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频]螳螂虾如何用自带的"盾牌"抵御相当于22口径子弹能量的同类猛击

[图+视频]螳螂虾如何用自带的"盾牌"抵御相当于22口径子弹能量的同类猛击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生态学家帕特里克-格林(Patrick Green)不仅成功地捕捉到了两只领地螳螂虾大打出手的精彩画面和镜头,还让世人了解到了这种微小而强大的动物在近距离阻挡相当于 22 口径子弹的攻击时所采用的方式。格林解释说:"在螳螂虾中,竞争者在争夺庇护所的过程中会像子弹一样击打对方的装甲尾板(或称telsons)。在自然打斗中,我们看到螳螂虾把尾巴卷在身体前面,就像一面盾牌。"格林想知道礁螳螂虾(Neogonodactylus bredini)是如何应对另一只螳螂虾的猛烈攻击而不被击成碎片,并且这种使用尾巴的行为如何改变他们接受影响的方式。他发现,防守的动物能够用自己的尾巴,采取拳击手式的吸收打击的方法,分散攻击者的力量。他是怎么发现的呢?当然是让两只虾打上一拳并用超慢动作拍摄下来。格林说:"两只相互争夺领地的虾几乎立刻就开始互相殴打。但是,这位生态学家以每秒 3 万至 4 万帧的速度进行拍摄,比普通摄像机快了约 1000 倍,从而捕捉到了这些快速而有力的撞击。"以前的研究发现,尾部的卷曲是螳螂虾从具有攻击性和领地性的"友军炮火"中幸存下来的关键,但最新的研究精确测量了这种天然盾牌和快速反应的有效性。毕竟,攻击动作如此之快,以至于短暂蒸发了拳杆前方的水,如图所示。格林分析了螳螂虾的运动、能量交换和撞击,发现防守的螳螂虾能够吸收和分散大约 90% 的攻击力。其中的关键在于,这种动物蜷缩着尾柄,四肢离开海床,悬浮在水中,使袭来的球棒毫无还手之力。他说:"在我看来,让盔甲离开地面应该能让你耗散更多能量,这是合乎逻辑的。想一想拳击手应对拳击时的移动"。虽然动物(包括人类)为争夺领地、资源或配偶而与同类相斗肯定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着迷的洞察力,让我们了解到这不仅仅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如何使用它。尤其是当攻击者持有致命武器时。打架时露出屁股可能会救你一命格林说:"当我们试图了解动物如何应对撞击时,我们既要考虑它们使用的结构(如盔甲),也要考虑它们如何使用这些结构。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将行为和形态学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动物是如何驾驭它们的搏斗的"。与此同时,虾坚固的甲壳保护着它脆弱、柔软的无脊椎动物身体,这已经成为开发轻质坚韧材料的一个巨大兴趣领域。它们闻名遐迩的视力是科学家们希望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另一种"超能力"。目前,我们知道的螳螂虾大约有 400 种,因此,要为所有这些庞然大物建立一个《街头霸王》式的攻防统计数据库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该研究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最后的同类》作者: [法]西比勒·格林伯特

《最后的同类》 作者: [法]西比勒·格林伯特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LE DERNIER DES SIENS 译者: 赵苓岑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148 如何对待动物,就是如何对待我们自己。 荣获2022年动物龚古尔奖、2023年弗朗索瓦·索默文学奖,入围雷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 法国《解放报》《读书杂志》《费加罗报》一致推荐 一场人与动物的救赎之旅,一段残酷的北极企鹅消亡史 地球上最后一只“企鹅”的漫漫归乡路 以19世纪欧洲大范围捕杀大海雀导致其灭绝为背景,讲述一个被遗忘的物种的集体消亡。 大海雀,因其外观与企鹅相似,故被称作北极大企鹅,它们曾经广泛分布在大西洋周围的各座岛屿,但由于它们不会飞行,且动作缓慢,18至19世纪,欧洲人开始对大海雀进行大肆捕杀。残杀企鹅、器官收藏、标本买卖,野蛮与文明、欲望与道德在世界尽头轮番上演,曾经遍布北极的大海雀集体灭亡,而人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绝不会卖企鹅!”地球上最后一只“企鹅”VS地球上最后一个见到这只企鹅的人,彼此见证、彼此救赎。他们是最后的“同类”。 北极再无企鹅,但至少我们应该记得它们存在过。 【内容简介】 1835年,年轻的科学家古斯被里尔自然历史博物馆派往北欧研究动物群。在这个过程中,他目睹了一场针对大海雀的屠杀,并拯救了其中一只。 古斯并不知道他拯救的是地球上最后一只大海雀。他给它取名旺旺,并送它回到奥克尼群岛的家。他更不知道的是,身为研究人员的自己和不信任人类的大海雀之间很快就会产生深厚的依恋和羁绊。 他们是岛上唯一的、最后的存在。 在第六次物种灭绝之际,西比勒·格林伯特塑造了一对令人难忘的伙伴人与动物,并成功创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动物角色它的内心、它的情感、它的智慧,与此同时,人类被一个既亲密又形而上的问题所困扰:爱永远不会再出现的事物意味着什么? #动物 #文学 #人类 #企鹅

封面图片

5种最奇怪的动物眼睛:它们看到的世界 我们无法想象

5种最奇怪的动物眼睛:它们看到的世界 我们无法想象 有一些眼睛我们很好理解,比如食草动物的水平瞳孔让它们能够看到周围环境的全景,这有助于它们看到捕食者的到来,并在逃跑时避开障碍物,而夜间掠食者的瞳孔是垂直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夜视能力。然而,在这个壮丽、广阔、多样化的世界中,还有其他种类的眼睛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观看世界。下面是已知的5种世界上最奇怪的眼睛。石鳖 Hans Hillewaert一、不是眼睛的眼睛石鳖当您想到眼睛时,您肯定会想到它至少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是这种叫作石鳖的奇怪海洋软体动物,它们的眼睛是由“石头”构成的。这些小型生物是多板纲的,它们身体的外面被一个厚厚的连锁“板甲”保护着,完全融入周围的岩石中,难以被人发现。它们在岩石上爬行,吃着在那里发现的任何东西,但如果您沿着它甲壳的周边和底部寻找它们的眼睛的话,那么您根本找不到哪个器官可以当作眼睛来用。当然,石鳖是有眼睛的,只是它们没有常规柔软的眼睛,它们的眼睛在它们的甲壳上,并且是由矿物制成的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称为文石的碳酸钙。另外,石鳖还不止一对眼睛,它和一些软体动物一样拥有许多眼睛,只是石鳖的眼睛是无规则地散布在它们的甲壳表面。图源:哈佛大学维斯研究所如上图,深色部分就是石鳖的眼睛,这些眼睛由一个文石晶状体和某种视网膜组成,被称为微眼(aesthetes),它们甲壳上有数百个这样的微眼,组成一个复杂的视觉网络,可以吸收光线解析图像。科学界至今都没有搞清楚,石鳖的视觉信息是如何被大脑处理的,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眼睛进化所经历的一些疯狂的事。首先,不难发现,这种眼睛是非常原始的,最古老的石鳖化石可以追溯到4亿年前,它是古老的生物,并保留了包括眼睛在内的一些古老特征。其次,科学家推测已灭绝的三叶虫也有眼睛,也是由矿物组成其晶状体是由方解石制成的,三叶虫的眼睛可能就是动物史上第一个真正复杂的眼睛。所以,研究石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地球上动物视觉的进化。图:螳螂虾二、真正的超能眼睛螳螂虾在动物王国中,已知的最复杂的眼睛属于底栖海洋甲壳类动物螳螂虾。人类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其实我们的眼睛在哺乳动物中已经是非常强大的,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眼睛看不到这么多颜色,这和哺乳动物在过去通常在夜间活动有关系。决定眼睛看到多少颜色是眼睛中的视锥细胞,而决定眼睛能在夜间看到东西的是视杆细胞,人类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蓝三个可见光波段敏感,以及一种视杆细胞它对自然光的大部分波长都敏感,但它无法分辨彼此。这4种光感受细胞构成了我们的视觉,三种视锥细胞的相互作用让我们看到了彩色世界,而丰富的视杆细胞让我们在夜晚也能看到事物(人眼拥有1.2亿个视杆细胞,而三种视锥细胞总共只有600万个)。螳螂虾眼睛特性  Cédric Peneau螳螂虾是一种色彩缤纷的小型虾蛄,这可能和它们异常强大的眼睛也有关系,它们的复眼里拥有16种光感受细胞是已知最多的。其中12种是用颜色相关的,具有常见的彩色感光细胞,以及对紫外线敏感的感光细胞,看到紫外线并不特别,有许多动物都能做到,但是螳螂虾可以看到五个不同的紫外线频段。另一方面,它们还可以看到偏振光。与看到紫外线一样,也有很多动物可以看到偏正光,但是螳螂虾是唯一能看到圆偏振光的动物。由于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快速生长、混乱的癌细胞实际上与健康组织会不同地反射偏振光,所以螳螂虾被认为可以在症状出现之前发现癌症。现在有许多科学团队正在积极仿生它们的眼睛,以设计出能够提前看到癌症的相机。除此之外,螳螂虾的每只眼睛都能独立移动,而且单个眼睛就能感知到深度,而包括人类在内的大部分动物只能通过两只眼睛相互作用来感受深度。麻雀,眼睛看起来很深邃  Fir0002三、看到地球磁场一些鸟类鸟类有着又小又圆的眼睛,但它们的眼睛比我们强大许多。我们前面提到过,人眼有4种光感受细胞,而大部鸟类有6种,4种视锥细胞比我们多的一种就是对紫外线敏感的,以及1种视杆细胞和1种不寻常的双视锥细胞可提供非彩色运动感知。这似乎没法和螳螂虾相提并论,但是有一些候鸟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看到地球的磁场,以此帮助它们导航,从而完成跨洲的超远迁徙。图源:Jillian Ditner长时间以来,人们并不清楚那些长距离迁徙的候鸟是如何完成迁徙的,直到最近,科学家将其中的原因范围缩小到一类被称为隐色素的光敏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依赖蓝光,这表明鸟类的磁感受可能是基于视觉的。四眼鱼  Quartl四、一眼两用四眼鱼“四眼鱼”听起来视乎是长了四只眼睛一样,其实并不是的,它们只有两个眼睛,只是和身体相比显得特别大,而且这双大眼睛已经进化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适应能力。它们的生态位是水面,它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水面上,捕食那些在水生生态系统周围盘旋的昆虫。它们大大且凸起的眼睛有助于它们露出空气,并更好的看到飞虫,但有意思的地方是,它们眼睛很大,以至于有一半是在水下的,这让事情变得相当有趣。它们的每个瞳孔分为两半,其中一半位于水线上方(背侧),而另一半位于水线下方(腹侧) 。通过这种方式,四眼鱼可以同时看到水面和水下光线传播不同的环境以观察捕食者和猎物。Charles J. Sharp更有趣的地方是,水面和水下部分晶状体的厚度是有所不同的,以适应空气和水生介质的不同折射率。另外,角膜上皮的厚度也不同,视网膜感光细胞中的蛋白质也略有不同水面视网膜对绿光更敏感,水下视网膜对黄光更敏感。一只眼睛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适应,叫它们四眼鱼并不为过。五、另类看色彩方式乌贼乌贼的眼睛拥有奇怪的W型瞳孔,让它们显得有点独特,现在生物学家已经确定这种特征有助于它们平衡垂直不均匀的光场,这是它们栖息的水深处常见的适应。但乌贼独特的地方是,它们的眼睛只拥有一种光感受细胞,但却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甚至可能看到我们不知道的颜色。乌贼独特的瞳孔可以促进一种完全有别于其它动物观察颜色的方式利用光线穿过棱镜分裂成色彩的方式。当我们眼睛里的晶状体无法将颜色聚焦在同一点上时,就会出现所谓的色差,从而将鲜明的阴影对比度变成不同色调,乌贼可能把这个我们眼睛的问题变成了解决方案。当不可避免出现色差时,瞳孔越小色差就越小,因此瞳孔较宽的乌贼非常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会让乌贼看到的图像变得模糊。但是这种模糊可以带给它们不一样的“颜色体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乌贼只有一种感光细胞却能让身体颜色与环境相协调进行伪装。另外,乌贼的眼睛还可以旋转,最近科学家发现这些旋转的眼睛会产生立体视觉,这也是乌贼有别于其它动物看到深度的方式。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这种动物全员雌性 窃取同类精子繁衍 科学家都懵了

这种动物全员雌性 窃取同类精子繁衍 科学家都懵了 亚马逊莫莉鱼,图源:University of Texas随着探索的继续,全员雌性的脊椎动物也积累得越来越多,但是在所有这类动物中,没有一个像钝口螈属的一个全员雌性的谱系蝾螈来的奇怪。钝口螈属有十几个物种,它们普遍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区域,全员雌性的这个谱系和其它物种一起生活,但是它会窃取自己同属蝾螈的基因来繁殖,这在所有已知动物是独一无二的繁殖方式,以至于生物学家不得不专门为它创造一个新术语“kleptogenesis”(基因窃取,我看到有些地方翻译盗癖生殖)。基因窃取者钝口螈是两栖动物,它们的配对方式与青蛙有点像,雄性蝾螈会把自己的精子包裹在一个白色“精囊”里,并将其产在池塘里的树叶、树枝等物体上。然后,雌性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符合标准的“精囊”,并放入自己的泄殖腔中,受精在体内完成,产卵并孵化出后代。这种配对方式给了那些全员雌性谱系的钝口螈机会,它们可以很容易拾取到其它同属物种的遗传物质,但是它们并不会完全利用这些精子。图:钝口螈的精囊很早以前,科学家就了解到,其它钝口蝾螈的精子只是刺激了这些雌性蝾螈产卵,并不会对后代的遗传信息产生影响,它们的后代是通过孤雌生殖的方式复制出来的,所以后代依然全部是雌性。随着研究的继续,科学家发现,通常情况下它们确实只会像其它全员雌性动物一样复制自己,但是有极少数的情况,它们会窃取同属物种雄性的染色体。十几年前(2009年),科学家第一次在这个全雌性谱系蝾螈的细胞中发现了其它同类物种的染色体,这让科学家吃惊不已。全雌性的钝口螈谱系通常拥有三组基因或者称为三倍体(其它正常同类是两组),这是它们只有雌性且孤雌生殖的原因,因为无法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这种谱系通常是两种正常的不同物种杂交突变结果)。然而,有一些个体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极少数情况,它们拥有更多组基因,而多出的基因组就是来自其它雄性同类的基因。在加入其它雄性同类的基因时,它们的选择其实非常多样化(如下图),可以是加入几种不同雄性的基因组发现的个体最多加了5个其它物种雄性的基因,当然也可以是一种;除添加之外,它们还可以丢弃自己一组基因,并替换上其它雄性的基因组。图:紫色显示的是其它同属蝾螈的基因组这种钝口螈如何完成这种生殖方式还是一个谜,但是它们并不会一直把其它钝口螈的基因保留在自己的谱系中,通常使用几代就抛弃。另一方面,对于常见的多倍体生物而言,通常会关闭多出的基因组的表达,但是这种钝口螈不会,它们不但获得了其它雄性同类的基因,还将一些基因表达出来了,所以它们是真正的“基因窃贼”。图:这四种钝口螈是它们的窃取对象占据栖息地90%的种群关于这种全雌性的钝口螈,我们前面提到的都是一个谱系,而不是一个物种,这是因为这些蝾螈很难将它们归类为单一物种,因为它们的基因组太多样了,违反了常规物种的定义。但是,这个谱系通过它们这种生殖方式,在自己的栖息地相当成功,你可能想象不到,钝口螈属有十几个物种,而它们的栖息地90%个体都是来自这个全雌性谱系。有性生殖是昂贵的,它消耗时间、精力和资源,所以那些全员雌性或者单性的物种,往往有一个天然的优势能够高效地占据栖息地。图:大理石纹螯虾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大理石纹螯虾没,它们也是一种三倍体全雌性的动物,它们通过孤雌生殖的方式不停复制自己,以至于在整个亚欧大陆快速泛滥成灾。然而,任何单性生物都不可能长久,有科学家推算,这类物种不可能存在超过10万年。这是因为这类生物有两个主要的障碍(两个假说):一个是物种必须继续进化才能在环境、疾病和寄生虫的压力下生存,而无性生殖只能提供极其低效的进化动力,这个被称为红皇后假说。图:泛滥成灾的大理石纹螯虾我们现在别看大理石纹螯虾很嚣张,因为体型巨大,所到之处其它同类完全无法与之抗衡,它们可以迅速占据栖息地并泛滥成灾,但是哪天出现一种专门针对它们的疾病,它们可能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另一个是无性生殖会让有害的突变不断积累,最终让整个种群覆灭,这是因为它们本质就是复制自己,任何有害的突变都无法从种群中完全剔除。正是因为这些限制的存在,复杂的单性生物很罕见,很多其实都是像大理石纹螯虾一样是最近才进化(突变)出来的。然而,钝口螈属的这个全雌性谱系可能已经存在600万年了,毫无疑问,“基因窃取技术”是它们成功的关键。它们通过“盗窃”基因来增加自己后代基因的多样性,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再通过“抛弃”基因来稳定住单性生殖的优势。这是独一无二的生殖方式,是自然界让人惊喜的部分,真的只有我们想象不到,没有生物完成不了。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揭示1.35亿年前植物-蚂蚁伙伴关系的起源

科学家揭示1.35亿年前植物-蚂蚁伙伴关系的起源 一项新研究发现,大约在 1.35 亿年前,蕨类植物和开花植物同时进化出了蜜腺,这表明它们与蚂蚁之间的互惠关系也发生了平行进化,这对了解植物进化和物种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例如,有些植物设法招募蚂蚁保镖。它们在叶子上分泌含糖花蜜,吸引蚂蚁,然后这些领地意识很强、攻击性很强的蚂蚁雇佣兵就会在"它们的"植物上巡逻,蜇咬试图吃它的食草动物。这些关系在有花植物中都有详细记载,但在不开花的蕨类植物中也有发生。这对研究人员来说是个奇怪的消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蕨类植物缺乏进行这种复杂的生物互动的蜜腺。UT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助理教授雅各布-苏伊萨(Jacob Suissa)与康奈尔大学的同事,包括蕨类植物专家李菲伟(Fay-Wei Li)和蚂蚁专家科里-莫罗(Corrie Moreau)合作,研究这种现象是如何在数千年间发展起来的。他们最近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关于这种物种间合作关系的进化时间表和潜在因素的研究成果。"这项工作的新内容有两个方面,"苏伊萨解释说。"首先,我们发现蜜腺产生含糖花蜜以吸引蚂蚁保镖的结构在蕨类植物和开花植物中的进化时间大致相同"。这发生在大约 1.35 亿年前,与白垩纪植物-动物联合体的兴起相吻合。苏伊萨说:"考虑到这是蕨类植物进化史上非常晚的时期,距它们的起源已经过去了近 2 亿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壮观。但它在开花植物进化史上却非常早,几乎是在白垩纪开花植物起源之初。"第二个新元素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蕨类植物最初是陆生植物,生长在森林地面上。大约在 6000 万年前的新生代,它们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附生植物或树栖植物,也就是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一些新习惯。苏伊萨说:"我们发现,当蕨类植物离开森林地面,进入树冠,成为附生植物、攀援植物或树状蕨类植物时,它们利用了现有的蚂蚁与开花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化出了蜜腺。"这两种植物的生态和进化史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动态。蕨类植物和开花植物是在 4 亿多年前从一个共同祖先分化而来的,但在蜜腺进化和蚂蚁-植物互利交换的同时,蕨类植物和开花植物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表明,可能有一些'生命规则'支配着非花蜜腺和蚂蚁-植物互惠关系的进化。这项工作可以为生态、发育或基因组分析提供进化框架或背景,从而有助于未来的研究。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驴肉好吃 驴皮可以做阿胶 那为什么不大范围养驴呢?

驴肉好吃 驴皮可以做阿胶 那为什么不大范围养驴呢? 图:泌阳驴,一种优秀的驴因为没人养濒危了驴肉的鲜美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比驴肉更值钱的是驴皮,通常一张驴皮可能就要卖到2000元左右,这是因为驴皮是阿胶的主要材料。不仅如此,驴产的奶还被认为最接近人类母乳,营养价值也是相当的高,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就这样一种浑身是宝、潜力十足的家畜却很少有人养,规模养殖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驴并不是很好养“尥蹶子”这个词语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意思,莫言的小说很喜欢用这个词语,它的字面意思是马科动物后脚踢的动作这是它们对待捕食者的防御动作,但通常会形容一个人做事因愤怒不干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语最多就是描述驴的,驴的脾气很犟,一言不合就会尥蹶子,而且驴的“尥蹶子”可不是不干活这么简单,它是很可能会伤人的。另外,公驴在繁殖期有极强的领地意识,它们会胡乱攻击周围的同类,用它们的嘴巴去撕咬,有时候连雌性都不放过。驴的脾气之所以会这么糟糕,这和它们的驯化时间,以及驯化目的有关系。相较于其它动物,驴的驯化时间不算长,据信是公元前3000年前后比马晚一点,而人们驯化驴的目的也不是用来吃肉、喝奶和剥皮的,而是作为生产工具,它们是役畜。驯化动物的野性通常是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被筛选掉的,驴的驯化时间不算长,所以与人类的默契并不算太高。图:据说让驴拉磨的时候要把眼睛给它蒙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是作为役畜驯化的,人们对它们基因的筛选也不会偏向于吃肉、喝奶和剥皮,脾气犟一点,但能干活就是好驴。吃肉、喝奶和剥皮是新开发的需求,但很明显驴在役畜那条路上也已经走远了,并不是很好改变方向。其实,驴的生长并不算缓慢,毕竟它们体型比较小,但是它们的妊娠期却比较长能达到1年,而且一胎通常只生一只,这种家畜很难作为吃肉驯养。那些作为吃肉驯养的家畜,最典型的特征是长得快,生得多,还有关键一点是喜欢吃人吃剩下的东西,很明显驴没有一点是符合的。说到肉畜,这里再提一点,不知道你看到肉畜的这些特点之后,除了猪之外,还能想到了哪种动物。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狗,其实狗确实完全符合肉畜的特点,所以在古代养狗很多都是用来吃的,这点必须承认。总得来说,要为了吃肉、喝奶、剥皮而规模化养殖驴是很难的,技术上要求会比较高。不过,话说回来,养殖户不会害怕困难,他们真正担心的是养它能不能赚钱,而事实证明,现在养驴也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为什么养驴户赚不到钱?一个行业赚钱与否无非就是供求关系,你可能会觉得驴难养,所以养的人少,但是吃的人却多,这应该是一个需求大于供应的好市场才是。图源:喵了咪/知乎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驴的供求关系并没有严重失衡,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需求并没有想象得大,另一方面则是它的供应其实很大。在中国,吃驴肉的基本就华北平原的几个地方而已,其它地方很少会吃驴肉,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驴肉少的缘故。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吃是一种文化,吃什么需要有许多条件做支撑的,比如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处理技术、特定的炊具,甚至是出现特定的“厨师”才行。在其它地方很难形成这种文化,因为缺的条件太多了。阿胶需求确实很大的,但是毕竟不是主食类啊,再怎么需求还能大到什么程度呢?图:阿胶厂的驴皮另一方面,驴肉的供应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全世界的驴基本都被中国吃了”。这句话是互联网上流传的,其它国家的人很少吃驴肉是否是事实咱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咱们的驴肉确实大量都是靠进口的,大约占了所有的三分之二。关于进口的驴肉,这里还有一些非常经典的传言,据说在以前驴皮贵重的时候,在非洲一些地方经常会有偷驴贼,但是他们只剥皮,而整头驴肉都不带走,这在非洲难以理解,但是咱们一看就知道咋回事。进口的驴肉其实都是冷冻的,有一些冷冻驴肉的时间可能已经很长、很长了,所以它的价格不会高。这就是为什么河北许多地方其实都没什么人养驴,但是驴肉火锅的驴肉却一点也不贵的原因所在。图:在没有驴皮需求前,非洲一头驴只值五六百人民币当然,这也是目前国内养驴业无利可图的原因所在,低价的进口驴肉自然会拉低国内的驴肉价格。没啥利润的结果就是没人、没资金投入去研究如何规模化养殖,所以它就很难得到更好推广。不过,话虽如此,但现在养驴业比以前发达许多了,以前养驴确实就是一个个“散兵游勇”,现在有很多规模化养殖的养殖户了。这点从驴皮的价格波动就可以看出来。据信驴皮贵的时候一张能卖上万元,2017年前后中国就开始全世界收罗驴皮了,最终导致许多国家不得不禁止出口驴皮,而一些商贩就开始走私,据说有那么一两年走私驴皮比走私DP还赚钱。东阿阿胶厂的毛驴繁育基地,图源:喵了咪/知乎现在的驴皮已经没有那么贵了,最大的原因当然就是供应上来了,说明养的人确实多了,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切是因为驴皮。可以说,养驴业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驴皮的需求,这个甚至是最主要原因。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