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设立「警税合成作战中心」,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会专门设立税务警察吗?

多省设立「警税合成作战中心」,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会专门设立税务警察吗? 久世英雄的回答 天威不可测这种模糊性立法和选择性执法的模式在乱世是可行的,但是现在是法治社会了,你不能从根源上污染法制环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既然要严打偷税漏税,你就不该也不能让范冰冰和薇娅这种巨额偷税漏税的典型人员逃脱法律制裁。 你说她们是第一次偷税漏税?你税务稽查部门自己信吗?你之前睁只眼闭只眼不去抓,然后被舆论倒逼着不得不抓了,最后却拿法律当挡箭牌掩盖自己之前的稽查不力包庇纵容? 她们能脱罪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她们的逃税行为情节轻微知道收手,而是因为此前税务部门稽查不力,最终却达到了包庇纵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逃脱法律制裁的目的。 说白了,税法本质上就是税务部门这个小团体自己内部的敛财工具,就跟消防法是一样的,严格查全国的企业就没几个能合格的,交保护费就不查你,不交就拿你当典型办。 你真打算严抓涉税犯罪,你有这个割自己身上毒疮烂肉的决心和魄力吗?没有你演戏给谁看呢?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久世英雄)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中国新闻 你还在爱国,爱国大V已经开始偷税漏税了

#中国新闻 你还在爱国,爱国大V已经开始偷税漏税了 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近日通报,对网络“大V”司马南展开稽查,发现其2019年至2023年间通过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手段偷逃税款共计462.43万元,其控股企业亦少缴企业所得税75.32万元。 根据相关税收法规,税务部门依法对司马南及其企业追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合计926.94万元,现已全部入库。税务部门表示将持续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司马南全网粉丝超过5000万,曾在抖音、微博、头条等平台活跃,但自2023年11月起已停止更新超半年。有网友评论:“偷税漏税就是最大的不爱国。” 订阅全球曝光热点新闻频道 加入我们 @QuanQiubaog 投稿爆料 @TGcctv9

封面图片

警税合成作战中心成立惹议

警税合成作战中心成立惹议 近日山西省长治市等地成立“警税合成作战中心”的消息引来舆论关注。综合新闻,“警税合成作战中心”最早可以追溯到2020年,全国至少有20个省份已设立“警税合成作战中心”。 中媒报道税警联合协作机制能提高打击涉税犯罪的效率和精准度,是大势所趋。亦有业内人士建议机构名称不使用“作战”一词,并建议在打击涉税犯罪中严格规范执法。 有网民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将纳税人当成敌人。胡锡进曾指出,民营经济变困难,一些地方财政也变困难,引发误读的风险显然更大。使用“作战”态度处理税务问题,不利于当前提升民营经济信心的整体工作。不过该贴文已无法查询。有律师批评“警税合成作战中心”涉嫌违宪,相关视频亦遭删除。 #警察 #税务 原文链接 《南方都市报》 《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封面图片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超 20 城明确「买房送户口」,专家称如再有新政或涉一线城市落户,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克丹的回答 户口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公共福利的与户籍的捆绑,比如限制刚需的教育资源,而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免费的东西,尤其是政府部门本身不直接创造财富,主要靠狭义和广义的税收来支撑: 税收,比如之前我们讨论个税改革的时候,就大致给出了大家感官最直接的税收,也就是个税占一般性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极低,连10%都不到,其他的虽然不从收入环节征税,但总归还是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税收,尤其是增值税这个第一大税种,妙就妙在只有1亿不到的劳动者专项附加扣除等之后还需要交税的,甚至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交了税。 非税收入,国有资产变卖和罚款等,人总是好糊弄的,比如城投以国有资产,比如地方的管道和公共区域的使用权,打包作为抵押来借钱花,虽然没有明面上变卖国有资产,但未来偿债周期集中到来,换不了钱怎么办?中央拿纳税人的钱填坑是一方面,变卖资产也是一方面,也就是在国有资产私有化之前就被掏空了,但大部人还是好糊弄的,他们只会去骂后来者因为违约压力把抵押物卖出的人,而不会想到在卖出之前早就被抵押和分配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5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当然和去年的增值税高基数有关系,但另外一项数据则非常离谱,那就是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0.3%,所以也不要惊讶于国有资产出让,地方不能节流增效,只能是开源上面,国有资产处置和罚款都是很正常的。 负债,去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中央财政赤字,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107416.7亿元、支出总量149016.7亿元,赤字41600亿元,地方也放开了举债的一些限制,只是数据相对不好预测,且从城投拿地的规模来看,预计也不会少于万亿的规模。 这种结构的转化其实也很好理解,市场收缩周期明面税收不上来,往往还得减税降费,强行的非标准化追溯过去几十年的税收,只会加速市场的收缩压力,法这东西重要在于执行,经济过热的时候不去健全税收体系,多少明星的问题来源于内斗,没钱了总想着杀猪而非长期统一标准,注定是走不远的,毕竟企业只是一个虚拟的法人,钱早就分了,就好比你现在就是罚恒大10万亿,它要能拿出来才行啊,钱早就分了,甚至都在外边了。明面税收开源很难做,那么必然是在非税收入和负债上做文章,包括罚款力度和地方国有资产的处置,亦或者拿集体财富抵押去贷款,把未来几十年的承包权打包融资或者卖出等等,其中成本最小的反而是国债,毕竟成本更低也更透明。 说这么,读者可能会疑问和城市放开户口有什么关系? 土地财税并不是统一标准的,过去的基本特征就是越往后,土地成本越贵,包括到现在房子早就卖不出了,你会发现地方只取消土地价格上限,而设置下限,兜底往往还是上面提到的城投拿集体财富抵押贷款来玩。对于后来的人来说,其实享受相同,甚至还不如老城镇化群体的公共福利,但要多交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土地税收,支撑则是六个钱包的积累+未来几十年的负债,地方拿到这些钱,再过去常常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来支付当年的公共支出,当然本身用在普通人身上的就很少,稍微好点的地方还能扶持点企业提供就业,有的地方几乎就被各个环节分食殆尽了,就业机会没有,公共福利也没有,这类地方过热之后的出清甚至能到几百块钱一平都未必有人要。 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地方明面+隐性债高企,对应央行和中央这几年三令五申的协助地方化债,尤其是隐性债,这利息可不低,都是地方财政的压力。 土地财政大幅缩水,今年这投资增速来看,即便城投左手倒右手兜底,预计也就是4万亿左右的土地出让金,而这个数字在2021年是8.7万亿。 市场收缩与加杠杆收缩,在流转环节收税,大家都不借钱,也不扩大生产,主要来源于居民部门不借钱和收缩开支了,只要税收不下降太快在去杠杆周期都是乐观的。 怎么办?本身公平向普通人的公共福利就少,另外一个新问题是关于克扣学生奶补贴钱的事情,就这点钱也要扣,节流做不到,效率无法保证,收入还显著下降,户口相关的公共福利,尤其是教育资源,马上前几年生育率大幅下降就会传导到小学,现在感受最深的大概就是幼儿园了,你这户口是人家交了房价一半的税收换来的,且这些税收更是用在降低市场金融风险上,搞的和施舍一样,放下地方的公共支出靠当下土地财税,而未来靠谁,那就要看年轻人接不接得住了。说句难听话,有些事情确实应该丢入历史的垃圾桶了,尤其是不能成为劫贫济富的工具。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王克丹)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