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现首例人类感染猴疱疹病毒 患者曾被野生猴子袭击受伤

香港发现首例人类感染猴疱疹病毒 患者曾被野生猴子袭击受伤 据悉,病人的脑脊液样本,4月3日经检测后被证实对猴B病毒呈阳性反应。根据病人家属提供资料,病人于2月下旬曾到访香港金山郊野公园,其间曾接触野生猴子并被猴子袭击受伤。专家提醒,应避免触摸或喂饲野生猴子,以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若被猴子咬伤或抓伤,应尽快用清水冲洗伤口并立即就医。猕猴感染猴疱疹病毒后通常无症状或有轻微症状,人类感染极为罕见,但一旦感染往往是致命的。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猴疱疹病毒是在 1932 年发现的,截至 1999 年仅记录到 50 例人类感染病例,其中 21 人死亡。猴疱疹病毒感染一开始像流感,但病毒能转移到大脑和脊髓,导致脑损伤、神经损伤和死亡。卫生部门官员建议与野生猴子保持距离,不要喂饲,或手持装有食物的胶袋以免令猴子误会;避免与猴子四目交投,相关行为会被视为挑衅。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全球首例!意大利男子同时感染猴痘、新冠和艾滋病病毒

全球首例!意大利男子同时感染猴痘、新冠和艾滋病病毒 据荷兰BNO新闻网23日报道,意大利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该国一名男子同时检出感染了猴痘病毒、新冠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这是全球首例已知病例。 这名36岁的意大利男子曾前往西班牙旅行5天,他在回国约9天后出现了发烧、喉咙痛、疲劳、头痛和腹股沟发炎等症状。根据发表在一本传染病医学杂志上的病例报告,这名男子在出现症状3天后,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随后,他前往医院进行一系列检查,发现猴痘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检测结果也呈阳性。该患者在住院近一星期后已经出院。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称,由于这是目前唯一报告的猴痘病毒、新冠病毒和艾滋病毒合并感染的病例,因此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同时感染多种病毒是否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关注频道: @GodlyNews1 投稿机器人: @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猴痘病毒:危险毒株获得了性传播能力

猴痘病毒:危险毒株获得了性传播能力   猴痘病毒颗粒(人工着色)图片来源: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Science Photo Library过去疫情的证据表明,这种被称为进化枝I的毒株比引发2022年全球疫情的毒株更致命。几十年来,进化枝I在中非引起了小规模暴发,通常仅限于少数家庭或社区。2023年之前,没有报道过性获得性进化支I感染。但从那时起,一种具有明显性传播能力的进化支I毒株在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冲突不断的地区引发了一系列感染。该预印本报告称,241例疑似感染和108例确诊感染与此次疫情有关由于检测能力有限,这些数字可能被大大低估。近30%的确诊感染者是性工作者。除了这些挑战之外,该地区还面临人道主义危机,刚果民主共和国正在与霍乱等其他疾病的蔓延作斗争。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流行病学家Anne Rimoin表示,这两种情况的结合意味着存在疫情在当前地区以外升级的巨大风险。猴痘病毒可在皮肤上引起疼痛、充满液体的病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该病毒在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在内的几个非洲国家的野生动物中持续存在,偶尔也会传染给人类。首次报告的大规模人际传播疫情于2017年在尼日利亚发生,造成200多例确诊病例和500多例疑似病例。研究人员当时警告说,这种病毒可能已经适应了通过性接触传播。尽管自2022年以来猴痘病毒感染有所减少,但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却呈上升趋势:2023年9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南基伍省出现了一组新的疑似病例。这一群集尤其令研究人员担忧,因为它主要在性工作者中传播,这表明病毒已经适应了通过性接触传播的能力。卫生官员非常担心,刚果民主共和国和附近11个国家的代表本月早些时候举行了会议,制定应对计划并承诺加强对该病毒的监测。对导致此次疫情爆发的病毒进行的遗传分析显示,病毒基因组出现了缺失等突变,研究人员此前曾指出,这是猴痘病毒适应的一个迹象。研究人员给该毒株起了一个新名字:进化支Ib。2022年,许多发达国家向感染天花的高风险人群提供了预防天花的疫苗,这些疫苗也可以预防猴痘病毒感染。但是非洲国家的疫苗剂量很少。世界卫生组织猴痘病毒技术负责人Rosamund Lewis说,虽然刚果民主共和国正在权衡对这些疫苗的监管批准,但美国已经承诺向刚果民主共和国提供足够的剂量来接种2.5万人,日本也表示将提供疫苗。但是她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开展疫苗接种运动将需要数十万剂疫苗,来为感染风险高的个体接种。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疫苗能提供多大程度的保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痘病毒流行病学家Andrea McCollum表示,动物试验的数据很有希望。研究人员还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一项tecovirimat的试验,这是一种被认为对猴痘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药物。McCollum说,结果预计将在明年公布。相关论文信息: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利用重新设计的药物给可导致人类癌症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踩刹车

研究人员利用重新设计的药物给可导致人类癌症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踩刹车 两个爱泼斯坦巴氏病毒病毒(病毒颗粒)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了圆形的囊壳松散地包裹着遗传物质60 年前,病理学家安东尼-爱泼斯坦(Anthony Epstein)和病毒学家伊冯娜-巴尔(Yvonne Barr)宣布发现了一种病毒,从此这种病毒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创造了科学史上第一个被证实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病毒。爱泼斯坦和巴尔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了这种属于疱疹病毒家族的病原体,并在随后的实验中证明了它的致癌潜力。大多数人都是 EB 病毒携带者:90% 的成年人都感染了这种病毒,但通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也不会因此生病。大约 50%的人在五岁前感染,但很多人直到青春期才感染。急性病毒感染可引起腺热病,也被称为"接吻病",感染者可数月无法工作。除了致癌特性外,这种病原体还被怀疑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药物或经批准的疫苗能够专门抑制体内的 EBV。现在,巴塞尔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起点,可以为 EB 病毒踩刹车。他们的研究成果今天(5 月 23 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克里斯托夫-赫斯(Christoph Hess)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破译了感染 EBV 的免疫细胞(即所谓的 B 细胞)是如何重新编程的。这一过程被称为"转化",它是使感染变为慢性并导致癌症等后续疾病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研究小组发现,病毒会触发受感染的细胞加速产生一种名为 IDO1 的酶。这最终导致受感染细胞的发电厂线粒体产生更多能量。反过来,EB 病毒以这种方式对 B 细胞进行重编程时,新陈代谢的增加和 B 细胞的快速增殖也需要这种额外的能量。在临床上,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一组在器官移植后患上由 EBV 引发的血癌的病人。为了防止移植器官被排斥,必须使用药物削弱免疫系统。这反过来又使EB病毒更容易占据上风,引发血癌,即移植后淋巴瘤。在这篇现已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EB病毒在移植后淋巴瘤确诊前几个月就已经上调了IDO1酶。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前开发 IDO1 抑制剂是希望它们能帮助治疗已确诊的癌症,但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换句话说,已经有针对这种酶的抑制剂通过了临床测试,"Christoph Hess 解释说。因此,这类药物现在可能会获得第二次机会,应用于抑制EB病毒感染,从而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事实上,在小鼠实验中,用这些药物抑制 IDO1 可以减少 B 细胞的转化,从而减少病毒载量和淋巴瘤的发展。""在移植患者中,标准做法是使用抗各种病毒的药物。"Hess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专门用于预防或治疗 Epstein-Barr 病毒相关疾病的药物。"更多信息:Bojana Müller-Durovic 等人,针对 EBV 的代谢依赖性可阻碍 B 细胞转化,《科学》(2024 年)DOI: 10.1126/science.adk4898....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