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利用重新设计的药物给可导致人类癌症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踩刹车

研究人员利用重新设计的药物给可导致人类癌症的爱泼斯坦-巴尔病毒踩刹车 两个爱泼斯坦巴氏病毒病毒(病毒颗粒)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了圆形的囊壳松散地包裹着遗传物质60 年前,病理学家安东尼-爱泼斯坦(Anthony Epstein)和病毒学家伊冯娜-巴尔(Yvonne Barr)宣布发现了一种病毒,从此这种病毒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创造了科学史上第一个被证实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病毒。爱泼斯坦和巴尔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了这种属于疱疹病毒家族的病原体,并在随后的实验中证明了它的致癌潜力。大多数人都是 EB 病毒携带者:90% 的成年人都感染了这种病毒,但通常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也不会因此生病。大约 50%的人在五岁前感染,但很多人直到青春期才感染。急性病毒感染可引起腺热病,也被称为"接吻病",感染者可数月无法工作。除了致癌特性外,这种病原体还被怀疑与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药物或经批准的疫苗能够专门抑制体内的 EBV。现在,巴塞尔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起点,可以为 EB 病毒踩刹车。他们的研究成果今天(5 月 23 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克里斯托夫-赫斯(Christoph Hess)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破译了感染 EBV 的免疫细胞(即所谓的 B 细胞)是如何重新编程的。这一过程被称为"转化",它是使感染变为慢性并导致癌症等后续疾病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研究小组发现,病毒会触发受感染的细胞加速产生一种名为 IDO1 的酶。这最终导致受感染细胞的发电厂线粒体产生更多能量。反过来,EB 病毒以这种方式对 B 细胞进行重编程时,新陈代谢的增加和 B 细胞的快速增殖也需要这种额外的能量。在临床上,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一组在器官移植后患上由 EBV 引发的血癌的病人。为了防止移植器官被排斥,必须使用药物削弱免疫系统。这反过来又使EB病毒更容易占据上风,引发血癌,即移植后淋巴瘤。在这篇现已发表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EB病毒在移植后淋巴瘤确诊前几个月就已经上调了IDO1酶。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该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前开发 IDO1 抑制剂是希望它们能帮助治疗已确诊的癌症,但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换句话说,已经有针对这种酶的抑制剂通过了临床测试,"Christoph Hess 解释说。因此,这类药物现在可能会获得第二次机会,应用于抑制EB病毒感染,从而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事实上,在小鼠实验中,用这些药物抑制 IDO1 可以减少 B 细胞的转化,从而减少病毒载量和淋巴瘤的发展。""在移植患者中,标准做法是使用抗各种病毒的药物。"Hess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专门用于预防或治疗 Epstein-Barr 病毒相关疾病的药物。"更多信息:Bojana Müller-Durovic 等人,针对 EBV 的代谢依赖性可阻碍 B 细胞转化,《科学》(2024 年)DOI: 10.1126/science.adk4898....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可对抗 COVID-19 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科学家发现可对抗 COVID-19 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研究小组在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论文中报告说,SARS-CoV-2(引起COVID-19的病毒)激活了细胞中的一种途径,阻止了正常免疫反应的关键部分过氧化物酶体和干扰素的产生。研究小组成功测试了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这种药物能刺激干扰素的产生,从而逆转这种效应。第一作者、医学和牙科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汤姆-霍布曼(Tom Hobman)解释说,干扰素通过关闭受感染细胞来阻止受感染细胞产生更多病毒,这通常会导致细胞死亡,然后作用于周围细胞,防止它们受到感染。这篇论文建立在他的团队 早期研究该研究表明,HIV 是如何进化到激活细胞中的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从而阻止机体产生过氧化物酶体,而过氧化物酶体能触发干扰素的产生。研究人员认为,另一种RNA病毒 SARS-CoV-2 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对抗人体的抗病毒反应。药物检测取得可喜成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尝试了40种针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现有药物。大多数药物最初都是为治疗癌症而开发和测试的,癌症通常会对干扰素分泌的增加做出反应。其中三种药物大大减少了肺部发现的病毒数量,其中一种药物还能有效减轻小鼠的炎症和其他临床症状。霍布曼说:"我们看到,在某些情况下,试管中产生的病毒数量减少了 1 万倍。"在病毒爆发期间,可能已经接触到病毒或已经出现早期症状的人将服用四到五天的疗程,以提高他们的过氧化物酶体水平,限制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在没有病毒感染的情况下,不会产生干扰素。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药物有可能成为抗击新出现病毒的一线药物。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实验室合作研发出治疗鼻咽癌mRNA药物

中大医学院与美国实验室合作研发出治疗鼻咽癌mRNA药物 鼻咽癌是香港常见的头颈癌之一。中文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可以利用EB病毒作为治疗标靶,并运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研发出一种创新的鼻咽癌治疗药物,针对性地歼灭携带EB病毒的癌细胞。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和美国杰克森实验室合作,研发了一种合成mRNA药物。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教授罗国炜表示,有关新药物会针对携带着EB病毒的癌细胞,同时配合免疫疗法以达到协同效应,有望大幅提高治疗成果。他又指出,以往已有外国研究尝试利用mRNA技术治疗肝癌等多种癌症类型。相比化疗,这种新型药物的副作用预期会较少,未来或可扩展应用在其他与EB病毒相关的癌症。中大医学院病理解剖及细胞学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指,有关创新疗法能有效并安全地抑制肿瘤生长。她解释,新药物的脂质纳米颗粒担当了激活剂的角色,引爆体内细胞的EB病毒,使病毒在裂解的过程中死亡。目前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证实治疗成效,正积极推进临床试验进程,有望在未来4年内进入第一期临床试验。 2024-06-20 13:46:25 (1)

封面图片

美国顶级癌症研究机构:研发出一款能杀死所有实体癌瘤的药物

美国顶级癌症研究机构:研发出一款能杀死所有实体癌瘤的药物 美国顶级癌症治疗和研究机构希望城市(City of Hope)国家医疗中心周二发布公告称,在临床前研究中,该机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能杀死所有实体恶性肿瘤(癌瘤)的靶向化疗药物。公告里所提及的临床前研究,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细胞化学生物学》期刊上。 前文提及的这款药物(AOH1996),是一款用来遏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口服小分子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抑制剂。根据临床实验前研究的报告,研究人员在70多个癌细胞系和几组正常细胞中测试了AOH1996。这种研究性疗法阻止了带有损伤DNA的细胞在G2/M阶段分裂,并阻止了在S阶段复制错误的DNA。最终结果的结果是,AOH1996引发了癌细胞的死亡(或者叫凋亡),同时并没有中断健康干细胞的繁殖周期。 标签: #肿瘤 频道: @GodlyNews1 投稿: @GodlyNewsBot

封面图片

将艾滋病毒扼杀在摇篮中新型抗病毒疗法:破解病毒保护罩

将艾滋病毒扼杀在摇篮中新型抗病毒疗法:破解病毒保护罩 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医学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现在掌握了这种新型药物如何将艾滋病病毒外壳推向破裂点,从而阻止病毒传播的细节。他们发现的分子机制发表在《生命》(eLife)杂志上,有助于完善和设计更有效的抗病毒疗法。艾滋病病毒将其遗传物质包裹在蛋白质外壳中,以保护病毒在进入靶细胞后将其基因组RNA转化为DNA的途中。Lenacapavir由生物制药公司吉利德科学(Giliad Sciences)开发,其设计目的正是为了阻断病毒衣壳提供的这种保护。这种强效长效药物是第一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种获得批准的抗艾滋病毒疗法。与戴维-雅克博士一起领导研究小组的蒂尔-伯金教授说:"囊壳在病毒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是一个非常好的药物靶点,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才出现的。"通过将细胞感染研究与单分子成像相结合,研究人员展示了Lenacapavir如何破坏艾滋病病毒的生命周期。有人推测,这种药物会使囊壳变硬,从而锁住病毒,阻止它建立感染。相反,研究小组发现,经过药物强化的囊膜实际上变得非常脆弱。Böcking教授说:"我们发现,这种过度稳定实际上导致了囊壳过早破裂,病毒还来不及将其RNA转化为DNA。"Lenacapavir会导致艾滋病病毒的囊膜破裂,然后才能将其遗传物质运送到宿主细胞核中。图片来源:公共卫生图片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靶细胞中,囊壳会在病毒到达细胞核之前破裂,使其遗传物质暴露在宿主细胞细胞质的敌对环境中。为了研究来Lenacapavir对单个囊壳的长期影响,研究小组使用了细胞产生的非感染性艾滋病病毒样颗粒。"利用我们的显微镜装置,我们可以观察病毒外壳的完整性。通过监测载入囊壳的荧光标签的释放情况,我们可以准确地确定囊壳何时破裂,"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沃尔什博士说。研究小组还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Leo James博士和其他同事一起研究了新的囊壳的构建过程,再现了新制作的病毒基因组拷贝被捆绑起来以便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出来的过程。他们发现,Lenacapavir在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也破坏了囊壳的完整性,因为它加速了囊壳的构建,迫使囊壳出现构建错误。产生的畸形噬菌体无法正常闭合,也就无法保护病毒基因组免受攻击。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关于"噬菌体靶向药物是增强还是削弱噬菌体"的争论,而且发现的机制还可用于靶向其他病毒,这些病毒通过构建噬菌体来躲避宿主的防御。"Lenacapavir比其他任何靶向囊膜的化合物都要好得多。"沃尔什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蓝图,说明这种药物为何能够如此有效。"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食脑变形虫遇到了对手: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不寻常的巨型病毒可消灭之

食脑变形虫遇到了对手: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不寻常的巨型病毒可消灭之 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 Naegleriavirus 的病毒,这种病毒可感染危险的福氏奈格勒氏变形虫,为病毒生物学和潜在的水处理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电子显微镜的 Naegleriavirus 图解。图中所示为带有星形星门的病毒颗粒切面。图片来源:该插图由 Stefan Pommer /绘制,根据CC BY-NC-SA 4.0发布。这些病毒被命名为"Naegleriavirus",属于巨型病毒,以其异常巨大的颗粒和复杂的基因组而闻名。研究小组在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单细胞阿米巴原虫在全球水体中都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种名为福氏奈格勒氏变形虫(Naegleria fowleri)的阿米巴原虫在 30°C 以上的温暖水域中生长旺盛,可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这是一种罕见但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致命的脑部感染。由维也纳大学微生物学与环境系统科学中心(CeMESS)的帕特里克-阿瑟弗(Patrick Arthofer)和马蒂亚斯-霍恩(Matthias Horn)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已经分离出了感染各种奈格勒氏变形虫的巨型病毒。巨型病毒在科学上被称为核细胞病毒群,是二十年前才发现的一个病毒群,主要感染单细胞生物。这些病毒在体积上可与细菌媲美,拥有独特的结构和遗传特征,以前被认为是细胞生命独有的。它们的发现引发了关于病毒定义和生命起源的争论。被 Naegleriavirus 感染的变形虫细胞。荧光显微镜图像显示了变形虫细胞(粉红色)内的病毒工厂和新产生的病毒颗粒(蓝色)。图片来源:Patrick Arthofer 和 Florian PanhölzlPatrick Arthofer说:"新发现的Naegleriaviruses是从维也纳附近Klosterneuburg的一家废水处理厂中分离出来的,是被称为Klosneuviruses的一类病毒中的第四个分离株。通过与普瓦捷大学、加那利群岛大学和美国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展国际合作,Naegleriavirus 的发现和特征描述才得以实现。"Naegleriavirus 被误认为是一种食物来源,但在短短几小时内就摧毁了它们的变形虫宿主。它们表现出巨型病毒中常见的结构,通过所谓的星门结构感染宿主细胞,从而促进DNA的进入。几小时内,变形虫细胞内就会形成一个被称为病毒工厂的结构,在细胞核外复制病毒遗传物质,并组装成数百个新的病毒颗粒。为了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宿主细胞的活力,Naegleriavirus可能会使用特殊的蛋白质来抑制细胞的天然免疫反应,防止细胞过早死亡。只有在病毒复制成功后,细胞才会遭到破坏并释放病毒。噬菌体疗法采用病毒来对付细菌病原体,但新发现的 Naegleriaviruses 可能不适合治疗奈格勒氏变形虫感染,因为感染发生在脑部,而药物到脑部的可及性具有挑战性。不过,这一发现为对高危水体(如游泳池水处理过程中)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可能性打开了大门,但这首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创造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创造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们发现,寨卡病毒疫苗株可以消灭脑肿瘤细胞,而健康的细胞则不受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寨卡病毒摧毁脑癌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保护健康细胞。研究小组利用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寨卡病毒候选疫苗,发现了这些毒株如何靶向快速增殖的细胞而不是成熟细胞,从而使它们成为靶向成人大脑中快速生长的癌细胞的理想选择。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有可能为目前预后较差的脑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全球每年确诊患者超过 30 万。这类患者的生存率很低(约 15 个月),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率高和治疗方案有限。对于这类患者,溶瘤病毒疗法即使用工程病毒感染并杀死癌细胞可能会解决目前的治疗难题。寨卡病毒在溶瘤病毒疗法中的应用前景寨卡病毒就是一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疫苗。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使用了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ZIKV-LAV)毒株,这种"弱化"病毒感染健康细胞的能力有限,但仍能在肿瘤内迅速生长和扩散。"我们之所以选择寨卡病毒,是因为它能自然感染大脑中快速增殖的细胞,使我们能够接触到传统上难以瞄准的癌细胞。我们的ZIKV-LAV毒株还能在脑癌细胞中自我复制,因此这是一种活体疗法,可以传播并攻击邻近的病变细胞,"论文第一作者、杜克大学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卡拉-比安卡-卢埃纳-维克多里奥博士说。感染 ZIKV-LAV 的培养人类神经元。粉红色为感染,蓝色为细胞核。资料来源: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维克多里奥博士和研究小组确定,ZIKV-LAV 株在感染癌细胞时非常有效,因为这些病毒与蛋白质结合,而这些蛋白质只在癌细胞中大量存在,在健康细胞中则没有。感染癌细胞后,这些病毒株会劫持细胞资源进行繁殖,最终杀死细胞。癌细胞死亡后,其保护膜会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的物质,包括病毒后代,这些病毒后代会感染并杀死邻近的癌细胞。此外,受感染细胞释放出的一些细胞蛋白可激活免疫反应,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通过实验,研究小组观察到,ZIKV-LAV 株感染会导致 65% 至 90% 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死亡。虽然ZIKV-LAV株也感染了9%到20%的脑血管细胞,但感染并没有杀死这些健康细胞。相比之下,原始的母株寨卡病毒杀死了高达50%的健康脑细胞。科学家们还发现,ZIKV-LAV 菌株即使感染了健康细胞,也不能很好地繁殖。在感染了 ZIKV-LAV 的健康脑细胞中测得的病毒数量仅为感染前的 0.36 到 9 倍。相比之下,感染了 ZIKV-LAV 的脑癌细胞中的病毒数量是感染前的 1 000 到 10 亿倍。这进一步说明,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的条件更有利于病毒的繁殖。未来方向和应用"自2016年爆发寨卡病毒以来,人们对该病毒的性质及其破坏性影响产生了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展示寨卡病毒,突出它杀死癌细胞的潜力。"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助理教授安-玛丽-查科(Ann-Marie Chacko)说:"当一种活病毒被减毒,使其能安全有效地对抗传染病时,它就能造福人类健康不仅是作为一种疫苗,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消杀剂。"她也是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右起:Ann-Marie Chacko 助理教授、Alfred Sun 助理教授、Carla Bianca Luena Victorio 博士和 Ooi Eng Eong 教授与他们的寨卡疫苗菌株培养物。图片来源: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减毒活疫苗病毒株最初由杜克大学新发传染病研究项目的 Ooi Eng Eong 教授小组开发。作为对照,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神经科学与行为障碍研究项目助理教授阿尔弗雷德-孙(Alfred Sun)团队还在人类干细胞培养的脑神经元或神经细胞上对病毒株进行了测试。这为评估在人体细胞中使用病毒作为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筛选工具。查科副教授的研究小组正在改进这些病毒株和其他寨卡病毒株,以提高它们不仅能杀死脑癌细胞,还能杀死其他类型癌细胞的效力,同时使它们在病人身上使用时更加安全。他们还在对病毒进行改良,以便在将病毒注射到病人体内后对其进行无创成像。这样,医生就能监测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去向以及在肿瘤内发挥作用的时间。为此,该小组正在探索将他们的病毒株商业化,既作为寨卡疫苗,也作为脑癌的治疗方法,还有可能作为卵巢癌等其他癌症的治疗方法。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负责研究的高级副院长 Patrick Tan 教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不同研究项目是如何汇聚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来推动医学知识的发展和改善病人的生活的。该团队的宝贵见解有朝一日可能会转化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治疗方案,甚至治愈癌症。"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