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代半导体迎来突破 6英寸氧化镓单晶实现产业化

中国第四代半导体迎来突破 6英寸氧化镓单晶实现产业化 6英寸导电型氧化镓衬底杭州镓仁半导体,也成为国内首个掌握6英寸氧化镓单晶衬底制备技术的产业化公司。据介绍,氧化镓因其优异的性能和低成本的制造,成为目前最受关注的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之一,被称为第四代半导体材料。该材料主要用于制备功率器件、射频器件及探测器件,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5G移动通信、国防军工等领域,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6英寸非故意掺杂(上)与导电型(下)氧化镓单晶该公司表示,此次制备6英寸氧化镓衬底采用的铸造法,具有以下显著优势:第一,铸造法成本低,由于贵金属Ir的用量及损耗相比其他方法大幅减少,成本显著降低;第二,铸造法简单可控,其工艺流程短、效率高、尺寸易放大;第三,铸造法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和美国专利已授权,为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而言,日本的NCT在氧化镓衬底方面,仍占据着领先地位,但国内也总体呈现追赶态势。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德州仪器:正在将GaN半导体生产工艺向8英寸过渡

德州仪器:正在将GaN半导体生产工艺向8英寸过渡 5日讯,德州仪器正在将 GaN (氮化镓) 生产工艺从6英寸向8英寸过渡,以提高产能、获得成本优势。德州仪器韩国总监 Ju-Yong Shin 表示,公司传统上采用6英寸工艺生产氮化镓半导体,达拉斯工厂有望在2025年之前过渡到8英寸工艺,日本会津工厂则正在将现有的硅基8英寸产线转换为 GaN 半导体产线。 、

封面图片

第一财经 - 直播区<b>意法半导体回应与三安光电合资建厂:进一步扩大全球碳化硅制造业务 |</b> 对于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在

第一财经 - 直播区 <b>意法半导体回应与三安光电合资建厂:进一步扩大全球碳化硅制造业务 |</b> 对于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在重庆建立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制造厂项目,意法半导体方...| #财经 #新闻 #资讯

封面图片

科学家实现钙钛矿单晶薄膜技术突破 晶体生长周期缩短至1.5天

科学家实现钙钛矿单晶薄膜技术突破 晶体生长周期缩短至1.5天 据介绍,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是一类光电性质优异、可溶液制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和辐射探测器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目前,这些器件主要采用多晶薄膜为光活性材料,其表界面悬挂键、不饱和键等缺陷将显著降低器件性能和使用寿命。单晶薄膜材料本体不含有晶界等缺陷,是制备光电子器件的理想候选材料,但如何可控、低温合成该类材料仍是该领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官方资料显示,单晶材料生长涉及到成核、溶解、传质、反应等多个过程。对钙钛矿单晶而言,其生长过程中的控制步骤仍不明确。研究团队采用原位显微观测、胶体扩散吸光度测试、核磁共振扩散序谱等手段,定量化分析了钙钛矿前驱体溶液中的溶质扩散过程,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和数值仿真,证实了物质传递过程是钙钛矿单晶薄膜生长的决速步骤。随后,研究团队开发了以二甲氧基乙醇为代表的高通量单晶生长溶液体系,通过多官能团配位作用细化前驱体胶束尺寸,将前驱体体系的扩散系数由1.7×10-10 m2 s-1提高至5.4×10-10 m2 s-1,从而使得单晶薄膜的生长速率提高约3倍,制备环境温度普遍降低了30℃~60℃。例如,在70℃下,甲胺铅碘单晶薄膜的生长速度可达到8.0 µm min-1,在一个结晶周期内单晶薄膜尺寸可达2 cm。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了该单晶薄膜生长技术的普适性,实现了30余种厘米级单晶薄膜的低温、快速、高通量生长方法。另外,该晶体生长技术可抑制单晶薄膜中的晶格缺陷形成,制备单晶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高达160 cm2 V-1 s-1、扩散长度超80 µm,这些物理性质参数达到了目前商业化晶硅半导体材料水平。以制备的单晶薄膜为活性层的辐射探测器件,在零偏压模式下的灵敏度高达到1.74×105 µC Gy−1 cm−2,并在英寸级像素阵列化器件中展示出优异的空间尺度上一致性,实现了自供电模式下大面积复杂物体的X射线成像。这项工作阐明了钙钛矿单晶薄膜的晶化机理,为新一代的高性能光电器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库。据悉,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第一财经 - 直播区<b>三安光电回应与意法半导体合资建厂:是公司朝着国际碳化硅专业晶圆代工厂目标迈出的重要步骤 |</b> 对

第一财经 - 直播区 <b>三安光电回应与意法半导体合资建厂:是公司朝着国际碳化硅专业晶圆代工厂目标迈出的重要步骤 |</b> 对于三安光电与意法半导体在重庆建立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 #财经 #新闻 #资讯

封面图片

第四代半导体氧化镓,浙大杭州科创中心新技术路线制备 2 英寸晶圆 #抽屉IT

封面图片

日本开发在磁场下实现电阻开关效应的半导体器件

日本开发在磁场下实现电阻开关效应的半导体器件 日本一个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半导体纳米通道器件,给这种器件施加磁场能使其电阻值发生高达250倍的变化。这种现象未来有望用于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新华社报道,日本东京大学近日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研制出一种通道长20纳米的锗半导体纳米通道器件,它属于半导体两端器件,拥有铁和氧化镁双层结构的电极,还添加了硼元素。研究人员观察到,通过给这种器件施加磁场能使其表现出电阻开关效应,外加磁场还使其实现了高达250倍的电阻变化率。研究人员给这种现象取名为“巨磁阻开关效应”。 公报说,目前仅能在20开尔文(约零下253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观测到这种“巨磁阻开关效应”。研究团队下一步将致力于提高“巨磁阻开关效应”出现的温度,以便将其用于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电阻开关效应一般指,材料能够在外电场作用下在低电阻态和高电阻态之间可逆转换。基于电阻开关效应的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被视为最有竞争力的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之一。 传统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是利用电容储存电荷多少来存储数据,一大缺点是数据的易失性,电源意外切断时会丢失存储数据。而电阻式随机存取存储器是通过向器件施加脉冲电压产生电阻高低变化,以此表示二进制中的“0”和“1”,其存储数据不会因意外断电而丢失,是一种处于开发阶段的下一代内存技术。 论文第一作者、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教授大矢忍接受新华社邮件采访时说,目前已有很多关于电阻开关效应的研究,但此前对电阻开关效应的“磁场依存性”关注较少。新成果将来有望在电子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用于神经形态计算以及开发下一代存储器、超高灵敏度传感器等新型器件。 2024年4月5日 1:53 P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