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原子尺度缺陷的永久数据存储新途径

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原子尺度缺陷的永久数据存储新途径 通过聚焦离子束将信息写入光学活性原子缺陷(左图),并利用阴极发光或光致发光(右图)读取信息。资料来源:M. Hollenbach, H. Schultheiß研究小组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上报告说,这些缺陷是由聚焦离子束产生的,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写入速度快、存储单个比特能量低等特点。据最新估计,每天产生的新数据约为 3.3 亿 TB,仅在过去两年中就产生了全球 90% 的数据。如果说单纯的数字已经表明需要先进的数据存储技术,那么这绝不是与这一发展相关的唯一问题。当前存储介质的存储时间有限,需要在几年内进行数据迁移,以避免数据丢失。HZDR 离子束物理与材料研究所的 Georgy Astakhov 博士说:"除了陷入永久数据迁移程序之外,这还大大增加了能源消耗,因为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为了缓解这一迫在眉睫的危机,Astakhov 的团队现在引入了一种基于碳化硅原子级缺陷的长期数据存储新概念。这些缺陷由聚焦的质子或氦离子束造成,并利用与缺陷相关的发光机制进行读取。传统存储设备如何受物理学制约目前,磁性存储器是追求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的首选,但物理定律为可实现的存储密度设定了限制。要提高存储密度,就必须缩小磁性颗粒的尺寸。但这样一来,材料中的热波动和扩散过程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存储时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调整材料的磁性可能会抑制这种影响,但这是有代价的:存储信息的能量更高。同样,光学设备的性能也受到物理定律的制约。由于所谓的衍射极限,最小记录位的大小受到限制:它不能小于光波长的一半,这就设定了最大存储容量的极限。出路在于多维光学记录。碳化硅具有原子尺度的缺陷,尤其是晶格部位没有硅原子。这些缺陷是由聚焦的质子或氦离子束产生的,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写入速度快、存储单个比特的能量低等特点。光学介质固有的存储密度衍射限制同样适用于这种的情况。研究人员通过 4D 编码方案克服了这一限制。在这里,通过控制横向位置和深度以及缺陷数量,实现了三个空间维度和额外的第四个强度维度。然后,他们通过光激发引发的光致发光来读出存储的数据。此外,通过聚焦电子束激发可观察到阴极发光,从而大大提高了存储密度。世代存储数据怎样实现根据介质保存的环境条件,存储的信息可能会再次从缺陷中消失,但考虑到他们的材料,科学家们等到了一个好消息。Astakhov说:"这些缺陷的失活与温度有关,这表明在环境条件下,这些缺陷的保留时间最短可达几代。还有更多。利用近红外激光激发、现代编码技术和多层数据存储(即在多达十层碳化硅层上相互堆叠),研究小组达到了与蓝光光盘相当的面积存储密度。在数据读出时,改用电子束激发而不是光学激发,这种方式所能达到的极限相当于目前报道的原型磁带的记录面积存储密度,但存储时间更短,能耗更高。"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容器部件制造新型钠离子电池

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容器部件制造新型钠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并不新鲜,但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与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可以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多达 1000 种),而且价格低廉。它们也比锂离子电池安全得多,可以放电到 0V - 消除了因短路而导致热失控的可能性。然而,漫长的充电时间和不尽如人意的存储容量使钠离子电池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这一切很快就会改变。KAIST 团队用超级电容器使用的材料取代了普通电池的阴极材料,从而制造出了一种高能量、高功率、可快速充电的混合钠电池。此外,还对阳极进行了调整以提高容量,并采用了一种合成优化电极材料的方法。根据 Kang 的说法,他们的解决方案的能量密度超过了市面上的锂离子电池,同时还具有电容器的输出密度特性。作为下一代存储设备,它可以在几秒到几分钟内完成充电,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各种电子产品。对于制造电动汽车的汽车制造商来说,它也可能改变游戏规则,使他们能够降低成本,同时提供只需几分钟就能完全充电的汽车。幸运的话,这项技术最终会从实验室走向现实世界。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直通车》(Science Direct)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利用多级磁记录技术实现磁区密度超过10Tbit/in²的超高密存储

研究人员利用多级磁记录技术实现磁区密度超过10Tbit/in²的超高密存储 数据中心越来越多地将大量数据存储在硬盘驱动器(HDD)上,这些驱动器使用垂直磁记录(PMR)技术,以大约 1.5 Tbit/in² 的磁区密度存储信息。然而,要过渡到更高的磁区密度,需要一种由铂铁晶粒组成的高各向异性磁记录介质,并结合热辅助激光写入技术。这种方法被称为热辅助磁记录(HAMR),能够维持高达 10 Tbit/in² 的磁区记录密度。此外,与硬盘技术中使用的二进制记录层相比,通过存储 3 或 4 层的多记录层,根据新的原理,记录密度有可能超过 10 Tbit/in²。目前使用的 HAMR 系统(上)和三维磁记录系统(下)示意图。在三维磁记录系统中,每个记录层的居里温度相差约 100 K,通过调整激光功率将数据写入每个记录层。资料来源:高桥幸子 NIMS、Thomas Chang 希捷科技、Simon Greaves 东北大学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制造晶格匹配的 FePt/Ru/FePt 多层薄膜,并以 Ru 作为间隔层,成功地将铁铂记录层进行了三维排列。磁化测量结果表明,两个铁铂层具有不同的居里温度。这意味着,通过调整写入时的激光功率,可以实现三维记录。此外,我们还通过记录模拟,使用模仿制作介质的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介质模型,证明了三维记录的原理。三维磁记录方法可以通过在三个维度上堆叠记录层来提高记录容量。这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硬盘存储更多的数字信息,从而为数据中心节约能源。今后团队还有计划开发缩小铁铂晶粒尺寸、改善取向和磁各向异性的工艺,并堆叠更多的铁铂层,以实现适合作为高密度硬盘实际使用的介质结构。这项研究发表于 2024 年 3 月 24 日的《材料学报》(Acta Materialia)。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实现前所未有的原子接近度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实现前所未有的原子接近度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技术,可以将原子(用箭头表示的球体)排列得比以前更紧密,最小可达 50 纳米。该研究小组计划利用这种方法将原子操纵到可以产生第一个纯磁性量子门的配置中这是新型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构件。在这张图片中,磁相互作用由彩色线条表示。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麻省理工学院新闻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原子冷却到静止状态,然后用激光将粒子排列到相距 500 纳米的位置这个限制是由光波长决定的。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技术,可以将原子排列得更近,最小仅为 50 纳米。一个红血球的宽度约为 1000 纳米。物理学家在镝实验中展示了这种新方法,镝是自然界中磁性最强的原子。他们利用新方法操纵了两层镝原子,并将两层原子精确定位在 50 纳米之间。在这种极端接近的情况下,磁相互作用的强度是相隔 500 纳米的两层原子的 1000 倍。不同颜色的激光用于冷却和捕获镝原子。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们能够测量原子接近所产生的两种新效应。它们增强的磁力导致了"热化",即热量从一层传递到另一层,以及层间的同步振荡。当原子层之间的距离越远,这些效应就越弱。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麦克阿瑟物理学教授沃尔夫冈-凯特尔(Wolfgang Ketterle)说:"我们已经把原子的间距从 500 纳米提高到 50 纳米,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很多事情。在 50 纳米处,原子的行为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凯特尔和他的同事说,这种新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原子,以研究量子现象。该研究小组计划利用这种技术将原子操纵成可以产生第一个纯磁性量子门的构型这是新型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构件。研究小组于5月2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包括第一作者、物理系研究生杜力,以及皮埃尔-巴拉尔、迈克尔-坎塔拉、朱利叶斯-德-洪德和卢宇坤他们都是麻省理工学院-哈佛超冷原子中心、物理系和电子研究实验室的成员。研究人员调整激光系统的控制电子装置。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为了操纵和排列原子,物理学家通常首先将原子云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然后使用激光束系统将原子集中到一个光学陷阱中。激光是一种具有特定波长(电场最大值之间的距离)和频率的电磁波。波长将光所能形成的最小图案限制在 500 纳米,即所谓的光学分辨率极限。由于原子会被特定频率的激光吸引,因此原子会被定位在激光强度的峰值点上。因此,现有技术对原子粒子的定位距离有限,无法用于探索更短距离内发生的现象。凯特尔解释说:"传统技术止步于 500 纳米,受限的不是原子,而是光的波长。我们现在发现了一种新的光技巧,可以突破这一限制。"该团队的新方法与当前的技术一样,首先冷却原子云在这种情况下,冷却到大约 1 微开尔文,仅比绝对零度高出一线此时,原子接近静止。然后,物理学家可以使用激光将冻结的粒子移动到所需的构型中。然后,杜和他的合作者使用了两束激光,每束激光都有不同的频率(即颜色)和圆偏振(即激光电场的方向)。当这两束激光穿过超冷原子云时,原子会沿着两束激光中任何一束的偏振,向相反的方向自旋。结果,两束激光产生了两组相同的原子,只是自旋方向相反。每束激光都形成了一个驻波,即空间周期为 500 纳米的电场强度周期性模式。由于它们的偏振不同,每个驻波都能根据原子的自旋吸引和俘获两组原子中的一组。激光可以叠加和调整,使其各自峰值之间的距离小到 50 纳米,这意味着被引力吸引到各自激光峰值的原子将被同样的 50 纳米分开。但要做到这一点,激光器必须非常稳定,不受任何外部噪音的影响,例如实验中的震动甚至呼吸声。研究小组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一根光纤来引导这两束激光,从而使它们保持稳定。杜力说:"通过光纤发送两束激光的想法意味着整台机器可能会剧烈晃动,但两束激光彼此保持绝对稳定。"作为对新技术的首次测试,研究小组使用了镝原子一种稀土金属,它是元素周期表中磁性最强的元素之一,尤其是在超低温条件下。然而,在原子尺度上,该元素的磁相互作用在 500 纳米的距离上也相对较弱。就像普通冰箱磁铁一样,原子之间的磁吸引力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科学家们怀疑,如果他们的新技术能将镝原子间隔到 50 纳米的距离,就可能观察到磁性原子之间原本微弱的相互作用。坎塔拉说:"我们可能会突然产生磁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过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现在却非常强大。"研究小组将他们的技术应用于镝,首先对原子进行过冷处理,然后通过两束激光将原子分成两个自旋组或自旋层。他们发现,两层镝原子确实向各自的激光峰引力,这实际上将原子层分开了 50 纳米这是任何超冷原子实验所能达到的最近距离。在这种极度接近的情况下,原子的自然磁性相互作用得到了显著增强,比相距 500 纳米的原子强 1000 倍。研究小组观察到,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两种新的量子现象:集体振荡,即一层的振动导致另一层同步振动;热化,即一层纯粹通过原子的磁波动将热量传递给另一层。杜指出:"到目前为止,只有当原子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并发生碰撞时,它们之间才能交换热量。现在,我们看到了被真空隔开的原子层,它们通过波动的磁场交换热量。"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引入了一种新技术,可用于将多种类型的原子靠近放置。他们还表明,原子放置得足够近时,会表现出有趣的量子现象,可以利用这些现象来制造新的量子材料,并有可能制造出用于量子计算机的磁驱动原子系统。坎塔拉说:"我们将超分辨率方法带入了这一领域,它将成为进行量子模拟的通用工具。可能有许多变体,我们正在研究这些变体"。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成功冷却了正电子原子 对反物质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成功冷却了正电子原子 对反物质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正电子冷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 AEgIS 合作小组在实验中演示了使用基于变石的激光系统对正电子进行激光冷却。资料来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米兰理工大学研究人员成功冷却了正电子原子,对反物质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成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新实验和反物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的可能性。被正电子束击中的多孔靶(室温)中流出的 Ps 原子的等效温度从 380 K 降至 170 K,相应地,Ps 均方根速度的横向分量也从 54 km/s 降至 37 km/s。正电子的独特性质Ps 是氢的小兄弟,正电子取代了质子。因此,它比氢轻约 2000 倍,能级降低了 2 倍。它很不稳定:在真空和基态下,两个粒子的自旋平行,它的湮灭寿命只有 142 毫微秒。在其短暂的生命周期内,必须进行 Ps 冷却,这使得这一过程相对于普通原子而言极具挑战性。使用大带宽脉冲激光器的好处是可以冷却大部分正电子云,同时延长它们的有效寿命,从而在冷却后获得更多的 Ps 供进一步实验使用。对反物质研究的影响AEgIS 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反氢气的重力加速度(作为反物质弱等价原理的测试),在该实验中,最后一个加速度是通过处于激发态的 Ps 与被困反质子之间的反应获得的。Ps的速度越低,形成反氢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必须尽可能产生动能最低的Ps。推进基础科学和潜在应用获得足够"冷"的 Ps 原子对基础科学至关重要,例如,对 Ps 激发能级进行精密光谱分析,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试量子电动力学,或用纯轻子系统测试等效原理。此外,建立一个冷铂原子集合体的可能性可以为第一个反物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已通过激光冷却普通原子获得)铺平道路,在这种状态下,量子力学现象会宏观地显现出来。正电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将导致受激湮灭,这已被提议作为产生伽马射线能量范围内的相干电磁辐射的一种方法。该成果已作为编辑亮点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相变存储器 结合DRAM和NAND的优点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相变存储器 结合DRAM和NAND的优点 DRAM 速度快但易挥发,这意味着当电源被切断时(比如当你关闭电脑时),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就会消失。而NAND 闪存(如固态硬盘中使用的闪存)即使断电也能保留数据,但速度又明显慢于 DRAM。PCM 既快又不会丢失数据,但传统上制造成本高,耗电量大(将相变材料熔化成非晶态需要热量,这就影响了能效)。早期解决高功耗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尖端光刻技术缩小整个设备的物理尺寸。但改进效果微乎其微,而且在更小的技术上制造所增加的成本和复杂性也不合理。Shinhyun Choi 教授和团队设计了一种方法,只缩小直接参与相变过程的元件,从而制造出可相变的纳米丝。与使用昂贵的光刻工具制造的传统相变存储器相比,这种新方法将功耗降低了 15 倍,而且制造成本也低得多。新型相变存储器保留了传统存储器的许多特性,如速度快、开/关比率大、变化小以及多级存储器特性。Choi说,他们希望研究成果能成为未来电子工程的基础,并能惠及高密度三维垂直存储器、神经形态计算系统、边缘处理器和内存计算系统等应用。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月早些时候出版的《自然》杂志上,论文标题为《通过相变自约束纳米丝实现相变记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快速充电的钠电池:几秒钟即可充满,性能媲美锂电池

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快速充电的钠电池:几秒钟即可充满,性能媲美锂电池 Jeung Ku Kang 表示,这种可实现快速充电、能量密度达到 247 Wh/kg、功率密度达到 34748 W / kg 的混合钠离子能量存储装置,标志着能量存储系统突破了现有瓶颈,他预计这项技术将在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