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发现蚊子会对特定血液成分做出反应停止吸血

日本科学家发现蚊子会对特定血液成分做出反应停止吸血 日本理化所研究员在《Cell Reports》上发表论文,对埃及伊蚊的研究发现,蚊子会对血液凝固时产生的一种物质“纤维蛋白肽A(Fibrinopeptide A)”作出反应而停止吸血。如果能弄清蚊子对这种物质做出反应的详细原理,将有助于开发出阻止其吸血行为的方法,有望对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的对策发挥有益作用。除人类外,蚊子还会叮咬猪及猴子等多种动物来吸食血液。虽然之前学界已知晓动物血液中的特定物质会吸引蚊子吸血,但决定吸血结束时间的机理尚不明确。 via Solidot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日本研究员发现蚊子对血液成分作出反应而停止吸血

日本研究员发现蚊子对血液成分作出反应而停止吸血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佐久间知佐子等人研究发现,当蚊子吸食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血液时,会对一种由血液成分形成的物质作出反应,从而停止吸血。研究团队认为动物血液中存在可阻止蚊子吸血的物质,使用分布在热带地区等的埃及伊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蚊子因对血液凝固时产生的一种物质“纤维蛋白肽A (FPA)”作出反应而停止了吸血。如果能够弄清蚊子对这种物质做出反应的详细原理,将有助于开发出阻止其吸血行为的方法。

封面图片

科学家:1.3亿年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科学家:1.3亿年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科学家研究两枚距今约1.3亿年的远古雄性蚊子化石时发现,在蚊科动物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新华社报道,蚊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吸血昆虫。在此次研究前,最早发现过约1亿年前的蚊子化石。 来自中国、黎巴嫩、法国、美国古生物学者发现,这两枚远古化石来自白垩纪的黎巴嫩琥珀,距今有约1.3亿年历史,这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上万枚黎巴嫩琥珀,其中筛选出2枚保存完整、精美的雄性蚊子化石。 研究员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仪器发现,与现代雄蚊多吸食花露而口器退化、雌蚊具有用于吸血的刺吸式口器不同,约1.3亿年前的雄性蚊子化石中保存了明显的刺吸式口器。 显微结构显示,这些刺吸式口器有尖锐的三角状下颚,下颚上有锋利的小齿。研究团队根据这些结构判断,在约1.3亿前,雄性蚊子也会吸血。 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研究员丹尼·阿扎领衔完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等参与。研究团队介绍,受限于化石证据缺乏,此前人们对蚊子起源和早期演化的了解极为有限。这两枚珍贵的远古蚊子化石,也为后续更细致地研究蚊子从何而来、如何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星期二(12月5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2023年12月5日 9:49 PM

封面图片

科学家最近发现,熊猫、海狮和马等全球300多种动物的血液可能都被有毒的含氟表面活性剂(PFAS)污染。

科学家最近发现,熊猫、海狮和马等全球300多种动物的血液可能都被有毒的含氟表面活性剂(PFAS)污染。 这些人造的化学物质无处不在,从化妆品到不粘锅,因为它们具有防水、防油和耐热的特性,已经被用于全球的工业和消费品,但它们是不会在环境中分解的“永久化学物”。

封面图片

生物学家将鲸鱼的击鳍频率与蚊子联系起来

生物学家将鲸鱼的击鳍频率与蚊子联系起来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维度分析法计算出一个方程,这个方程可以描述飞鸟、昆虫和蝙蝠的振翅频率,以及企鹅和鲸鱼等潜水动物的击鳍频率。研究人员发现,飞行和潜水动物拍打翅膀或鳍的频率与其体重除以翅膀面积的平方根成正比。他们将该方程的预测结果与已公布的蜜蜂、飞蛾、蜻蜓、甲虫、蚊子、蝙蝠以及从蜂鸟到天鹅等各种鸟类的拍翅频率数据进行了对比,从而检验了该方程的准确性。各种飞行动物的拍翅频率数据与动物质量除以翅/鳍面积的平方根的对比。资料来源:Jensen 等人,2024 年,PLOS ONE,CC-BY 4.0 ()他们还将该方程的预测结果与企鹅和几种鲸类(包括座头鲸和北方瓶鼻鲸)的鳍冲频率的公开数据进行了比较。尽管飞行动物和潜水动物在体型、翅膀形状和进化历史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的体重、翅膀面积和拍翅频率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变化。此外,研究人员还展示了他们的方程式如何能让人们了解已灭绝物种的拍翅频率。利用他们的方程,研究人员估计已灭绝的翼龙 Quetzalcoatlus northropi(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以 0.7 赫兹的频率拍打其 10 米见方的翅膀。研究表明,尽管存在巨大的身体差异,但蝴蝶和蝙蝠等不同动物的身体质量、翅膀面积和拍翅频率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研究人员指出,对于游泳动物,他们没有找到包含所有必要信息的出版物;不同出版物中的数据被拼凑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某些情况下,动物密度是根据其他信息估算的。此外,极小的动物比目前发现的任何动物都要小很可能不符合等式,因为流体动力学的物理原理在如此小的尺度上也会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对未来的飞行纳米机器人产生影响。作者说,这个方程是最简单的数学解释,它准确地描述了整个动物王国的翅膀拍打和鳍的划动。作者补充说:"从蓝鲸到蚊子,414 种动物的翼/鳍搏动频率几乎相差 10000 倍,但它们的数据却在同一条线上。作为物理学家,我们惊讶地发现,我们对翅膀跳动公式的简单预测竟然适用于如此多样的动物。"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无需电池的传感器能对特定声波做出反应

无需电池的传感器能对特定声波做出反应 声敏传感器无需外接电源,由特定噪音产生的声波激活从智能手机和玩具到遥控器和手电筒,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物品都依赖电池供电。因此,全世界每年有 150 亿个电池被丢弃,其中许多最终被填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除了声音之外不需要任何电源,对于某些设备来说,扔掉电池可能很快就会成为过去。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一约翰-罗伯逊(Johan Robertsson)说:"传感器纯粹以机械方式工作,不需要外部能源。它只需利用声波中包含的振动能量即可。"但仅限于特定的声波。研究人员开发的传感器具有被动语音识别功能,每当说出某个单词或产生某种特定的音调或噪音时,传感器就会被激活。发出的声波(而不是其他声波)会使传感器产生足够的振动,从而产生一个微小的电脉冲,打开一个电子设备。传感器原型可以区分"three"和"four"这两个口语单词。由于"four"比"three"产生更多的声能,因此它能引起传感器振动,从而打开一个设备或触发一个后续过程,而说"three"则没有任何影响。由棒材连接的超材料晶格的振动板对声波做出选择性响应这种传感器是一种超材料,是一种经过设计具有自然界中罕见特性的材料。共同通讯作者马克-塞拉-加西亚(Marc Serra-Garcia)说:"我们的传感器纯粹由硅组成,既不像传统电子传感器那样含有有毒重金属,也不含任何稀土。"但是,这种传感器的语音识别特性来自于它的结构,而不是它的材质。利用计算机建模和算法,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传感器的结构,它由相同的硅板(谐振器)组成,硅板之间由像弹簧一样的细条连接。这些弹簧决定了特定的声音是否会使传感器启动。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无需电池、由声音供电的传感器有许多潜在应用。例如,它可以用来监测地震和建筑物,记录建筑物地基开裂时发出的特殊声音。或者,它还能检测到气体泄漏时发出的嘶嘶声,并触发警报。他们说,这种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比如为耳聋或听力损失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目前,每个植入体需要两到三块电池,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的声音处理器类型。一次性电池可使用 30 到 60 小时,但需要经常更换。这种新型传感器也可用于持续测量眼压。眼睛里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带电池的传感器。工业界对零能耗传感器也非常感兴趣。研究人员的目标是在 2027 年之前推出可靠的传感器原型。较新的迭代产品应能区分多达 12 个不同的单词,包括"开"、"关"、"上"和"下"等标准指令。而且,与手掌大小的原型相比,研究人员计划让更新版本的传感器只有拇指甲大小或更小。塞拉-加西亚说:"如果到那时我们还没有吸引到任何人的兴趣,我们可能会成立自己的新公司。"这项研究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科学家发现微塑料的最新健康风险:能穿透皮肤屏障

科学家发现微塑料的最新健康风险:能穿透皮肤屏障 新的研究表明,为阻燃而添加到塑料材料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可通过皮肤接触微塑料进入人体。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微塑料中作为添加剂的化学物质会渗入人体汗液,然后通过皮肤被吸收,进入血液。许多用作阻燃剂和增塑剂的化学物质已被禁用,因为有证据表明它们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包括损害肝脏或神经系统、致癌和危及生殖健康。但是,这些化学物质仍然存在于环境中的旧电子产品、家具、地毯和建筑材料中。虽然人们对微塑料造成的危害还不完全了解,但人们越来越关注微塑料作为人类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渠道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小组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证明,微塑料中的化学物质会渗入人体汗液中。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些化学物质也能从汗液中穿过皮肤屏障被人体吸收。在实验中,研究小组使用创新的3D人体皮肤模型来替代实验动物和切除的人体组织。这些模型在 24 小时内暴露于两种常见形式的微塑料中,这些微塑料含有多溴联苯醚(PBDEs),这是一种常用于阻燃塑料的化学物质。发表在《国际环境》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可吸收多达 8%的化学物质,水份较多或"出汗较多"的皮肤吸收的化学物质水平较高。这项研究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据,说明这一过程是如何改变体内有毒化学物质水平的。现就职于布鲁内尔大学的 Ovokeroye Abafe 博士在伯明翰大学就读期间开展了这项研究。他说"微塑料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但我们对它们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仍然知之甚少。我们的研究表明,它们是有害化学物质的'载体',可以通过皮肤进入我们的血液。这些化学物质具有持久性,因此,如果持续或经常接触它们,就会逐渐积累到开始造成危害的程度"。伯明翰大学环境科学副教授、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博士说:"这些研究结果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有助于完善有关微塑料的立法,保护公众健康免受有害接触的危害。"该论文的共同作者Stuart Harrad教授补充说:"这项研究为我们了解接触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充分了解人类接触微塑料的不同途径,以及如何降低接触微塑料的风险。"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小组计划调查微塑料可能导致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其他途径,包括吸入和摄入。这项工作由欧盟"地平线2020"研究与创新计划的玛丽-居里研究奖学金资助。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