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岁国羽小将张志杰赛中晕倒去世,运动员赛前都会体检为何还会猝死?运动性猝死前没有症状吗?如何预防?

17 岁国羽小将张志杰赛中晕倒去世,运动员赛前都会体检为何还会猝死?运动性猝死前没有症状吗?如何预防? 阿源老师的回答 常规体检很难发现猝死的隐匿性原因,不过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避免这些明星问题导致的悲剧。 某些常规体检难以检测的疾病 (1)肥厚性心肌病(HCM):它通常是无症状的,因此很多人会自觉没事,然后常规体检里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都有小概率检测结果为阴性。这些人只是日常活动没问题,但是心肌增厚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跳不规则),这在剧烈运动时可能是致命的。 (2)冠状动脉异常:一些运动员可能在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中有先天性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无法通过标准体检甚至心电图检测到。在极度体力消耗时,这些异常会导致流向心脏的血流量突然减少,导致心脏骤停。 (3)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ARVC是一种右心室肌肉被脂肪和纤维组织取代的情况,导致心律失常。同样常规检查可能是阴性结果。 (4)长QT综合征:它一是无症状,二是并不是一直会发作,所以查心电图有可能是阴性。 虽然赛前体检旨在确定潜在的健康风险,但它们在检测所有可能的疾病方面存在局限性,特别是那些无症状或需要更先进诊断工具的疾病。此外,对运动员的极端身体要求可能会暴露或加剧潜在的疾病,导致心脏突发事件。 某些检测可以增加疾病的检出几率,比如核磁共振、压力测试和基因测试等,但是这就存在明显地过度医疗了,因为对于99%的人来说是不需要进行这些检测的。 猝死难以预料 哪怕是诊断明确的疾病,医生也不能预料到哪一天会出事,只能预料到得这个病的人可能会出事,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也可能是马上就会发生。 即使在猝死前的几个小时医生也无法诊断出问题吗?存在这个可能性的,医学上有个说法叫“猝死症候群”,讲的就是发生猝死了,但是生前一切检查正常,医学上的猜测是可能与钠离子通道相关,而目前还不具备在活人身上检测钠离子通道的技术。那么假如是其他疾病,在生前就一定能检查数来吗?也不一定,任何医学类检查,都存在假阴性率,这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所以现在才会发展出来一大堆检查,一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二就是用一种检查来弥补另一种检查存在的盲区。 如何预防呢? 这是能的,比如睡前别暴饮暴食、别喝太多酒,还有有基础疾病的人避免剧烈运动等等,这些都是预防猝死的措施,好像有专门讲这个的,我来引用一段网上的。一、保持情绪稳定: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免内分泌功能增强而引起心肌突然缺血。 二、戒烟禁酒:要彻底戒烟禁酒。研究证实,在心脏病死亡中有21%是由吸烟造成的。每天吸114支烟的人,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67%;每日吸25支烟以上者,则死亡危险性要高出3倍。但是戒烟以后,这种危险性可逐渐降低,35年后降至不吸烟的水平。虽然少量饮酒有减少冠心病突发的作用,然而酗酒的危险性极大,人们当适可而止,不可恃强狂饮,有冠心病者更当敬而远之。 三、保持理想体重:医学家们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加1倍。因此,超重过多特别是肥胖者,颇有减肥的必要。不过,减肥的最好方法不是饥饿节食,而是坚持运动。喜欢运动的人,其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比习惯久坐者减少35%55%。当然,运动宜适度而持久,不可剧烈。 四、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不仅可因突然发生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所以,从高血压的早期就应开始治疗,具体方法是:放松精神,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千万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 五、降低增高的血脂: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是发生和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原因,故不宜吃富含高胆固醇食物和易使甘油三酯升高的高糖食物及大量饮酒。 六、防止便秘: 大便秘结排便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七、药物自救: 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装有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的保健盒,在疾病发作之初可立即服用,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冠心病人每日服用肠溶阿斯匹林片50mg,对预防猝死也有良效。这些措施是有效的,可以降低猝死发生的几率,但是依然不能百分百的消除几率,所以。。。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做这个预防,可能会在50岁就发生了,做了这个可能会延长到60或者更后面。 我们大多人不必过多担心这些问题,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阿源老师)

相关推荐

封面图片

【#这3类运动猝死风险高#】#张志杰去世# 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我国学者曾分析了广

【#这3类运动猝死风险高#】#张志杰去世# 运动性猝死是指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我国学者曾分析了广东地区2007~2021年与运动相关的374例猝死事件发现,篮球(34.5%)、跑步(19.5%)和羽毛球(12%)导致的相关猝死人数位列前三名。此外,运动猝死看似事发突然,实则有迹可循↓ 5年运动猝死事件数据告诉你,这三类运动最“危险”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医生坦言:病人中最多的是看起来正常的人#】#猝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杨进刚:猝死病人中最

【医生坦言:#猝死病人中最多的是看起来正常的人#】#猝死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杨进刚:猝死病人中最多的,是看起来很正常的人。 现在猝死的人很多,每当单位有人猝死,其他人的心情都非常紧张,不敢去上班了。有很多人会问:这些猝死的人是不是本身都有比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首先是纠正大家的一个观念。在所有猝死的病人中,占比例最大的,实际上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人。而天天在临床上看到的比如发生了严重的心衰、已经得过心肌梗死或者心率失常性疾病的病人,他们在所有猝死的人中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的比例。 心脏猝死在所有猝死中是比例最高的,占到80%以上。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个研究。心梗是猝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在所有患有心梗的病人中,大约有一半的病人实际上是所谓的低危病人,也就是被认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很低的病人。其实上,很多有冠心病的病人,有的放了支架、有的做过搭桥,还有一些吃药,这些老冠心病病人看起来都很稳定。 在每年50万的猝死病人中,占比例最大的,实际上是看起来比较正常的人 via 捉谣记的微博

封面图片

印尼羽毛球协会称「张志杰是因心脏骤停去世」,哪些原因会导致心脏骤停?有哪些救治办法?

印尼羽毛球协会称「张志杰是因心脏骤停去世」,哪些原因会导致心脏骤停?有哪些救治办法? 极萨学院冷哲的回答 运动诱发的心脏骤停,并不罕见。我记得这几年回答过好几个类似的问题,有马拉松比赛心脏骤停的,也有学校开运动会心脏骤停的。 像张志杰这样的年轻的运动员,可能的猝死原因也很多,如下图。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原因,肥厚性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年轻运动员猝死的常见原因。它可能引起不明原因的晕厥,而直到尸体解剖时才得出诊断。[1]我在之前也给大家分析过,张志杰的情况很像是由于心脏骤停诱发的阿-斯综合征。 印尼羽协公布张志杰猝死细节,送医后已无脉搏和呼吸,中方尝试转院抢救未果,该事件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问题? 关于年轻运动员的猝死比例并不高,估计有1/100,000到3/100,000的看似健康的年轻运动员在运动中突然死亡。但男性发病率高达女性的10倍。 除了肥厚性心肌病之外,还有一种是比较常见的心源性猝死是外力诱发的,心脏震荡,即心前区击打后的突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这种在对抗类的运动中更容易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遗传类的疾病,比如长QT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这些以前也都讲过。还有就是主动脉瘤,比如马方综合征,不过跟几个医生朋友也讨论过从外形观看张志杰应该不是马方。 当然以上的都是针对于年轻运动员的猝死原因分析的,如果是上年纪的运动员猝死的话,首先考虑的是冠状动脉疾病。 而针对于这些疾病,AED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研究表明 AED 的存在可以将神经功能完好的存活率提高到 80% 以上。[2] via 知乎热榜 (author: 极萨学院冷哲)

封面图片

《脑卒中合并冠心病运动康复》

《脑卒中合并冠心病运动康复》 简介:脑卒中合并冠心病运动康复是一门系统性的学习课程,涵盖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通过详尽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课程主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适合希望扩展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的学员。 标签: #知识#学习资源#技能提升 文件大小:NG|链接:

封面图片

【#7个时刻要当心猝死】#易猝死的人往往有这4个共同点# 除了情绪激动和太累外,猝死还常发生在以下时刻,做这些事情时,一定要

【#7个时刻要当心猝死# 】#易猝死的人往往有这4个共同点# 除了情绪激动和太累外,猝死还常发生在以下时刻,做这些事情时,一定要悠着点。 1.吃撑了 暴饮暴食,特别是大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后,会造成胰腺导管收缩,诱发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会产生心肌抑制因子,造成心脏骤停。 2.喝多了 酒精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血,继而诱发心绞痛、心梗。病人会有胸前压榨性疼痛,严重的可致猝死。 3.憋大便 因为便干,解大便时屏气用力,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就像水压太大时会撑破水管,血压突升也在挑战血管的承受极限。 4.烟不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任心内科主任徐成斌教授,曾在凌晨两点抢救过一名突发心脏性猝死的病人,那是位不到40岁的中年男性。 发病当晚,这位病人熬夜写文件,为了提神,接连抽了近两包香烟。凌晨1点多,他突感胸痛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已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 5.坐太久 下肢静脉是靠腿部肌肉收缩把血挤回心脏的,久坐者下肢长时间不动,静脉血回流就不畅,容易形成血栓。久坐后活动,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进入肺部,就会造成肺栓塞,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6.练过头 运动及体力劳动一定要量力而行,绝不能蛮干。拎重物爬三层楼,对有冠心病的人来说,可能就是致命的心梗。 7.温差大 夏天从室外进入低温的空调房,容易引起血管收缩,继而出现心绞痛、心梗;脑梗、脑出血的几率也陡然上升。 5516例猝死者解剖数据告诉你,“心脏”最怕的两件事是什么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封面图片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

经常运动和不运动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真相让人吃惊 经常运动的人心肺功能更强我们知道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心肺功能指的是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而两者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全身器官及肌肉的活动。经常运动可以增强呼吸肌的肌肉强度和力度,改善肺的顺应性,增强肺功能及肺局部的抵抗力等,还可以使心脏搏动更加有力和规律,保证心脏泵血的节律和效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心肺功能好的人,患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阻肺的概率也会比较低。那什么样的运动对人体心肺功能提升最有效呢?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HJ)上的一项研究,针对 2070 例平均年龄在 54 岁的人,进行了为期 8 年的周期性运动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比如快走或骑自行车,最适合提高心肺功能。经常运动的人 认知能力可能更好很多人锻炼后都会觉得呼吸更轻松,身体更轻盈,心情也有所改善。这是因为运动后,脑细胞分泌的“内啡肽”会在短期内让人产生快感。那长期运动对大脑是否有正面影响呢?英国一项长达 10 年,针对 8958 名 50 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功能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防止认知能力下降,但对于睡眠不足的人来说,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会减弱。另一项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在这项研究开始时,无论参与者的睡眠时长如何,运动量更多的人几乎都有着更好的认知功能,而在持续 10 年的跟踪研究中,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睡眠时间短(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成为认知下降的主因,而睡眠时间少且运动少的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得更快,这种认知能力的下降对于 50~70 岁之间的人来说较为明显,而对于 7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即使睡眠不足,运动对他们的认知情况还是有益处。经常运动的人骨骼、肌肉、关节更好经常运动对骨骼、关节、肌肉的好处,可能比你想的还要多。首先,经常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新陈代谢,使骨径增粗、肌质增厚、骨质的排列规则、整齐。随着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骨骼强度方面的能力大幅提高。其次,经常运动可以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度的厚度,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发达、力量增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从而减轻关节负荷,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在增加关节稳固性的同时,由于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提高,关节的运动幅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此外,经常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使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营养,让肌细胞变粗,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加。还可以刺激在肌肉中穿行的血管一同舒张、收缩,增强血管舒张收缩能力,降低高血压、高脂血症、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伴随神经也能获得更好的营养供给,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经常运动,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更小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分泌会引起细胞消耗的葡萄糖增多,导致糖水平降低,还可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入血。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则与胰岛素相反,可加速肝脏糖异生过程,促进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经常运动会使胰岛素分泌下降的同时,胰岛血糖素分泌增加。换句话说,经常运动的人患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较小。经常运动的人更瘦、更美、更快乐经常运动不仅有利于减肥,还有利于全身骨骼肌系统的强健。而功能强大的肌肉更能伸展体态、挺拔身姿,让人看起来更有气质、更好看。经常运动刺激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可以引起良好的情绪和状态反应,有助于缓解焦虑与抑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也有助于某些慢性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怎么才算经常运动?运动宜适量,标准主要看心率,应该是最大心率的60%~8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与安静心率相比,应相差15%~30%,甚至更多。选择最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任务等不同情况来决定,关键要把握好运动强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适当范围,还要有强烈的时间概念。美国心脏学会(AHA)建议成年人的运动准则:-每周应保证有 5 天进行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150 分钟;-或每周保证有 3 天进行至少 25 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锻炼,合共 75 分钟;-以及每周保证最少 2 天进行中至高强度肌肉伸展锻炼以提升身体健康。运动需坚持,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长期坚持。健康人可以选择快走、游泳、乒乓球、篮球、跳舞等活动方式;而身体有一些小问题的人,如膝关节有损伤的人,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椭圆仪等;其他特殊人群运动的安排,建议听医生或者专业人员的建议。此外,坚持经常运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劳逸结合,运动量循序渐进(一般锻炼后全身有汗,心跳加快,锻炼的目的基本就达到了);2.在思想高度紧张、情绪激动或身体疲惫劳累(如熬夜后)时避免体育锻炼;3.合理均衡饮食营养,尤其不能忽视进食蔬菜和水果,多摄入各种微量元素;4.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让运动发挥出最佳效用。 ... PC版: 手机版:

🔍 发送关键词来寻找群组、频道或视频。

启动SOSO机器人