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甜味剂不会增加饥饿感 还有其他健康益处

研究证实甜味剂不会增加饥饿感 还有其他健康益处 一项新的研究证实,甜味剂可以有效地替代食品中的糖,降低食欲和血糖水平,而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支持了甜味剂在膳食管理和公共卫生中的应用,在食品中用人工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代替糖不会让人更饿,还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这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发现,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与食用含糖食物一样,能减少食欲感和与食欲相关的激素反应,并能带来一些益处,如降低血糖,这对有患 2 型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说可能尤为重要。在食品中使用甜味剂代替糖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有关甜味剂可能会增加食欲的报道相互矛盾。以前曾开展过一些研究,但并未提供有力的证据。不过,研究人员说,他们的研究达到了科学调查的黄金证明标准水平,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证明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不会对食欲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减少糖的摄入量。该试验由利兹大学与罗纳-阿尔卑斯人类营养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这是由 29 个欧洲研究、消费者和行业合作伙伴组成的SWEET 联合体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该联合体致力于从公共健康和安全、肥胖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发和审查有关改用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的长期益处和潜在风险的证据。该项目由 Horizon Europe 资助。主要作者、利兹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凯瑟琳-吉本斯(Catherine Gibbons)说:"减少糖的摄入量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减轻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如 2 型糖尿病)日益增加的负担。仅仅限制食品中的糖分而不使用替代品,可能会对其口味产生负面影响或增加对甜食的渴望,从而导致难以坚持低糖饮食。在食品中用甜味剂和增甜剂替代糖是最广泛使用的膳食和食品生产策略之一,以减少糖的摄入量并改善商业食品和饮料的营养状况。"首席研究员、利兹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生物学教授格雷厄姆-芬莱森(Graham Finlayson)说:"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的使用已经引起了很多负面的关注,包括一些高调的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将使用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与血糖反应受损、DNA毒性损伤以及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增加联系在一起。这些报道使公众,尤其是代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对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的安全性产生了困惑。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持日常使用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来控制体重和血糖"。这项研究是同类研究中的第一项,它调查了食用含糖或两种食品甜味剂(天然代糖甜菊糖或人造甜味剂纽甜)的饼干对 53 名超重或肥胖成年男女的影响。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关于甜味剂和甜味增强剂对食欲和血糖影响的研究都是以饮料为载体进行的。很少有研究包括超重或肥胖的志愿者,也很少有研究包括男女志愿者。大多数研究只比较了单一甜味剂(大多是阿斯巴甜)和对照组,很少有研究考察了在正常饮食中每天重复摄入已知甜味剂或甜味增强剂的影响。这项新试验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在利兹大学和法国罗纳-阿尔卑斯人类营养研究中心(CRNH-RA)进行。参与者年龄均在18至60岁之间,患有超重或肥胖症。试验包括三个为期两周的食用期,参与者分别食用含糖水果馅、天然代糖甜菊糖或人造甜味剂纽甜的饼干,每个食用期间隔 14-21 天。食用期的第 1 天和第 14 天在实验室进行。参与者被要求在一夜禁食后到达实验室,采集血样以确定葡萄糖、胰岛素和食欲相关激素的基线水平。他们还被要求评价自己的食欲和食物偏好。吃完饼干后,他们被要求评定几个小时内的饱腹感。他们测量了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以及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样肽 1 和胰多肽这些都是与进食有关的激素。两种甜味剂的结果表明,与糖相比,两种甜味剂在食欲或内分泌反应方面没有差异,但进食后两小时内测得的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都有所降低。SWEET 项目联合协调人、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安妮-拉本(Anne Raben)教授说:"研究结果表明,甜味剂是减少添加糖摄入量的有效工具,不会导致食欲或能量摄入量的补偿性增加,从而支持了甜味剂在食欲、能量和体重管理方面的实用性。"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世卫组织建议减少摄取非糖甜味剂

世卫组织建议减少摄取非糖甜味剂 阿斯巴甜、安赛蜜(Acesulfame-k)、三氯蔗糖(Sucralose)、甜菊糖(Stevia)等人工或天然甜味剂被称为非糖(non sugar)甜味剂,卡路里低于砂糖等糖类甜味剂。 世卫组织在新指南中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和预防糖尿病等。如果长期摄取非糖甜味剂的话,可能会产生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以及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等“不良”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20~30%左右,中风会增加19%,心血管疾病总体会增加32%。 世卫组织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要控制体重,需要考虑食用水果、无糖饮料及食品等其他方法”。在此基础上表示:“非糖甜味剂不是必需的饮食因素,也没有营养价值。为了增进健康,应该趁早开始减少饮食中的甜味”。 甜味剂业界团体反对世卫组织的指针。 来自:雷锋 频道:@kejiqu 群组:@kejiquchat 投稿:@kejiqubot

封面图片

市政署检出一款预包装盐津话梅粒含过量甜味剂

市政署检出一款预包装盐津话梅粒含过量甜味剂 呼吁市民停止食用 #市政署 市政署透过恒常食品抽检,于一款预包装“盐津话梅粒”样本中检出含过量甜味剂纽甜。市政署已勒令涉事商户停售问题产品,并呼吁曾购买涉事产品的市民,应立即停止食用。 未能通过检测的预包装盐津话梅粒,抽取自本澳一间连锁超级市场,产品品牌及供应商为“菓子天地”,检出甜味剂纽甜的含量为每公斤一百一十毫克,超出本澳《食品中甜味剂使用标准》之规定。涉事批次产品的包装日期为2022年9月24日...

封面图片

快讯 | 罗汉果提取物生产商莱茵生物涨停,曾表态公司不存在对天然甜味剂产品长期锁价

快讯 | 罗汉果提取物生产商莱茵生物涨停,曾表态公司不存在对天然甜味剂产品长期锁价 产经讯 6月30日上午,生产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提取物等天然甜味剂的莱茵生物涨停,目前股价报8.5元/股。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截图 根据莱茵生物2022年年报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健康产品的生产经营业务,持续专注植物功能性成分提取领域。公司已成功研究开发出 300 多个标准化植物提取产品,产品包含罗汉果提取物、甜叶菊提取物、工业大麻提取、茶叶提取物及其他保健护肤提取物。 6月28日,莱茵生物发布投资者关系互动记录表,当中在回答投资者关于今年糖价的上涨对代糖行业是否有显著的直接利好的提问时,莱茵生物表示,目前天然甜味剂占整个甜味市场的比例还较小,因此在目前这个行业发展阶段,糖价变动与天然甜味剂需求变动之间的相关性应该是非常低的。 对于天然甜味剂原材料价格表现,莱茵生物表示,过去几年,公司主要产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基本都在稳步上涨,相比较而言,甜叶菊市场价格增长较平稳,罗汉果过去 5 年的市场价格基本都处于较高位置。未来,随着人工、土地租金等成本的上涨,原料价格应该说也将持续保持稳步提升的趋势。 对于公司是否会长期锁定天然甜味剂产品售价的提问,莱茵生物表示,公司天然甜味剂产品价格跟随市场价格波动变化,不存在长期锁价的情况。基于价格的变化,公司产品的毛利率也会存在波动,相比较而言,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的难易程度和交易可持续性,公司会采取不同的定价措施。 (编辑:林辰) 关键字: via(author: 编辑:林辰) Invalid media:

封面图片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建议,停止使用无糖甜味剂(代糖)控制体重或预防心血管疾病。长期来看,使用无糖甜味剂无助于控制体重,反而增加了心血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建议,停止使用无糖甜味剂(代糖)控制体重或预防心血管疾病。长期来看,使用无糖甜味剂无助于控制体重,反而增加了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过早死亡的风险。我记得几年前“食品泡泡博士”云无心推销其使用无糖甜味剂的高价“健康食品”时,我就说那其实是不健康食品。现在还在卖吗?

封面图片

人类“嗜甜”有解了!科学家首次解析甜味受体结构

人类“嗜甜”有解了!科学家首次解析甜味受体结构 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甜食?《Cell》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首次解析了人 类甜味受体的精细结构,发现它由 TAS1R2 和 TAS1R3 两个亚基构成,且同一结合口袋能同时识别天然糖和人工甜味剂。 这项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观察到甜味剂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受体构象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启动下游信号通路,最终让我们感受到愉悦的“甜”。这一发现不仅解答了甜味识别的长期疑问,也为开发新型甜味调节剂、减少糖摄入提供了新思路。 终于知道“甜”是怎么回事了!照这个研究,以后是不是可以发明一种“甜味阻断剂”,让减肥人士彻底告别甜食诱惑?(想想就觉得有点“苦”哈哈) 【全球大事件】 助您掌握时事,稳操胜券! #China #全球大事件 #热点新闻  #投稿曝光

封面图片

上海试行饮料“营养分级”ABCD该怎么选?

上海试行饮料“营养分级”ABCD该怎么选? 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分级制度是如何运作的,它是否科学合理,以及按照它来选是否就意味着自己更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营养分级是怎么分的?营养分级标识,它是一种通过图形方式,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食品营养情况的标识,可以帮助我们在购买食品时,快速做出更健康的决策。“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图片来源:“上海疾控”微信公众号它们会将饮料分为 ABCD 四个等级,主要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界限值糖的界限值是 0.5 ,5 和 11.5 。0.5g/100ml 是我国现行预包装食品国标(GB 28050-2011)里规定可以声称“无糖”的界限,5g/100ml 是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低糖”的界限。11.5 是膳食指南中对高糖的分界,饮料含糖量≥ 11.5/100ml 为高糖。非乳源性糖,意思是不是乳糖的糖。乳糖主要来自牛奶,也就是说,牛奶里的乳糖不算。非糖甜味剂,就是指我们常说的代糖、甜味剂,比如赤藓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反式脂肪,A和B级所要求的≤ 0.3g/100ml 也是现行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界限。饱和脂肪的两个界限值是 0.75g/100ml 和 2.5g/100ml 。一般来说,糖少的、不用甜味剂的、脂肪少的、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少的,就是 AB 级的产品。如何看待?对于这个“营养分级”,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可以让大家在选择饮料时更加明确它们的营养价值;而有些人则认为这只是形式主义,对实际健康状况并没有太大帮助。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营养分级”呢?首先,我们要明白,“营养分级”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饮料的营养价值,从而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加健康的抉择。从这一点上来看,它的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这个“营养分级”也可能有误判。例如:纯的鲜榨果汁,糖分都在 5% 以上,很多还超过 11.5% ,应该被归为 C 级或 D 级。全脂纯牛奶的饱和脂肪含量约有 1.86g/100ml 左右,应该被归为 B 级或 C 级。一款加牛奶的咖啡或者奶茶,牛奶多加一些,因为饱和脂肪,则可能会被评为 B 级或 C 级。这个分级表格里,美式咖啡是 A ,有的拿铁是 C 。其实,拿铁就加点牛奶,我觉得比美式还是要健康一些的,还能弥补钙的流失呢。这个分级还特别指出,不使用非糖甜味剂的才能是 A 级,意思是,只要用了代糖,就不能是 A ,可能是因为之前关于代糖的一些争议。然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儿童添加蔗糖摄入的限量指导,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图片来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实,批准使用的代糖都是安全的,不加糖只喝白水茶水当然是最健康的,但是,如果想要甜味又不想要糖,代糖依然是目前最好的替代办法。毕竟我们吃东西、喝饮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享受美味和快乐。另外,“营养分级”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依赖它,更不把它当作健康的“护身符”或者“挡箭牌”。如果你觉得选了 AB 级就更健康,就可以放飞自我,敞开了吃甜点、吃红烧肉、吃炸鸡,最终也不一定有多健康。总的来说,上海饮料开始实施的营养分级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也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举措,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还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与需求,合理安排每天的饮食和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健康。最后,还是想提醒大家,饮食健康的基本原则还是合理搭配,适量饮食。在适量的前提下,还是可以享受奶茶、饮料等美味的。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注意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目前,上海共有 4 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今年陆续在上海区域的产品销售菜单、饮料外包装、线上点单程序及售卖场所等醒目位置标注符合要求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后续会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