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玉笙的回答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举报导师性骚扰,校方称“成立工作组调查核实”,具体情况如何?文科老师来回答一个。

小楼玉笙的回答 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举报导师性骚扰,校方称“成立工作组调查核实”,具体情况如何?文科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这个问题其实昨晚丶今早就已经在学术圈的朋友圈刷屏了,相当多中青年教师对此是相当愤慨的。打开视频,可以看出有近1小时,有详细的录音丶文字资料。初步判断女生的指控有实锤证据,不是张口就来的小作文。人大连夜展开调查,应该也是掌握了部分事实且高度重视。希望能一查到底,给王某相应的处理。 不同于理工科,其实文科的导学关系依附性没有那么强。导师和学生不像理工科包工头与民工,而更接近于手工业师傅和学徒。学生不太需要依赖导师经费,或者实验设备,如果能独立发出核心小论文,写完合格大论文,普通导师并不容易卡毕业。 那么王某为何可以如此嚣张,可能与其身份有关。一方面他曾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真的可能利用行政权力影响其他答辩评委,影响毕业。另一方面,他又身兼多个期刊主编丶编委,和《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主编。复印资料的含金量,文科圈里人都知道。无论是毕业前差一篇文章毕业,或想多发1丶2篇好找工作,还是毕业后非升即走需要扶植,此人都可能给予帮助。官师合一,集胡萝卜丶大棒于一身,大概就是此人以为可以为所欲为的资本吧。谁知道还是有只想毕业丶有些勇气的女生,敢于拒绝丶曝光。 所以希望教育部丶学校纪委丶巡视组,在查师德师风时要把领导丶学术带头人作为重点,将这类事件扼杀在萌芽中,而不是东窗事发再亡羊补牢。也不要只天天搞师德培训丶签责任书,盯着苍蝇都不是的小青椒,不打真老虎。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楼玉笙)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小楼玉笙的回答多家企业被曝毁约应届毕业生,重灾区在当红行业,此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届生该如何减少损失?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小楼玉笙的回答 多家企业被曝毁约应届毕业生,重灾区在当红行业,此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届生该如何减少损失?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而与就业率伴生的,则是部分“当红”行业企业毕业前毁约。这种事其实并非今年才有,5~10年前就屡见不鲜。当年酷派手机曾2丶3月份到鄙校电子通信专业校招。因为是个校友小头目带队,又宣扬是国内前10企业,相关院系领导向学生大力推荐。企业招到了人,领导解决了就业率,学生早早拿到offer,皆大欢喜。结果到了6月,酷派卷入乐视系暴雷,offer全部作废。学生再过几天离校,找新工作丶考研丶考公都来不及。万一拖到9月,就面临跟新一届毕业生一起卷,欲哭无泪。 经济动荡,企业经营起伏,调整招聘计划,甚至裁员丶违约,本身是市场经济行为。但国内的就业体制仍是半计划经济,似乎毕业前没有升学丶就业去向,学校丶学生都有原罪。政府丶学校丶企业招聘,不少对gap year并不友好。一旦企业突然违约,学生即面临毕业失去应届保护罩,再次求职还面临隐形歧视。这种损失,金钱都无法弥补。何况新闻中企业只赔5k,钱都没给够。 避免这种事情需要国家丶学校加大法制建设力度,保护应届生利益。需要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多招人少裁人。应届生除了闷头找新出路,别无他法。别说维权成本太高,很难取胜。就是像新闻中本来赔5k,万一打赢官司赔到20k,还是杯水车薪。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楼玉笙)

封面图片

小楼玉笙的回答杨幂在 C 扩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小楼玉笙的回答 杨幂在 C 扩期刊上发表论文谈影视剧中演员的创作习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如何?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不吹不黑,论刊物档次,发表在北核丶c扩上。刊物档次既没有高到不行,也不是一钱不值。如果是硕士能发表北核丶c集这一档次的刊物,申博时只要没遇到发了c刊正刊的天才对手,就有相当竞争力。如果是博士,过去不少学校要求2篇c刊正刊才能毕业。现在有的降低到1篇正刊+1篇c扩丶北核。那么作为第2篇添头,不是全无含金量。如果是大学老师或专业科研工作者,在二本工作发c扩丶北核评职称尚有作用,在985丶211高校工作发这种则和普刊没啥区别。 论文章质量,题目叫《浅谈》,又是个个案分析,学术含量不会太高。鉴于一些c刊正刊上也会登些水文,对c扩丶北核更不必吹毛求疵。《哈尔滨1944》是杨女士本人主演的电视剧,应该不至于抄袭剽窃。作为主演,如果真的写出一些亲身表演时的心得,哪怕“理论”含量稍低,未必不比不会演戏的剧评家写的隔靴搔痒的文章更有别识心裁。 杨女士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本科毕业,似乎也没有刻意攻读在职硕博,或去挂个兼职教授。只要是凭自己本事,发出一篇优秀硕士甚至二本大学老师都还拿得出手的文章,总体还是值得肯定的。只要没有用粉丝团恶意炒作,只是正常宣传,也没什么不妥。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楼玉笙)

封面图片

小楼玉笙的回答浙大回应拟聘用傅园慧“会进行学生的游泳教学工作”,如何看待她的选择?运动员当大学老师需要符合哪些条件?来回答一个。

小楼玉笙的回答 浙大回应拟聘用傅园慧“会进行学生的游泳教学工作”,如何看待她的选择?运动员当大学老师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大学老师来回答一个。 运动员是一个吃青春饭,30岁左右需要退役转行的工作。有人如刘国梁,直接在乒乓球队从事教练丶管理工作。有的从政,如邓亚萍先任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后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丶《人民日报》副秘书长等。有的创业,如李宁先到健力宝,后开办李宁公司。也有的进入体育大学,或普通大学体育部任教。 当教练继续在行业内干,环境类似丶有竞技压力从政丶经商需要个人素质丶机遇,有些人后续发展并不成功。大学教职则属于事业单位,优秀运动员一般给编制,不易大富大贵,但较为稳定。如果只在公共体育部教本科生,主要是上好课,科研压力不大。综合评估,对退役运动员算中等或中上选择。 想当大学老师,一般专业要求博士,但音体美专业往往可以放宽为硕士,优秀运动员更可以直接按特殊人才引进。如武大靖有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直接被吉林大学聘为体育学院教授丶匡亚明领军教授,同时在东北体育大学攻读在职博士。傅园慧也有北体大硕士,浙大没有特别报道,估计是按普通青年教师引进。(可能有不是奥运冠军,浙大招人标准高于吉大多重原因) 运动员有了稳定的工作,学校有了知名度,学生有退役优秀运动员教学,算是一个三赢结果。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小楼玉笙)

封面图片

中国官媒:导师不必是师父更不是老板

中国官媒:导师不必是师父更不是老板 针对北京邮电大学15名学生联名举报自己的导师事件,中国官媒央视网星期天(4月1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导师就是导师,不必是“师父”,更不该是“老板”。 文章说,北京邮电大学生联名举报导师看似是“极端”个案,背后折射的“导生关系”失序确属不争的事实。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在追求个人学术利益最大化时,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正“沦为”功利性的雇佣关系,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科研廉价劳动力,给导师干活往往“不求回报”,成为导师的“黑工”。 文章指出,早在200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就曾公开批驳“科研老板”现象。但近20年过去,高校科研院所里的导师还是“老板”。特别是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每日考勤打卡、在实验室“九九六”,和普通打工族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纯粹是职场,你出钱我办事,彼此互不相欠、清清爽爽,倒也还好。可是,劳动法并不保护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的研究生。 文章指出,尽管《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指出,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同时规定,对导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培养单位可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等措施,但现实是,这些规定很难落实。 文章分析,导师对学生拥有绝对“权力”。学生何时开题、答辩、毕业,完全由导师直接决定;科研补贴给不给、给多少,也完全由导师说了算。如果想毕业、有补助,学生自然得听导师的话。 此外,由于实验室环境相对封闭,导师“压榨”研究生时,“家丑”往往很难外扬;学生即便想“维权”,可有些“穿小鞋”行为,如拖延指导、拒绝签字等,导师也能以“是学生能力不足”轻易否认。 文章还说,有时校方哪怕知道了,也宁愿“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一个学术“大佬”会直接影响学科排名、国家实验室、国家课题基金和SCI论文等考核申报硬指标,高校也得罪不起,即便“闹大了”也倾向“轻拿轻放”。 中国教育部曾要求,高校应建立师德监督体系、投诉举报平台,但人情、面子和利益捆绑,让高校对导师的监督制度往往流于纸面。 ... 2024年4月14日 5:28 PM

封面图片

文科生在AI团队里,究竟能干嘛?

文科生在AI团队里,究竟能干嘛? 这大半年来,市面上被报道的 AI 团队,核心人才大多有技术背景,至少得是个理工科背景。 包括在很多 AI 社群里,懂技术的开发者,往往更受欢迎。 作为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我也一直在想:难道在 AI 领域,就没有咱文科生的一席之地了吗? 从事 AI 3 个月后,我参与开发的一款内部 AI 工具,终于有了点阶段性的进展。回顾这 3 个月的经历,我隐约找到了点文科生在 AI 团队可以做的事儿。 先说个太长不看版: 内部AI 产品的开发,至少有 3 个里程碑 1、找到 AI 可以帮到忙的高价值场景 2、开发出能解决问题的傻瓜式 AI 工具 3、帮助业务一线员工真正用出效果 每个里程碑达成过程中,我这个文科生起到的作用是 1、找场景阶段:调研和科普 AI 在行业中的应用 2、产品开发阶段:通过提示词,把专家经验放进产品 3、用户成功阶段:在真实业务中,帮助种子用户成功 如果你对细节感兴趣,欢迎查看下面的详细内容: 一、找到 AI 可以帮到忙的高价值场景 1、找高价值场景 6月份初,在参与筹建「开源 AI 解决方案社区」的过程中,经过跟多位AI从业者深入交流,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和行家/专家一道,找到行业的高价值场景,做出该场景的AIGC解决方案,可能更赚钱。” 这段话被转发出去之后,得到过几位行业领袖级人物的肯定。我后来参与的AI工具,也是在这个思路下开展的。 2、技术之外要做的事 想要“和行家/专家一道,找到行业的高价值场景”,AI团队就不能只懂技术。 我们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行家/专家沟通,去了解该细分领域的知识和商业模式,去了解服务公司的核心优势。 就像那些搞运输的司机,懂发动机原理固然不错,但真想要赚钱,他们更需要搞清楚:运什么人、什么货性价比更高,走哪些路线更有赚头。 3、我这个文科生能做的事儿 对于绝大多数的行业专家来说,AI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其实是个谜。 因为新闻一会儿说AI会取代他们,一会儿又说 AI 到了冷静期,很多 AI 公司都黄了,也没个准数。 于是,我就冲了上来,做了些较为细致的调研。然后,用专家能懂的话,把AI 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对行业的真实影响,科普给他们。 等专家对「AI 能干啥和不能干啥」有个基本概念过后,我再试着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一起测试 AI 在解决业务真实问题方面的效果。 整体来看,专家们更喜欢业务导向的专题式调研报告,测试过且有know-how 层面的SOP更佳,有客户/用户的数据最好。而对于市面上常见的技术向、产品向的科普文章(和软广),他们其实兴趣不大。 二、开发出能解决问题的傻瓜式 AI 工具 1、确保 AI 能解决业务中的真实问题 5月下旬,OpenAI的创始人之一,大神Andrej Karpthy在微软Build 2023开发者大会上有提到过: “很多事情,直接写提示词(prompt)就可以搞定。在达到提示词上限之前,不需要考虑模型微调。” 在实际业务当中,很多问题,确实可以通过提示词解决。而提示词的上限,则取决于业务的重要程度和专家的专业程度。 如果,有幸在上个阶段,找到了重要性够高的业务场景。那么,这个阶段的重点,就变成了「如何和专家一起提升提示词的上限」。 从个人经验来看,很多 AI 工程师是不屑于学提示词的,绝大多数行业专家又不太会提示词。这中间的鸿沟,就需要我这个「愿意学和擅长教提示词」的人来填。 如果说提示词对专家太难,对 AI 工程师太简单,那么对我这个喜欢讲大白话的文科生,可能就刚刚好。 2、确保 AI 工具足够简单易用 入行仨月,我越发认可一句话:“公司只要有‘两个人’会提示词就行了”。 提示词真要做到「能解决业务中真实问题」的程度,不仅需要大量的业务知识和提示工程知识,还需要反复地尝试和迭代。 这其中的学习成本和试错成本,远不是业务一线伙伴所能承担的。咱千万别指望,通过几场培训和交流,就能让业务人员用起来。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更可行的方式,是让对业务感兴趣的提示词高手(我)和对 AI 感兴趣的业务专家合作。把一些高频的、能提效的场景中要用到的提示词,都提前写完并封装好。 最终交付给业务一线伙伴的,是只要傻瓜式操作就能稳定出效果简易工具。 三、帮业务一线伙伴真正用出效果 一旦进入真实业务场景,再简单易用的提效工具,都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哪怕简单如微信,私域运营过程中要用到的功能,也得专门搞场培训。 1、在企业内部,AI比数字化工具更难推 在业务一线伙伴那里,AI 可不只是新的提效工具那么简单,在潜意识里,他们还有被取代的担忧。 而对那些简单试用过一些AI 的业务伙伴来讲,他们在市面上的 AI 那里碰过壁,不一定相信这一款AI工具真的有用。 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到一定量的种子用户,如何让种子用户快速上手,如何让甜蜜用户用出效果和持续使用,都是难题。 2、但互联网时代的运营方法论,依然有效 比如,重点突破感兴趣的业务团队,深入到他们手头具体的项目中去,点对点地用 AI 工具帮他们提效。 一旦在业务中起到作用,该团队就会一直用下去。 而在沟通过程中,我还可以不断总结他们的痛点,找到真实业务中高频的具象的场景,测算出大致的提效数据。 比如从 3 天提效到 10 分钟等,好让其他业务团队能真切感受到 AI 工具的帮助,最终以点带面让相关团队都用起来。 四、其他的延展 1、关键在“行业的高价值场景”上 总结到最后,我越发感觉到,这里面真正关键的,不是找场景阶段的调研和科普,不是产品开发阶段提示词工程,也不是用户成功阶段的产品运营,而是真正找到了“行业的高价值场景”。 只有场景找得足够准,才有可能立得了项,有可能获得种子用户,有可能形成早期的标杆,有可能为公司乃至行业带来价值。 但现阶段想要找到这个场景,AI 团队一定要跟行业专家合作,一定要对该领域的技术进展和产品表现足够了解。此处,才是文科生们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2、文理科或许都不是重点 最后,话说回来,既然都有了 AI 加持,就不用过于纠结文科、理科了。肯专研的话,很多技术上的问题、行业里的专业问题,都是可以学会的。 而且,从合作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也无需学到多么精通。收到需求后,知道技术能否实现;看到技术后,清楚业务中如何应用,就差不多了。 至于那些个高价值场景,可能还需要把这门生意摸得足够透,对市面上「需求(流量)-产品-变现」的玩法了解得足够多。 我希望自己,今后尽可能少考虑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担任的是什么岗位。然后,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用我的优势和用 AI 为客户/用户创造更大价值上,花在细分领域客户/用户的需求洞察上。 毕竟,客户/用户真正关心的,不是我是谁,而是我能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AI工作流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