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泰国,中国汽车没有“降维打击”

出海泰国,中国汽车没有“降维打击” 在今年的曼谷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以东盟重要国家泰国为例,有数据显示,即使在长城、比亚迪和哪吒等中国汽车品牌的强势进击下,日系品牌在去年依旧在泰国实现了78%的市场份额。甚至,本田的销量还同比实现了14%的提升。日前,笔者在泰国参观了曼谷车展,并深入调研了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品牌在该国的发展情况后发现:当我们脱离宏大叙事体系,从个体角度观察一个国家的市场和用户时就会发现,所谓中国汽车在国外市场的“降维打击”,其实是一场堪称“三体人跟人类斗心眼”的无稽想象。泰国车市,一场针对“刻板印象”的“预期违背”对于除了新加坡之外的东南亚国家,我们大多数人的总体印象其实是模糊而刻板的。似乎,这些国家发展均落后于中国,且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渔业和旅游业才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支柱。这个判断放在大面上似乎是对的,但对于具体国家来说简直错到离谱。首先,东盟成员国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和排名最后的缅甸人均GDP相差超过60倍。而排名第二的文莱,也凭借石油和矿产的出口,实现了接近我国3倍的人均GDP。具体到汽车产业,笔者认为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泰国。之所以这里成为很多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关键一站,并不完全在于该国有多么庞大的人口基数,而源于该国在汽车产业方面的成熟度。  早在1960年,福特的全资子公司“英国富特公司”就和“泰国汽车工业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英泰汽车公司”,开始在该国进行汽车的组装生产。2年后,日产和菲亚特等企业也在当地建立了合资公司。经过十年的努力,国产汽车在泰国的市占率就达到了近50%。相比之下,其他东南亚国家还在以纯进口的方式购买汽车,而我国的第一家合资汽车品牌直到1983年才建立。在泰国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该国汽车产业链发展至今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已经有包括丰田、铃木、日产、三菱、本田、马自达、奔驰、宝马和沃尔沃等国际品牌在泰国建有工厂,其中整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50%。其中,奔驰还将迈巴赫品牌的两个海外工厂之一落户在了泰国,新一代纯电动旗舰轿车EQS还将在该国生产。要知道,这玩意中国工厂都没有。泰国产的迈巴赫轿车,甚至拥有泰语版本车机显然,泰国政府自诩“东南亚底特律”的说法并非自卖自夸。长城汽车泰国营销总经理崇宝玉对虎嗅汽车透露,泰国是很多汽车品牌的右舵车生产基地,不光面向东南亚,甚至还会辐射澳大利亚乃至新西兰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国汽车的内外销占比为1:1。而在去年,该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九大汽车生产国。自然,泰国人民在汽车消费领域也是“吃过见过”的。从下面这张以月度为单位统计的柱状图中可以看出,泰国车市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就开始起飞,并在2014年后进入稳态,是一个拥有超过60年历史的“成熟汽车消费国家”。相比之下,汽车在我国要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等到2001年加入WTO之后。因此,泰国市场用户的汽车消费习惯和心理相对成熟,对于品牌的可靠性要求更高。同时,由于该国没有机动车强制或事实报废的政策,很多用户都会选择将一辆车“开到报废为止”,因而车辆的置换周期比我国更长。这也就是为什么,以质量稳定可靠著称,并在泰国汽车市场深耕了超过60年的日系车更受用户青睐。在最辉煌的岁月,日系品牌在该国市场占有率一度接近90%。以上这些,对于踌躇满志的中国汽车品牌来说都是不利因素。但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在细分市场的品类占比里,依旧能找到优势和切入点。“泰国市场在疫情之前,年销量约为100万辆左右,是一个存量市场。”长城汽车泰国营销总经理崇宝玉对虎嗅汽车说道,“当前正处于疫情之后的恢复期,去年该国销量仅有78万辆,其中皮卡占35%,SUV占比约为28%。”显然,从长城这家在SUV和皮卡领域积累了相当大的技术和优势的企业角度,这就是个机会。但在此之前,长城还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泰国”。中国经验,该如何复制到泰国?想要和日系品牌同台竞争,首先要做的便是本土化的生产、研发和销售。为此,长城早在近4年前就开始了布局。在2020年11月,该公司收购了通用汽车位于罗勇地区的工厂,并投资226亿泰铢(约合46.73亿元)进行升级改造,建成了一座包含全部四大工艺的整车工厂。在这里,原通用工厂的厂长到员工,大多实现了留任。而更厉害的是,长城史无前例地在一条生产线上实现了哈弗H6、Jolin(初恋),欧拉好猫、闪电猫,坦克300、500,以及山海炮7款车的生产,涵盖PHEV、BEV以及国内没有的HEV动力形式。如何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乃至泰语,估计难倒了长城汽车的海外团队除了将整车产线待到泰国外,长城还将国内的产业链向罗勇进行了导入。像精工、曼德以及蜂巢能源这样隶属长城汽车森林生态体系的供应商,也一并在罗勇工厂园区实现了落地。同时,该公司还整合了泰国当地的零部件供应商,实现了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50%的水平。就像我们熟悉的一汽大众、上汽通用这样的合资公司一样,长城汽车能不能在泰国长期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带领当地人共同富裕。在研发层面,长城汽车构建了超过60人的泰国本土研发团队,对于车型的驾驶、底盘以及产品细节进行调整。例如针对泰国乡村地区道路设施水平不高的情况,长城的泰国团队就对车辆的悬架高度进行了调整。尤其是在智能化层面,长城还针对本土用户需求开发了泰语版车机系统。这套产品并不是仅仅将功能页面的标题和描述翻译成了泰文而已,当地团队还将听歌应用spotify,地图应用google map引入其中。尽管笔者一个字都看不懂,但这种在首页就能看到佛经专辑推荐的应用,大概率能够博得当地车主的好感。更有意思的是,长城泰国研发团队甚至还开发了一套泰语智能语音助手。只不过很可能受制于小语种的语料库不及中文、英文这样的世界通用语言丰富的缘故,即使我一个外国人都能听出来,语音播报的机械感很强,相当于我国2019年左右的水平。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好的开始。而在销售和营销层面长城的本土化水平,长城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压强。在渠道层面,与国内依托经销商建立销售体系不同,长城汽车在泰国采取了国内部分新能源高端品牌采取的“类直营”模式,即在不要求经销商(长城称“合伙人”)承担库存的前提下,对后者加强动作管理。例如,长城汽车率先在泰国采取了“透明定价”的方式,即实现全国统一定价、统一促销政策,消除不同门店之间的价格竞争。在此基础上,消费者的订金和车宽都是和长城汽车直接进行交易,并由合伙人进行“代交付”。而后者的收入,则来自长城汽车为获客、用户试驾、交付所支付的服务费,以及用户后续到店的维修保养支出。因此,长城就有更多精力将资源投入到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以及合伙人销售动作的规范上来。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用户的圈层营销和运营层面相比较国内做了更多尝试。“在泰国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急不得。”长城汽车泰国区域营销总监张震对笔者说道。在这位先后从事了十几年车企海外业务的高管看来,泰国消费者尽管和国人一样长着亚洲人的面孔,但两者的国民性存在着本质区别。在外部看来,中国汽车品牌仅需借助更具性价比的车型和更好的服...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汽车品牌在泰国也开始卷价格

中国汽车品牌在泰国也开始卷价格 中国汽车品牌在国内开启的价格战,如今也蔓延到了海外市场。今年 5 月,比亚迪在泰国推出了 2024 款 ATTO 3(比亚迪元 PLUS),这款主力车型的新改款价格直接降至 89.99 万泰铢(约合 18 万人民币)。另一款车型比亚迪 DOPHINE(海豚)则因比亚迪罗勇工厂投产在即,前段时间以 59.99 万泰铢(约合 12 万人民币)的价格降价促销,下一批将换为本地生产车型。随后,长安、哪吒和五菱也开始推出价格低于比亚迪海豚的小车型,意在以更低价格争夺市场。实际上这也符合泰国当地市场需求,高价车型在泰国并不走量,扩大电动汽车市场规模还需通过价格优势来实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汽车品牌在泰国的价格远高于国内同款车型,即便降价实际上也有较大利润空间。降价也波及到了日系品牌,丰田、铃木和日产开始提供购车金融优惠政策,或是赠送油卡等促销活动。(界面新闻)

封面图片

电动车内战?中国汽车巨头长城举报比亚迪

电动车内战?中国汽车巨头长城举报比亚迪 长城汽车向有关部门举报比亚迪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比亚迪回击称长城汽车的检测报告无效,并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他们指出中国品牌的成长之路艰辛,并呼吁大家多做有益于行业和中国品牌的事情。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评论不应吹灭别人的灯,也不应阻挡别人的路。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对中媒指,汽车行业面临全面竞争升级,企业和企业的确存在矛盾。有业内人士表示长城汽车投诉比亚迪排放不达标的事件可以促进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自媒体质疑为何公开举报就成不正当竞争、不利于行业、不益于中国品牌。外媒报道这并不是第一次比亚迪排放物污染达标出现问题。 原文链接 《新华网》《中国企业家》《麦杰逊》《自由亚洲电台》

封面图片

中国汽车在俄市场份额大增,奇瑞、哈弗、吉利等受欢迎

中国汽车在俄市场份额大增,奇瑞、哈弗、吉利等受欢迎 俄罗斯奥特克里捷银行日前发布的一项市场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所占份额增至49%。这项调查显示,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在俄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达到创纪录的55.3万辆,在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7%猛增至49%。去年共有30个中国汽车品牌正式进入俄市场,最受当地欢迎的中国汽车品牌包括奇瑞、哈弗和吉利等。奥特克里捷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中国汽车在俄销量今年有望进一步提升。

封面图片

中国汽车出海面临“地狱模式”

中国汽车出海面临“地狱模式”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报正如中汽协的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所说,中国汽车出口表现亮眼,这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发展的“硕果”。但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汽车出口数量是按照属地原则来统计,其中也包含了外资品牌在当地生产然后出口的汽车数量。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汽车出口数量作为评判标准。中企的海外布局和技术输出才刚刚开始。简单说就是目前的出海量包括合资品牌直接转出口的部分,比如福特汽车,去年调整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将福特中国作为福特汽车“出口中心”的业务。不再跟中国车企卷,而是在中国生产、出口。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认为“中国作为出口基地非常重要,从中国出口燃油车和电动汽车非常赚钱。”再比如说上汽去年在海外卖了120.8万辆(109.9万辆出口,10.9万辆当地生产),排在第一位。这120.8万辆中,超过一半都是MG品牌贡献的,有67.5万辆。MG是上汽收购的英国品牌,在欧洲仍然有一定影响力,会被一些欧洲人仍然看作欧洲品牌。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一汽车出口国是事实,但日本车企海外市场才是主力。日本汽车光丰田一家去年全球总销售1030万辆,同比增长7.3%。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 年至 2023 年这十年间,日本企业在海外基地生产的汽车年产量均在 1500 万辆以上,远超其他国家的企业。德系和美系车海外汽车产量也超过了1000万辆。所以中国车企海外销量份额仍然很小,未来发展空间较大。有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国际经验整车出口上限较低,一般不超过所在国市场份额30%。中国汽车整车出口也快要到达上限,所以未来应该大力以CKD模式(出口零部件)和海外生产基地为主。相对来讲,让别国的车企通过投资模式进来,借鸡生蛋,慢慢培养本国汽车产业、技术人才,在本地创造更多GDP和就业,这肯定是更好的选择。那么刨除合资品牌的销量增长因素,我们自主品牌表现行不行呢?其实自主品牌表现也不错,奇瑞2023年海外销量翻了一倍超过90万辆,出口占据奇瑞总销量的一半。过去三年,中国自主品牌在出口销量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去年达到 33.9%。奇瑞、长城、比亚迪是销量前三,分别出口 93.7 万辆、31.6 万辆、25.2 万辆汽车。比亚迪今年以来气势更足,在海外市场,比亚迪5月共出口乘用车37499辆,同比增长268%;今年累计出口乘用车176409辆,同比增长177%。2024年,海外销量约占比亚迪乘用车总销量的14%。不过仍然有一些声音认为这样的出口数量创新高没意义,出口的都是低端车进入的低端市场,仍然是在跟别人卷价格。价格虽然是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大的产品市场,光在中国就有10万亿元的产值,在海外更为复杂,这背后还涉及贸易纷争和地缘政治。汽车行业虽大但成为全球性汽车品牌却是困难重重。2013 年,中国汽车出口前十的目的地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当时还在战乱中的伊拉克都能排第八。在这个时期欧洲汽车同行对我们的评价是价廉质低。到 2023 年,前十市场过半是发达地区,其中包括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阿联酋。这可不是单纯卷价格能够实现的。在汽车出口数量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从2021年的54万辆左右增加到到2023年的160万辆左右,复合增长幅度达到72%。出口均价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由2021年的1.95万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2.38万美元,复合增长幅度达到11%。中国车企去海外赚钱相对容易,不像在国内亏钱赚吆喝。比如长城,去年国内业务的毛利率是15.5%,国外高达26%。那么是不是出海就能“随便捡钱”了?有这种想法的要么是看轻汽车工业的复杂性,要么是看轻欧美日汽车巨头的实力,就算找到正确的道路,距离实现它仍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及试错成本。出海问题可能比在国内更多汽车行业从来不是自由竞争市场,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算得上支柱产业,自然也就跟GDP、就业、税收等强相关。在汽车这个行业除了常规的“关税战”,还会有反倾销反补贴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突然而至的罚款。零关税的市场可能还有消费税、教育税、工业产品税等等,市场隐形成本反而可能更高。在发达国家市场,虽然关税相对较低购买力强,但这些市场是红海市场,光有“金刚钻”还不行,还要因地制宜符合政策要求,在销量上打败他们未必是真的赢了,赢下发达市场需要全方位的优势,要共同富裕而不是一家独大。想要在海外长远发展,就要客观认清这几年高增长的背后有哪些原因。除了我们自身实力的增长之外,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有两个主要外部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紧张,第二个外部因素跟前两年的疫情,还有全球芯片短缺有关。受这两个因素影响,欧洲车企的产能普遍没有恢复,导致欧洲缺车。欧洲消费者预定一辆大众ID.4,交车要等一年以上。新车产能的不足,甚至导致了欧洲二手车的价格上涨。这就给了中国汽车大举进入欧洲的机会。所以车企们需要明白欧洲市场并不是一块生地,而且“高手林立”年销千万的充分竞争市场。海外品牌进入欧洲相对困难。近三年,在欧洲 9 个主要汽车消费市场,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大部分是欧洲本土品牌。为了把中国生产的汽车出口到海外,比亚迪去年订购了 6-8 艘远洋汽车滚装船,总造价接近 50 亿元。今年三季度,比亚迪在泰国建设的工厂即将投产。比亚迪还宣布将在匈牙利、墨西哥等国新建整车工厂。去欧洲的跳板则是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根据《欧盟法》,在欧盟 27 个成员国组成的大市场内,商品、劳动力、资本和服务可以自由流动,所有成员国之间的汽车关税为零。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中国电池厂商纷纷赴匈牙利建设动力电池工厂。2023 年 6 月,匈牙利外交和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彼得在 2023 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称,受益于中国电池厂商在当地的投资,匈牙利的动力电池产量排名暂居全球第四,即将上升为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上汽集团在海外有 2 万多名员工,设计了生产、物流、整车制造以及国际营销等各个环节。2023 年 7 月,上汽集团宣布正在欧洲选址建厂,但投产时间在 2026 年之后。赵爱民坦言欧洲基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顺利的话,今年将能够完成对欧洲建厂的选址、决定合作方式,可能要到 2025 年和 2026 年才最终形成本地的生产和本地的输出。”但就算投资建厂,政策风云仍然会变幻,欧洲各国对电动车的补贴政策正在逐步收紧。由于不满足法国政府提出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碳积分要求,产自中国的电动车已经失去了法国新能源补贴资格。德国政府提供的电动车补贴则已经在去年 12 月终止。外部有利因素都是暂时的,随着欧洲局势的稳定,以及欧洲车企产能的恢复,欧洲车必定会发起反攻。所以车企们也不能一味冒进。比亚迪宣布乘用车业务不打算进入美国市场,近日长城汽车关闭欧洲总部,头部自主品牌车企的出海战略正在进行调整。对于前段时间,中国汽车头部车企在欧美市场先后“踩刹车”的情况,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指出,如果按照出口全球不同区域市场的重要性及回报率进行比较,欧洲属于典型的“河豚型”市场。这类市场体量比较大,但进入难度也较高。主要是由于欧盟国家法规很严格,欧洲的消费者也比较保守,要他们从选择欧洲品牌转向中国品牌,这个变化会非常困难。此外,还有一点媒体报道比较少的是,目前出海主力仍然是燃油车。中...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比亚迪李云飞:中国汽车是对得起老百姓的

比亚迪李云飞:中国汽车是对得起老百姓的 中国汽车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此前市占率最低的时候只有30%,但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30%、40%多到50%多,今年2月份中国汽车品牌单月占有率超过60%。这是过去这么多年无论是广汽、上汽、东风还是吉利、长城、比亚迪,还有很多中国品牌一起。因为我们的产品从设计上、外观上越来越好,从配置上越来越好,从价格上越来越亲民,从客户的体验上越来越好。所以以前的话,车如果是看品牌的话,现在看的就是技术、看的是体验。另外一方面,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也是非常的高,80%多,如果说未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中国市场完全实现了油转电的情况下,那个时候在中国市场、中国品牌的占有率更高。并且,中国的电动化趋势已经不可逆了,预计今年年内极有可能在三季度,最晚不会超过四季度,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就会超过50%。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俄罗斯宣布严查中国汽车。

俄罗斯宣布严查中国汽车。 据俄媒报道,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在国务院会议上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实施更严格的认证和审查。甚至直接点名三个未具名的中国汽车品牌“存在严重缺陷,根本不允许上路”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渗透我们的市场,为了恢复平衡,工贸部正在逐步调整回收费,但这还不够,需要更严格的认证工作,尤其是在检查汽车合规性方面“ “工贸部已经对卡车进行了适当分析,发现三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汽车根本不允许上路”安东·阿利哈诺夫在会议上说。 台媒中央社报道,截至2024年底,中国品牌在俄罗斯新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稳定在68%。 据俄罗斯车市分析机构Autostat统计,俄罗斯新车销量前10名当中,有7个品牌来自中国。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