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 Uzi 可能将于 WE 战队复出,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

网传 Uzi 可能将于 WE 战队复出,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 blues的回答 可能性不大,且不说这个消息最初是主播聊天时候在“开玩笑”时候谈到,还有一些消息来源都是小道消息。要知道,今年WE和去年的EDG也不是同一情况,Uzi在复出效果未必会好。 去年情况是这样的: 可能多少因为S12世界赛上DEFT的圆梦,勾起了Uzi一些想法。加上去年的EDG,在春季赛时候本身实力就不俗,一度是冲击冠军的队伍,虽然最终春季赛EDG没夺冠,拿到第三名,但手里也握着大额的世界赛积分。 夏季赛时候,EDG又因为AD位置低迷和场外风波,最终不得已才要选择换人。 此时市面上已经没有多少AD选手选择了,加上Uzi有复出夺冠的想法,平时打Rank看起来实力还在,双方一拍即合。 但最终结果也看到了,EDG因为阵容多次轮换和选手状态下滑,加上需要磨合等诸多原因,最终还是倒在冒泡赛。Uzi的复出也没有圆梦和改变EDG“困局”,还贡献出经典AP维鲁斯的画面,从某种意义来说,上次UZi复出EDG是个“双输”的结局。 目前WE情况反而比当时EDG看起来难度更大,一方面是WE没有春季赛基础,WE春季赛只有微不足道的世界赛积分,这支WE也没有说换了AD就有立刻打进世界赛的实力。 另一方面,WE的AD选手,虽说相比于其他路会薄弱些,但也没有出现类似的场外风波,没有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 而且虽然去年Uzi加盟EDG的热度有目共睹,过多的关注对于选手来说不一定是好事,高压之下有可能操作变形,过多的场外舆论也会导致选手心态受到影响,这点去年“有罪”fofo应该最有体会。 同时从Uzi参加“老头杯”成绩来看,队伍没有打出多好成绩,Uzi自身有保持竞技状态,但也没有那么突出,所以大概率不可能再次复出。 值得一提的是,WE官博有发一条微博,表情包上是说不知道啊,老板没说。 应该是回应此事,目前是没有的所谓的复出WE事项。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blues)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WE俱乐部回应Uzi复出传闻:不知道啊 老板没说

WE俱乐部回应Uzi复出传闻:不知道啊 老板没说 随后,WE俱乐部官博发动态回应了此传闻,配文只有一个字“啊?”,配图则是“不知道啊,老板没说”。Uzi退役后多次复出的行为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网友认为目前的Uzi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竞技状态都不太适合再次复出,质疑其复出的真实性。然而,也有不少忠实粉丝表示愿意为了Uzi的复出而观看比赛。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今年中期推出新iPhone 15颜色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今年中期推出新iPhone 15颜色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近年来,苹果公司频繁使用这种策略。2017 年和 2018 年,它分别发布了 iPhone 7 和 iPhone 8 系列的红色中期版本。随后在 2021 年,苹果又在 4 月下旬的春季为 iPhone 12 和 iPhone 12 mini 机型添加了紫色。2022 年 3 月,iPhone 13 系列采用了新的绿色外观;去年同月,苹果发布了新的黄色 iPhone 14 和 iPhone 14 Plus。每次推出新颜色时,苹果公司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以吸引新客户和在秋季推出最新 iPhone 系列时没有购买的升级用户。不过,今年可能会有所不同。据中国微博泄密者"刹那数码"透露,iPhone 15 今年没有新的春季配色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已经推出了几款新配色的 iPhone 保护壳和 Apple Watch 表带。在 3 月初苹果发布新款 MacBook Air 时,新款配件也随之面世。往年,苹果在发布新款 MacBook Air 的同时往往也会推出新款 iPhone 颜色。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苹果公司为什么会放弃在 iPhone 周期中期提高销售量的机会,因此目前值得对这一最新传言持谨慎态度。据报道,生产延误已将新款 iPad 的发布时间推迟到 5 月份,预计苹果不会举行发布会来宣布这些设备,但新款 iPhone 颜色的首次亮相总是可以以新闻稿的形式单独发布,苹果过去也曾选择过这种方式。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克丹的回答 户口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公共福利的与户籍的捆绑,比如限制刚需的教育资源,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免费的东西,尤其是政府部门本身不直接创造财富,主要靠狭义和广义的税收来支撑: 税收,比如之前我们讨论个税改革的时候,就大致给出了大家感官最直接的税收,也就是个税占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极低,连10%都不到,其他的虽然不从收入环节征税,但总归还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税收,尤其是增值税这个第一大税种,妙就妙在只有1亿不到的劳动者专项附加扣除等之后还需要交税的,甚至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交了税。 非税收入,国有资产变卖和罚款等,人总是好糊弄的,比如城投以国有资产,比如地方的管道和公共区域的使用权,打包作为抵押来借钱花,虽然没有明面上变卖国有资产,但未来偿债周期集中到来,换不了钱怎么办?中央拿纳税人的钱填坑是一方面,变卖资产也是一方面,也就是在国有资产私有化之前就被掏空了,但大部人还是好糊弄的,他们只会去骂后来者因为违约压力把抵押物卖出的人,而不会想到在卖出之前早就被抵押和分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5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当然和去年的增值税高基数有关系,但另外一项数据则非常离谱,那就是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3%,所以也不要惊讶于国有资产出让,地方不能节流增效,只能是开源上面,国有资产处置和罚款都是很正常的。 负债,去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中央财政赤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416.7亿元、支出总量149016.7亿元,赤字41600亿元,地方也放开了举债的一些限制,只是数据相对不好预测,且从城投拿地的规模来看,预计也不会少于万亿的规模。 这种结构的转化其实也很好理解,市场收缩周期明面税收不上来,往往还得减税降费,强行的非标准化追溯过去几十年的税收,只会加速市场的收缩压力,法这东西重要在于执行,经济过热的时候不去健全税收体系,多少明星的问题来源于内斗,没钱了总想着杀猪而非长期统一标准,注定是走不远的,毕竟企业只是一个虚拟的法人,钱早就分了,就好比你现在就是罚恒大10万亿,它要能拿出来才行啊,钱早就分了,甚至都在外边了。明面税收开源很难做,那么必然是在非税收入和负债上做文章,包括罚款力度和地方国有资产的处置,亦或者拿集体财富抵押去贷款,把未来几十年的承包权打包融资或者卖出等等,其中成本最小的反而是国债,毕竟成本更低也更透明。 说这么,读者可能会疑问和城市放开户口有什么关系? 土地财税并不是统一标准的,过去的基本特征就是越往后,土地成本越贵,包括到现在房子早就卖不出了,你会发现地方只取消土地价格上限,而设置下限,兜底往往还是上面提到的城投拿集体财富抵押贷款来玩。对于后来的人来说,其实享受相同,甚至还不如老城镇化群体的公共福利,但要多交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土地税收,支撑则是六个钱包的积累+未来几十年的负债,地方拿到这些钱,再过去常常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来支付当年的公共支出,当然本身用在普通人身上的就很少,稍微好点的地方还能扶持点企业提供就业,有的地方几乎就被各个环节分食殆尽了,就业机会没有,公共福利也没有,这类地方过热之后的出清甚至能到几百块钱一平都未必有人要。 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地方明面+隐性债高企,对应央行和中央这几年三令五申的协助地方化债,尤其是隐性债,这利息可不低,都是地方财政的压力。 土地财政大幅缩水,今年这投资增速来看,即便城投左手倒右手兜底,预计也就是4万亿左右的土地出让金,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是8.7万亿。 市场收缩与加杠杆收缩,在流转环节收税,大家都不借钱,也不扩大生产,主要来源于居民部门不借钱和收缩开支了,只要税收不下降太快在去杠杆周期都是乐观的。 怎么办?本身公平向普通人的公共福利就少,另外一个新问题是关于克扣学生奶补贴钱的事情,就这点钱也要扣,节流做不到,效率无法保证,收入还显著下降,户口相关的公共福利,尤其是教育资源,马上前几年生育率大幅下降就会传导到小学,现在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幼儿园了,你这户口是人家交了房价一半的税收换来的,且这些税收更是用在降低市场金融风险上,搞的和施舍一样,放下地方的公共支出靠当下土地财税,而未来靠谁,那就要看年轻人接不接得住了。说句难听话,有些事情确实应该丢入历史的垃圾桶了,尤其是不能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