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解释了富勒烯的太空新源头

天文学家解释了富勒烯的太空新源头 富勒烯于 1985 年被发现并获得诺贝尔奖,它是一种稳定的碳分子,由于其在太空中的存在和运输复杂分子的潜力,可能有助于了解宇宙的有机物质组织。上图描述了行星状星云 M57 的中心,由天文摄影师罗伯特-根德勒博士和约翰-波兹曼拍摄。图片来源:NASA/ESA这些分子是 1985 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的,11 年后,他们的三位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从那时起,许多观测证据都证明了它们在太空中的存在,特别是在像太阳一样大小的老恒星周围的气体云中,这些气体云被称为行星状星云,是恒星生命末期从外层排出的。由于这些分子高度稳定且难以破坏,人们认为富勒烯可以充当其他分子和原子的笼子,因此它们可能将复杂的分子带到地球,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动力。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对于了解宇宙中有机物质组织的基本物理过程非常重要。光谱学对于搜索和识别太空中的富勒烯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原子和分子在光线中留下的化学足迹,光谱学使我们能够研究构成宇宙的物质。这些光谱显示了表明富勒烯存在的光谱线,但同时也显示了更宽的红外波段(UIR,英文缩写),这些波段在宇宙中被广泛探测到,从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到遥远的星系。领导这项研究的 IAC 研究员马尔科-戈麦斯-穆尼奥斯(Marco A. Gómez Muñoz)解释说:"导致这种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的红外辐射的化学物质的鉴定是一个天体化学之谜,尽管人们一直认为它很可能富含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碳。"为了识别这些神秘的波段,研究小组重现了行星状星云 Tc 1 的红外辐射。对发射波段的分析表明,其中存在无定形氢化碳(HAC)颗粒。这些处于高度无序状态的碳和氢的化合物在垂死恒星的包层中非常丰富,可以解释这个星云的红外辐射。"我们首次将从实验室实验中获得的HAC光学常数与光离子化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再现了富勒烯含量非常丰富的行星状星云Tc 1的红外辐射",论文共同作者之一、IAC研究员Domingo Anibal García Hernández解释说。对于研究小组来说,HAC 和富勒烯同一物体的出现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富勒烯可能是在尘粒被破坏的过程中形成的,例如与紫外线辐射的相互作用,而紫外线辐射的能量要比可见光高得多。有了这项成果,科学家们为未来基于实验室化学和天体物理学合作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戈麦斯-穆尼奥斯总结说:"我们的工作清楚地表明,跨学科科学和技术在推动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化学的基本进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在长蛇座中发现无法解释的磁化等离子体云"飞狐"

天文学家在长蛇座中发现无法解释的磁化等离子体云"飞狐" 飞狐是长蛇座中的一个神秘等离子体云团,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无法探测到的宿主星系打破了传统的天文学分类。这一现象是通过全球红外热像仪发现的,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旨在揭示其更多的起源和本质。资料来源:仓原康平日本国立天文台(NAOJ)的仓原康平(Kohei Kurahara)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了巨型变轨射电望远镜(GMRT)的观测数据,观测目标是长蛇座,位于1亿多光年之外的长蛇座方向。通过对GMRT(巨型元波射电望远镜)数据档案应用最新的分析技术,研究小组发现了一团磁化等离子体,其形状像一只飞狐,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报道。这次发现的飞狐"头部"指向西南方(右下角)。飞狐的"翼展"为 22 万光年。背景中的白色等值线显示的是欧空局 XMM-Newton 卫星观测到的 X 射线表面亮度。图片来源:Kohei Kurahara射电/光学/红外/X射线图像都未能在飞狐的中心找到一个星系。这一点再加上它拉长的形状,让天文学家们挠头不已,这意味着"飞狐"并不符合任何已知天体类别的模型。新的观测设施,如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平方公里阵列,有望对飞狐进行研究,并对这一不寻常天体的性质和历史提供新的见解。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普纳附近的巨型元波射电望远镜(GMRT)的碟形天线之一。资料来源:国家射电天体物理中心巨型变轨射电望远镜(GMRT)是位于印度浦那附近的一个由 30 台完全可转向抛物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它由国家射电天体物理中心负责运行。GMRT 的设计工作频率为 50 兆赫到 1500 兆赫,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天文台之一。科学家可以利用这台望远镜研究各种天文现象,包括脉冲星、星系、类星体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破解火星新"特洛伊"小行星2023FW14的秘密

天文学家破解火星新"特洛伊"小行星2023FW14的秘密 有了这个新成员,陪伴火星的类似天体已经增加到 17 个。但它在轨道和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可能表明,它是一颗被捕获的原始类型的小行星。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加那利天文研究所(IAC)和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CM)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观测并描述了 2023FW14 号天体,这是一颗与火星共享轨道的特洛伊小行星。这颗红色行星是继木星之后拥有已知特洛伊小行星数量最多的行星,新加入的特洛伊小行星有 17 颗。特洛伊小行星是太阳系中与行星同轨道运行的小天体,占据着被称为拉格朗日点的稳定平衡点之一,位于行星前方(L4)60º和后方(L5)60º处。关于 2023 FW14 号天体,UCM 在 2023 年和 2024 年期间进行的数值模拟证实,它是一颗 L4 特洛伊木马,这意味着它在火星前方飞行,是继小行星 1999 UJ7 之后已知的第二颗此类特洛伊木马。特洛伊小行星在火星轨道上所在的拉格朗日点,特别是 L4 和 L5 的表示。资料来源:Marspedia虽然大多数火星小行星似乎从火星形成之初就伴随着这颗行星,但 2023 FW14 小行星在大约 100 万年前到达了它的特洛伊轨道,根据获得的数值结果,它可能会在大约 1000 万年后离开火星。它的起源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特洛伊小行星 1999 UJ7 的碎片,也可能是从穿越火星轨道的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群中捕获的。研究人员利用位于拉帕尔马岛 Roque de los Muchachos 天文台的加那利大望远镜(Gran Telescopio Canarias,GTCI)获得的光谱,找到了 2023 FW14 的化学成分,与其他个体相比,2023 FW14 显示出新的差异。虽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的 2023 FW14 星的光谱与另一颗 L4 特洛伊木马 1999 UJ7 星的光谱有些不同,但这两颗小行星属于同一成分组,都是原始类型的小行星,与 L5 特洛伊木马形成鲜明对比,它们都是富含硅酸盐的岩质小行星。增加已知火星"特洛伊木马"的数量使研究人员能够加深对这些物体的了解,而这些物体的存在最初是通过数学计算预测出来的。研究真实的"特洛伊木马"而不仅仅是数学预测的"特洛伊木马",还可以检验我们理论模型的可靠性",de la Fuente Marcos 总结道。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澳州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成长最快的黑洞

澳州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成长最快的黑洞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称发现了迄今已知成长最快的黑洞,它每天吞噬掉的物质质量相当于一个太阳。 新华社星期二(2月20日)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这个黑洞的质量高达太阳的170亿倍,距离地球超过120亿光年。 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的公报指出,这个黑洞所在的类星体代号为J0529-4351,不仅是迄今观测到的最明亮类星体,也是迄今观测到的最明亮天体。 据介绍,这个黑洞的吸积盘直径达7光年,超过太阳系到其相邻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距离。 论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学院副教授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说,这个黑洞“令人难以置信的成长速度意味着光和热的大量释放”,因此它所在的类星体也成为“宇宙中迄今已知的最明亮物体”。 事实上,J0529-4351一直掩藏在“众目睽睽之下”。之前,研究人员利用电脑模型分析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探测器采集的相关数据时,错将J0529-4351识别为一颗恒星,直到最近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才将其确定为类星体。 类星体是活动星系核,由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所驱动。当黑洞周围的气体被吞噬时会形成漩涡状吸积盘,巨大的引力势在吸积盘上得以释放,转化为热能和电磁辐射,使得类星体异常明亮。 2024年2月20日 10:09 PM

封面图片

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发现18个吞噬附近恒星的黑洞

麻省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发现18个吞噬附近恒星的黑洞 天文学家通过寻找光学和 X 射线波段的特征爆发,探测到了以前发生过的潮汐破坏事件。迄今为止,这些搜索已经揭示了附近宇宙中大约十几个恒星粉碎事件。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新发现的潮汐扰动事件比宇宙中已知的潮汐扰动事件多了一倍多。研究人员通过一个非常规波段:红外线发现了这些以前"隐藏"的事件。除了发出光学和X射线暴之外,TDEs还能产生红外辐射,尤其是在"多尘"星系中,在这些星系中,中心黑洞被星系碎片所笼罩。这些星系中的尘埃通常会吸收和遮蔽光学和X射线光,以及这些波段中的任何TDEs迹象。在此过程中,尘埃也会升温,产生可探测到的红外辐射。研究小组发现,红外线辐射可以作为潮汐扰动事件的标志。通过红外波段的观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在以前隐藏着此类事件的星系中发现了更多的TDEs。这 18 个新事件发生在不同类型的星系中,分散在整个天空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了18个新的潮汐扰动事件(TDEs)即附近恒星被潮汐卷入黑洞并被撕成碎片的极端情况。这些发现是附近宇宙中已知 TDEs 数量的两倍多。图片来源:研究人员提供,经《麻省理工新闻》编辑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卡弗里天体物理学和空间研究所研究生梅根-马斯特森说:"这些来源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在光学波段中显示出来。如果想从整体上了解TDEs,并用它们来探测超大质量黑洞的人口结构,就需要在红外波段进行观察"。"麻省理工学院的其他作者包括 Kishalay De、Christos Panagiotou、Anna-Christina Eilers、Danielle Frostig 和 Robert Simcoe,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 Erin Kara,还有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等多个机构的合作者。热量峰值研究小组最近通过红外观测发现了距离最近的 TDE。这一发现为天文学家寻找主动觅食的黑洞开辟了一条基于红外线的新途径。这一首次发现促使研究小组开始寻找更多的 TDE。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搜索了NEOWISENASA宽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的更新版所拍摄的档案观测数据。这颗卫星望远镜于 2009 年发射升空,在短暂的停顿之后,它继续扫描整个天空,寻找红外线"瞬变"或短暂爆发。研究小组利用合著者 Kishalay De 开发的算法查看了任务的存档观测数据。该算法能从红外辐射中找出可能是红外辐射瞬时爆发迹象的模式。然后,研究小组将标记的瞬态辐射与 200 兆帕/秒(或 6 亿光年)范围内所有已知附近星系的星表进行交叉对比。他们发现,红外线瞬变可以追溯到大约 1000 个星系。然后,他们放大了每个星系的红外线爆发信号,以确定该信号是否来自TDE以外的其他来源,如活动星系核或超新星。在排除了这些可能性之后,研究小组又对剩余的信号进行了分析,寻找一种具有TDE特征的红外线模式即一个急剧的尖峰之后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这反映了黑洞在撕裂恒星的过程中突然将周围的尘埃加热到大约1000开尔文,然后逐渐冷却下来的过程。这项分析发现了 18 个"干净"的潮汐扰动事件信号。研究人员对发现每个潮汐破坏事件的星系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们发生在整个天空的一系列星系中,包括尘埃星系。马斯顿说:"如果你仰望天空,看到一堆星系,那么TDE就会有代表性地出现在所有星系中。这并不是说,它们只出现在一种类型的星系中,而人们只是根据光学和X射线的搜索结果这么认为的"。"哈佛大学天文学教授埃多-伯杰(Edo Berger)说:"现在我们有可能透过尘埃,完成对附近TDE的普查。这项工作特别令人兴奋的一点是,大型红外巡天观测的后续研究潜力巨大,我很期待看到它们会有什么发现"。"扩大对潮汐扰动事件的了解研究小组的发现有助于解决潮汐扰动事件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在这项工作之前,天文学家主要是在一种星系中看到潮汐破坏现象一种"后星爆"星系,这种星系以前是恒星形成工厂,但后来沉寂了下来。这种星系类型非常罕见,天文学家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TDEs似乎只在这些罕见的星系中出现。碰巧的是,这些星系也相对缺乏尘埃,因此TDE的光学或X射线辐射自然更容易被探测到。现在,通过红外波段的观察,天文学家能够在更多的星系中看到TDEs。研究小组的新成果表明,黑洞可以吞噬一系列星系中的恒星,而不仅仅是后星爆星系。这些发现还解决了一个"能量缺失"的问题。物理学家从理论上预测,TDE 辐射的能量应该比实际观测到的更多。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现在说,尘埃可能可以解释这种差异。他们发现,如果TDE发生在多尘星系中,尘埃本身不仅会吸收光学和X射线辐射,还会吸收极紫外线辐射,其吸收量相当于推测的"缺失能量"。这18次新的探测还有助于天文学家估算特定星系中发生潮汐破坏事件的频率。当他们把新的 TDE 与之前的探测结果相比较时,他们估计一个星系每 5 万年就会发生一次潮汐破坏事件。这个频率更接近物理学家的理论预测。通过更多的红外观测,研究小组希望能够解析潮汐破坏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引发潮汐破坏事件的黑洞的特性。卡拉说:"人们对这些谜题提出了非常奇特的解决方案,而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可以解决所有谜题的地步。这给了我们信心,我们不需要所有这些奇异的物理学来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我们对恒星如何被黑洞撕裂和吞噬背后的力学原理有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正在更好地理解这些系统。"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揭开宇宙最重黑洞双星之谜

天文学家揭开宇宙最重黑洞双星之谜 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合并是一个早已被预测到的现象,尽管从未被直接观测到过。天文学家提出的一个理论是,这些系统的质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耗尽了宿主星系中驱动合并所需的恒星物质。利用双子座北望远镜的档案数据,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一个双黑洞,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研究小组估计,这个双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80亿倍,是迄今为止测量到的最重的双黑洞。这次测量不仅为双星系统的形成及其宿主星系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背景资料,而且还支持了一个由来已久的理论,即超大质量黑洞双星的质量在阻止超大质量黑洞合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资料来源:NOIRLab/NSF/AURA/J. daSilva/M.Zamani几乎每个大质量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当两个星系合并时,它们的黑洞会形成一对双星,这意味着它们处于相互束缚的轨道上。据推测,这些双星最终会合并,但这一现象从未被观测到过[1]。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讨论这样的事件是否可能发生。在最近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The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一篇论文中,一个天文学家小组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新见解。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利用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OIRLab 负责运行的双子座北望远镜(国际双子座天文台的一半)提供的档案数据,测量出了迄今发现的最重的一对超大质量黑洞。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合并是一种早已被预测到的现象,但从未被观测到过。这对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一些线索,说明为什么宇宙中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性如此之小。双子座北区前所未有的洞察力研究小组利用夏威夷双子座北望远镜(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NOIRLab运行的国际双子座天文台的二分之一)的数据,分析了位于椭圆星系B2 0402+379内的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双星。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分辨得足够详细,可以分别看到两个天体的超大质量黑洞双星,[2]而且它还保持着迄今为止直接测量到的最小间隔记录仅仅 24 光年[3]。虽然如此接近的分离预示着强大的合并,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对天体已经在这个距离上停滞了 30 多亿年,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什么阻碍了合并?双黑洞合并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系统的动态及其停止的合并,研究小组研究了双子座北区的双子座多目标摄谱仪(GMOS)的档案数据,这些数据使他们能够确定黑洞附近恒星的速度。"GMOS出色的灵敏度使我们能够测绘出恒星在靠近星系中心时的速度,"论文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罗杰-罗曼尼(Roger Romani)说。"有了这些,我们就能推断出居住在那里的黑洞的总质量。"据研究小组估计,这对双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280亿倍,是迄今测量到的最重的双黑洞。这一测量结果不仅为双星系统的形成及其宿主星系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背景资料,而且还支持了一个由来已久的理论,即超大质量双黑洞的质量在阻止潜在合并中起着关键作用[4]。"为国际双子座天文台提供服务的数据档案蕴藏着一座尚未开发的科学发现金矿,"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双子座天文台项目主任马丁-斯蒂尔说,"对这个极端超大质量双黑洞的质量测量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例子,说明了探索这一丰富档案的新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二进制系统的形成与未来了解这个双星是如何形成的,有助于预测它是否以及何时会合并一些线索表明,这对双星是通过多个星系合并形成的。首先,B2 0402+379 是一个"化石星系团",这意味着它是整个星系团的恒星和气体合并成一个大质量星系的结果。此外,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加上它们巨大的总质量,表明它们是由多个星系的多个较小黑洞合并而成的。星系合并后,超大质量黑洞不会正面相撞。相反,当它们进入一个有束缚的轨道时,就会开始互相弹射。它们每经过对方一次,能量就会从黑洞传递到周围的恒星。随着它们能量的流失,这对黑洞被越拖越近,直到相距仅有一光年时,引力辐射占据上风,它们才会合并。这一过程已经在成对恒星质量的黑洞中被直接观测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记录是在2015年通过引力波的探测但从未在超大质量的双星中观测到过。停滞不前的合并与未来联合的可能性通过对该星系巨大质量的新了解,研究小组得出结论,需要有数量特别多的恒星才能减缓双星轨道的速度,使它们如此接近。在这个过程中,黑洞似乎甩掉了它们附近几乎所有的物质,使得星系核心缺少恒星和气体。由于没有更多的物质来进一步减缓这对天体的轨道,它们的合并在最后阶段停滞了。罗曼尼说:"通常情况下,黑洞对较轻的星系似乎有足够的恒星和质量来驱动两者迅速结合在一起。由于这对黑洞非常重,因此需要大量恒星和气体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是这对黑洞已经将中央星系中的这些物质清除干净,使它停滞不前,可供我们研究。"这对天体究竟会克服停滞状态,最终以数百万年的时间尺度合并,还是永远继续在轨道上徘徊,目前尚无定论。如果它们真的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将比恒星质量的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强大一亿倍。这对天体有可能通过另一次星系合并来征服最后的距离,这将为星系注入更多的物质,或者有可能是第三个黑洞,从而使这对天体的轨道慢到足以合并。不过,鉴于B2 0402+379是一个化石星系团,另一个星系合并的可能性不大。"我们期待着对B2 0402+379的内核进行后续调查,我们将研究其中存在多少气体,"论文第一作者、斯坦福大学本科生Tirth Surti说。"这应该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超大质量黑洞最终能否合并,或者它们是否会作为双星搁浅。"说明虽然有证据表明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距离只有几光年,但似乎没有一个黑洞能够跨越这个最终距离。关于这种事件是否可能发生的问题被称为"最终-秒差距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天文学家们讨论的话题。以前曾对含有两个超大质量黑洞的星系进行过观测,但在这些情况下,它们相距数千光年太远了,不可能像在 B2 0402+379 中发现的双星那样处于相互结合的轨道上。其他黑洞动力源的距离可能更小,不过这些都是通过间接观测推断出来的,因此最好归类为候选双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贝格尔曼等人于 1980 年提出的,根据数十年来对星系中心的观测,这一理论一直被认为是存在的。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实时观测黑洞的苏醒

天文学家实时观测黑洞的苏醒 2019 年末,此前不显眼的室女座星系 SDSS1335+0728 突然变得明亮许多。天文学家随后利用太空和地面望远镜跟踪了其亮度变化。根据发表在《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的研究,天文学家认为我们正在实时目睹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苏醒。超新星爆发等天文现象会让星系变得明亮,但通常只会持续几十天,最多数百天,而 SDSS1335+0728 的变亮持续至今,已有四年多时间,还在越来越亮。该星系距离地球 3 亿光年,2019 年 12 月加州 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 天文台观测到了它突然变亮,后续观测发现其中红外波长亮度增加了一倍,紫外线亮度增加了四倍,X 射线范围亮度至少增加 10 倍。变亮原因被认为是“活跃星系核”的形成,即星系中心的巨大黑洞在消耗周围的物质。 via Solid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