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辟谣2025年香港上市:IPO没有时间表 已从纽交所退市2年

滴滴辟谣2025年香港上市:IPO没有时间表 已从纽交所退市2年 此前,有国外媒体报道称,随着业务逐步改善,滴滴近日向相关投资者做推介,并参与相关银行的电话会议,正为2025年香港IPO做相关准备。2021年12月3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发布公告: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同年7月,网信办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调查。网信办表示,经检测核实,“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随后上述25款App被下架。8月份,滴滴出行又被交通部门约谈,要求整改问题,若整改不到位将被暂停网约车服务,并再次下架App处理。同年6月30日,滴滴正式在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发行价14美元,以16.65美元高开,市值近800亿美元。2022年6月2日,滴滴正式递交了退市申请。按照规定,提交申请文件10天后,滴滴的退市决定将正式生效。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滴滴回应准备明年香港IPO传闻:关于IPO目前没有时间表

滴滴回应准备明年香港IPO传闻:关于IPO目前没有时间表 近日,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滴滴正为2025年香港 IPO 做相关准备。报道称,随着业务逐步改善,滴滴近日向相关投资者做推介,据参加滴滴推介活动的投资者透露,滴滴副总裁 David Xu 等人在过去几个月中多次与投资者会面,包括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主办的技术会议,以及高盛、花旗和其他银行组织的会议和电话会议。 6月18日,滴滴针对上述传闻回应称,公司当下聚焦于持续深耕主营业务,更好地服务乘客、司机和合作伙伴,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和创新能力,为行业和社会创造长期价值。 滴滴一直与投资人保持常态化的沟通,同步公司的业务进展,关于 IPO 目前没有时间表。 、

封面图片

滴滴获准下周重返中国应用商店

滴滴获准下周重返中国应用商店 知情人士透露,中国政府最快将在下星期允许滴滴出行和其他所属的App(应用)重返国内应用商店。另有知情人士称,滴滴出行将在农历新年前启动新一轮裁员行动。 路透社星期五(1月13日)引述五名知情人士报道上述消息,显示中国政府过去两年对科技企业的监管行动将告终。 2021年6月30日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IPO)后不足几天,中国私召车巨头滴滴出行App因“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架。之后,中国国家网信办再跟进下架包括滴滴出行和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此后,滴滴一直等待有关当局批准恢复上述App的使用,包括允许新客户注册和下载上述应用。 四名知情人士称,滴滴出行和其他App可能在农历新年前重新上架,并吸引新客户加入。 另两名知情人士说,中国为期一周的农历新年假期可帮助滴滴吸引新客户,让其营运恢复正常。 中国决策者对滴滴App的解禁,意在重振私人企业的信心,并期待科技行业能协助振兴受冠病疫情重挫的经济活动。

封面图片

【上市不到一年,打车巨头滴滴拟周一就美股退市进行表决】由于部分机构投资者不被允许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因此在滴滴退市之前,它们不得

【上市不到一年,打车巨头滴滴拟周一就美股退市进行表决】由于部分机构投资者不被允许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因此在滴滴退市之前,它们不得不抛售滴滴股份。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对冲基金已经将它们持有的滴滴股份减少了29%至2.3亿美元左右。 #抽屉IT

封面图片

中央社传2025年香港上市 滴滴:目前没有时间表 ||

封面图片

滴滴 用一年半的下架,证明网约车市场已成“死水”

滴滴 用一年半的下架,证明网约车市场已成“死水” 从交通部的数据来看,滴滴下架之前其网约车订单量市占率大约是在90%左右,下架之后大概十个月之内从90%掉到了80-81%之间,2022年的市占率基本稳定在了80%这个水准上。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滴滴出行小程序承接了不少滴滴出行APP的流量和订单。曹操出行、T3出行、阳光出行等网约车参与者的数据增长,更多的来源于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而非自身独立APP。 当然,更本质地,网约车 市场的饱和与停滞,让曹操出行们掀不起多大浪。 #观点

封面图片

芯片企业IPO遇冷:2023年51家撤否 67%上市公司利润下降

芯片企业IPO遇冷:2023年51家撤否 67%上市公司利润下降 在2023年IPO市场全链条收紧之际,IPO项目更是从严审核,撤否数量也创下近十年以来最大撤回潮。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合计有284家企业撤回IPO申请或被未通过上市委会议审议(以下合成“撤否企业”)。这一数据略高于全年的过会企业数(279家)。其中,下半年撤否企业数量为163家,占比57.4%,显著高于上半年的121家。从历史数据来看,IPO撤否的上一次峰值出现在在2013年,共有276家企业IPO撤否。数据显示,2023年撤否的284家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数量最多,达到51家。芯片企业集中在这一行业。芯片IPO终止案例多发,申请上市途中“撤单”原因主要有哪些?在当前的资本市场形势下,近一年成功上市的芯片公司又有哪些优势?IPO终止事件多发2023年,A股IPO政策收紧,发行节奏放缓,对IPO项目的审核也愈加严格,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数量也创下历史峰值。现场检查、现场督导,对于拟IPO项目形成的威慑力,也是申报项目主动撤回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21年至2022年,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交易所合计进行了9轮现场检查抽查,合计抽查约80家IPO企业,其中超过40家企业终止了审核,项目撤回率超过50%。而在2023年撤否的284家企业在各申请上市板块中的情况来看,沪主板的撤否率为42%、深主板为56%、科创板为66%、创业板为51%、北交所为41%。不难看出。科创板的撤否率最高。从行业来看,在撤否企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数量最多,达51家。芯片企业集中在这一分类中。据不完全统计,芯龙技术、钰泰股份、锐成芯微、集创北方、芯微电子、赛卓电子、硅动力等芯片IPO企业均在2023年主动撤回了IPO材料申请。从问询回复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在被交易所二轮问询后,便主动撤回了IPO申请。其中,集创北方直至撤回IPO前,仍未回复首轮问询函回复。相关进度显示,2022年6月30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集创北方的科创板IPO申请。当年7月23日就显示为“已问询”。至2022年9月底,因重新提交财务资料,集创北方IPO一度中止,2022年11月恢复。直到2023年3月14日,经历了9个月的等待后,集创北方主动撤回上市材料的申请,结束了科创板IPO之路。几类主要IPO终止原因根据统计,监管部门对拟IPO项目的问询问题主要包括毛利率波动异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板块定位(硬科技与科创属性、三创四新等问询问题明显增加)、业务收入持续性、销售模式、客户与供应商、行业竞争格局及和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募投项目合理性、合规经营、公司估值等。举例来看。2022年12月28日IPO获受理的赛卓电子,2023年1月15日经过第一轮问询,4月21日披露了首轮问询回复,后于2023年7月20日却主动终止了IPO申请。资料显示,赛卓电子的主营业务主要产品为磁传感器芯片,具体包括速度传感器芯片、位置传感器芯片、电流传感器芯片,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和工业领域。在赛卓电子的首轮问询中,监管部门便对其产品和市场、技术、销售模式和客户、收入、成本和毛利率、历史沿革和股东、期间费用、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采购和存货、股权激励、子公司、募投项目、信息披露、高管、媒体质疑和其他等13大类问题进行了问询。赛卓电子进行了330多页的首轮问询回复后,于三个月后主动撤回了IPO申请。监管部门审核IPO项目趋严,若企业不能对监管部门数轮的问询,提交出令人满意的回复,通常会主动撤回;而部分心存侥幸的企业,也可能会在现场检查中,暴露企业问题。深交所监管函显示,2023年撤单的芯微电子存在被抽中现场检查后删除ERP信息系统上机日志的情况,未积极配合现场检查。除了删除ERP信息系统操作日志外,在现场检查中,监管层还发现了芯微电子存在的其他几项违规情况,包括公司实际执行的收入确认政策与招股说明书披露情况不一致、未充分揭示核心专利即将到期、实用新型专利被宣告无效的风险、未充分披露财务核算不规范等。根据现行上市监管规则,主动申请终止IPO的企业可在6个月后再次冲刺上市;若IPO申请是被监管部门经审核后发现问题否决,则一般有两种处置方式:其一,企业不是因为造假原因导致被否的,那么在拿到证监会出具的不予核准发行上市的批文以后,企业可以在6个月后择时重新申报;其二企业是因为造假的原因导致被否的,那么按照规定要36个月以后才能重新申报。在这36个月内,企业也不得通过借壳形式上市。上市企业业绩“变脸”A股IPO市场正呈现进一步节奏放缓的迹象,新股上市发行的脚步也明显慢了下来。数据显示,2023年A股IPO市场共新增313家企业发行上市,同比减少26.87%,自2018年试点注册制以来首次下滑;实际募资累计达3565.39亿元,同比下降39.25%。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是维护市场稳健运行的安排。有分析指出,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是长期以来监管部门的一项工作目标。在当前情况下,IPO阶段性收紧,有利于减轻市场融资压力,助力二级市场稳健运行。2023年芯片行业IPO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环境影响。Wind数据显示,2023年内上市的芯片企业有5家,分别是南芯科技(688484.SH)、华虹公司(688347.SH)、蓝箭电子(301348.SZ)、泰凌微(688591.SH)、盛科通信-U(688702.SH),上市日期分别为2023年4月7日、8月7日、8月10日、8月25日、9月14日。从业绩表现来看,持续盈利仍是难题。2023年前三季度,南芯科技、华虹公司、蓝箭电子3家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均出现了下降,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9亿元、16.85亿元、1.8亿元,同比变动-11.99%、-11.61%、-26.72%;而泰凌微、盛科通信则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43亿元、0.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29.3%、72.85%。实际上,2023半年前三季度,A股芯片公司业绩普遍下降。Wind数据显示,在芯片板块9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6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占比约为67%。此外,2023年上市的5家芯片公司,除了蓝箭电子,其余4家公司当前股价已经低于发行价。Wind数据显示,截止1月29日收盘,南芯科技、华虹公司、蓝箭电子、泰凌微、盛科通信的股价相对发行价涨跌幅为-26.51%、-28.73%、110.18%、-8.21%、-12.14%。虽然业绩及股价表现暂时不容乐观,但不少机构预测,2024年国产芯片前景仍向好。德邦证券表示,国内映射来看,一方面全球AI浪潮不减,训练端需求依然强劲。国产算力加快渗透,华为、寒武纪、海光等均在算力芯片具备技术实力,随着集群算力的优化迭代,国产芯片较英伟达等芯片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扩大。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光通信芯片市场报告2023-2029》显示,预计2029年全球光通信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70.62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2.8%。(思维财经出品)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