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发现天然石墨烯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发现天然石墨烯 据悉,在广袤的星际碳总量中,石墨烯占据了约1.9%的比例。其独特的形态和性质,深受其形成过程的影响。因此,这种天然形成的石墨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星体的地质演化以及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科研团队采用了包括扫描电子显微成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在内的多种先进表征技术,并进行了严谨的比对分析。他们最终证实,在月壤样品中检测到的石墨碳正是少层石墨烯。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科研团队的专业素养,也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月球地质构造的认识。科研团队进一步指出,月球上少层石墨烯和石墨碳的形成可能与太阳风和月球早期的火山喷发活动密切相关。这两种自然现象共同诱导的矿物催化进程,可能是形成这些独特材料的关键因素。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 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 据科技日报星期天(6月23日)报道,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等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 报道称,相关研究为月球的地质活动和演变历史以及月球的环境特点提供了新见解,为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及线索。 据估计,星际碳总量中约1.9%是以石墨烯的形式存在,其形态和性质由特定的形成过程决定。因此,天然石墨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将为星体的地质演化和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信息。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采用电镜拉曼联用技术,在月壤样品含碳量相对较高的位置采集了拉曼光谱,确认了月壤样品中石墨碳的结晶质量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月壤样品中存在碳的区域含有铁化合物,这与石墨烯的形成密切相关。 科研团队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成像、透射电子显微成像、冷冻条件下球差电镜的高角环形暗场像和高分辨像、能谱和电子能量损失谱、飞行二次质谱等多种表征技术的综合运用及测试结果的多方面严谨比对分析,探究并证实了月壤样品中检测到的石墨碳是少层石墨烯。 2020年12月,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截至今年6月初,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已完成向40家科研机构的114个科研团队发放258份77.7克,目前已有多个领域70余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在中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 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力学特性和超强导电性导热性等出色的材料特性,其下游应用主要涵盖基础学科、新能源电池、柔性显示屏、传感器及复合材料等领域。 2024年6月24日 7:55 AM

封面图片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

中国科研人员在月壤样本中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 来自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等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相关研究为月球的地质活动和演变历史以及月球的环境特点提供了新见解,拓宽了人们对月壤复杂矿物组成的认知,为月球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及线索。

封面图片

研究人员实现石墨烯中惰性气体簇的首次成像

研究人员实现石墨烯中惰性气体簇的首次成像 两个石墨烯层之间的氙纳米团簇,大小在两个到十个原子之间。图片来源:Manuel Längle维也纳大学的科学家与赫尔辛基大学的同事合作取得了这一突破,其关键在于将惰性气体原子限制在两层石墨烯之间。这种方法克服了惰性气体在常温实验条件下无法形成稳定结构的难题。该方法的细节和有史以来第一张惰性气体(氪和氙)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现已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惰性气体陷阱维也纳大学的亚尼-科塔科斯基(Jani Kotakoski)研究小组在研究如何利用离子辐照来改变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的特性时,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当使用惰性气体进行辐照时,它们会被困在两片石墨烯之间。当惰性气体离子的速度足以穿过第一层石墨烯而不是第二层石墨烯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旦被困在两层石墨烯之间,惰性气体就可以自由移动。这是因为它们不会形成化学键。然而,为了容纳惰性气体原子,石墨烯会弯曲形成微小的口袋。在这里,两个或更多的惰性气体原子可以相遇并形成规则、密集的二维惰性气体纳米簇。显微镜带来的乐趣"我们使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些簇,它们真的非常迷人,非常有趣。当我们对它们进行成像时,它们会旋转、跳跃、生长和缩小",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曼努埃尔-莱恩格尔(Manuel Längle)说。"获取层间原子是这项工作最难的部分。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系统来研究与材料生长和行为有关的基本过程。"在谈到研究小组未来的工作时,亚尼-科塔科斯基(Jani Kotakoski)说:"下一步工作是研究含有不同惰性气体的簇合物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低温和高温下的行为。由于惰性气体在光源和激光器中的应用,这些新结构将来可能会应用于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研人员在月球土壤中 首次发现“天然石墨烯”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

封面图片

研究发现双层石墨烯中的电子像没有质量的粒子一样运动

研究发现双层石墨烯中的电子像没有质量的粒子一样运动 艺术家绘制的天然双层石墨烯中的移动电荷。资料来源:Lukas Kroll此外,他们还证明,电流可以"开关",这为开发微小、节能的晶体管提供了可能就像家里的电灯开关,但却是纳米级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也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通讯》上。安娜-塞勒博士。图片来源:Christian Eckel石墨烯的特性与挑战石墨烯于 2004 年被发现,是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石墨烯具有许多不寻常的特性,其中最著名的是其超高的导电性,这是因为电子在这种材料中以高速、恒定的速度穿行。这一独特的特性让科学家们梦想着利用石墨烯制造速度更快、能效更高的晶体管。所面临的挑战是,要制造出晶体管,需要控制材料在高导电状态之外还具有高绝缘状态。然而,在石墨烯中,载流子速度的这种"切换"并不容易实现。事实上,石墨烯通常没有绝缘状态,这限制了石墨烯作为晶体管的潜力。石墨烯晶体管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哥廷根大学的研究小组现在发现,自然形成的双层石墨烯中的两层石墨烯结合了两方面的优点:除了绝缘状态外,这种结构还能支持电子像光一样以惊人的速度运动,就像它们没有质量一样。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施加垂直于材料的电场,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使双层石墨烯成为绝缘体。托马斯-韦茨教授。资料来源:T Weitz快速移动电子的这一特性早在 2009 年就已在理论上得到预测,但由于 NIMS 提供的材料以及与麻省理工学院在理论方面的密切合作,样品质量显著提高,才有可能在实验中发现这一特性。虽然这些实验是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的低于冰点约 273°但它们显示了双层石墨烯制造高效晶体管的潜力。"我们早就知道这个理论。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行了实验,实际显示了电子在双层石墨烯中类似光的分散。对于整个团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哥廷根大学物理系的托马斯-韦茨教授说。哥廷根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第一作者 Anna Seiler 博士补充说:"我们的工作只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研究人员下一步将研究双层石墨烯是否真的能改善晶体管,或者研究这种效应在其他技术领域的潜力。"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获「嫦娥五号」采集月球土壤 理大科研团队探讨「月壤中找水」

获「嫦娥五号」采集月球土壤 理大科研团队探讨「月壤中找水」 理大科研团队获国家航天局审核,得到「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其中,月壤表面铲取样品是由理大团队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采集而成,样品已储存于校园内的储存及分析系统,将利用世界顶尖的一体式多功能原位分析设备,让研究人员在毋须离开储存环境下,展开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计划。理大团队将会探讨在「月壤中找水」,包括月壤中熔结碎屑的微观结构、熔结碎屑中的水含量及来源,成果会为未来研究月球及其他无大气天体表面土壤的形成,以及太阳风注入产生的水资源分析提供重要参考。团队表示,2020年理大为「嫦娥五号」研制「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月壤样品带返地球。团队亦计划申请「嫦娥六号」月背的月壤样品,为人类认识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贡献。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说,研究团队为中国航天历史谱写了辉煌一页,适逢理大今年成为大学30周年,团队会好好珍惜国家这份极之珍贵的礼物。校长滕锦光说,理大矢志成为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科研要为社会带来有价值的创新。 2024-07-03 11:12:09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