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被扣4分引全网医生讨论 到底该不该扣?

小学生数学被扣4分引全网医生讨论 到底该不该扣? 很多医务人员出面对孩子的答案表达了认同和支持,并强调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开放性思维:不过,“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开放性思维”这一点固然没错,但从专业的医务人员的角度,可以说“这张图能给出‘病人快好了’的信息”吗?答案确实是值得商榷的。这张体温图能得到什么信息?我们先认真看一下这张图的体温数据:5 月 18 日,第一天。这一天的早、中、晚三次体温都高于正常值,虽然中午的体温略有下降,但仍处于发热状态;5 月 19 日,第二天。从 0 点开始,患者的体温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到傍晚时体温已经降至正常值;5 月 20 日,第三天。患者今日测量的 4 次体温没有显著波动,都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这张体温图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实就只是上述这些体温信息。可以说 5 月 18 日都在发热,可以说 5 月 19 日体温呈现持续的下降趋势,也可以说 5 月 20 日体温比较平稳。能不能判断病人快好了?恐怕不能。因为想要下这个结论,还需要有更多的附加条件。比如说,有一些疾病,发热的特征本来就具有反复性。比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的发热,就可能出现交替的高热期和无热期,体温正常的时间可以维持 1 天到数天。这种情形下,一天的短暂“和平”并不意味着疾病已经好转了。图片来自人卫第 9 版《诊断学》P11另外,一些疾病可能伴有多种症状,发热症状只是其中之一。使用退热药或者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可以暂时缓解发热症状,但停药后或许发热会反复,其他症状或许还没缓解,疾病的根源或许还没解决,距离痊愈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图表中只有体温信息,不知道具体疾病,不清楚用药和治疗情况,也没有提及是否有其他症状和体征、它们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图表背后的那位病人既可能确实快好了,也可能其实只是体温短暂恢复了正常,身体并没有接近康复。因此,从医学角度回答“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的问题,只能根据图表回答体温的特征,却不能给出“病人快好了”的结论。对小朋友是一次很好的认知教育的机会在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最多的发热疾病往往是普通感冒、流感以及一些常见的病毒、细菌感染。这些疾病往往能自行痊愈,或者在合理用药的情况下控制感染后自愈。所以人们常常能观察到“发热好了,疾病也就快好了”的现象。小朋友或许自己有过感冒发烧的经历,也或许是通过观察家人的生病经历获得了这样的知识,不仅知道正常体温在 37℃ 左右,还在写作业的时候将自己学习到的生活常识与理论内容相结合,其实是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积累知识的表现,确实值得肯定和鼓励。不过,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孩子的思维认知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么下结论是不对的。题目中给出的只是一张体温表,并没有给出其他信息,所以当对图表进行总结时,只能就事论事地谈论体温,对图表之外的信息下结论时则需要谨慎。你的生活经验告诉你体温下降了就是疾病快好了,其实在一些更复杂的情况下,体温恢复正常并不意味着疾病痊愈。所以“病人快好了”只是根据体温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做出的主观推断,而由于没有足够的医学知识,这个推断就不准确了。知识储备不足并不值得羞耻,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没有人天生就全知全能。但这道题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想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可能不完善、得到的信息可能不全面,所以我们只能对已经明确给出的信息进行描述。我们心里当然也可以进行一些推测,但也要记住这些推测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能给孩子讲明白这个道理,其实比争论“ 4 分到底应不应该扣”更有价值。 ... PC版: 手机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全网医生为小学生错题「联名上书」,称「孩子没错,请把分数还给他」,你怎么看?能以自己理解去答题吗?

全网医生为小学生错题「联名上书」,称「孩子没错,请把分数还给他」,你怎么看?学生能以自己理解去答题吗? 柏舟的回答 学过诊断学的肯定记得发热有几种类型,什么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消耗热等等,有一个回归热,指体温突然升高达39摄氏度以上,持续数天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天再下降到正常,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一般见于黄疸,肝脾肿大,霍奇金瘤等,所以只看两三天的体温趋势表,是不能去判断一个患者疾病有没有好的。 体温这个东西,在临床上,是要结合具体病情来看的。 不过,这个小学生回答的我觉得挺好的,本身题目就是一个开放式提问,各抒己见,就像早上主任查房问实习同学一样,实习同学只要是回答得有理有据,哪怕不是标准答案,主任也不会骂你,就怕你一问三不知,沉默之后还是沉默。 这位小学生依据了他的生活常识回答问题,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开放式回答,鼓励思维发散,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思想?要知道近代物理数学的发展历史,也是在不断打破旧规则上重生,包括循证医学也是。 出题人在设置答案的时候,就应该允许回答的多样性。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柏舟)

封面图片

【医生坦言:病人中最多的是看起来正常的人#】#猝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杨进刚:猝死病人中最

【医生坦言:#猝死病人中最多的是看起来正常的人#】#猝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杨进刚:猝死病人中最多的,是看起来很正常的人。 现在猝死的人很多,每当单位有人猝死,其他人的心情都非常紧张,不敢去上班了。有很多人会问:这些猝死的人是不是本身都有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首先是纠正大家的一个观念。在所有猝死的病人中,占比例最大的,实际上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人。而天天在临床上看到的比如发生了严重的心衰、已经得过心肌梗死或者心率失常性疾病的病人,他们在所有猝死的人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的比例。 心脏猝死在所有猝死中是比例最高的,占到80%以上。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个研究。心梗是猝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在所有患有心梗的病人中,大约有一半的病人实际上是所谓的低危病人,也就是被认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很低的病人。其实上,很多有冠心病的病人,有的放了支架、有的做过搭桥,还有一些吃药,这些老冠心病病人看起来都很稳定。 在每年50万的猝死病人中,占比例最大的,实际上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人 via 捉谣记的微博

封面图片

中国教育部要求指导有发热咳嗽症状师生不带病上课

中国教育部要求指导有发热咳嗽症状师生不带病上课 中国呼吸道疾病流行暴发,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指导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师生做好防护,不带病上课上学。 据中国教育部官网星期二(12月5日)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冬季学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做好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通知》要求充分认识做好当前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的工作形势和重要意义,针对可能出现的多种流行性疾病流行期重叠、流行峰值交替的情况,因时因势因地做出科学有效应对,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尽最大可能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通知》要求加强疫情监测体系建设,重点落实中小学校、幼儿园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加强信息互通,协同开展风险研判和预测预警,指导学校做到科学精准应对。 《通知》还提到要引导师生深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指导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师生做好防护、及时就诊、不带病上课上学;要求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有序衔接,指导利用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居家学习,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可不做硬性要求,引导家长让患病学生充分治疗和休息。 《通知》也要求做好物资保障,科学预测预判可能发生的疫情,动态调整防疫物资储备,保障医疗和生活物资供应;强化对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 中国近期呼吸道疾病病例激增,多地儿童医院和门诊人满为患。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目前各地出现的呼吸道疾病流感均由已知病原体引发,尚未发现新型病原体。 2023年12月5日 9:01 PM

封面图片

长期喝白开水 VS 长期喝茶的人:到底谁的身体更健康?

长期喝白开水 VS 长期喝茶的人:到底谁的身体更健康? 长期喝白开水的人 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白开水、瓶装水是生活中我们喝得较多的饮水,清淡解渴、无色无味。因为没有糖、咖啡因、任何色素添加剂等,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不过,虽然白开水极其普通,但对人体的生理机理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包括维持生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等。身体状态好:白开水在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保障身体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体温调节、营养物质运输以及废物排出等生理过程的关键参与者。同时,白开水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它不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也最安全。新陈代谢好:我们身体里各种器官代谢、生化反应的过程都离不开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取,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分能够有效地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进而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心脏更健康:2022年3月,《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降低患心衰的风险,并减缓心脏功能的下降。研究人员解释,我们每天喝水,血液中的“血清钠”就会发生变化。而如果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则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清钠”,更有利于心脏健康。不容易便秘:大部分的便秘患者大多都存在喝水量不足的情况。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所含水分被肠道大量吸收,使大便变得难以排出。便秘的人喝水最好是大口大口地喝(即喝满口),吞咽动作快一些,这样水能够尽快地到达结肠,同时刺激肠蠕动,改善便秘的症状。很少有结石:很多尿路结石的发生都和饮水不足有关,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的喝水习惯能有效预防各类结石。而多喝水能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以及促使尿石排出。痛风风险低:喝水对预防痛风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嘌呤易溶于水,痛风患者多喝水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感冒好得快:感冒发烧时,一句“多喝水”可不是什么敷衍的话,多喝水确实对感冒有一定缓解作用,补充体液流失,避免虚脱。另外,多喝水还能促使出汗和排尿,加速体内细菌和病毒快速排出。长期喝茶的人 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生活中爱喝茶的大有人在,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茉莉花茶……很多“茶友”都有自己的独特喜好。患癌风险低:2020 年发表在《营养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真的可以预防癌症,尤其是口腔癌。同时饮用各种茶与胃癌、结直肠癌、胆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降低有关。茶叶的防癌效果主要与所含茶多酚类物质有关,而这一物质会在发酵过程中被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导致其含量降低。就防癌效果来说:绿茶、白茶,不发酵或轻微发酵的效果最佳。死亡风险低:2022 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对50万人随访研究发现,每天喝≥2杯茶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比不喝茶的人低9%-13%。“三高”风险低: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喝茶可以调节“三高”。2021年5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发了一项综述研究《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喝茶可以调节老年人群的“代谢综合征”。研究指出,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体脂形成等诸多功效。心血管病风险低:2018 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坚持饮茶的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8%。患老年痴呆风险低:2022 年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相比,喝茶可使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 16%。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说说我帮我老板确诊新冠的经历

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说说我帮我老板确诊新冠的经历 国内防疫大调整,目前更新到新十条。不确定之后还会不会大改,但即便按新十条,实质也处于急速开放,与病毒共存的道路。 我理解很多人三年来的压抑,长期看我公众号的读者也知道我很早就说需要关注维持零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也很早就说应通过引进高效疫苗、抗病毒药物,完善老年人免疫基础来应对新冠,而非一味严防死守。 但即便开放,也不应为开放而脱离科学事实。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种话听上去漂亮,实际上却颇为危险。无论何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能否有效负责,负好责,负对责,取决于个人的健康认识、能力等各方面。如果仅需个人负责就好,还要各个卫生机构做什么,甚至还要医院做什么? 每个人对医学、健康的认识程度不同,把更多责任转给个人应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配合。不应把个体承受不了的担子甩给老百姓,更不应为了把责任甩给个人就宣传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例如列什么新冠感染七天的病症流程,号称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90%无症状。 我所在的地方早已开放,但开放不是躺平,仍然有针对新冠的各种健康建议与措施。我周围也有不少人感染过新冠,最近还非常巧合地帮我老板确诊了新冠。把这个经历记录下来,也以此为例分析一下在与病毒共存的开放时代,该如何去考虑、实践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上周二(11月29日),我看到我老板突然戴了N95,很诧异,问您这是啥意思啊?美国这里很早就取消了口罩令,工作单位戴口罩的人极少。几个月没戴口罩的人突然戴个N95出现在你面前,自然有点吓人。她说今天头痛发烧,安全起见就戴个口罩,但她觉得不是新冠,说是前两天天挺冷还出去爬山,估计是感冒。 我也没多想,就说祝你早日康复,顺便说起就算是新冠也没啥,毕竟我们这里都接种过疫苗,大部分人还是低危人群,更何况没感染过的也没剩几个了。 后来她和另一个同事讨论开会的事情,说想临时换个大一点的会议室,她可以离大家远一点。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在办公室留了一个抗原试剂盒,就说我这里有个检测盒,要不你测一下吧,测了没事也安心,不用再纠结。我老板立刻说好,拿了试剂盒一测,阳性,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感染,但确实感染了,转成线上参加会议,第二天开始进入隔离。 一个礼拜后我和她线上开会,我问你怎么样,她说还没全好,而且抗原测了还是阳性,不过阳性的线浅了很多。可第二天还有几个会议比较重要,她还是想到场。如今公司的规定是至少隔离5天,如果检测抗原两次阴性那可以恢复症状,如果没有,也能回来但必须严格戴口罩。她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人觉得她回来不安全,担心被感染。我说我没意见,这些做好防护就没什么问题。于是,今天抗原仍然阳着的她就回来开会了,但一直戴N95,然后开会离大家隔得老远。 这件事我觉得很贴合中国防疫转型后大家该如何分析面对的个人风险,以及有哪些措施需要考虑。 第一,随着社区传播的普遍,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暴露于病毒之下,也就是没法通过我和谁接触了或者去了什么地方来推测可能被感染了。像我老板,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感染的。 这种情况下个人要对症状有警觉性。一旦有症状,出于谨慎要严格地戴口罩,万一确实是感染新冠,严格的防护措施就能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以我老板为例,有症状,虽然不太相信是新冠,但还没检测时就戴了N95,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后续其他人的暴露风险。 第二,开放了,不那么在意感染病例数,不是说就不要检测了,个人仍然要想办法尽快检测确认感染。像我在我老板感染这件事上,提供了检测的试剂盒,也算是不小的贡献,因为很快确诊让后续的隔离、保持社交距离都更及时。 我手上的试剂盒是哪里来的呢?美国政府送的。是的,我是借花献佛。社区传播比较普遍的时候,能及时检测非常重要。可是要做到及时检测,需要个人与社会的配合:个人要有检测的意识,有症状了之后要想到可能是感染,要去寻求检测;社会或者说政府需要帮助提供方便的检测机会。现在各地非常积极地裁撤核酸检测,以往的全民核酸确实不适合社区传播较多时的个人检测,但不是说没有检测需求了,社会要想办法提供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检测方式。 第三,个人警觉+及时检测,不可能彻底阻断传播,但能延缓传播。还是我老板感染这个例子,她很警觉,一有症状就戴了口罩,而且当天就检测确诊,开始社交隔离。但我们有没有完全阻断传播的可能性?没有。因为在症状出现前一两天就是有传染性的。她周二有症状,那么甚至在周末和她接触的人实际上也完全有可能是密接,有感染风险。 所以,这里没有完全消灭传播风险。但由于较早采取防护措施与检测,后续的传播风险就被有效切断了。如果我老板有症状后不是出于小心戴口罩,而是说觉得未必是新冠先不管,那我作为密接,现在可能就要记录自己的感染经历,不是我老板的感染经历。 放大到整个社会,这可能就是压平感染曲线和没压平感染曲线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人员同时感染无法维持正常社会运转,与感染分布在较长时间对社会的冲击更缓和的区别。 中国现在的防疫措施调整非常迅速。很多人或许在想现在是不是调整的好时机,是不是应该等一等,把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提上去或者过了冬天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再调整。对这种看法我持反对意见,因为原来的措施在疫情升温后已经没有可持续性,调整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不是调整得早了,而是晚了。年初奥密克戎出现就应该准备转型。老年人疫苗接种率那么低,就是转型准备得晚造成的。 可时机没有错不代表调整的速度以及具体方案就没问题。核酸检测裁了,但抗原检测跟上来了吗?没跟上不就留了检测的巨大漏洞?什么场所都开放,但如何应对感染激增准备好了吗?宣传机器一开,昨天说美国奥密克戎严重的媒体今天集体转向说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就是准备好了?老百姓听你宣传,病毒听你宣传吗? 第四,新冠作为疾病,有较大个体差异,绝大部分人人是轻症无症状,不代表绝对的几天就好,存在固定流程。奥密克戎是活病毒,病毒感染必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宣传什么七天新冠疾病流程,第一天怎么样,第二天怎么样,哪一天什么症状缓解,纯属胡说八道。 别说一个活病毒不可能那么听话,就算是疫苗接种,能算得那么准,某个副作用是从第几天到第几天吗?只能说大部分人的副作用包括哪一些,某个副作用一般持续多久。每个人实际经历的副作用种类、表现都会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以我老板为例,她出现症状第一天是头痛感觉发烧,第二天我们线上开会,一看就不在状态,反应比平时慢很多。一个礼拜后听声音也知道还没全好。这当然不是重症,毕竟她之前打过四针疫苗,不到一个月前刚和我们说去打了奥密克戎的二价疫苗,重症风险非常低。可就算是感冒,在每个人身上的轻重、症状也有差异。 中国开放以后社区传播必然增加,按一些专家的说法,预计第一波感染60%。那更应该让民众了解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异质性。不能昨天为了清零,凡事往大了说;今天为了开放,凡事往小了说。 老百姓需要知道感染后有症状很正常,不舒服也正常,真正无症状的没有那么多,不少人也没那么快几天就转阴。我身边同事基本都感染过,5天抗原转阴几乎闻所未闻,有个同事整整10天才抗原转阴。还有个挺年轻,平时身体不错的同事,打过三针疫苗,夏天感染,康复回来后说感受是“knock me out for good several days”,连着几天动都不想动。但他太太同时间感染,反倒轻很多,基本没感觉。 如今国内检测的力度下来了,感染可没有下来,离真正的高峰还差得远,参考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第一波奥密克戎感染,两三个月20%的人感染很正常。当下一些城市离感染剧增的阶段以周计可能都是过于乐观,必须要赶紧让民众有合理的预期,不要再说什么90%无症状的蠢话全世界就没那么高比例的无症状。 宣扬什么都是无症状,有症状几天就好,等到老百姓感染了,发烧的都觉得自己是重症,往发热门诊跑,这不是在给医疗系统挖坑吗?然后说某一天某症状就好,没好的怎么办,还不觉得自己身体垮了,面临严重的心理压力? 再强调一下,从我周围那么多感染病例的观察来看,轻症的病情也有很大个体差异,一些人是稍微久一些才能所有症状都消失,比如咳嗽,感染后几个礼拜还有点咳嗽的并不少见。如果你感染了,安心养病,不要觉得我哪一天还有什么症状,还没转阴,就不正常。个体差异很大,这些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那些宣传某一天就会如何如何的人的脑子。 最后,新冠阳性不是说绝对不能有正常社会生活,只是要考虑清楚风险,特别为周围的人考虑一下。像我老板,抗原还阳着就回来开会了。其实第一天测出来阳也是下班才走的,我们可没说你不能在这里呆了,必须回家或必须拉方舱。而是通过其它方式把传播风险给控制住了感染的人戴N95,和别人保持距离,这就没什么风险了。至少不太可能说一个人把整个组给传染了,第二天大家都上不了班。 另外,我们也注意了周围人的情况,我们这里都是接种过至少三针疫苗的,绝大部分人也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不是高危人群,不少人还都感染过了。这种情况下即便发生传播,有没有人可能是重症?几乎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养老院或医院,还能这么操作吗?显然不行。不要觉得因为你阳了,开门取个外卖都是罪过。但即便你前两天抗原转阴了,出门时也要想一下,公交车上坐你旁边的那位老太太,她万一感染重症风险有多高,万一之前的抗原是假阴性怎么办,是不是自己的口罩要戴得严实一点? 新冠确实不可怕,但面对新冠极端的恐惧,或盲目的自信,却非常可怕。我们改变不了大浪将至的现实,但能通过科学降低风浪对我们的影响。

封面图片

网上只有“得了奥密克戎99%的人会在一周内康复”的官方说法,但是几乎没有找到任何相对官方的渠道告诉你,如果你是那1%呢?会发生什

网上只有“得了奥密克戎99%的人会在一周内康复”的官方说法,但是几乎没有找到任何相对官方的渠道告诉你,如果你是那1%呢?会发生什么?你该做些什么?如果你没有按照那个7日步骤图逐步恢复,你应该如何评判自己的病情? 我把我的经历说一下吧,还没有感染的友邻,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做一个准备,在阳之前,我早早的为自己和家人准备好了药物,我的父母先于我阳,也都顺利的康复了。我当时觉得老人没事,心里石头落地,我作为一个一年最多小感冒一次,平日里有比较规律健身的人来说,自己应该会更轻松一些。我却完全没有想过我自己会是那1%。 根据我在网上到处查和自身经历包括在武汉市协和医院和六医院就诊时与医生交流的情况来看,我总结了以下的信息。 ① 奥密克戎是有可能感染下呼吸道的(我就是,高烧4天不退,胸部平扫CT右肺散在磨玻璃影,血常规不支持合并细菌感染,就是一个纯纯的病毒性的肺炎),我暂且不知道它的比例,两个医院的医生都说“很多”、“很常见”,抖音相关内容下的留言显示,不管是高烧还是低烧,5天以上迁延不愈的,去做CT大概率是有肺部感染的(但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需要再看具体情况)。 ② 按照国家的标准,有下呼吸道肺炎表现的新冠患者,应该被归为确诊患者里的普通型而非轻型(轻型是指只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烧咳嗽咽痛等症状的)。在解封前,这种是肯定要收治入院的,但是现在生命体征尚稳定的普通型肺炎患者,在武汉是完全没有机会被收入院的(协和的医生说急诊室还有十几个呼吸衰竭的病人躺在过道里等呼吸科的病床呢)。 ③ 那我们这些人应该怎么做呢?发烧长时间不退的,去医院发热门诊做血常规和CT检查(发热门诊的人其实并不多,我去的两个医院都不需要排队,但急诊人多)。如果确定为肺炎,是合并细菌感染的,医生会让你联合抗生素治疗。如果是单纯的就是病毒性肺炎的。生命体征暂且也稳定的(没有胸闷、胸痛、背痛、呼吸困难、急促、气短、无法平躺等症状的),可以回家继续规律的使用退烧药。观察病情变化。 ④ 回家观察病情变化要观察些什么:一、每日的体温峰值,每日的体温峰值在下降,说明总体病情在朝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二、血氧值的变化。自己家里有指夹式血氧仪的,可以每天监测一下,或者去社区医院测一下也可以。95以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下降到90~95之间了,表示肺部的功能在变差,要及时去就医。90以下就比较危险了。血氧90上下也是病情是否会往重症方向发展的一个参考指标。 ④ 一切平稳只是一直发烧,之后会怎样?IgM抗体在发病后的2~3周达到峰值,所有说我们的病程可能比那个标准的7天要长一些,只要生命体征平稳,随着抗体水平的升高,最后病毒还是会被消灭的。肺部的磨玻璃影(炎性分泌物)在之后相对长一些的时间会慢慢自行吸收。如果肺炎是由合并的细菌感染或别的病原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等对症的药物,好得会更快一些。 ⑤ 给阳性高峰还没有到的城市里的友邻的一些建议,也是我在生病期间发现前期的一些准备不足。首先,我买的退烧药都是缓释剂,后来发现起效太慢了,我的布洛芬缓释胶囊吃下去要3个小时才起效,烧都烧傻了。不过缓释剂的好处是管的时间比较长。官方一直在讲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其实我后来使用得起效最快,退烧最彻底的是双氯芬酸钠栓剂(直肠给药),是邻居给我的(谢谢邻居)。所以在购买退烧药的时候可以多选择两种,适量准备。也要预留出多余的天数,万一发烧超过三天的话不至于没有药。其次是我没有准备咳嗽药。对我来说发烧之后的咳嗽很影响睡眠,睡眠不好就影响免疫系统战斗。镇咳的比如有右美沙芬,帮助痰液咳出的比如沐舒坦、盐酸溴己新等(这边说得不对症的请指正)。第三,关于补液。发烧期间我超级超级建议喝热水,冷水喝下去几乎不发汗,热水热茶热牛奶热汤什么的,喝下去立刻发汗降温。另外这次尝试了很好的物理降温方式是:热水泡脚。 希望大家用不上我这个1%指南,都是那99%,顺顺利利的康复。也祝愿我自己早点好起来。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