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有这5个习惯的人易胖肚子#】#不想腹部长赘肉8种食物少吃#美国《吃这个,不吃那个》杂志刊登的文章中,诸多营养专家总结了可

【#睡前有这5个习惯的人易胖肚子#】#不想腹部长赘肉8种食物少吃#美国《吃这个,不吃那个》杂志刊登的文章中,诸多营养专家总结了可能增加腹部脂肪的不良睡前习惯: ①睡前喝奶:牛奶含有大量脂肪,睡觉后人体新陈代谢变慢,大量脂肪储藏起来,尤其是腹部。 ②躺着玩手机:手机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夜间睡眠,睡眠不足影响内分泌,减慢新陈代谢,让体脂增加。 ③饮咖啡和茶:美国哈佛大学一项报告称,睡眠不足与胃饥饿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间接增加体重。 ④晚餐吃太晚:理想情况下,最后一餐应在睡觉前3小时或更早时完成。如果食物热量没得到充分消耗,最终会变成脂肪堆积在腹部。 ⑤熬夜追剧:夜晚长时间观看电视与摄入更多的热量紧密相关,人们会吃更多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如薯片、辣条等。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最佳晚饭时间出炉吃太晚很折寿,把握这个时间点!】#晚饭吃太晚3个危害不请自来# 经过一整个白天的“劳作”,人体在晚上会渐

【#最佳晚饭时间出炉# 吃太晚很折寿,把握这个时间点!】#晚饭吃太晚3个危害不请自来# 经过一整个白天的“劳作”,人体在晚上会渐渐进入“倦怠期”,不仅自己不想运动,内脏器官也想休息,此时新陈代谢速度会减慢,消耗的能量也减少。如果晚餐吃得太晚,摄入的能量又比较高,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增加肥胖风险。结合大家通常的下班放学时间、最佳睡眠时间(22:00左右),晚饭最好安排在18点~19点间。(39健康网) “最佳晚饭时间”出炉!吃太晚很折寿,把握这个时间点! via 捉谣记的微博

封面图片

“糖油混合物”真的要少吃 比喝油还胖人

“糖油混合物”真的要少吃 比喝油还胖人 什么是“糖油混合物”?哪些常见食物是“糖油混合物”?糖油混合物,很多人把它简单的理解为是含有大量糖和油脂的食物。实际上,如果追溯这个词的来源,会发现糖油混合物的本质并非如此。这个词最初被大众所熟知,是2013年英国电台BBC做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油糖陷阱》。里面对糖油混合物的定义是:高糖(包括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可在体内转化成糖)、高脂肪和深度加工。其实,天然食物中同时具备高糖高油的食物并不多,糖油混合物往往是经过加工的食物。常见的糖油混合物包括但不限于:● 主食类:油条、炒面、手抓饼、烤冷面、肉粽、芝麻汤圆等;● 菜肴类:锅包肉、红烧肉、红烧/可乐鸡翅、红薯拔丝等;● 糕点类:蛋糕、曲奇饼干、肉松面包、甜甜圈、广式月饼等;● 零食类:薯片、牛奶巧克力、薯条、奶盖奶茶、辣条、非冻干水果脆等;● 快餐类:炸鸡、薯条、方便面等这些食物无论是在超市、甜品店还是快餐店,都随处可见,而且它们的诱惑力往往难以抵挡。为什么吃“糖油混合物”会上瘾,根本停不下来?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一周喝了几天奶茶,就对奶茶的念想越来越深,从几天一杯到每天一杯,一到那个点就想喝。研究表明,糖和油脂对人体都具有一定的成瘾性。2024年1月, 国际生物学著名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 发表了一项关于糖油混合物导致暴饮暴食的研究论文。图片来源:期刊Cell Metabolism新闻截图研究者通过让小鼠舔舐等热量的脂肪、蔗糖和糖油混合液体,发现与单独的脂肪或蔗糖相比,小鼠对糖油混合物的舔舐次数是其他液体的2倍。然后,研究者考虑,是不是口味不同导致的这种差异?于是,为了排除味道的干扰,采用了绕开嘴巴品尝味道、直接向胃内注射的方式再次进行测试。发现即便没有品尝味道,小鼠对糖油混合物的舔舐次数依然要多于其他两种。图片来源:Cell Metabolism这表明小鼠对糖油混合物的偏好与味道无关,是摄入后体内信号传导的结果。糖油混合物摄入后,大脑的奖励中心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形成对糖油混合物的依赖性。因此,当我们一旦开始频繁食用这些食物,很容易陷入一种“吃了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甚至成为一种不可自拔的习惯。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食用高热量的糖油混合物,种下“肥胖”的种子。为什么不建议你多吃“糖油混合物”?虽然糖油混合物看似美味,但其实却是“比喝油还胖人”的代表。长期摄入过量的糖和油脂会给身体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危害:1、高热量和成瘾性肥胖上面介绍了糖油混合物的成瘾性,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的食物。除了吃得多,糖油混合物都属于高热量食物,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剩,进而导致体重增加,甚至引发肥胖。单纯的肥胖不可怕,但研究还表明,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来看看糖油混合物的食物和其他同类食物的热量差别吧~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薄荷健康、电商平台的品牌营养成分表2、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 心血管疾病糖油混合物中的“油”,大多需要高温加热。所以在烹调或制作时,要么用饱和度高的油脂(如黄油、猪油、棕榈油),这种油稳定性高;要么用不饱和度高的植物油,但加热过程中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糖油混合物离不开油,油能赋予食物诱人的口感,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也会更稳定。一些油炸的食物饱和脂肪酸高,比如中式糕点里可能会用到猪油,饼干里会加入黄油,蛋糕里会加入奶油,一些商品还会用棕榈油来进行油炸。但是,太多饱和脂肪酸会提高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的水平。血液中“坏胆固醇”含量高,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超过全天总能量的10%。● 反式脂肪酸(TFA)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影响,比饱和脂肪酸更严重。反式脂肪不仅会增加“坏胆固醇”(可能会在动脉壁上堆积,使动脉变得又硬又窄),同时减少“好胆固醇”(会收集多余的胆固醇并将其带回肝脏),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1%,也就是2.2g。国人的反式脂肪酸来源里,糖油混合物可谓是“功不可没”。图片来源: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3、高GI和高脂肪代谢紊乱血糖指数大于75的食物被认为是高GI食物,长期摄入大量的糖和油脂会扰乱人体的代谢平衡,影响能量、脂肪和血糖的代谢,增加患上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糖油混合物大多数是用精制谷物或糖类制作,升血糖速度快。4、高糖龋齿等口腔健康问题糖分是口腔细菌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当食用了糖油混合物后,这些细菌会利用糖分进行代谢,并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代谢物降低口腔的 pH 值,使口腔环境变得更加酸性。在酸性环境中,牙釉质的矿物质会被腐蚀,从而导致蛀牙和其他牙齿疾病的发生。此外,高糖食物也会促进口腔内细菌的繁殖,增加牙齿疾病的风险。因此,控制糖分摄入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牙齿疾病非常重要。虽然糖油混合物对健康有诸多危害,但我们都知道,“不谈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种食物当然最好不吃,如果确实很喜欢,也可以这样做,把健康危害降低到最小。实在馋嘴,怎么吃健康些?尽管糖油混合物可能不利于健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抵制它们,合理地享用一些健康的糖油混合物也是可以的。下面是一些健康的吃法建议:① 控制量和频率:适量食用,不要过量摄入,也不要经常吃。比如蛋糕,可以在自己和亲友过生日时吃一角即可,不要当成零食经常食用。② 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烤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脂的摄入量。比如红烧鸡翅可以做成卤鸡翅;煮方便面时可以用开水将面泡一遍把水倒掉再煮。③ 替代品:选择低糖、低脂的替代品,如全麦面包替代肉松面包,水果替代甜点等。④ 合理搭配:搭配富含优质蛋白、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水煮蛋、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可以平衡营养,降低食物的血糖反应,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总之,虽然糖油混合物诱人,但我们要有意识地控制摄入量,选择健康的食物,并配合适当的运动,才能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总结:糖油混合物会让人上瘾,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增加摄入量,并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谢问题和牙齿健康的风险。日常饮食,浅尝辄止,实在想吃,控制量和频率,选择合理的烹调方式来改良。参考文献[1] McDougle M, de Araujo A, Singh A, Yang M, Braga I, Paille V, Mendez-Hernandez R, Vergara M, Woodie LN, Gour A, Sharma A, Urs N, Warren B, de Lartigue G. Separate gut-brain circuits for fat and sugar reinforcement combine to promote overeating. Cell Metab. 2024 Feb 6;36(2):393-407.e7. doi: 10.1016/j.cmet.2023.12.014. Epub 2024 Jan 18. PMID: 38242133.[2] AHA.Saturated Fat.https://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4] Mayoclinic.Trans fat is double trouble for heart health.https:// 国家食品安...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新研究发现多吃泡菜能减少腹部脂肪

新研究发现多吃泡菜能减少腹部脂肪 萝卜泡菜与男性和女性腹部脂肪较少有关。根据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 Open)上的一项研究,每天最多食用三份韩国传统菜肴泡菜可降低男性肥胖的可能性。此外,萝卜泡菜还与降低男女中腰隆起的发生率有关。泡菜的制作方法是将蔬菜与各种香料和调味料(如洋葱、大蒜和鱼露)一起腌制和发酵。泡菜通常以卷心菜和萝卜为主,热量较低,富含膳食纤维、促进微生物生长的乳酸菌、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之前发表的实验研究表明,从泡菜中分离出来的乳酸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具有抗肥胖的作用。研究人员想知道,经常食用泡菜是否会降低总体和/或腹部肥胖的风险,因为腹部肥胖被认为对健康特别有害。饮食评估和肥胖测量研究人员利用了参加健康体检者(HEXA)研究的 115,726 名参与者(男性 36,756 人;女性 78,970 人;平均年龄 51 岁)的数据。HEXA 是韩国基因组与流行病学研究的一项大型社区长期研究,旨在研究 40 岁以上韩国成年人常见长期疾病的环境和遗传风险因素。他们使用经过验证的 106 项食物频率问卷对参与者上一年的膳食摄入量进行了评估,问卷要求参与者说明每天吃一份食物的频率,从从不或很少到每天 3 次不等。泡菜总量包括白菜泡菜(baechu)、萝卜泡菜(kkakdugi)、水泡菜(nabak 和 dongchimi)以及芥菜泡菜等其他泡菜。一份 Baechu 或 kkahdugi 泡菜为 50 克,一份 nabak 或 dongchimi 泡菜为 95 克。过程中对每位参与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和腰围进行了测量。体重指数在 18.5 以下定义为体重过轻;体重在 18.5 至 25 之间定义为正常;25 以上定义为肥胖。腹部肥胖的定义是男性腰围至少 90 厘米,女性腰围至少 85 厘米。约 36% 的男性和 25% 的女性属于肥胖。研究人员说,结果显示出一条"J"形曲线,这可能是因为较高的消费量与较高的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钠和熟米饭摄入量有关。与每天吃泡菜总量少于 1 份的人相比,吃 5 份或更多泡菜的人体重更重,腰围更大,更容易肥胖。他们也更有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收入低和饮酒。但在考虑了潜在的影响因素后,与每天吃不到 1 份泡菜相比,每天吃多达 3 份泡菜的人肥胖率要低 11%。关于泡菜消费与肥胖症的研究结果在男性中,与每天少于 1 份泡菜相比,每天食用 3 份或更多泡菜可使肥胖症发病率降低 10%,腹部肥胖症发病率降低 10%。在女性中,每天食用 2-3 份这种泡菜可使肥胖症发病率降低 8%,而每天食用 1-2 份泡菜可使腹部肥胖症发病率降低 6%。而食用低于平均量的泡菜与男女肥胖率降低约 9% 有关。与不食用泡菜相比,男性每天食用 25 克泡菜,女性每天食用 11 克泡菜,腹部肥胖的风险会降低 8%(男性)至 11%(女性)。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确定原因。研究人员还承认,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并不总是能准确确定食物的数量,因此研究结果可能无法推广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群中。他们还指出,人们担心泡菜中含有盐分,而大量的盐分不利于整体健康,不过他们认为,发酵蔬菜中的钾元素可能有助于抵消这种担忧。他们告诫说"由于所有结果都呈现出'J'型关联,因此过量食用可能会增加肥胖症的发病率。由于泡菜是钠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应建议适量食用,以保证泡菜中其他成分对健康有益"。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不是错觉:过了25岁、长胖真的会更容易

不是错觉:过了25岁、长胖真的会更容易 说到肥胖,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一旦跨过 25 岁的门槛,体重管理似乎变成了一场艰难的战役,脂肪悄悄累积,身材线条不再像往昔那般紧致。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说,身体在 25 岁后就悄然设下了一道“发福界线”?年龄,真的是划分苗条与臃肿的隐形标尺吗?是不是 25 岁之前都可以放开了吃?发胖真的有“年龄分界线”吗?不得不说,发胖还真有“年龄分界线”。从全球相关肥胖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青、中年时期体重会逐年增加。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时期,人们总体的肥胖率都是比较低的。但成年人后,肥胖率就开始增加。数据显示,18~24 岁的时候,肥胖率是最低的,只有 22.4%,但 25 岁就是一个分水岭,从 25 岁以后,肥胖率就开始飙升,而 45~74 岁阶段是肥胖率最高的。横轴是年龄段,纵轴是肥胖人群占比,可以看到25岁后肥胖率明显飙升一个中国的研究数据(下图)显示,超重和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基本上也是从 24~29 年龄阶段开始,肥胖率增加;在中年男性(55~59 岁)和老年女性中达到峰值(65~69 岁)。不过,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胖呢?这个就没有特别明显的界线了,没人能说清楚是几岁,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但总体来说,一般是随着年龄增大,大家的体重都会增加。为什么年纪大了容易长胖?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吃都不会胖,年龄大了,稍微多吃一点就会变胖。对比自己以前的照片,经常会发出感慨: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为什么年纪越大,人就越容易长胖呢?1、随着年龄增长,吃得更好更多了最大的改变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条件一般更好,吃得也会更好更多。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因为生活、经济等问题,通常吃得比较少。但随着年龄增长,经济条件开始好了,生活水平也好了,饮食也会发生很大改变,会吃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加上很多人应酬也变多,大鱼大肉也成了家常便饭。高能量食物吃得多了,能量摄入也随着升高,自然就更容易长胖。2、随着年龄增长,运动量降低了年轻的时候,在学校里、在工作单位里,大部分还会经常活动,想想你打篮球、踢足球是不都是年轻的时候?但随着年龄增长,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很少有时间去运动了。大部分人也都习惯了长时间、久坐不动生活模式,要不长时间坐在电脑屏幕前工作,即使有点时间休息也宁愿躺着玩玩手机、看看剧,一连好几个小时都不想走动。活动少了,更不用说去健身房锻炼了。吃得多了,运动还少了,能量就更不能消耗掉,也就更容易长胖了。3、年龄越大,肌肉流失,代谢率下降随着年龄增长,人的肌肉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约 10~15% 的肌肉在 20~50 岁之间流失。肌肉量直接决定人的基础代谢,肌肉组织是人体葡萄糖最大的消耗者,失去它就意味着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没了地方消耗,能量代谢速度也会大大降低。吃同样的食物,可能会有更多的能量在体内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我们的脂肪代谢也开始发生变化。有研究对 54 个人脂质周转率的变化进行了 13 年跟踪,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是体重减少还是增加,这些人的脂肪组织的脂质周转率都降低了。脂质周转率是指脂肪细胞中的脂质被移除和储存的速度。脂质周转率的降低意味着脂肪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放慢,这使得体重增加变得更容易,哪怕我们没有比以前吃得更多或锻炼得更少。研究中就发现,没有刻意节食的参与者,随着年龄增长,平均增重 20%。4、体内激素改变,让人很容易变胖激素是体内各种新陈代谢反应的化学信使,调控着大多数身体机能的改变。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体内的激素也会发生变化,同样会导致人更容易变胖。比如,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睾丸酮每年以 1%~2% 的速率减少。睾丸酮调节脂肪分布,影响肌肉质量。它的减少,会使身体燃脂效率大大降低。而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也会下降,在更年期,雌激素还会出现明显下降,很容易导致腹部脂肪的堆积。如何防止长胖?实际上,我们想要的减肥,不是减骨骼、肌肉、身体水分,而是要减脂肪。因为过多的脂肪会增加疾病的风险,也使我们的身材变得臃肿。如果仅仅追求减少重量,而不去降低体脂肪比例,甚至造成肌肉流失,就会降低自己的代谢率,形成难瘦易胖体质,这和减肥的根本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减脂肪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就注定了,任何想要快速减肥的方法都是不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那么我该怎样与时间对抗,保持自己的身材呢?1、合理饮食饮食是头等大事。毕竟,人会长胖的基本原理是能量收支不平衡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支出了,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人体内储存。所以,要想防止长胖,首先要扭转能量收支,避免摄入过多的能量也就是常说的管住嘴。要养成长期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比如,不要吃太多,少吃高油高糖等高能量食物,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等。大家不妨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推荐做起,来安排自己每天的饮食,并逐渐养成习惯坚持下去。2、坚持运动这是减肥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但也是最有效的部分。多运动锻炼对身体的健康也是多方面的。年纪大了,肌肉会慢慢减少,蓄积的脂肪越来越多,代谢也会下降。多运动锻炼能增加能量消耗,避免过多脂肪在人体蓄积,还可以加快脂肪组织的周转速度。而且,多运动锻炼还能增加体内肌肉的含量,提高人体能量代谢能力。因此,一定要坚持每天都运动,至少每周坚持三次以上的半小时运动。提醒大家,减肥并没有捷径,大家在控制体重这条路上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减肥是一项终身大事,要拼智商,拼理性,更要拼心态、拼自律能力。参考文献[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 周密, 祝楠波,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国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现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5): 510-514[3]Chen K, Shen Z, Gu W, Lyu Z, Qi X, Mu Y, Ning Y; Meinian Investigator Group.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Aug 17. doi: 10.1111/dom.152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7589256.[5]...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 经常运动的人心肺功能更强我们知道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心肺功能指的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肌肉强度和力度,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强肺功能及肺局部的抵抗力等,还可以使心脏搏动更加有力和规律,保证心脏泵血的节律和效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心肺功能好的人,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阻肺的概率也会比较低。那什么样的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提升最有效呢?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HJ)上的一项研究,针对 2070 例平均年龄在 54 岁的人,进行了为期 8 年的周期性运动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最适合提高心肺功能。经常运动的人 认知能力可能更好很多人锻炼后都会觉得呼吸更轻松,身体更轻盈,心情也有所改善。这是因为运动后,脑细胞分泌的“内啡肽”会在短期内让人产生快感。那长期运动对大脑是否有正面影响呢?英国一项长达 10 年,针对 8958 名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但对于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会减弱。另一项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在这项研究开始时,无论参与者的睡眠时长如何,运动量更多的人几乎都有着更好的认知功能,而在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中,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睡眠时间短(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成为认知下降的主因,而睡眠时间少且运动少的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得更快,这种认知能力的下降对于 50~70 岁之间的人来说较为明显,而对于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即使睡眠不足,运动对他们的认知情况还是有益处。经常运动的人骨骼、肌肉、关节更好经常运动对骨骼、关节、肌肉的好处,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多。首先,经常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使骨径增粗、肌质增厚、骨质的排列规则、整齐。随着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骨骼强度方面的能力大幅提高。其次,经常运动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度的厚度,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从而减轻关节负荷,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在增加关节稳固性的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此外,经常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让肌细胞变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加。还可以刺激在肌肉中穿行的血管一同舒张、收缩,增强血管舒张收缩能力,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伴随神经也能获得更好的营养供给,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经常运动,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小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分泌会引起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增多,导致糖水平降低,还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入血。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则与胰岛素相反,可加速肝脏糖异生过程,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经常运动会使胰岛素分泌下降的同时,胰岛血糖素分泌增加。换句话说,经常运动的人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较小。经常运动的人更瘦、更美、更快乐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减肥,还有利于全身骨骼肌系统的强健。而功能强大的肌肉更能伸展体态、挺拔身姿,让人看起来更有气质、更好看。经常运动刺激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可以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助于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某些慢性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怎么才算经常运动?运动宜适量,标准主要看心率,应该是最大心率的60%~8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与安静心率相比,应相差15%~30%,甚至更多。选择最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任务等不同情况来决定,关键要把握好运动强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适当范围,还要有强烈的时间概念。美国心脏学会(AHA)建议成年人的运动准则:-每周应保证有 5 天进行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150 分钟;-或每周保证有 3 天进行至少 2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75 分钟;-以及每周保证最少 2 天进行中至高强度肌肉伸展锻炼以提升身体健康。运动需坚持,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长期坚持。健康人可以选择快走、游泳、乒乓球、篮球、跳舞等活动方式;而身体有一些小问题的人,如膝关节有损伤的人,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椭圆仪等;其他特殊人群运动的安排,建议听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建议。此外,坚持经常运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逸结合,运动量循序渐进(一般锻炼后全身有汗,心跳加快,锻炼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2.在思想高度紧张、情绪激动或身体疲惫劳累(如熬夜后)时避免体育锻炼;3.合理均衡饮食营养,尤其不能忽视进食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各种微量元素;4.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运动发挥出最佳效用。 ... PC版: 手机版:

封面图片

先进技术揭示对糖和脂肪的渴望与肠道 - 大脑回路的联系

先进技术揭示对糖和脂肪的渴望与肠道 - 大脑回路的联系 揭示脂肪和糖的渴求途径现在,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细胞新陈代谢》( Cell Metabolism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揭开了内部神经线路的秘密,发现了脂肪和糖的不同渴求途径,以及一个令人担忧的结果:将这些途径结合起来,会过度引发我们比平时吃得更多的欲望。"食物是大自然的终极强化剂,"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莫内尔科学家纪尧姆-德-拉蒂格(Guillaume de Lartigue)博士说。"但是,为什么脂肪和糖特别吸引人一直是个谜。我们现在已经确定,肠道中的神经细胞而不是口腔中的味觉细胞是关键的驱动因素。我们发现,脂肪和糖会招募不同的肠道-大脑通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甜甜圈会如此难以抗拒"。最终,这项研究揭示了控制"动机"饮食行为的因素,表明潜意识中希望摄入高脂肪和高糖分饮食的内在愿望有可能抵消节食的努力。"在这幅插图中,脂肪、糖和两者的组合(巧克力)在肠道-大脑迷宫中穿梭。蓝色路径代表糖的路径,绿色路径代表脂肪的路径,黄色路径代表脂肪和糖的综合影响。每条路径都通向大脑,但综合路径的影响更大,会引发奖赏回路中多巴胺释放的增加,强调了脂肪和糖的组合对神经反应的协同效应。图片来源:莫内尔中心德拉蒂格实验室的伊莎多拉-布拉加(Isadora Braga)编辑先进技术揭示肠道与大脑的联系研究小组利用尖端技术直接操纵迷走神经系统中的脂肪或糖神经元,并证明这两种神经元都会导致小鼠大脑奖赏中枢释放多巴胺。他们发现了两条专门的迷走神经通路:一条通往脂肪,另一条通往糖。这些回路源自肠道,将我们所吃的东西的信息传递给大脑,为产生渴望创造条件。为了确定脂肪和糖对大脑的影响,研究小组用光刺激肠道迷走神经。这反过来又诱导小鼠主动寻找刺激,在本例中就是食物,从而激活这些回路。研究结果表明,糖和脂肪由迷走神经的不同神经元感知,并参与平行但不同的奖赏回路,以控制营养特异性强化。脂肪与糖类结合的影响这并不是结束,研究小组还发现,同时激活脂肪和糖回路会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德-拉蒂格说:"这就像是对大脑奖赏系统的一记重拳。即使糖和脂肪摄入的总热量保持不变,脂肪和糖的结合也会导致小鼠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并最终导致暴饮暴食。"这一发现揭示了节食为何如此具有挑战性。人类的大脑可能被巧妙地设定为寻找高脂肪、高糖的食物组合,而不管人们是否有意识地加以抵制。德-拉蒂格说:"我们的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发生在意识水平之下。"我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渴求这类食物。"未来影响与抗肥胖战略研究小组预测,这一研究方向为未来开发抗肥胖策略和治疗方法带来了希望。以肠道-大脑奖赏回路为目标并对其进行调节,可以为抑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提供一种新方法。解我们与生俱来的摄入脂肪和糖分的动机的线路图,是重新接线的第一步。这项研究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即使面对诱人的美食,也能帮助人们做出更健康的选择。编译来源:ScitechDaily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