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开始改变人类计时的方式

气候变化开始改变人类计时的方式 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移动海平面,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自转的速度受到了影响。”。闰秒实际上是为适应地球自转的脚步而对国际原子时的人为增减。根据 Agnew的分析,全球变暖将把再次调整闰秒的需求从2026年推迟到2029年。闰秒对计算造成了如此大的干扰,以至于2022年科学家们投票决定要在2035年之前消除闰秒。研究人员尤其担心下一个闰秒调整,因为这可能是第一次负闰秒,而不是正闰秒。“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一秒钟的缺失,这就是时间计量学家担心的原因。”国际计量局时间部前主任Felicitas Arias说。她说,从计量学的角度来看,推迟3年“是个好消息”,因为即使仍然需要负闰秒,它也会在更晚的时候发生,而且在2035年之前,世界上出现负闰秒的次数可能会比预期的要少。但Agnew强调,这不应该被视为支持全球变暖的观点。为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常用的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国际原子时。由于两种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推移,两个计时系统结果会出现差异,因此有了协调世界时(UTC)的概念。UTC以国际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世界时。1972年的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UTC就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个修正被称作闰秒。原子钟是比地球自转更好的计时器,因为它们在数百万年里是稳定的,而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变化的。在该研究中,Agnew使用数学模型梳理已知的地球物理现象对地球自转的贡献,并预测它们对未来闰秒的影响。许多计量学家预计闰秒只会增加,因为在数百万年的尺度上,地球的自转速度正在放缓,这意味着,有时,UTC的一分钟需要变成61秒长,才能接近世界时。地球自转速度的降低是由月球对海洋的引力造成的,这会产生摩擦。但Agnew说,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地球物理现象会使自转速率波动。目前,地球自转的速度受到地球液核电流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液核电流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增加。这意味着增加闰秒的频率会降低,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则需要从UTC中删除闰秒。该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可能比之前认为的要晚。绘制地球引力图的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融化,大量物质从两极向赤道移动,地球变得越来越扁平。就像旋转的滑冰运动员把手臂从身体向外伸展会减速、把手臂收回会加速一样,远离地球自转轴的水流会放慢地球的旋转速度。核心洋流和气候变化的最终结果仍然是地球的加速。但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冰融化的影响,调整负闰秒的时间需要比现在预测的早3年。“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推迟闰秒只是例子之一。”香港理工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陈剑利说。推迟闰秒将受到计量学家的欢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时间和频率部门负责人Elizabeth Donley表示,闰秒已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一个越来越依赖精确计时的社会中,闰秒会导致计算系统的重大故障。而前所未有的负闰秒可能会更糟,因为“现有的计算机代码都没有考虑到这一点”。Agnew的论文有助于做出预测,但专家认为,何时需要负闰秒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Agnew希望气候变化对计时的影响会促使一些人采取行动。“这是另一种方式,让人们意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他说。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略微延长了一天的长度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略微延长了一天的长度 根据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和 PNAS 期刊上的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了地球自转,略微延长了一天的长度毫秒级的变化。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的模型和观测发现,气候变化和全球暖化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将大于月球产生的影响,而过去数十亿年月球的引力作用决定了地球一天长度的增加。气候变化导致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川融化。极地冰水流入世界海洋,这种质量的转移影响了地球自转。因为水从两极流向了低纬度地区,减缓了自转速度,气候变化将一天的长度从目前的 86,400 秒增加了几毫秒。月球引发的潮汐摩擦曾是地球自转减缓的主要因素,但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类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那么它对地球自转的影响将会大于月球。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大,这意味着也有更多的责任。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

地球自转变慢了,5年后一分钟只有59秒? 事实上,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为:2029年,某一个1分钟可能缩短为59秒,并且冰盖融化延后了这一天的到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1分钟还会减少成59秒呢?时间难道不是固定不变的吗?这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我们的计时系统尽管时间似乎是均匀流逝的,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调整了几十年每隔几年插入一个闰秒。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下我们的计时系统。为确定时间,我们现在常见的时间系统包括三种,分别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的世界时(Universal Time,UT1)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基准的历书时(Ephemeris Time,ET)以原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原子时(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法语:Temps Atomique International, TAI)世界时(UT1)是通过将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记为一天来确定的时间标准。它基于地球相对于平太阳的角度变化来划分时间刻度。世界时在航海和导航领域,以及天体测量和天文大地测量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世界时的稳定性不足,难以完全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对极高精度时间的需求,比如天文观测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实际需要,科学家们引入了原子时。具体来说,原子时是通过原子钟来实现的,而原子钟利用的是原子内部电磁振荡的周期来计时,这种振荡周期非常稳定。因此,原子时具有极高的准确度和稳定度,能够提供极其精准的时间标准,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导航系统、通信网络等领域。铯原子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空间锶原子光钟实验室,测量仪器显示相关实验信号。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代表大会决定将秒的定义从天文秒改为原子秒,将铯-133原子无干扰的基态超精细能级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也就是说,将铯-133原子发出的辐射振动9192631770次所持续的时间定为1秒,称作国际单位制秒。这一决定标志着原子时的正式确立,并为后续的时间计量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实现我们国家标准时间的自主校准,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张首刚研究员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长期扎根西部,甘于寂寞,攻关十余年,成功研制高稳定连续运行冷原子铯喷泉基准钟,把我国标准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100纳秒减小到5纳秒内。一分钟为什么会变成59秒?以地球自转为参考的世界时,一直是国际标准时间产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天被分为24小时,1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世界时刻反映了地球相对于宇宙背景的转动角度,这是很重要的。而采用原子时是一种非常准确、不变的时间定义方法,但它也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后果:原子时与地球自转定义的世界时不太匹配。原子时与世界时之间的差异。图片来源:文献[1]几个世纪以来,时间测量的稳定度不断提高,使我们能够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并不恒定,这就会使原子时和世界时之间产生差异。为了兼顾这两种需要,便引入了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系统。当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达到0.9秒时,就需要对协调世界时(UTC)进行调整,即增加或减少1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所谓的闰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这种添加闰秒的世界时就是协调世界时,也称世界标准时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时间系统。自1972年UTC正式使用至今以来,地球自转一直处于不断减慢的趋势,协调世界时已经添加了27个闰秒,均为正闰秒。然而,自2020年年中以来,地球自转速率呈现加快趋势。因此科学家估计,在2029年,人类可能就需要首次减少1秒为“负闰秒”,对应的1分钟只有59秒,来保持原子钟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同步。地球自转速度为何不恒定?在千年的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受三个地球物理过程的影响。首先,海水和海底之间的摩擦会逐渐消耗地球自转的动能,从而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这就是所谓的潮汐效应。其次,由于冰期后回弹,地球形状会发生变化,变得更为扁平,使地球的惯性矩发生变化,降低了其自转速度。这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旋转时将手臂向身体两侧平伸以减速旋转的原理。最后,地球内部的一些过程,即地核和其外层(地幔、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地磁场变化和地幔对流,也会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产生变化。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IERS)的数据,地球的自转速度确实在缓慢减慢。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周期每个世纪增加大约1.8毫秒。虽然这个变化看似微小,但在长时间尺度上,其累积效应却非常显著。例如,古代天文学家记录的日食时间与我们今天计算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2500年前(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观测到的日食时间与现代时钟相比,时钟误差约为4小时。原本,科学家预计由于这些地球物理过程的作用,地球自转速度的减缓将使得首个“负闰秒”在2026年到来。然而,卫星测量数据显示,从1986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格陵兰和南极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这一现象导致海平面加速上升,进一步减缓了地球自转速度。由于冰盖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效应,地球的惯性矩增加,自转速度变得更慢,从而推迟了负闰秒的到来。极地冰层融化并向赤道移动,减缓了地球的自转速度。图片来源:文献[3]闰秒会带来什么影响?闰秒通常在世界协调时(UTC)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23:59:60实施。闰秒的调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较小,人们往往感受不到闰秒所带来的变化。但对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技术系统和应用领域,如计算机、金融、航空航天等领域,闰秒却有重要影响。例如,闰秒的加入或删除需要全球同步,对计算机系统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挑战。2012年,多个大型网站就因为时间同步错误,导致服务器崩溃,出现了短暂的服务中断。2015年,闰秒再度来临时,工程师们修复了部分2012年出现的问题,但发现了新的问题。又如,每次闰秒调整,GNSS系统需要更新时间数据,以保证授时精度。如果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导致导航电文的不准确。与传统的增加一秒的闰秒不同,史无前例的负闰秒将会给许多依赖精确时间同步的系统带来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金融系统等等往往已经设计好如何处理增加的正闰秒,但对如何处理减少的负闰秒则可能缺乏足够的准备。科学家们正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为负闰秒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全球技术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尽管闰秒的初衷是保持UTC与地球自转时间UT1同步,但闰秒的调整,特别是潜在的负闰秒,正不断增加时间同步系统的复杂性。有人提议实施幅度更大的校正,如闰分、闰时,以将调整时间延长至百年、千年;也有人建议停止校正,同时公布世界时和国际原子时之间不断增长的时刻差。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最迟不晚于2035年废除闰秒,改为闰分,即允许国际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相差在1分钟以内。并要求各方协商提出一个可以将“协调世界时”持续至少百年的新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时间同步技术会不断涌现,例如更精准的光钟和更加智能的网络时间协议,都可能为解决闰秒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参考文献[1] Tavella, Patrizia, and Jerry X. Mitrovica. "M...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化石记录揭开气候变化灭绝风险的秘密

化石记录揭开气候变化灭绝风险的秘密 艺术再现三叠纪晚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事件之前(左)和之后(右)的海底场景。资料来源:Maija Karala在地球生命史上,过去的气候变化(通常由火山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自然变化引起)是无数物种灭绝的原因。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物种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力增强或减弱,也不清楚气候变化的程度如何影响物种灭绝的风险。在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领导下,这项新研究通过分析过去 4.85 亿年来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胆、蜗牛和贝类)的化石记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海洋无脊椎动物有丰富的化石记录,而且研究得很透彻,因此可以确定物种灭绝的时间和可能的原因。信息图表总结了研究发现的决定物种因气候变化而灭绝风险的关键特征和因素。资料来源:Miranta Kouvari(科学图形设计)。研究人员利用涵盖9200多个属的29万多条化石记录,整理出了一个可能影响灭绝恢复力的关键特征数据集,其中包括以前未深入研究过的特征,如偏好温度。研究人员将这些特征信息与气候模拟数据相结合,建立了一个模型,以了解哪些因素在气候变化期间对确定灭绝风险最为重要。主要发现作者发现,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物种更容易灭绝。特别是,在不同地质阶段气温变化达到或超过 7°C 的物种更容易灭绝。作者还发现,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极地地区)的物种更容易灭绝,而只能在狭窄的温度范围(尤其是低于 15°C 的温度范围)内生活的动物灭绝的可能性要大得多。然而,地理范围的大小是预测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地理范围较大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体型也很重要,体型较小的物种更容易灭绝。所研究的所有特征对灭绝风险都有累积影响。例如,同时具有较小地理范围和较窄热范围的物种甚至比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的物种更容易灭绝。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库珀-马拉诺斯基(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说:"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理范围是预测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风险的最有力因素,但气候变化的幅度也是预测灭绝的重要因素,这对当今面临气候变化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影响。"目前,人类驱动的气候变化已经将许多物种推向或超越了灭绝的边缘,这些结果有助于确定面临最大风险的动物,并为保护它们的战略提供依据。领衔作者艾琳-索普教授(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说:"地质历史的证据表明,根据气候变化的预测,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未来。特别是,我们的模型表明,生活在两极或热带地区、热范围小于15°C的物种可能面临最大的灭绝风险。然而,如果局部气候变化足够大,就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物种大量灭绝,有可能使我们更接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据研究小组称,未来的工作应探索气候变化如何与海洋酸化和缺氧(海水缺氧)等其他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的因素相互作用。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丹-伦特(Dan Lunt)教授说:"这项研究表明,在地球历史上,海洋生物的灭绝风险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当我们不顾一切地继续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造成气候变化时,这应该成为对人类的一个严酷警告。"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气候变化会使大多数人类疾病变得更糟

气候变化会使大多数人类疾病变得更糟 脊髓灰质炎回来了,猴痘还没有放缓,COVID-19 仍然存在 现在在感染方面有更多的坏消息:根据一项新的研究,由于气候变化,200 多种人类疾病可能会变得更糟。 研究人员很早就知道,不断变化的气候会影响疾病。气温升高会使一些地区成为携带疾病的蚊子的温床,而更频繁的暴风雨带来的洪水可以在其涌动的水中携带细菌。然而,大多数研究只关注少数威胁或一次一种疾病。 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的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地图,显示了各种气候灾害与375种有记录的人类传染病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作者回顾了超过77000篇关于这些疾病和气候危害的科学文章。他们发现,在这375种疾病中,218种可能因热浪、海平面上升和野火等因素而恶化。 #Climatecrisis #Pandemics

封面图片

新研究提供了气候变化中人类"指纹"存在的明确证据

新研究提供了气候变化中人类"指纹"存在的明确证据 最近的研究强调了人类对海面温度(SST)的明显影响,揭示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季节性温度周期的显著变化。这项研究利用各种观测数据集和气候模型,确定温室气体是这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作为碳汇的作用以及全球气候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海表温度(SST)季节周期中的人为信号已经从自然变化的噪声中显现出来。海表温度季节周期振幅(SSTAC)变化的地理模式揭示了两个显著特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上升与混合层深度变化有关,而南纬40°至55°之间的强偶极子模式则主要受地表风变化的驱动,"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这项新研究说。"我们发现的证据非常明确。研究基于四组不同的海面海洋温度观测数据,分析了来自不同监测系统的数据,包括卫星记录以及世卫组织海洋研究所自 1950 年以来通过船只和浮筒收集的海洋测量数据。所有这些数据都提供了相同的故事和相同的结论:SSTAC 中的人为信号非常强烈,而且具有非常独特的模式。"佐证和影响在四种不同的观测到的 SST 产品和 51 个模型实现的历史气候演变中,模型预测的 SSTAC 变化模式具有很高的统计置信度。根据各个强迫的历史变化进行的模拟显示,温室气体的增加是 SSTAC 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气溶胶和臭氧强迫的贡献较小但很明显。太平洋上的波浪。图片来源: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Hannah Piecuch这项研究的灵感来自桑特早先的工作,他从事气候指纹识别工作已有30多年。以前的研究利用卫星记录来识别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季节周期变化中的人类指纹。然而,这是第一项揭示季节性海面温度气候变化详细模式的指纹研究。气候变化与海洋影响"海面温度的季节周期振幅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变得越来越强。我们最大的发现之一是,夏季变暖的程度大于冬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海洋混合层深度都在变薄,这会显著放大夏季温度。北半球的变暖更为极端,与海洋盆地面积变小有关。在南半球,我们发现海面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大气变暖引起的风向转变模式驱动的。这项研究驳斥了近期气温变化是自然现象的说法,无论是太阳还是气候系统的内部周期。"桑特说:"就我们正在研究的海洋季节性温度变化而言,自然解释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项研究进一步排除了这样的说法:因为气候变化是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不必认真对待。"社会和环境后果海洋表面温度季节性周期中这一强有力的人类指纹预计将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广泛影响。这会极大地影响渔业和营养物质的分布。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季节性的影响具有科学、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重要意义。2023 年,海洋上层热量含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引起了科学界的强烈关注。海洋吸收了地球因全球变暖而产生的大约 90% 的多余热量,在调节地球气候系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温度简直高得离谱。很多人都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桑特说。"答案的很大一部分是人类活动使世界海洋逐渐变暖。科学界一直关注海洋年平均温度的变化。这篇论文表明,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指纹识别也是至关重要的。"海洋是一个重要的碳汇,它吸收了我们因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 25% 的二氧化碳。然而,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与温度有关。随着海洋变暖,我们必须了解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如何受到影响的。"随着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会产生广泛报道的酸化现象,这会对海洋生物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开始改变海洋的酸碱度,就有可能影响食物链底层生物的结构完整性。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我们现在面临着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这些决定应该基于我们对人类对平均气候和季节影响的现实性和严重性的最佳科学理解。"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加时阶段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加时阶段 原计划在星期五(11月22日)闭幕的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进入加时阶段。 新华社报道,COP29大会主席国阿塞拜疆22日下午更新了建议案文。在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等核心议题上,目前仍存在巨大分歧。 在本次大会上,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是各方最关注的气候资金议题。为支持发展中国家向气候适应型未来转型,各方希望在2009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捐资1000亿美元(约1346亿新元)”基础上,制定全球2025年后的气候资金目标,并就资金机制相关安排达成共识。因此,本次大会也被称为“气候融资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11月11日至11月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阿塞拜疆 2024年11月23日 10:35 AM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