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百元买铁锅真值吗?铁锅真的不补铁

花几百元买铁锅真值吗?铁锅真的不补铁 但网上一搜,铁锅又分铸铁锅、生铁锅、熟铁锅、精铁锅。而价格也有高有低,从十几元到几百元、几千元不等。那么,这些铁锅有什么区别,更贵的铁锅真的就比更便宜的铁锅好吗?图片截取自网络铁锅价格并非越贵越好原材料、工艺是影响价格主要因素先说答案:市面上的铁锅主要分成两类,即铸铁锅和熟铁锅,而这两种类型的锅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坏。不同铁锅价格有高有低,主要是因制作工艺差别、品牌和文化加持等因素造成。铸铁锅使用的是碳量比较高的铁(即生铁),这样的铁锅往往是用熔化的铁水直接倒进模具里铸造成型的。很多农村灶台上使用的厚重大锅,就是铸铁锅。熟铁是含碳量相对比较低的铁。因为这种铁在古代需要由生铁锻打而成,所以又被称作熟铁或者锻铁,精铁也属于熟铁。常见的章丘铁锅,就属于这一类。其实,如果光看这两类锅的价格,会发现铸铁锅和熟铁锅并没有绝对的谁高谁低。因为,它们确实没有绝对的好坏。比如,铸铁锅比较厚重,所以加热这样的锅需要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但它冷却得也比熟铁锅要慢,因此有比较好的保温性。熟铁锅一般比铸铁锅轻薄,加热比较快,更适合用来爆炒,而且熟铁锅颠起勺来也比铸铁锅轻松一些。但在同一种铁锅内部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同样是铸铁锅,浇注时候使用的原材料、浇注工艺以及厂家是否提前用开过锅,都会影响铸铁锅的价格。另外,铸铁锅行业推荐规范(QB/T 3648-1999)里也提及了铸铁锅的保温性、抗冲击性和抗炸裂性等性能的要求。但因为是推荐规范,并非所有铸铁锅都会执行,在购买的时候也可以参考。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铸铁的原材料可能会含有较多杂质,在购买铸铁锅的时候一定要查看是否具有质量检验合格证,以确保健康。而熟铁锅也是类似,铁锅锻造使用的原材料、锻打的工艺以及最后是否对锅进行烤蓝或者其他处理方式,都会影响锅的价格。虽然锅的价格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如果有一些铁锅以下面两个名义卖高价,你就要小心了。1.铁锅真的不补铁,大家不要为“补铁”花冤枉钱说到铁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用铁锅炒菜能补铁”。但其实,铁锅的补铁效果微乎其微,因为不是所有类型的铁都能被人体有效吸收。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以及铁补充剂里面的铁种类非常多,但可以大致分为这样两类: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含铁的血红蛋白,图片来源:Wikipedia我们对血红素铁的吸收率比较高,能达到 15%到 35%。平时的鸭血猪血,还有红肉,动物肝脏里的铁,主要是这一类。而非血红素铁的吸收率比较低,比如,有些铁补充剂里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它就属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就只有 5%到 10%。而许多人以为红枣、菠菜能补铁,但它们里面的铁也是非血红素铁,因此它们的补铁效果不如动物血液。而炒锅里刮下来的铁,要么是铁粉,要么是铁锅表面跟空气氧化之后产生的三价铁,这些铁的吸收利用率都很低。比如有人专门研究过人体对铁粉的吸收率,大约只有 1.8%到 3.6%(硫酸亚铁的 36%),因此用铁锅补铁,效果会非常差。这么说其实很抽象,我们不妨开一个脑洞计算一下,假如真的用铁锅补铁,我们一年要吃掉多少个铁锅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2016)》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第3部分:微量元素)》(WS/T 578.32017),成年男性的铁摄入推荐量为每日 12 mg,女性为每日 20 mg。孩子的铁摄入推荐量因年龄和性别而异,我们可以估算,一个三口之家每天需要补充铁 45 mg。如果按照 3%的吸收率计算,每天大约需要刮下 1500 毫克(即 1.5 克)的铁锅,才可以满足需求。一年下来,大约需要 547 克的铁锅。也就是说,每年铁锅要减少 1 斤多重。如果铁锅只提供日常需求一半的铁,一年下来也得少掉半斤。另外,我们平时吃的肉类里面血红素铁含量也不低,所以平时吃肉也可以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了。所以,靠铁锅补铁这个说法不太靠谱。如果有铁锅以此为名义卖高价,就更要小心了。与其花几百几千元买一个“补铁铁锅”,不如多吃一些鸭血,猪肝、蛏子之类的食物。2.铁锅没有化学涂层也能防粘别被“物理防粘”噱头忽悠另外,不少商家在宣传铁锅的时候,会提到自家的铁锅“无化学涂层即可防粘,所以比别的锅更好”。其实,不用化学涂层即可防粘是所有铁锅、不锈钢锅的共同特征,并不是某款铁锅特有的。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先说一说食物为什么会粘锅。当我们在高温加热食物的时候,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糖类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糖类和蛋白质分子可能会被破坏。而贴近锅的那一部分蛋白质和糖类可能会与锅的表面形成一些化学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粘锅”了。要防止粘锅,就是要防止锅和食物之间形成化学键。1、不粘锅防粘原理带有防粘涂层的不粘锅使用的是一种叫做聚四氟乙烯(特氟龙)的材料,这种材料本身的化学键非常“结实”,不容易跟食物里的蛋白质、糖类分子形成新的化学键,所以可以防粘。但聚四氟乙烯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在加热到 260 摄氏度之后会开始变质。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煮汤、炒菜不太会达到这么高的温度。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锅里的水烧干了,或者热锅的时间太长了依然没有倒油,这些时候,锅表面的温度是可能超过 260 摄氏度的。另外,如果做饭的时候用铁铲反复铲锅,或者洗锅时候用了钢丝球,也可能会破坏聚四氟乙烯涂层表面,让不粘锅失效。2、铁锅也能防粘当然,并不是只有化学涂层才能防粘。比如,平时在煎东西之前我们都会往锅里放一些油。油同样可以减少食物跟锅之间的化学键形成。另外,在煎食物的时候多晃一晃锅,注意给食物翻面,同样可以减少化学键形成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铁锅在制作的时候会进行一项工艺烤蓝。烤蓝其实就是在锅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四氧化三铁薄膜。这一层膜同样可以起到类似于不粘锅涂层的效果,但是需要油形成油膜来辅助。3、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有些商家可能会声称自己的铁锅既不需要任何涂层,也不需要用油就可以做到防粘,这背后靠的其实是一个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物理原理。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说的是,当液体接触到一个温度远高于其沸点的物体时候,液体跟这个物体表面会形成一个薄膜。比如水滴到很热的锅表面,跟锅接触的地方会迅速沸腾蒸发,形成一个“气垫”把水滴和锅之间隔开。水和锅表面之间会有空隙,图片来源:Wikipedia利用莱顿弗罗斯特效应,任何锅都可以实现不粘。比如在煎鸡蛋的时候,只要先加热锅,让锅的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比如达到 200 摄氏度)再打鸡蛋,鸡蛋中的水分一碰到锅底就会出现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让鸡蛋跟锅底之间产生一股“气垫”。利用这个原理,确实能做到不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铁锅独有的特性,所有类型的锅,铝锅、不锈钢锅、不粘锅都可以做到。而且在煎鱼、煎肉的时候,莱顿弗罗斯特效应可能会失效,因为水蒸气产生的“气膜”可能托不动食物,食物还是会粘锅。所以,铁锅确实是可以实现无涂层防粘的,只不过铁锅的物理防粘还是要跟油配合使用。总之,几十元的铁锅和上百元的铁锅可能确实存在制作工艺上的差别,也有一些品牌和文化上的加持,比如“非遗工艺铁锅”。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买一口好看,纯手工打造的铁锅并...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电子产品不配充电器,真的是好事儿吗?】从一众安卓厂商都在“学着”苹果不附充电头又继而又让消费者花大几百元去买“私有”协议充电头

【电子产品不配充电器,真的是好事儿吗?】从一众安卓厂商都在“学着”苹果不附充电头又继而又让消费者花大几百元去买“私有”协议充电头才“享受”最高待遇,而只能给其他设备“最低”待遇来看,未免吃相有点太难看。 #抽屉IT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混沌技术创造出更加有效的疏冰涂层

研究人员利用分子混沌技术创造出更加有效的疏冰涂层 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加布里埃尔-埃尔南德斯-罗德里格斯展示了厚度仅为 300-500 纳米的防冰涂层研究人员着手改进疏冰涂层工艺。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化学气相沉积(iCVD)的制造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两种物质作为气体施加到需要涂层的表面上。多年来,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烯到制造更好的锂离子电池,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一种高粘合力的底漆与一种疏冰聚合物结合在一起。当气体铺设到表面时,它主要由底漆组成,这使得它能够与表面形成超强的粘合力。随着喷涂过程的继续,研究人员将抗冰材料的用量从零增加到 100%,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双层涂层,其下层具有很强的粘合力,而外层则能阻止冰晶的形成。研究人员说,产生这种破冰效果的机制以前从未见过。他们发现,涂层中的分子以随机的水平和垂直模式排列,阻碍了冰的形成。该研究的合著者、格拉茨理工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的加布里埃尔-埃尔南德斯-罗德里格斯解释说:"疏冰材料由拉长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以垂直或水平的方向附着在底漆上。我们涂抹的材料越厚,垂直和水平分子之间的交替就越随机。表面的排列越随机,驱冰效果就越大"。研究小组能够证明,其涂层不仅能够减少冰的附着力,还能降低水接触涂层时的冰点。寒冷气候下的车主可以梦想着用这种喷雾给车窗涂上一层霜,让冰天雪地的早晨变得轻松一些,而研究人员对这种喷雾还有其他想法,比如加快飞机除冰的速度,让精密的传感设备免受霜冻的影响。这项研究发表在《ACS 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上 。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这些已经走上餐桌的“人工合成肉”,真的能代替天然肉吗?

这些已经走上餐桌的“人工合成肉”,真的能代替天然肉吗? 访问:NordVPN 立减 75% + 外加 3 个月时长 另有NordPass密码管理器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替代蛋白质,顾名思义,是一种可替代传统动物蛋白的食品。它的来源多样,包括植物、昆虫以及实验室培养的肉类。这些新型蛋白源被设计来模仿肉类的口感和营养,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今天就带大家了解这些创新食品是如何从实验室研发最终走上我们餐桌的,以及它们如何潜在地重塑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和消费行为。四种替代蛋白中植物肉发展最为可观在目前的四种替代蛋白中,植物基蛋白的发展最为显著。与其他尚未普及市场或受众接受度较低的品类相比,植物基蛋白因其成熟的生产技术和广泛的市场接受度而处于领先地位。以下是关于替代蛋白的分类:1、植物蛋白植物蛋白是最成熟的替代蛋白来源,包括豆类、谷类、薯类和坚果等,其中大豆蛋白含量可达 40%。植物蛋白的生产成本低,安全性高,易于消化吸收,对环境和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小(大概对食用者的心理负担也最小),已经广泛应用于市场。植物蛋白整体成本低、安全性强、易消化且对动物福利和环境副作用小,现已大量应用,是目前为止最佳的替代蛋白质。植物基蛋白不仅因其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优势,更因其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而成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替代蛋白类别。2、昆虫蛋白昆虫是一种高效的蛋白质来源,包括从各个生长阶段的卵、幼虫、成虫、蛹等提取的蛋白质。尽管昆虫的繁殖速度快且营养丰富,但大多数主流消费者对食用昆虫持保留态度,会觉得难以下咽。不过我们餐桌上还是会常见一些美味的昆虫蛋白,如蚕蛹、蜂蛹等。虽然昆虫蛋白营养结构合理,肉质纤维少,又易于吸收,但大规模生产技术还未成熟。3、微生物蛋白微生物蛋白,尤其是通过精确发酵技术生产的蛋白,正受到广泛关注。这种技术依赖于基因编辑和生物技术创造定制的微生物,以生产特定的蛋白质和营养素。例如,精确发酵用于生产酪蛋白、酵母蛋白等,这些产品可以在不依赖传统动物来源的情况下满足蛋白质需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原料来源广泛,但它的消费者接受度仍然是一个挑战。通过精确发酵技术生产的蛋白概念图(来源:作者使用 AI 生成)4、细胞蛋白直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食品的革命性方法。通过在实验室中培养和繁殖动物细胞,我们可以生产出与传统肉类相似的食品,而无需进行养殖和屠宰过程。想象一下,我们只需要培养和繁殖肌肉和脂肪细胞,就能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牛肉。通过细胞农业技术,无需饲养整只动物,只培养我们吃的那部分就够了,比如,当我们只想吃牛排时,就无需费力气培养包括骨头、角、蹄等组织或器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能够降低环境影响。替代蛋白口感不好怎么办?有些朋友表示,不是替代蛋白不好,可是它们吃起来味道和口感太差了!还真有人试图挑战这个问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有家公司名叫“不可能食物”(Impossible Foods),主要开发植物性蛋白的汉堡。该公司创始人,帕特·布朗(Pat Brown),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化学教授,他召集了一支顶尖科学家团队,利用植物重现了肉类、乳制品和鱼类的整个感官体验。在帕特的创业旅程中,布朗博士意识到,如果要使人们减少对动物肉类的依赖,仅仅提供营养价值相当的替代品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复制肉类的味道和感觉。他和他的团队发现,血红素是赋予肉类其独特金属味和血腥味的关键成分。但是,血红素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肌肉中,这对于开发完全植物基的肉类替代品来说是一个挑战。血红素的示意图(来源:维基百科)团队经过研究后发现,一种名为大豆根瘤球蛋白的植物蛋白含有与动物血红素类似的血红素。然而,从大豆中直接提取血红素成本过高,不适合商业生产。解决方案是通过遗传工程的方式,将大豆血红素的基因转移到酵母菌中,然后通过发酵过程大量生产这种蛋白质。这个创新,不仅使得他们的“牛肉”汉堡具有接近真正牛肉的风味,还显著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使用这种技术的汉堡一经推出,不仅在消费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还引发了食品工业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广泛讨论,标志着替代蛋白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这种技术的成功,为如何通过创新和跨学科合作,解决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好案例。小结:传统畜禽养殖业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及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更高的健康需求,催生了人们挖掘食品新资源的动力,推动了植物蛋白、藻类蛋白、昆虫蛋白、微生物蛋白、细胞培养蛋白等替代蛋白的创新与发展。总的来说,虽然替代蛋白目前还面临许多挑战,但它的潜力巨大,有望在未来成为食品生产的重要方式。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儿童科学探索百科全书.pdf》

《中国儿童科学探索百科全书.pdf》 简介:《中国儿童科学探索百科全书.pdf》是一本专注于儿童科学探索领域的书籍,旨在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书中介绍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知识,通过趣味实验和生动的案例,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科学原理。比如在物理方面,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展示光的折射、物体的运动等现象;化学部分则通过有趣的化学反应,如酸碱中和实验,让孩子们见证化学的神奇。在生物领域,详细介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特征,让孩子们了解生命的奥秘。此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现象,如日食、月食的形成,地球的构造等。以趣味实验、探索故事等形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索科学世界,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标签: #儿童科学探索#科学百科#实验科学#自然科学启蒙 文件大小:NG 链接:

封面图片

减肥真的需要饿吗?徐恩东的回答

减肥真的需要饿吗? 徐恩东的回答 不一定要挨饿,但大概率是要挨“馋”的。 对抗饥饿感的方法很简单,几乎都被说烂了,多吃「高饱腹感/低热量」的食物即可,比如蔬菜、白色瘦肉等等。 只要你真能做到把所有食物都换成「高饱腹低热量」型的食物,那么饥饿根本就不是事,因为解决饥饿所需的热量很低。要知道2公斤西兰花才540千卡,普通人一天根本吃不完。 可是问题是,「饿」根本不是减脂的最大敌人,很多人并不是因为饿才偷吃的,「馋」才是。 由于经常同时出现,所以很多人会把「馋」和「饿」这两种感受搞混,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实则不然,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生理感受。 举个例子,你饿了一天,肚子咕咕叫,路过肯德基闻到了香味,很想吃炸鸡。 在上面这个场景里,如果我给你一大块水煮鸡胸,那么你能缓解「饿」这个感受,但却缓解不了「馋」这种感受;而如果我给的是一小块炸鸡,那么馋能被缓解,饿却不能。 当想吃东西的时候,分清你到底是馋还是饿,这非常重要。因为应对它们的策略完全不同,如果用应对饿的策略来应对馋,那么自然收效甚微的。 举个例子,虽然你今天热量已经吃够了,吃的也都是高饱腹食物,可由于这些食物都很难吃(高饱腹食物的通病),那么即便一点也不饿,你也会因为馋而偷吃。 那么如何应对「饿」和「馋」呢? 应对饿的方法前面说过了,多吃饱腹感/低卡的食物即可。总之原则就一句话:把胃填满,减少胃排空的时间。 我们接下来主要讲讲如何应对馋。 应对馋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吃到你想吃的食物即可。即你想吃炸鸡,那么就吃炸鸡。想吃披萨,那么就去吃披萨…… 有人会问:减肥……能吃这些东西吗? 当然可以!只要能控制好量即可。 别被其他博主忽悠瘸了,垃圾食品不是你减不下来的原因,没有制造出热量缺口(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热量的状态)才是。 只要能造出热量缺口,那么就算吃得全部是垃圾食品,你也能减。举个例子,你每天热量消耗1800千卡,你吃了1500千卡,就算这1500千卡全部是垃圾食品,你也能瘦! 当然,减肥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全部吃垃圾食品的,因为虽然好吃,可它们的饱腹感都很低。换句话讲,如果全部热量都吃垃圾食品,那么你也许不会馋,但你大概率会饿。 正确的做法是,只拿出一部分热量来吃垃圾食品(剩下的吃高饱腹感食物)。举个例子,假设你一天吃1500千卡,那么你可以拿600千卡去吃垃圾食品,剩下的900千卡吃鸡胸和西兰花。这里又显示出算热量的重要性了。用这种做法,你能同时解决饿和馋。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徐恩东)

封面图片

贻贝蛋白涂层可使植入体免受感染

贻贝蛋白涂层可使植入体免受感染 即使在粗糙的潮间带,贻贝也能牢牢地附着在岩石上,这要归功于一种名为 DOPA 的氨基酸一些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了用于植入物的抗生素涂层使植入物摆脱最初的易感染状态不过,其中一些物质会持续释放抗生素有效成分,而不管植入部位处于何种状态。这种滥用药物的做法会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果。为了寻找一种选择性更强、更持久的替代品,韩国科学家团队研究了贻贝用来粘附在岩石上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生物工程 MAP(贻贝粘合蛋白),它能大量表达一种名为 DOPA 的天然氨基酸。此外,这种生物工程 MAP 还添加了庆大霉素(一种常用抗生素)和铁离子。在健康的植入部位条件下,DOPA 与离子形成牢固的结合,将离子和庆大霉素牢牢地包裹在由 MAP 制成的耐用水凝胶涂层中。然而,当有害细菌侵入时,它们会增加该部位的酸度。由于 pH 值降低,DOPA 和铁离子之间的结合力减弱,导致铁离子和庆大霉素释放出来。这样,抗生素就能释放出来,杀死该区域的所有细菌。但重要的是,涂层释放的庆大霉素只与感染程度成正比如 pH 值所示。在动物试验中,涂层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 8 小时内释放出 70% 的抗生素有效成分,有效消灭了所有微生物。即使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它也能牢牢地粘附在钛植入物上,并在整个骨再生阶段(约四周)保持有效。首席科学家、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的Hyung Joon Cha 教授说:"粘性植入涂层材料的即时和持续抗菌效果有望显著提高植入手术的成功率。"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生物材料》杂志上,庆北大学校的科学家也参与了这项研究。相关文章:科学家开发新型粘合剂 结合贻贝的粘性和蜘蛛丝的强度科学家开发基于贻贝黏附蛋白的生物粘合剂 用于无疤痕皮肤移植技术受贻贝启发的粘合剂可在植入物和骨骼之间建立粘合关系科学家混用贻贝和蚕的蛋白质开发出了一种内伤用敷料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