儿,大伙可能会觉得只要钱够多,零部件都找供应商买,是个人都能干。但放在整个制造业里来看,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其实相当之高,因为它不仅超级花钱,还超级花时间。从流程上看,想把把一台车从图纸上搬到商场里,大概要经历立项、研发、验证、生产制造以及销售这几个大阶段,每个阶段还能再分成很多小项。里头随便挑一个,背后都是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投入。就比如研发,大众之前就说过自己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 22 亿美元,这里头除了大头是研发人员的工资以外,像模具开发、样件制作、实验测试这些环节也都是嘎嘎费钱。风洞知道吧,就 MEGA 和 SU7 都吹过的那个,一小时 3 万块,试验一次就得花出去一台车的钱。最终可能就是能让后视镜的造型好看点。生产制造环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别看汽车的工厂里看着好像很简陋,你就站在里头随便指,甭管指到啥肯定都贵的离谱。产线上的机械臂,差不多 100 万一个。边上那个铁坨子压铸集群,一套小几个亿。就连地上这些个运零件的 AGV 小车……都得十几二十万一个。所以,想要自己造一个工厂基本就是几十亿打底,上不封顶,可能还得造好几座。这还只是能花钱解决的部分,就算啥都搞定把原型车做出来了,还得把它拉到不同的实验场地做整车匹配、电气架构、动力标定、安全检查等种种验证,还有高温、高寒、高海拔地狱级耐久测试等着。要是没过,就得打回去重做。一来一回,打磨一个好产品大多都得花费个好几年的时间,没点家底还真就耗不起。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汽车一直都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也就是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弱者变得越来越弱。那些销量特别好的汽车集团因为能有稳定的资金收入,就能把更多的钱花在研发新产品、扩建新工厂上。每隔一两年就能搞出用上新技术的新车型,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买他们车,就这样一直滚雪球。滚着滚着,那些个销量不太好、没钱搞研发、产品越来越落后的小车企就被滚没了。运气好的,像劳斯莱斯、 mini 这些还有利用价值的就会被那些大集团收编。运气不好的,像什么罗孚、萨博之类的,就彻底变成时代的眼泪了。这也就导致过去几十年里,全世界的汽车品牌数量一直在减少。少到现在,就变了少数几个大集团,各自带着手下的牌子们相互竞争。前十个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或者集团,就占了全球销售份额的 75% 。真就和余大嘴说的一样,不剩几个头部玩家了。到这肯定有朋友会说,诶,打住,这都是以前油车的历史了,现在新能源的迭代速度已经快了不少,技术门槛也没有之前高了,得按电子产品算!那我们就来看看电子产品领域的规律是啥样的。根据 Counterpoint 的统计, 2017 年的时候全世界一共有720 多个手机品牌,截止去年就只剩下 250 家了,嗝屁了接近 3 分之 2 。当年什么金立、波导、锤子,甚至连 htc 、诺基亚这些红极一时的大品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为啥?原因和汽车如出一辙,就是想做小品牌实在太难。虽说表面上造手机很简单,大家还老调侃说谁还不是个供应链整合商,但这就真只是小打小闹,根本做不成主流。就不说苹果和华米 OV 这些大厂,每年会花上百亿千亿做研发了,单就市场上的顶级供应商,也不是想用就用的。传说雷总当年为了拿下三星一流的屏幕供应,前后飞了好几次韩国,低声下气地才搞定了那些三星高管。当年锤子吐槽富士康产线不行,把富士康给气走了,后面良品率就变得更低了。所以说因为规模效应在,这些出货量贼大的大厂可以把成本控制在很低的水平,搞的现在一两千的价位里,都能见到用上 1T 内存、高性能芯片、超级快充和 1 亿像素相机的性价比怪兽了。这让那些杂牌手机怎么玩,直接就被卷没了。导致最后的的主流玩家,也就剩下那么几个了。比如果子,在近十年里头的每一年,都能以不到 20% 的市场占有率,获得 80% 上下的市场利润,最恐怖的时候甚至蹦到了 91% 。去年全球销量前 5 的手机品牌,合起来也吃下了近 7 成的市场份额。剧情和汽车那边简直一毛一样是吧。其实类似像手机格局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现在说得上话的也只有博世、大陆、法雷奥这些老炮儿了;最近几年大火的动力电池,卷到现在也马上就要变成宁德 LG 和比亚迪三足鼎立了。所以啊,但凡是涉及到科研、生产和制造的超重资产行业,最后大概率都会变成赢家通吃的情况。那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国内的车企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少呢?我觉得是会的。因为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决定一个车企能不能活下去的标准是一直在变的,而且只会变得越来越严。以前,车企能不能活只需要看政策。就像当年的新能源国补,那直接就是把真金白银的补给车企,砸钱鼓励大家做新能源车。只要你想做,就有补贴拿。从 2010 开始到现在十三年,新能源国补总共补了得有2000 多亿,最高的时候一年就补了 400 多亿,直接催生出了一大批只靠 PPT 和车模就能骗到补贴的假车企。2018 年之后,国补开始减少下滑,到了现在彻底归零,那批车企顺道也就寄了。现在,车企过得好不好得看自己的家底。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以后,虽然蔚小理这些品牌都活下来了,但因为像是自动驾驶、电池电驱这些技术的进步速度实在是太快,不仅每年还是要花大价钱搞研发、多建产线保证交付的速度,还得支持销售网络的日常开销。像比亚迪,别看它去年的净利润有两三百亿,但它总的营收估计有四五千亿。相当于每个月,都得花几百亿用于维持日常运营和产品研发。啥概念呢,波音 737 700 的价格是 7700 万美元,比亚迪的花销一个月能买大几十台。体量没这么大的,理想,一个季度的开支也有一百亿左右;小鹏,小几十亿;最狠的就是蔚来,每个月还得亏上个十几亿。这么着没有上限的花钱,真不是一般品牌能顶住的。就比如的已经破产的威马和 “ 可能 “ 就要破产的高合,就是因为一边在咔咔烧钱,另一边车子少人买,许久没能盈利,最后把底裤烧穿了。所以大伙可以看看现在还有啥品牌是只有声量没有销量的,下一个没的可能就是它。举个例子,比如美国在巅峰的时候,同时存在过 1500 个汽车品牌。但最后他们因为技术路线太像,要么就是被通用和福特用技术类似、价格更低的产品挤死,要么就是成了巨头的一部分。红极一时的普利茅斯猎兽有幸存者吗?有,很少。比如特斯拉,不仅活过了...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一下降价7万”,二手车商不敢收新能源车了

“一下降价7万”,二手车商不敢收新能源车了 二手车商为何对新能源“敬而远之”?李昊所说的降价车型,去年定价是14万多。“今年一下子降了7万多,我们二手车商手里有这个车的都赔钱了。并且因为这一个车型降价,其他品牌的车也受影响。”李昊告诉中新经纬,这种幅度的降价让许多早期购买该车的消费者、车商都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现在他已经不收新能源车了。同在北京地区的二手车商王琦(化名)也“不敢收新能源车”。王琦称,二手车市场并非没有人买新能源车,只不过客户考虑的最大因素是价格。“七八万元就能买一个新能源车,很多客户直接就买新车,不会考虑二手。那些价格较高的新能源车在市场更难卖,因为如果客户有几十万的预算,首选买新车,不会买二手新能源车。”王琦说,中高端新能源车在市场上不好转手,因此他只帮着寄卖,自己不收新能源车。四川成都的二手车商王志(化名)目前仍收新能源车,但也直言不好卖。“我们都是转手卖给其他同行,谁有目标客户就来看车,但是如果车收回来空置很久,价格就非常低,我们还要承担这款车降价带来的风险。”王志称,前几天他卖了一台2022年的某品牌新能源车,卖了一个月,这款车最终成交价格比新车低10万元。“我通常都会建议车主没有太大问题继续开着,因为新能源车卖不上价,如果公里数大一些,或者发生过碰撞,市场价格也几乎是对半折。”二手市场价格“电比油低”值得注意的是,油车去年以来也经历了一波价格战。为何同样是降价,油车在二手市场比新能源车更受欢迎?李昊解释,油车价格相对可控稳定。“油车的降价在可接受范围内,举例来说,假如同样30万预算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开个4万公里不想开了,燃油车最终也就亏五六万元,但是新能源车车主就要亏10万左右。”李昊以价格30万的奔驰举例,最多降价七八万后,就不会再降价了,但新能源汽车降起来“根本摸不到底”。王志也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保值率都不太高,相对而言,燃油车降幅比较稳定。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年2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新能源二手车(电动三年车龄)保值率为54.8%。插混电动(三年车龄)保值率为55.3%。李昊称,北京目前收新能源车的车商很少,占比连5%都不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68.84万辆,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为8.95万辆。也就意味着,二手新能源车的交易量占总体的5.3%左右。上述报告也指出,二月上旬价格平稳,但二手车交易基本停滞,其中新能源车在政策和价格两方面的不确定性使车商更加担忧。目前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出现恶性竞争的苗头,经销商需要尽量回避风险。二手市场新能源何去何从?眼下在车市势头正猛的新能源汽车,为何到了二手市场就“哑火”?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分会秘书长章弘分析,新能源车难以被二手市场接受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电池残值评估的难题是制约新能源二手车交易的一大瓶颈。由于目前缺乏客观公正的电池检测方法,买卖双方往往因电池问题产生分歧,导致电动二手车定价困难。电池的估价通常占据车辆价值的一半,因此准确评估电池状态和价值对于确定二手车价格至关重要。其次,三电质保问题也影响了新能源二手车的市场表现。车企通常会对新车提供三电质量保证,但对于二手车客户,由于车企无法全面掌握车辆状况,往往不愿再做质保承诺。这使得二手车买家在购买时存在疑虑,担心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无法得到保障。此外,车辆估值和品牌信誉也是影响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接受度的重要因素。二手车估值往往与品牌沉淀密切相关,而新能源车品牌多为年轻品牌,信誉积累不足,因此在二手车市场保值率普遍不高。同时,新能源品牌停产退市现象频发,也导致这些品牌的二手车在市场上无人问津。缺乏统一标准也是制约新能源二手车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二手车市场缺乏国家或团体的统一标准来明确和规范新能源二手车的售后服务。在发生分歧和纠纷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双方往往难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则表示,当前新能源车市场降价幅度较大,这对二手车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新能源车技术更新迅速,老车型停产,新上市车型价格更实惠且功能更多,导致二手车市场中的新能源车贬值较快。这使得二手车商对新能源车的业务持谨慎态度,担心收购后难以保值甚至可能亏损。张翔也提到,新能源车的电池技术尚未成熟也是导致二手车市场对其持保留态度的原因之一。车主普遍认为电池衰减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换电池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使得新能源车的性价比在二手车市场中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消费者。张翔分析说,新能源车的保费价格相比燃油车要贵,这也是影响其在二手车市场表现的因素之一。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新能源车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在二手车市场的吸引力。这一现象是否会一直持续?章弘表示,尽管新能源二手车市场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能源车品牌信誉的积累,相信未来新能源二手车市场会逐步走向成熟。同时,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出台也将为新能源二手车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