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专家张永振团队与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近日纠纷引发关注。

病毒学专家张永振团队与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近日纠纷引发关注。 根据张永振团队成员提供的信息,2018年3月底,公卫中心与张永振团队达成为期5年的科研合作协议。公卫中心最早在2021年中下旬就曾停发协议报酬、不让使用课题组经费等,后经张永振多次向公卫中心反映后才得以解决。 2022年10月底,公卫中心的管理层表示,该中心与张永振团队的合作协议到期,从当年的11月1日起不再合作,并采取了撤销张永振办公系统权限、扣发协议报酬、劳务费以及科研经费等行动。 张永振认为,按照前述协议,合作并未到期,且公卫中心与团队的科研经费和劳务费并未结清。彼时,新冠疫情防控尚未结束,张永振团队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助于新冠溯源。最后经多方斡旋,上海公卫中心暂缓解约。 4月25日,双方冲突进一步加剧。公卫中心在未提前通知的情况下,以“实验室要升级改造”为由告知张永振团队,限期两日搬离实验室。团队成员认为,其工作有生物安全等级要求,不能随便找一个实验室搬进去。 公卫中心公告称,张永振实验室需改造封闭施工,医院在科研楼提供了另外的办公及实验场所,已事先制定相关安置方案并提前告知。公卫中心党委书记范小红称,中心与张永振团队合作协议早已到期并结清费用。范小红更是直言:“用通俗的话说,他(张永振)就是赖在我们这里不肯走,强买强卖。” 但张永振团队称,公卫中心未曾指派任何人员与张永振团队沟通,也没有给出搬迁方案。近几日团队已多次通过通讯软件、电话等向院领导提了诉求和协商意愿,但都“已读不回、电话不接”。 对于范小红的说法,张永振回应称,虽然协议在形式上结束,但团队成员陈燕玫与公卫中心续签了协议,且协议仍在执行。他还表示其团队5年超额完成规定任务,但公卫中心未落实相应奖励。 张永振学生发布微博称,为保护实验室中存放的资料与病毒、病原样品,张永振及其团队在实验室门口“打地铺”蹲守过夜。张永振30日受访时称,目前事件尚未解决,期待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其团队成员表示,目前实验室内的标本很可能已化为乌有,他同时对实验室病毒泄漏风险表示担忧。 来源: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4月28日,上海。张永振教授的东华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被公卫中心关闭,学生们在实验室外拉横幅维权,要求恢复正常科研工作,期间遭到

4月28日,上海。张永振教授的东华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被上海公卫中心关闭,学生们在实验室外拉横幅维权,要求恢复正常科研工作,期间遭到公安和保安的维稳,双方发生肢体中途,有学生在维权中倒地。当天晚上,张永振教授赶回实验室,带领学生们坐在实验室门外继续和公卫中心抗争。据悉, 疫情期间, 张永振教授带领团队率先破译并公布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4月27日,实验室一名学生“年年在搬家”发帖解释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他称公卫中心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单方面要求张永振教授及其团队在两日内搬离实验室。因为此事不仅影响了个人毕业的课题进度,还损害了团队利益,于是决定将此事曝光。 “年年在搬家”称,2018年3月底,上海公卫中心与张永振教授团队正式达成为期5年的科研合作协议,原协议规定张永振在公卫中心的工作将于2023年3月结束,但2022年10月31日下午,公卫中心负责人告诉张永振教授合作协议到期,从11月1日起将不再合作。11月2日下午,公卫中心发给张永振教授一份该有公章的书面通知函,通知张永振教授团队终止协议,并要求张永振教授及其团队限期离开。11月9日, 张永振教授做出回复,表示团队与公卫中心的协议并未到期,希望对方履行协议中的责任义务。 2020年2月,上海公卫中心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预防控制所发商调函,商调张老师来上海公卫中心工作。但截至目前公卫中心仍没有办理张永振教授入职,导致张永振教授成为了事实上的失业者,无法正常享受公费医疗等保障。而为了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形象,张永振教授至今都没有办理失业证明。 “年年在搬家”还透露,团队为新冠溯源做出了大量贡献,而公卫中心书记范小红却不断给团队制造麻烦,2021年中下旬多次停发,张永振教授报酬,同时克扣拨协议规定的700万元科研经费,导致团队无法正常进行科研活动。除此之外,范小红还利用职权把别人的科研课题据为己有,争夺没有实质贡献的论文通讯作者,以此获得更多名利。不仅如此,范小红还免除团队宋志刚老师p3实验室负责人职务,并全权接管实验室,但“年年在搬家”质疑范小红的专长为肺癌治疗,“一个完全不懂病原学研究的人竟要直接管理生物安全p3实验室,究竟意欲何为?” 截至目前发文,该篇文章已被平台删除,据团队学生于28日21时58分发布的照片显示,张永振教授仍躺在实验室门外,身后还有两名保安看守。

封面图片

:【八卦一下】

: 【八卦一下】 微博上的博主 “为格命思奔” ,也就是在美国生物学界和病毒界作出了极大突破与贡献的王年爽博士对张永振的贡献作出的评价。 介绍:王年爽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于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冠状病毒结构和疫苗设计专家,从事冠状病毒研究9年,合作解析第一个新冠病毒S蛋白结构。他发明的S-2P技术被广泛应用于Mo­d­e­r­na(莫德纳)、辉瑞-Bi­o­N­T­e­ch(拜恩泰科)、强生等公司生产的数十亿剂疫苗产品中。论文累计引用上万次,有9项发明专利。现为再生元制药公司研发科学家。 | : | 好乱…… | | 张永振对上海公卫中心关闭P3实验室发出公开抗议 | |

封面图片

清华团队发布中国AI光芯片“太极” 号称受《周易》启发

清华团队发布中国AI光芯片“太极” 号称受《周易》启发 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2日凌晨以《大规模光芯片“太极”赋能160 TOPS/W通用人工智能》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学》(Science)上。方璐、戴琼海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徐智昊、博士后周天贶(清华大学水木学者)为论文第一作者。“挣脱”算力瓶颈的中国光计算睿智尝试作为人工智能的三驾马车之一,算力是训练AI模型、推理任务的关键。倘若把大模型当作是做一道精致的菜肴,算力就好比一套称手的烹饪工具。世人皆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再好的厨子,没有一口好锅、一把好刀,面对鲜美的食材也只能望而兴叹。光计算,顾名思义是将计算载体从电变为光,利用光在芯片中的传播进行计算,以其超高的并行度和速度,被认为是未来颠覆性计算架构的最有力竞争方案之一。光芯片具备高速高并行计算优势,被寄予希望用来支撑大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应用。智能光计算作为新兴计算模态,在后摩尔时代展现出有望超越硅基电子计算的潜力。然而其计算任务局限于简单的字符分类、基本的图像处理等。其痛点是光的计算优势被困在了不适合的电架构中,计算规模受限,无法支撑亟需高算力与高能效的复杂大模型智能计算。行胜于言,直面科研领域痛点问题,帮助光计算“挣脱”算力瓶颈,另辟蹊径,“从0到1”重新设计适合光计算的新架构,是这个清华团队迈出的关键一步。光电智能技术交叉创新团队部分成员合影(左三为戴琼海院士、右二为方璐副教授)从“无极”而至“太极”的双向奔赴从构思到实验,开辟新赛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都伴随着巨大的困难与压力。每一个研究成果的背后,都凝缩了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血,是历经无数失败与彻夜难眠后,结出的那颗最耀眼的结晶。但方璐却将这次科研历程比拟为一场浪漫的“双向奔赴”:从算法架构上自顶向下探索,在硬件芯片设计上自底向上推演。相异于电子神经网络依赖网络深度以实现复杂的计算与功能,“太极”光芯片架构源自光计算独特的‘全连接’与‘高并行’属性,化深度计算为分布式广度计算,为实现规模易扩展、计算高并行、系统强鲁棒的通用智能光计算探索了新路径。据论文第一作者、电子系博士生徐智昊介绍,在“太极”架构中,自顶向下的编码拆分-解码重构机制,将复杂智能任务化繁为简,拆分为多通道高并行的子任务,构建的分布式‘大感受野’浅层光网络对子任务分而治之,突破物理模拟器件多层深度级联的固有计算误差。化“深”为“广”: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团队以周易典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启发,建立干涉-衍射联合传播模型,融合衍射光计算大规模并行优势与干涉光计算灵活重构特性,将衍射编解码与干涉特征计算进行部分/整体重构复用,以时序复用突破通量瓶颈,自底向上支撑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为片上大规模通用智能光计算探索了新路径。通俗来讲,干涉-衍射的组合方式仿佛就是在拼乐高玩具。乐高积木可以通过一个模块刘海与另一个模块凸起的契合来完成两个组件的拼接。在科研团队眼中,一旦把干涉、衍射变成基础模块,进行重构复用,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搭建出变化无穷的造型。两仪一元:干涉-衍射融合计算芯片据论文报道:“太极”光芯片具备879 T MACS/mm²的面积效率与160 TOPS/W的能量效率,首次赋能光计算实现自然场景千类对象识别、跨模态内容生成等人工智能复杂任务。“太极”光芯片有望为大模型训练推理、通用人工智能、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提供算力支撑。复杂智能任务实验结果展示方璐表示,“之所以将光芯片命名为‘太极’,也是希望可以在如今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以光子之道,为高性能计算探索新灵感、新架构、新路径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无限可能“太极”光芯片的诞生是多学科交叉碰撞、探索无限的过程。从一个初步设想到打破常规思维、确立科研思路,从理论计算到架构创新,再到模拟试验、现场实测......每一个重大突破性研究,都涉及不同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催生出“0到1”的成果。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的光电智能技术交叉创新团队由来自电子系、自动化系、集成电路学院、软件学院的领域学者和专门研究人员组成。在这里,“理学思维融合工科实践,交叉领域践行原始创新”的理念一以贯之,团队始终致力于为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出清华力量。和团队的对话中,“初心”和“坚持”两个词语,被多人反复提及。恰如团队成员所言,“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在黑暗中来回摸索,可能会经历反复失败,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一次次“推翻重来”“背水一战”的底气背后,是什么支撑着团队的坚持求索?答案是: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有组织科研的全方位保障。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当时,我有幸参与向总书记汇报团队的科研进展,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嘱托。”三年过去,方璐和许多清华人一样,是亲历者、践行者,更是答卷人。方璐认为,这次突破性科研成果的成功取得,是清华大学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的一次生动实践。该课题受到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清华大学-之江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支持。在合作者中,有来自各个学科、不同背景的成员。他们集思广益,多学科、多角度地探索更多解决途径。跨界交叉、深度融合,创新的火花在学科碰撞中不断迸发,为科研团队厚植基础、勇攀高峰提供了新动能。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复旦团队研发大模型“眸思” 助力视障者“看见”世界

复旦团队研发大模型“眸思” 助力视障者“看见”世界 “听见世界”App街道行走模式图。本文图片均为 复旦大学 供图2023年上半年,由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开发的MOSS被称为中国版的GPT,仅用半年时间后,多模态模型“眸思”问世。“眸思”与MOSS同音,但和基于文本的MOSS不同,它能够理解并识别图片内容,致力于成为视障者的一双“眸”。设计使用概念图基于“眸思”的“听见世界”APP,为视障者日常生活需求量身打造设计三种模式。在街道行走模式下,“眸思”如一位忠实的向导,红绿灯、十字路口、障碍物……它将细致扫描道路情况,提示潜在风险,陪伴视障者安全通行“看不见”的漫漫长路。在自由问答模式下,“眸思”则是一位贴心的朋友,让视力障碍者走进博物馆、艺术馆、公园,帮助捕捉四周景象的每个细节,用声音构建丰富的生活场景,传递每一处日常之美。在寻物模式下,“眸思”将成为一名可靠的管家,被移动的手杖、最爱口味的牛奶……日常物件的寻觅过程变得轻松无压力。据研究团队透露,中国盲人数量有1700多万,也就是说,每一百人中就有一位。但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极少在街上看到盲人?这是因为,面对大量不安全因素,他们难以独自跨出家门。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实验室张奇教授说,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应该要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希望“眸思”能够帮助视障人士走出家门,让他们可以尝试更多工作,为人生书写更多可能。”项目落地背后,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和开放的氛围,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共25名复旦学子及桂韬等多位教师、专家的加入,才有了“眸思”接续“MOSS”的成功。张奇介绍,该项目的主导者实际上都是“初出茅庐”的学生们,在组内头脑风暴会上,年轻学子总能提出开创性想法,能够找到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自去年9月以来,为了更好地感受视障者的难处,团队成员同样模拟真实情境,蒙眼探索视障者“黑暗”世界,并邀请视障人士加入,进一步摸清真实而具体的需求。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今年上半年,团队将结合AR升级APP内的定位精度细化至亚米级别,下半年团队希望将“眸思”升级到基于视频的判断。更多模式也正在开发中,比如阅读模式服务盲人朋友点菜、读书等场景,解说模式承担无障碍电影解说员的工作等。在政府的支持下,团队计划与NGO组织、智算中心和硬件厂商等开展合作,致力于让视障者免费使用产品和相关服务。预计今年3月,“听见世界”APP将完成第一轮测试,并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和地区同步开启试点,根据算力部署情况进行推广。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国科学家历时7年开发“超级光盘” 全球首次实现PB量级光存储

中国科学家历时7年开发“超级光盘” 全球首次实现PB量级光存储 中国科研团队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阮昊手持研究成果存储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大脑就是一个大容量存储器。在AI时代,存储更是智慧的基础。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在百GB量级,如今,中国科研团队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首次实现PB量级超大容量光存储,1PB相当于1000TB,也相当于100万GB,相当于把数据中心机柜缩小到一张光盘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这对于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22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全世界最前沿的科学难题数据就像石油一样存在地下,什么时候要用数据,什么时候就把它开采出来。“数据的增长还在延续摩尔定律并且飞速发展,预计明年全球会产生175ZB数据,1Z就相当于100万PB。”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光机所研究员阮昊以科研为例,不管是上海光机所的羲和激光装置,还是“中国天眼”,其产生的数据都是海量的。科研数据、财务数据是典型的冷数据,访问频率低。“80%的数据都是冷数据,需要低成本的存储。”阮昊介绍,目前存储的方式有磁存储、光存储和半导体存储。半导体存储适合热数据存储,用于冷数据存储的成本高昂。而光存储技术具有绿色节能、安全可靠、寿命长达50-100年的独特优势,适合长期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然而受衍射极限的限制,信息点无法进一步缩小,导致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在CD、DVD时代,光盘很热,这几十年沉淀了,就是衍射极限突破不了。”阮昊表示。2021年《科学》(Science)发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中,突破衍射极限限制在物理领域高居首位。在信息量日益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突破衍射极限、缩小信息点尺寸、提高单盘存储容量成为光存储的不懈追求。1994年,德国科学家Stefan W. Hell教授提出受激辐射损耗显微技术,首次证明光学衍射极限能够被打破,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经过20多年发展,这一技术已在显微成像、激光纳米直写等领域实现了光学超分辨成果,信息的超分辨写入已经得到了解决。然而,传统染料在聚集状态下极易发生荧光猝灭,造成信息丢失,在纳米尺度下还存在被背景噪声湮没的难题,导致超分辨的信息难以读出,通常依赖电镜扫描的读出方式,限制了超分辨技术在光存储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发展可同步实现超分辨写、超分辨读、三维存储及长寿命介质是10多年来光存储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手握6部“武功秘籍”,坐了7年冷板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光机所干福熹院士开创了我国数字光盘存储技术的研究,研究团队一直深耕光存储领域。但要攻克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这个课题太难了,我们一共做了7年,很多人都认为可能做不出来。”阮昊坦言。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光机所博士后赵苗在上海光机所硕博连读,将这个课题从头坚持到尾,“我当时想,如果我把这件事做出来,我应该能跟别人拉开距离。”前排从左至右:论文通讯作者阮昊,共同第一作者赵苗。为此,阮昊为赵苗配备了一众“高手”重新给他打基础。别人只有1个导师,赵苗却有6个,“就像最顶级的武功秘籍,别人只有一部,我有6部,我一直学。”但研究了三四年仍然没有令人惊喜的结果。“后来想想算了,要不就这么做下去,不行就拉倒。”“不行就拉倒”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没有成果,赵苗连硕士文凭也拿不到。在这样的境地下,他仍然坚持科研,白天约不到张江的实验室,就晚上做实验。上海光机所位于上海嘉定,而实验室位于上海张江,赵苗数不清这条路走了多少来回。7年甘坐冷板凳,研究团队最终基于双光束超分辨技术及聚集诱导发光存储介质,在信息写入和读出方面均突破了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约1.6PB。经老化加速测试,光盘介质寿命大于40年,加速重复读取后荧光对比度仍高达20.5:1。光盘实物照片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PB量级的超大容量光存储。“我们的材料是完全透明的,所以能发挥光的优点,可以三维存储。原来一个数据中心的容量就是1PB,现在我们相当于把一个机柜缩小到一张光盘上。”阮昊表示。此次研究成果有助于我国在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在大数据数字经济中发挥作用。论文审稿人评价称,该研究成果可能会带来数据中心档案数据存储的突破,解决大容量和节能的存储技术难题。“虽然我们在国际上完成了双光束超分辨存储的原理验证,但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产业化还需要大量资金,要解决很多工程性问题。”阮昊表示,比如读出设备要做得更小,读出速度要更快,材料也有优化空间。未来研究团度将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超大容量光存储的集成化和产业化进程,并拓展其在光显微成像、光显示、光信息处理领域的交叉应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中子星碰撞事件GW170817帮助揭开暗物质之谜

中子星碰撞事件GW170817帮助揭开暗物质之谜 两颗正在合并的中子星的艺术家插图。资料来源:NSF/LIGO/索诺玛州立大学/A. Simonnet类轴子粒子研究文理学院的物理学家布帕尔-德夫(Bhupal Dev)利用这次中子星合并的观测结果天文学界将这一事件命名为GW170817得出了关于类轴子粒子的新约束条件。这些假想粒子尚未被直接观测到,但它们出现在标准物理学模型的许多扩展中。轴子和类轴子粒子是构成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的宇宙中部分或全部"缺失"物质或暗物质的主要候选粒子。至少,这些相互作用微弱的粒子可以作为一种门户,将人类所知的可见部分与宇宙中未知的黑暗部分连接起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该大学麦克唐纳空间科学中心(McDonnell Center for the Space Sciences)的研究员德夫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可能就潜伏在不远处。"中子星合并的启示当两颗中子星合并时,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高温、高密度的残余物。德夫说,这个残余物是产生奇异粒子的理想温床。残余物会在一秒钟内变得比单个恒星热得多,然后根据初始质量的不同,沉淀为一颗更大的中子星或黑洞。在这幅动画中,注定要灭亡的中子星呼啸着走向灭亡,它代表了在 GW170817 发生九天后观测到的现象。图片来源: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CI 实验室这些新粒子悄无声息地逃离了碰撞的碎片,在远离其源头的地方,可以衰变成已知的粒子,通常是光子。德夫和他的团队(包括华盛顿大学校友史蒂文-哈里斯(现为印第安纳大学 NP3M 研究员)以及让-弗朗索瓦-福尔廷、库弗-辛哈和张永超)发现,这些逃逸的粒子会产生独特的电磁信号,可以被美国宇航局的费米-LAT 等伽马射线望远镜探测到。研究小组分析了这些电磁信号的光谱和时间信息,确定他们可以将这些信号与已知的天体物理背景区分开来。然后,他们利用费米-LAT关于GW170817的数据,推导出轴子-光子耦合作为轴子质量函数的新约束条件。这些天体物理约束与实验室实验(如轴子暗物质实验(ADMX))的约束相辅相成,后者探测的是轴子参数空间的不同区域。粒子物理学的未来前景未来,科学家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如费米-LAT)或拟议中的伽马射线任务(如华盛顿大学领导的先进粒子-天体物理学望远镜(APT)),在中子星碰撞期间进行其他测量,帮助提高他们对类轴心粒子的理解。德夫说:"中子星合并等极端天体物理环境为我们寻找轴子等暗部门粒子提供了新的机会之窗,轴子可能是了解宇宙中缺少的85%物质的关键。"编译自/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