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合成走鸡星云新图片,高达 15 亿像素

天文学家合成走鸡星云新图片,高达 15 亿像素 欧洲南方天文台近日借助超大巡天望远镜(VST),合成了走鸡星云(IC 2944)的最新照片,像素高达 15 亿。 IC 2944,也称为走鸡星云或半人马座 λ 星云,是在半人马座 λ 星附近的一个由疏散星团与发射星云组成星云,包括一大片氢气云及照耀它的一个疏散星团,云团中心有一个酷似鸡头的形状,因此它亦昵称走鸡星云。特征是拥有包克球,并且是恒星形成的活跃区域,距离地球 6523 光年。 这张照片其实是由数百张照片合成的,最终全景图像素高达 15 亿,这里下载: 3.9 GB 733.7 MB 40K 3.4 GB 25K 1.2 GB 10K 162.7 MB 4K 27.5 MB 6.7 MB 498.8 KB来源,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在遥远的球状星团中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的最有力证据

天文学家在遥远的球状星团中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的最有力证据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研究了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 500 多张半人马座欧米茄球状星团的图像,这项工作原本是为了校准哈勃的仪器。然而,他们在这个距离地球 17000 光年的星团中的数百万颗恒星中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的负责人马克西米利安-哈伯勒解释说,他的团队发现了七颗"不应该存在"的恒星。这些恒星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它们应该可以摆脱星团的引力影响。哈伯勒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天体正在对这些恒星产生引力,使它们紧贴着中心。"唯一足以产生这种引力的现象是黑洞,其质量估计至少是太阳的 8200 倍。这个仍然未知的天体很可能是一个中等质量黑洞(IMBH),这种类型的黑洞被认为是黑洞演化研究中的"缺失环节"。IMBH是一种非常难以捉摸的空间现象,它介于人马座A*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和重量不足100个太阳质量的"轻量级"黑洞之间。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半人马座欧米茄星团可能存在一个IMBH,但由海伯勒领导的新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证明有一个中等质量的黑洞在影响着星团中的一些恒星。迄今为止,我们在宇宙中发现的 IMBH 候选者寥寥无几,这意味着半人马座欧米茄的黑洞可能是我们"宇宙邻域"中 IMBH 的最佳范例。现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个黑洞是否真的存在,确定它的确切质量,并找出其他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半人马座欧米茄星的超大质量黑洞(430 万太阳质量)比位于银河系中心 26000 光年之外的人马座 A* 更接近地球。这也是除了上述人马座A*之外,已知的唯一一个黑洞通过引力影响恒星群的案例。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血统近邻星团源自三个"家族"的共同祖先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血统近邻星团源自三个"家族"的共同祖先 英仙座阿尔法星团英仙座阿尔法星团的光学图像,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该星团是英仙座阿尔法星系家族中最早形成的星团之一,也是该家族的同名星团。资料来源:ESO/STSCI 数字化巡天 II科林德135星团的光学图像,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该星团是科林德135星族中最早形成的星团之一,也是该星族的同名星团。资料来源:ESO/STSCI 数字化巡天 II由维也纳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破译了年轻星团的形成历史,其中一些星团我们可以在晚上用肉眼看到。由维也纳大学的卡梅伦-斯维格姆(Cameren Swiggum)、若昂-阿尔维斯(João Alves)和威斯康星大学怀特沃特分校的罗伯特-本杰明(Robert Benjamin)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说,附近大多数年轻星团只属于三个家族,它们源自质量非常大的恒星形成区。这项研究还提供了关于超新星(大质量恒星生命末期的剧烈爆炸)对银河系等星系中巨型气体结构形成的影响的新见解。相关成果最近发表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Messier 6星团Messier 6星团的光学图像,也被称为"蝴蝶星团",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这个星团是Messier 6家族中最早形成的星团之一,也是该家族的同名星团。资料来源:ESO/STSCI数字化巡天II"年轻星团是探索银河系历史和结构的绝佳工具。通过研究它们在过去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起源,我们还能对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变有重要的了解,"这项研究的合著者、维也纳大学的若昂-阿尔维斯(João Alves)说。研究小组利用欧洲航天局(ESA)盖亚(Gaia)任务提供的精确数据和光谱观测结果,追溯了太阳周围约3500光年半径内155个年轻星团的起源。他们的分析表明,这些星团可以分为三个具有共同起源和形成条件的家族。NGC 2451A 星团:NGC 2415A星团的光学图像,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它是Messier 6家族的成员。资料来源:ESO/STSCI数字化巡天II阿尔维斯说:"这表明,年轻星团只源自三个非常活跃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这三个星族以其最著名的星团命名:Collinder 135(Cr135)、Messier 6(M6)和Alpha Persei(αPer)。""这些发现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银河系邻域中年轻的星团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或'血缘',"领衔作者、维也纳大学博士生卡梅伦-斯维格姆(Cameren Swiggum)说。"通过研究这些星团的三维运动和过去的位置,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共同起源,并找到银河系中这些各自星团中的第一批恒星在4000万年前形成的区域"。IC 2602 星团IC 2602 星团(又称"南昴宿星团")的光学图像,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它是英仙座阿尔法星家族的成员。资料来源:ESO/STSCI Digitized Sky Survey II研究发现,在这三个星团家族中一定发生过 200 多次超新星爆炸,向周围环境释放了巨大的能量。作者的结论是,这些能量很可能对当地银河系的气体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斯威格姆解释说:"这可以解释超级气泡的形成,即在Cr135家族周围形成的直径为3000光年的巨大气体和尘埃气泡。"IC 2391 星团IC 2391星团的光学图像,也被称为"Omicron Velorum星团",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它是Messier 6家族的成员。资料来源:ESO/STSCI Digitized Sky Survey II我们的太阳系也位于这样一个气泡之中,即所谓的"本地气泡"(Local Bubble),其中充满了非常稀薄和炽热的气体。"斯维格姆补充说:"本地气泡很可能也与三个星团家族之一的历史有关。而且它很可能在地球上留下了痕迹,地壳中铁同位素(60Fe)的测量结果就表明了这一点。"NGC 2547 星团:NGC 2547 星团的光学图像,来自第二次数字化巡天(DSS-II)。它是科林德135星族的成员。图片来源:ESO/STSCI 数字化巡天 II若昂-阿尔维斯说:"我们实际上可以把天空变成一台时间机器,让我们追溯银河系的历史。通过破译星团的谱系,我们也能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银河系祖先。未来,若昂-阿尔维斯的团队计划更精确地研究太阳系是否以及如何与银河系中的星际物质相互作用。"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澳州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成长最快的黑洞

澳州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成长最快的黑洞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称发现了迄今已知成长最快的黑洞,它每天吞噬掉的物质质量相当于一个太阳。 新华社星期二(2月20日)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这个黑洞的质量高达太阳的170亿倍,距离地球超过120亿光年。 欧洲南方天文台发布的公报指出,这个黑洞所在的类星体代号为J0529-4351,不仅是迄今观测到的最明亮类星体,也是迄今观测到的最明亮天体。 据介绍,这个黑洞的吸积盘直径达7光年,超过太阳系到其相邻恒星系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的距离。 论文第一作者、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学院副教授克里斯蒂安·沃尔夫说,这个黑洞“令人难以置信的成长速度意味着光和热的大量释放”,因此它所在的类星体也成为“宇宙中迄今已知的最明亮物体”。 事实上,J0529-4351一直掩藏在“众目睽睽之下”。之前,研究人员利用电脑模型分析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探测器采集的相关数据时,错将J0529-4351识别为一颗恒星,直到最近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才将其确定为类星体。 类星体是活动星系核,由其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所驱动。当黑洞周围的气体被吞噬时会形成漩涡状吸积盘,巨大的引力势在吸积盘上得以释放,转化为热能和电磁辐射,使得类星体异常明亮。 2024年2月20日 10:09 PM

封面图片

NASA发布韦伯最新木星高清图像,令天文学家惊叹

NASA发布韦伯最新木星高清图像,令天文学家惊叹 当地时间8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网站上公布了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两张木星图像。这些图片均为合成图像,由韦伯望远镜的近红外相机(NIRCam)拍摄,该设备配置有特制的滤镜,用于观察木星的不同细节。 NASA称,由于红外光对人眼不可见,因此NASA与美国加州学者朱迪·施密特(Judy Schmidt)合作,把韦伯望远镜的数据转化为图像,将红外光映射到可见光谱上,从而得到了这两张图像。 第一张图片是木星的“特写照片”,它由韦伯望远镜三个滤镜的图像合成。NASA称,红色滤镜主要针对木星南、北两极的极光,以及较低云层和高空雾气反射的光线;黄绿色的滤镜展示了木星两极旋转的雾气;蓝色滤镜则主要显示了木星较深的主云层反射的光线。 图片还可以清晰观察到木星上著名的大红斑,它在合成图像中呈现白色。NASA称,这是由于它反射了大量的太阳光。大红斑是木星上一个巨大的风暴气旋,其直径远大于地球。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解释了富勒烯的太空新源头

天文学家解释了富勒烯的太空新源头 富勒烯于 1985 年被发现并获得诺贝尔奖,它是一种稳定的碳分子,由于其在太空中的存在和运输复杂分子的潜力,可能有助于了解宇宙的有机物质组织。上图描述了行星状星云 M57 的中心,由天文摄影师罗伯特-根德勒博士和约翰-波兹曼拍摄。图片来源:NASA/ESA这些分子是 1985 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的,11 年后,他们的三位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从那时起,许多观测证据都证明了它们在太空中的存在,特别是在像太阳一样大小的老恒星周围的气体云中,这些气体云被称为行星状星云,是恒星生命末期从外层排出的。由于这些分子高度稳定且难以破坏,人们认为富勒烯可以充当其他分子和原子的笼子,因此它们可能将复杂的分子带到地球,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动力。因此,对它们的研究对于了解宇宙中有机物质组织的基本物理过程非常重要。光谱学对于搜索和识别太空中的富勒烯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原子和分子在光线中留下的化学足迹,光谱学使我们能够研究构成宇宙的物质。这些光谱显示了表明富勒烯存在的光谱线,但同时也显示了更宽的红外波段(UIR,英文缩写),这些波段在宇宙中被广泛探测到,从太阳系中的小天体到遥远的星系。领导这项研究的 IAC 研究员马尔科-戈麦斯-穆尼奥斯(Marco A. Gómez Muñoz)解释说:"导致这种广泛存在于宇宙中的红外辐射的化学物质的鉴定是一个天体化学之谜,尽管人们一直认为它很可能富含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碳。"为了识别这些神秘的波段,研究小组重现了行星状星云 Tc 1 的红外辐射。对发射波段的分析表明,其中存在无定形氢化碳(HAC)颗粒。这些处于高度无序状态的碳和氢的化合物在垂死恒星的包层中非常丰富,可以解释这个星云的红外辐射。"我们首次将从实验室实验中获得的HAC光学常数与光离子化模型结合起来,从而再现了富勒烯含量非常丰富的行星状星云Tc 1的红外辐射",论文共同作者之一、IAC研究员Domingo Anibal García Hernández解释说。对于研究小组来说,HAC 和富勒烯同一物体的出现支持了这样一种理论,即富勒烯可能是在尘粒被破坏的过程中形成的,例如与紫外线辐射的相互作用,而紫外线辐射的能量要比可见光高得多。有了这项成果,科学家们为未来基于实验室化学和天体物理学合作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戈麦斯-穆尼奥斯总结说:"我们的工作清楚地表明,跨学科科学和技术在推动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化学的基本进步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天文学家发现了至今最早最遥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发现了至今最早最遥远的星系 天文学家使用韦伯望远镜(JWST)发现了至今最早最遥远的星系。当时宇宙还是婴儿期,其存在时间是大爆炸之后 2.9 亿年。新星系被称为 JADES-GS-z14-0,直径约 1600 光年。天文学家表示,这一发现证明在大爆炸 3 亿年后明亮的星系已经存在,而且比预期的更常见。星系形成模型将需要解决宇宙早期如此巨大、如此明亮星系的存在问题。JADES-GS-z14-0 的红移值高达 14,距今 135 亿年,而宇宙的年龄是 138 亿年。 via Solidot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