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明可穿越血脑屏障的纳米粒子

科学家发明可穿越血脑屏障的纳米粒子 科学家们乐观地认为,他们的方法已在临床前模型中初见成效,最终可用于用一种疗法同时治疗脑转移瘤和原发性乳腺癌肿瘤。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西尔维斯特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能够穿越血脑屏障的纳米粒子。他们的目标是通过一次治疗消除原发性乳腺癌肿瘤和脑转移瘤。实验室研究表明,这种方法能有效缩小乳腺癌和脑肿瘤的体积。这些继发性肿瘤被称为脑转移瘤,最常见于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实体瘤,通常预后较差。当癌症侵入大脑时,治疗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部分原因是血脑屏障,这是一层几乎无法穿透的薄膜,将大脑与身体的其他部分隔开。领导这项研究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教授、西尔维斯特公司技术与创新部助理主任香塔-达尔(Shanta Dhar)博士说,西尔维斯特团队的纳米粒子有朝一日可能被用于治疗转移瘤,同时还能治疗原发肿瘤。她是5月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的资深作者。Shanta Dhar 博士 Credit: Sylvester研究人员在粒子中加入了两种针对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产生中心)的原药,结果表明,他们的方法可以在临床前研究中缩小乳腺和脑肿瘤。达尔说:"我总是说纳米医学是未来,当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个未来。"他指的是市售的COVID-19疫苗,其配方中使用了纳米颗粒。"纳米医学肯定也是癌症疗法的未来"。这种新方法使用了一种由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制成的纳米粒子,这种聚合物是由达尔的研究小组之前开发的,同时还使用了她的实验室开发的两种针对癌症能量来源的药物。由于癌细胞的新陈代谢形式往往不同于健康细胞,因此抑制癌细胞的新陈代谢可以有效地杀死肿瘤,而不伤害其他组织。其中一种药物是经典化疗药物顺铂的改良版,它通过破坏快速生长细胞的DNA来杀死癌细胞,从而有效阻止其生长。但肿瘤细胞可以修复自己的DNA,有时会导致顺铂产生抗药性。达尔的研究小组对这种药物进行了改良,将其目标从核DNA(构成染色体和基因组的DNA)转移到线粒体DNA。线粒体是我们细胞的能量来源,包含自己小得多的基因组,而且对于癌症治疗来说,重要的是,线粒体不具备与我们的大基因组相同的DNA修复机制。由于癌细胞可以在不同的能量来源之间切换,以维持其生长和增殖,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改良顺铂(他们称之为Platin-M,攻击称为氧化磷酸化的能量生成过程)与他们开发的另一种药物Mito-DCA 结合起来,后者专门针对一种称为激酶的线粒体蛋白,抑制糖酵解(一种不同的能量生成方式)。达尔说,开发能够进入大脑的纳米粒子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她的整个独立职业生涯都在研究纳米粒子,在之前一个研究不同形式聚合物的项目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在临床前研究中,一些纳米粒子的一小部分可以进入大脑。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些聚合物,达尔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既能穿过血脑屏障又能穿过线粒体外膜的纳米粒子。达尔说:"要弄清这一点,我们经历了很多波折,我们仍在努力了解这些微粒穿过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小组随后在临床前研究中测试了这种特制的载药纳米粒子,发现它们能缩小乳腺肿瘤和在大脑中播种形成肿瘤的乳腺癌细胞。在实验室研究中,这种纳米粒子-药物组合似乎也是无毒的,并能显著延长存活时间。下一步,研究小组希望在实验室中测试他们的方法,以更接近地复制人类脑转移灶,甚至可能使用源自患者的癌细胞。他们还想在胶质母细胞瘤(一种侵袭性特别强的脑癌)的实验室模型中测试这种药物。在达尔实验室工作的迈阿密大学博士生阿卡什-阿肖坎(Akash Ashokan)说:"我对高分子化学非常感兴趣,将其用于医疗目的真的让我着迷,"阿卡什-阿肖坎是这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他与博士生舒丽塔-萨卡尔(Shrita Sarkar)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看到它被应用于癌症治疗,我感到非常高兴。"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科学家利用 pH 诱导靶向癌细胞

科学家利用 pH 诱导靶向癌细胞 如何让纳米机器人精确识别和杀死癌细胞?根据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的一项研究,瑞典卡罗琳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刺激响应机器人开关纳米装置,能根据 pH 触发。当 pH 6.5 时释放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s)导致癌细胞死亡,pH 7.4 时保持惰性。对携带人类乳腺癌异种移植物的小鼠实验显示,该纳米装置导致癌症生长减少最多 70%。 via Solidot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明测量水环境中纳米尺度的极微小力的新方法

科学家发明测量水环境中纳米尺度的极微小力的新方法 超分辨光子力显微镜,用于探测纳米粒子与表面之间的超弱相互作用力。资料来源:Lei Ding这项新技术采用了超分辨光子力显微镜(SRPFM),能够检测到水中小至 108.2 牛顿的力如此微小的力相当于测量一个病毒的重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首席研究员王凡教授说,这种超灵敏测量的关键在于使用掺镧纳米粒子,通过光学镊子将其捕获,然后用来探测生物系统内的微小作用力。他说:"了解这些微小的力对于研究生物力学过程至关重要,而生物力学过程是活细胞工作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由于探针发热和信号微弱等因素,在液体环境中高精度测量如此微小的力是一项重大挑战。"王及其团队开发的 SRPFM 技术通过采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和计算技术解决了这些难题。通过利用神经网络驱动的超分辨率定位技术,研究小组能够精确测量纳米粒子在流体介质中如何受到微小力的作用而发生位移。这项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丁磊博士说,这项创新不仅提高了力测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还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捕获纳米粒子所需的能量,从而减少了对生物样本的潜在损害。丁说:"我们的方法可以检测到低至每平方根带宽1.8飞牛顿的力,这接近热噪声的理论极限。"这项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单旭晨博士补充道。单说:"通过提供一种在分子水平上测量生物事件的新工具,这项技术可以彻底改变我们对一系列生物和物理现象的理解。这包括从蛋白质如何在人体细胞内发挥作用到早期检测疾病的新方法等方方面面。单该研究还探索了该技术在测量作用于单个纳米粒子的电泳力以及DNA分子与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方面的应用,这对于开发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至关重要。研究小组的发现不仅为新的科学发现铺平了道路,而且还可能应用于开发新的纳米技术工具和提高生物医学诊断的灵敏度。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利用营养物质有效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科学家发现利用营养物质有效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利用营养物质重新激活癌细胞中休眠的代谢途径。研究小组利用一种广泛存在的氨基酸酪氨酸,以纳米药物的形式输送,改变了黑色素瘤(一种严重的皮肤癌)的新陈代谢,从而抑制了癌症的生长。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皮肤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这种新方法可以与现有疗法相结合,更好地治疗黑色素瘤。这项技术还有可能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的卜文波教授和悉尼科技大学的金大勇教授领导,最近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纳米技术》(NatureNanotechnology)上。酪氨酸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利用率有限。然而,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的纳米技术,将酪氨酸包装成被称为纳米微粒的微小颗粒,这种微粒会被癌细胞膜吸引,并很容易分解,从而促进吸收。研究小组随后在小鼠和实验室中的人源黑色素瘤细胞中测试了这种创新疗法,发现酪氨酸纳米微粒重新激活了休眠代谢途径,引发了黑色素合成,抑制了肿瘤生长。"不受控制的快速生长是癌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一个关键特征。在癌细胞中,一些新陈代谢途径被过度激活,而另一些则被抑制,从而为快速扩散创造了必要的环境,"金教授说。"虽然此前已开发出一些基于代谢的癌症药物,如阻碍乳腺癌中雌激素合成的芳香化酶抑制剂和针对各种癌症中糖酵解的HK2抑制剂,但这些药物都是通过抑制过度激活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的。""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通过重新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新陈代谢途径,可以阻止癌症的发生。而这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营养物质来实现,如氨基酸、糖和维生素,它们安全、易得、耐受性好,"卜教授说。不同类型的癌症会对不同的营养物质做出反应。黑色素瘤细胞是从产生黑色素的皮肤细胞黑色素细胞发展而来的。黑色素的生成需要酪氨酸,酪氨酸能刺激黑色素的生成,因此对黑色素瘤有效。黑色素合成的重新激活迫使黑色素瘤细胞减少糖酵解(将糖转化为能量的过程),这被认为是其抗癌作用的机制。黑色素瘤细胞也容易受到热应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将酪氨酸纳米簇治疗与近红外激光治疗相结合,他们能够在六天后根除小鼠体内的黑色素瘤,而且在研究期间黑色素瘤不会再次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纳米药物治疗癌症有望开辟一个新领域。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创造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创造利用寨卡病毒消灭脑癌细胞的新方法 科学家们发现,寨卡病毒疫苗株可以消灭脑肿瘤细胞,而健康的细胞则不受影响。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大学医学院(Duke-NUS)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利用寨卡病毒摧毁脑癌细胞并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保护健康细胞。研究小组利用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的寨卡病毒候选疫苗,发现了这些毒株如何靶向快速增殖的细胞而不是成熟细胞,从而使它们成为靶向成人大脑中快速生长的癌细胞的理想选择。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转化医学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有可能为目前预后较差的脑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全球每年确诊患者超过 30 万。这类患者的生存率很低(约 15 个月),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率高和治疗方案有限。对于这类患者,溶瘤病毒疗法即使用工程病毒感染并杀死癌细胞可能会解决目前的治疗难题。寨卡病毒在溶瘤病毒疗法中的应用前景寨卡病毒就是一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的疫苗。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使用了寨卡病毒减毒活疫苗(ZIKV-LAV)毒株,这种"弱化"病毒感染健康细胞的能力有限,但仍能在肿瘤内迅速生长和扩散。"我们之所以选择寨卡病毒,是因为它能自然感染大脑中快速增殖的细胞,使我们能够接触到传统上难以瞄准的癌细胞。我们的ZIKV-LAV毒株还能在脑癌细胞中自我复制,因此这是一种活体疗法,可以传播并攻击邻近的病变细胞,"论文第一作者、杜克大学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卡拉-比安卡-卢埃纳-维克多里奥博士说。感染 ZIKV-LAV 的培养人类神经元。粉红色为感染,蓝色为细胞核。资料来源: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维克多里奥博士和研究小组确定,ZIKV-LAV 株在感染癌细胞时非常有效,因为这些病毒与蛋白质结合,而这些蛋白质只在癌细胞中大量存在,在健康细胞中则没有。感染癌细胞后,这些病毒株会劫持细胞资源进行繁殖,最终杀死细胞。癌细胞死亡后,其保护膜会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的物质,包括病毒后代,这些病毒后代会感染并杀死邻近的癌细胞。此外,受感染细胞释放出的一些细胞蛋白可激活免疫反应,进一步抑制肿瘤生长。通过实验,研究小组观察到,ZIKV-LAV 株感染会导致 65% 至 90% 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死亡。虽然ZIKV-LAV株也感染了9%到20%的脑血管细胞,但感染并没有杀死这些健康细胞。相比之下,原始的母株寨卡病毒杀死了高达50%的健康脑细胞。科学家们还发现,ZIKV-LAV 菌株即使感染了健康细胞,也不能很好地繁殖。在感染了 ZIKV-LAV 的健康脑细胞中测得的病毒数量仅为感染前的 0.36 到 9 倍。相比之下,感染了 ZIKV-LAV 的脑癌细胞中的病毒数量是感染前的 1 000 到 10 亿倍。这进一步说明,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的条件更有利于病毒的繁殖。未来方向和应用"自2016年爆发寨卡病毒以来,人们对该病毒的性质及其破坏性影响产生了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我们的工作,我们希望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展示寨卡病毒,突出它杀死癌细胞的潜力。"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项目助理教授安-玛丽-查科(Ann-Marie Chacko)说:"当一种活病毒被减毒,使其能安全有效地对抗传染病时,它就能造福人类健康不仅是作为一种疫苗,而且还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消杀剂。"她也是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右起:Ann-Marie Chacko 助理教授、Alfred Sun 助理教授、Carla Bianca Luena Victorio 博士和 Ooi Eng Eong 教授与他们的寨卡疫苗菌株培养物。图片来源: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减毒活疫苗病毒株最初由杜克大学新发传染病研究项目的 Ooi Eng Eong 教授小组开发。作为对照,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神经科学与行为障碍研究项目助理教授阿尔弗雷德-孙(Alfred Sun)团队还在人类干细胞培养的脑神经元或神经细胞上对病毒株进行了测试。这为评估在人体细胞中使用病毒作为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靠的筛选工具。查科副教授的研究小组正在改进这些病毒株和其他寨卡病毒株,以提高它们不仅能杀死脑癌细胞,还能杀死其他类型癌细胞的效力,同时使它们在病人身上使用时更加安全。他们还在对病毒进行改良,以便在将病毒注射到病人体内后对其进行无创成像。这样,医生就能监测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去向以及在肿瘤内发挥作用的时间。为此,该小组正在探索将他们的病毒株商业化,既作为寨卡疫苗,也作为脑癌的治疗方法,还有可能作为卵巢癌等其他癌症的治疗方法。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负责研究的高级副院长 Patrick Tan 教授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不同研究项目是如何汇聚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来推动医学知识的发展和改善病人的生活的。该团队的宝贵见解有朝一日可能会转化为控制肿瘤生长的新治疗方案,甚至治愈癌症。"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诱使癌细胞自毁

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诱使癌细胞自毁 创新的关键在于引入了两个新的"开关"。第一个开关能使改造细胞在接触某种药物时,超越并主宰癌细胞群的其他部分。第二个开关会释放一种毒素,杀死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改造细胞及其未改造的邻近细胞。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项研究强调,这种"双开关选择基因驱动"方法解决了现有癌症治疗方法的核心难题。一些癌细胞不可避免地会进化出抗药性机制,从而在治疗中存活下来。细胞可能会使药物失活,关闭药物靶向的通路,或做出其他分子改变以维持生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医生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组合,以不同的方式攻击肿瘤。然而,这些选择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的难治癌症。新技术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它不是寻找新的药物或靶点,而是利用肿瘤快速进化的能力来对付它。在概念验证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肺癌细胞和药物厄洛替尼。通常,厄洛替尼是通过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的活化来发挥作用的,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是细胞不受控制生长的驱动力。然而,科学家们改造了肺癌细胞,通过第一个"自杀基因"来逆转厄洛替尼的作用,使细胞产生抗药性,并在接触药物后迅速增殖。将厄洛替尼应用于混合修饰和未修饰的癌细胞,可使经过编辑的细胞迅速成为肿瘤样本中的主要群体。一旦达到这种效果,研究人员就停止给药。然后,他们用一种名为 5-FC 的无害化合物激活了第二个"自杀基因"。这种基因能表达一种酶,将 5-FC 转化为剧毒抗癌药物 5-FU。由于被编辑的细胞现在占了肿瘤的大部分,释放的毒素有效地杀死了整个癌细胞群。研究人员在患有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的小鼠身上测试了这种方法,发现经过改造的细胞在20天内就超越了原来的肿瘤。到第80天,肿瘤完全消退。研究小组目前正努力在其他癌症类型和药物组合上测试这种方法。如果试验成功,它将为战胜癌症提供一种新方法。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钙过量 - 科学家开发出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钙过量 - 科学家开发出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 钙离子在细胞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钙离子含量过高,就会对细胞造成危害。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内的钙离子流入来靶向摧毁肿瘤细胞。这种创新方法利用了肿瘤组织内已有的钙离子,无需外部钙源。《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生物细胞需要钙离子来维持线粒体(细胞的动力室)的正常运转。然而,如果钙离子过多,线粒体过程就会失衡,细胞就会窒息。由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的尹珠英(Juyoung Yoon)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来自中国的研究小组一起,利用这一过程开发出了一种协同抗肿瘤药物,它可以打开钙离子通道,从而在肿瘤细胞内引发致命的钙离子风暴。研究人员瞄准了两个通道,第一个是外膜上的通道,另一个是内质网中的钙通道,内质网也是一个储存钙离子的细胞器。位于外膜的通道在暴露于大量活性氧(ROS)时打开,而内质网中的通道则被一氧化氮分子激活。为了产生能打开外膜钙通道的 ROS,研究人员使用了染料吲哚菁绿。这种生物活性剂可通过近红外线照射激活,不仅能引发导致 ROS 的反应,还能使环境升温。研究小组解释说,局部高温会激活另一种活性剂 BNN-6 释放一氧化氮分子,从而打开内质网中的通道。在肿瘤细胞系试验成功后,研究小组又在植入肿瘤的小鼠体内测试了一种注射制剂。为了创造出一种生物兼容的复合药物,研究人员将活性成分装入了微小的改性多孔硅珠中,这种硅珠对人体无害,但能被肿瘤细胞识别并转运到细胞内。将这些微珠注入小鼠血液后,研究人员观察到药物在肿瘤内积聚。照射近红外线成功地触发了作用机制,接受这种制剂的小鼠几天后肿瘤就消失了。作者强调,这种离子流入方法可能也适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因为类似的机制可以激活不同于钙离子通道的离子通道,从而找到新的治疗方法。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